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红蝗

科普小知识 2023-11-16 18:06:51
...

莫言的《红蝗》是一部谵妄现实主义的力作,历史跨度长达五十年,既写五十年前(1935年)和五十年后两次蝗虫灾害。小说熔历史和现实与一炉,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感,而且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

1、内容简介

在胶东大地高密县,50年前后发生了震天动地、触目惊心的两次大蝗灾。50年前那场大蝗灾,高密县东北乡人在四老爷的带领下耗巨资建蝗庙拜蝗神,驱赶泛滥成灾的蝗虫,但那生命力,繁殖力旺盛的蝗虫仍汹涌澎湃、连绵不断;又在九老爷的带领下毁蝗庙驱蝗神,用尽所有方法杀灭蝗虫,并请来了刘将军,但蝗虫仍灭而不绝……四老妈与他的情人也死在了那场蝗灾中……50年后的大蝗灾,人们在解放军、科学家的帮助下终于战胜了蝗虫。

2、作品赏析


红蝗

审丑的价值——读莫言《红蝗》

莫言的《红蝗》是一部谵妄现实主义的力作,有人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的颁奖辞的翻译提出异议,原文是“他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认为魔幻两字的翻译并不准确,应为谵妄,因为莫言的现实主义描绘大多出自于自己的主观幻觉,而魔幻则较多客观因素,说谵妄更能体现莫言作品的特色,魔幻与谵妄看似相近,实质两者相去甚远。至于翻译是否准确,那是翻译专家的事,但是在《红蝗》中,似乎更印证了“谵妄”才是莫言的本意。

《红蝗》的历史跨度长达五十年,既写五十年前(1935年)和五十年后两次蝗虫灾害。小说熔历史和现实与一炉,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感,而且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

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打破了时空界限,采取交叉渗透的叙述法,不再将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后严格地划分为两条平行线,这样的好处是使历史和现实勾连,相结合,使两者浑为一体,其描写更带主观色彩和荒诞色彩。

《红蝗》写了生活于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后两个时代之中的两组人物。前者,如四老爷、四老妈、九老爷、九老妈、锯锅匠、红衣媳妇等;后者,如“我”、遛鸟老人、教授和姑娘、蝗虫考察队青年女专家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组人物之间的关系是各自独立的,彼此间没有任何联系和纠葛。即使在同一组人物中,特别是现在时这一组人物中,甚至像黑衣女人、教授和姑娘等人物是游离于作品大背景“灭蝗”之外的,可以说和“灭蝗”完全不搭界的。

在作品中,“我”是一个现代青年,四老妈和锯锅匠死于五十年前,作品却让“我”充当见证人和目击者,这就只能说他们的死是出于“我”的谵妄的想象和幻觉,这种描写显然带有荒诞性。在五十年前,食草者家族的后代四老爷和九老爷生活的年代,他们为情欲所支配,干出了一件件丧天害理的事。为“偷情”方便,四老爷借行医之便,用药毒死了红衣媳妇的公公,继而设圈套抓奸,用“狼筅”打瞎锯锅匠一只眼,接着一封休书,将四老妈置于死地,最后在与九老爷争风吃醋中打死红衣媳妇。因“偷情”造成直接后果是三死一伤,而伤者锯锅匠的最后死亡仍与此有关。

家族的历史有时几乎是王朝历史的缩影,一个王朝或一个家族临近衰落时,都是淫风炽烈。莫言以现代人的眼光(作品中由“我”体现)和意识,在追寻历史足迹的过程中,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对历史重新进行审视和评价,“我”在作品中,不是孤立地寻根,而是极力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揭示出历史进步的艰难历程。作者把一些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和事件眼花缭乱地捏合在一起,并不仅仅是为了花样翻新,而是确切地传达出对历史、现实、人生的浮沉的思考,这种思考还达到了哲理的深度。

从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四老爷、九老爷到现代在课堂上大讲“一夫一妻制”的优越性暗中却和一位年轻姑娘偷欢的大学教授,他们的虚伪是一脉相承的,这看似完全没有联系的他们,在思想品质上难道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吗?在莫眼看来,历史与现实密不可分。既然如此,所谓彻底的反传统只能是一句空话,所谓反传统就如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这是不可能的。

