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节草
濒危种。黑节草系附生兰类,其药用价值较高,历经长期拔采,种源已临枯竭。又因森林遭受破坏,生境恶化,植株大量消失,而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中文学名:黑节草
拉丁学名:DendrobiumcandidumWall.exLindl.
别称:大黑节草
科:兰科
1、形态特征
黑节草
多年生附生草本,高10-40厘米;茎茎丛生,圆柱形,直立,粗3-6毫米,
黑节草幼嫩时淡绿色,老时暗褐绿色,有5一13节,稍呈暗黑绿色,节间长1-2厘米,有槽纹。叶叶互生,薄革质,窄长圆形至卵状长圆形,绿色,稍带淡紫色,长2一5厘米,宽5一10毫米,先端急尖而略钩转,两面无毛;叶鞘膜质,具紫红色斑点。
总状花序呈回折状弯曲,生于无叶的最新茎上端,有2一5花,长3一5厘米;
片干膜质,淡白色,披针形或阔披针形;
花淡黄绿色,直径3-4厘米;萼壤宽圆锥形,长2一8毫米;
唇瓣浅白色,长圆状披针形,反折,药帽白色,卵状三角形,顶端浅2裂,长1.5厘米,宽6毫米,先端渐尖,基部上方缢缩而使基部两侧呈肩形,后唇具紫色条纹,唇盘被短毛,其*具一横生的紫色斑块;
蕊柱和足有紫色条纹,足无毛或具消失状的齿。果实蒴果长1.5一2厘米,径粗5一8毫米,内藏无数细小种子。
2、采收储藏
春、夏季采收,少将鲜用或切段晒干。
3、植物现状
濒危种。黑节草系附生兰类,其药用价值较高,历经长期拔采,种源已临枯竭。
又因森林遭受破坏,生境恶化,植株大量消失,而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
4、生长环境
黑节草
主要生长在中亚热带南部,分布区年平均温16—20℃,最冷月平均温5—10℃,冬有霜雪,极端最低温可达零下2.4—6.1℃,年降水量1000---1900毫米;南盘江一带雨量偏少,为半干燥区,但旱季仍多雾露,湿度也较高,年平均相对湿度约80---85%。
黑节草系附生兰类,局限于山地湿润而又郁闭的原生性阔叶林中,以较发达的气根着生于满布苔藓的树干上或岩石上,生长地有经过林冠过滤的散射光以及间或从间隙透入的短暂的直射光斑,为耐阴性强的阴生植物。一旦森林遭受破坏,便随着生境的恶化而消亡。分蘖力较强,常丛状生长,具有无性繁殖的性能。
三年生可开花,一般花期3--4月,果熟期9—10月。往往开花多而座果率低,种子发芽率不高,影响天然下种更新,限制了种群数量的发展。
5、栽培技术
人工栽培
由于黑节草野生资源贫乏,自70年代初期,许多单位便组织人工引种栽培的研究,但由于黑节草繁殖难、成活率低、气候条件要求严格等原因,大面积栽培仍未成功。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和云南思茅地区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通过17年的前后攻关,1992年终于使难繁殖的黑节草长出了幼苗。
据报道,黑节草难繁殖的根本原因在于种粒极其微小,肉眼难以分辨,每毫克干品黑节草种子含有600粒种子,种皮较薄,种子内含的营养物质非常微小;另一方面,从种子萌发至形成幼苗需60~90d,形成根,并能自氧生活还需培养到120d以上。因此,在气候多变的外界环境条件下,萌发种子尚未形成小苗就变腐变质了。
据分析,黑节草成活率低主要原因是难以生根,这与黑节草自身品种的遗传有关。黑节草为气生根植物,根系不发达,形成的根也较为光滑,在显微镜下看根部毛孔和根毛都较少,而茎多有密集坚裂或横破,叶片上下两面都布满了气孔。
由此可以看出黑节草的植物营养主要是靠空气中的养分供给,所以黑节草在人工栽培或野生条件下都要求有较适宜的外界环境才能生长成活。
6、药用价值
黑节草
黑节草早在《本草纲目》中就被列为药用,《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指出黑节草具有生津、止渴、镇痛、消除水肿之功效,主治热病阴虚、目暗、胃弱、声音嘶哑等疾病,对声带疲劳、声音嘶哑,恢复其美音有特殊疗效。
药理作用
关于黑节草加工品西枫斗的药理以及对人八大系统的作用目前国内外都尚未报道,依据民间用药以及临床使用观察,主要机制推测可能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循环和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实现的。增强免疫力:利用黑节草对正常生活的小鼠进行实验,发现黑节草提取液给小鼠1个疗程后,体内白细胞明显增加,推断这对人体免疫功能有一定作用。
消除肿瘤、抑制癌症:中国药科大学马国祥等从鼓槌石斛中分得的3个单体进行抗肝癌、艾氏腹水瘤的药理实验,发现用黑节草5溶液进行培养,对3个单体生长都受到抑制,其中一个明显减少,实验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33由此可推断该浓缩液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
恢复嗓音、抗声带疲劳:思茅地区民族传统医药研究所应用成品西枫斗给数十名歌手和部分领导在唱歌或讲话前服用,发现使人声音洪亮,且效果明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