《红蝗》与以往的作品不同,关于主要人物的主要经历和结局,以往的作品总是让读者感到无可置疑,总是想让读者相信造成某一结局的客观必然性和唯一合理性。但莫言在写黑衣女人死的同时,在描述四老爷和红衣小媳妇偷情过程时,完全出自“我”的主观推断,这种主观推断有其可信性或合理性,但并不排斥其他可能性。历史已经过去了,完全复原历史是不可能的,就是对当代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这是由于社会越来越多元化的结果,何况是过去的历史呢。因此《红蝗》从人物设置到叙述方式,都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不定的杂乱感。好象作品未经精心构思,只是作家随意挥洒和非理性的表现,事实并非如此,在《红蝗》中,五十年前和五十年后两组人物之间虽无外在直接联系,但大多有着更深刻的内在联系,看似无序,实质有序,看似不合逻辑,实质是一系列和历史之间反复拼贴、粘合、勾连,从而作出某种思考、推断、猜想的过程,这就是《红蝗》一书超越常规的匠心独运之处。

《红蝗》一书具有以乱代真,以丑代美的特点。五十年前的那场大蝗灾,高密县东北乡人在四老爷的带领下耗费巨资建蝗庙拜蝗神,祭蝗大典显然幻化成人间一出闹剧,丑陋肥大的蝗虫被置于高堂庙宇之上,而孤立无助的人们却对它顶礼膜拜,人虫的位置颠倒,这样的闹剧,在神州大地上一再重演过,是人的愚昧无知,还是恶*的恐怖使人们敬之如鬼神。但是蝗神庙并没有驱赶泛滥成灾的蝗虫,那生命力、繁殖力旺盛的蝗虫仍汹涌澎湃,连绵不断。蝗虫所到之处,只余下一片空荡大地和遍地蝗虫屎,什么都吃光了,啃绝了。于是,乡人们又在九老爷的带领下毁蝗庙,驱蝗神,用尽所有办法杀灭蝗虫,并请来了另一尊神,传说专司为民驱蝗之职的刘将军,但蝗虫仍灭而不绝。

《红蝗》一书,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反其道而行之,引入了独特的审丑观,既然人类社会中,更多的时候,是恶多于善,丑多于美,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漠视丑陋事物的客观存在呢。小说中对从淤泥中拔出来九老妈身上臭气的描写,对漂浮死鸭子、死蛤蟆池塘的描写,对大便的赞美。对死蝗虫的描写......等等世界上最丑陋、最肮脏的东西充斥期间,这种丑陋描写充满强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说,在莫言之前,国内没有一个人像他这样集中描写了这么多丑陋的东西,而这种丑陋的东西作为意象普遍存在着。常说,美无处不在,人们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而莫言更多地是提醒人们丑更是无处不在,只要不闭着眼睛说瞎话,眼前就有,譬如大便,譬如人类分泌的混合物。

莫言在小说中多次写到高密东北乡那片沼泽地里红色的淤泥,那是历史积淀的象征,是红色蝗虫、网络大便、动物尸体和人类分泌液的混合物。但莫言无力去谴责直露的野蛮,更愿意对粗犷、质朴的野性发生赞美,这种红色冲动和野性宣泄,构成了莫言小说的又一特色。即使描写五十年后的那次大蝗灾,在抗蝗中,调动了部队,还用飞机喷洒毒杀蝗虫的农药!看来人们是完全战胜了蝗虫,但作者用蝗虫考察队青年女专家驴唇不对马嘴地回答:可怜大地鱼虾尽,惟有孤独刘将军。对这种大量使用剧毒农药,破坏环保的杀虫方式提出质疑。虽然,至今没有找到更好的灭蝗方式。

《红蝗》以五十年前后两次大蝗灾的为背景,浓墨重彩,描画了世间奇异的景象的同时,展示了人性穷奢极欲的复杂情形。从五十年前乡村生活的愚昧野蛮到五十年后“现代文明”的虚伪,都市生活的糜烂,这一切都让“我”精神生活无所皈依。在小说中,我们也最能清楚地看到人的“最英雄最王八蛋”的双重性,而人的“王八蛋”的一面,又往往与灾难构成一种合力,所谓天灾人祸是也。正如作者在《红蝗》结尾总结的:经年干旱之后,往往产生蝗灾。蝗灾每每伴随兵乱,兵乱蝗灾导致饥馑,饥谨伴随瘟疫,饥谨和瘟疫使人残酷无情,人吃人,人即非人,人非人,社会也就是非人的社会,人吃人的社会也就是吃人的社会。如果大家是清醒的,我们喝的是葡萄美酒;如果大家是疯狂的,杯子里盛的是什么液体。

3、《红蝗》摘录

*家族的历史有时几乎就是王朝历史的缩影,一个王朝或一个家族临近衰落时,都是淫风炽烈,扒灰盗嫂、父子聚、兄弟阋墙、妇姑勃谿——表面上都是仁义道德、亲爱友善、严明方正、无欲无念。

*被欲望尤其是被性欲毁掉的男女有千千万万,什么样的道德劝戒、什么样的酷刑峻法,都无法遏止人类跳进欲望的红色沼泽被红色淤泥灌死,犹如飞蛾扑火。这是人类本身的缺陷。人,不要妄自尊大,以万物的灵长自居,人跟狗跟猫跟粪缸里的蛆虫跟墙缝里的臭虫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最根本的标志就是:人类虚伪!

*但在以兽性为基础的道德和以人性为基础的感情面前,天平发生了倾斜。

4、作者简介

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院院长,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潍坊学院名誉院长。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在2013年2月1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通过为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创作历程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发表了《枯河》、《秋水》、《民间音乐》等作品。

1985年创作《白狗秋千架》。

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7年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2000年《红高粱家族》获亚洲周刊选为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2001年《檀香刑》获*联合报读书人年度文学类最佳书奖。

2001年6月4日受聘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兼职教授。

2002年至今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

2003年《檀香刑》获第1届鼎钧双年文学奖。

2003年11月受聘为汕头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

2005年再次失手茅盾文学奖。《四十一炮》获第2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获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05年,获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

2006年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获颂福冈亚洲文化大奖。

2006年11月28日受聘为青岛理工大学客座教授。

2007年7月出版散文集《说吧,莫言》。这套书分为三卷,约100万字,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历程。

2008年《生死疲劳》获第2届红楼梦奖首奖。

长篇小说《四十一炮》系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最终入围作品。

2008年10月17日,《生死疲劳》获首届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

2008年11月8日,受聘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驻校作家。

2009年3月,受聘为潍坊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

2009年开始使用新浪微博,一共发微博28条,1043056粉丝,关注5人。

2009年12月,出版长篇小说《蛙》,创作手法别具一格,小说由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表现一个时代的难和痛。

2011年3月,应邀成为军赋文学院特约作家。

2011年8月,长篇小说《蛙》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11月,受聘请为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2011年11月24日下午,中国作家协会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选出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委会副主席,莫言当选副主席。

2012年5月受聘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

2013年4月19日,作家莫言携新作《盛典——诺奖之行》亮相第2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现场,讲述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趣味点滴,揭秘其诺贝尔文学奖领奖之行。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19:00,莫言因其“用虚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代融为一体”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奖金约750万元人民币。

在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即将举行颁奖典礼之际,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日前宣告成立,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北师大校友作家莫言担任该中心主席。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零点30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斯德哥尔摩瑞典学院发表领奖演讲。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11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0点16分许,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正式领取了的诺贝尔文学奖,并在随后参加了盛大的诺贝尔晚宴。据媒体报道,莫言在晚宴尾声发表致辞时,感谢了诺贝尔评委“坚持自己的信念”,同时感谢了自己的家人。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及家人,12月14日上午返回沉浸在“白雪世界中”的北京。莫言在机场表示,此次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作家的热情。谈到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难出佳作的“魔咒”,莫言说,要尽量避免这一结局,作为一个作家,最重要的还是写作。

2013年1月20日,莫言获得2012年度CCTV三农人物奖

2013年1月22日,莫言受聘母校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2013年2月1日,莫言当选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3年04月12日,作家莫言获诺奖后的首部作品不是小说,而是关于自己诺奖之行的“心路剖析”。长江文艺出版社日前透露,由莫言编著的《盛典——诺奖之行》将由该社于4月19日在海口书博会首发。据长江文艺出版社工作人员介绍,莫言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网上对其诺奖之行的描述很多,但其中谬误之处也不少,为了恢复事实真相,莫言便写下了这本书。全书共分七章,以莫言在瑞典七天的所见所思为框架,共16万字。之所以是编著,是因为全书并非完全由莫言写就,其中也收录了莫言的演讲实录、记者专访以及观众交流。

上一篇: 小里镇

下一篇: 妈妈咪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