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是杜甫于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由左携带遣贬官华州司功参军时写的。全诗八句,第三、四、七、八句皆用拗语,打破了律诗的常规。
1、作品原文
早秋苦热堆案相仍
七月六日苦炎蒸①,对食暂餐还不能②。
常愁夜来皆是蝎③,况乃秋后转多蝇④。
束带发狂欲大叫⑤,簿书何急来相仍⑥。
南望青松架短壑⑦,安得赤脚踏层冰⑧。
2、作品注释
①庾信诗:“五月炎蒸气。”
②蔡琰《笳曲》:“饥当食兮不能餐。”
③《杜臆》:皆是蝎,谓已皆是蝎,又加以多蝇,此极状其苦。【赵注】谒,螫虫,中原有之,南方所无。【邵注】蝎,全蝎,阴夜毒人。《通鉴》:“蜹蚁蜂虿,皆能害人。”虿即蝎也。《酉阳杂俎》:蝎,前谓之螫,后谓之虿。【顾注】韩退之诗:“照壁喜见蝎。”退之谪官回家,故以为喜。少陵贬官他适,故以为愁。物亦系乎人情哉。
④《诗》:“营营青蝇,止于棘。”《诗传》:“青蝇,比小人也。”
⑤陶潜诗:“束带候鸡鸣。”《老子》:“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神仙传》:刘根状若发狂。赵大纲曰,昌黎云:“人各有能不能,抑而行之,必发狂疾。”即此诗意也。
⑥《唐书》:切于簿书期会。
⑦张衡《四愁诗》:“侧身南望涕沾襟。”潘尼诗:“青松荫修岭。”江淹诗:“风散松架险。”注:“松横生曰架。”
⑧《楚辞》:“层冰峨峨。”王嗣奭曰:州牧姓郭,公初至,即代为《试进士策问》与进《灭残寇状》,不过挟长官而委以笔札之役,非重其才也。公厚于情谊,虽邂逅一饭,必赋诗以致感佩之私,傅垂名后世。郭与周旋几一载,公无只字及之,其人可知矣。
3、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诗开头连用四个仄字声,第三、四、七、八句皆用拗语,打破了律诗的常规。面对此诗,有人怀疑“此必赝作也:“命题既蠢,而全诗亦无一句可取,纵云发狂大叫时戏作俳谐,恐万不至此,风雅果安在乎”(朱瀚)?赵大纲则认为:“……此叹苦热,亦见狂态也。”《杜臆》对这诗有精当的剖析,说明少陵如此写法,是有道理的:“公以天子侍臣,因直言左迁,且负重名,长官宜破格相视。公以六月到州,至七月六日而急以簿书,是以常掾畜之,殊失大体,故借早秋之热,蝇蝎之苦,以发郁伊愁闷之怀,于簿书何急,微露意焉。”杜甫所以在诗的开头连用四个仄声字,又用数个拗语,表示以发狂大叫微露其不快之意。王嗣奭也这么说:“郭与周旋几一载,公无只字及之,其人可知矣。”杜甫在这诗中采用大量拗语,挣脱声律常规,以出奇制胜的手法,使律诗夭矫多姿,用来表达特殊情绪。
此诗挣脱声律常规,但应该看到,诗坛巨擘在这里大量运用拗语,是有他的尺度的,他在第三、第七句用了平声拗语,便在第四、第八句用仄声拗语来补救,这样损之使其失谐,复益之使重归于谐,可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便是少陵高明处。在这里,读者可以领略少陵“语不惊人死不休”之一二,也可明了,此其所以为“诗圣”欤!
名家点评
《瀛奎律髓》:
老杜诗岂人所敢选?当昼夜著几间读之。今欲示后生以体格,巧取(《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等)“吴体”五首如此。
《杜臆》:
公以天子侍臣,因直言左迁州掾,长官自宜破格相待。公以六月到州,至七月六日,而急以簿书,是以常椽畜之,其何以堪?故借早秋之热,蝇竭之苦,以发其郁蒸愤闷之怀,于“簿书何急”,微露意焉。……“自足蝎”,谓蝎已自足,又加以“转多蝇”,上下呼应,极状其苦。
《瀛奎律髓汇评》:
许印芳:虚在原选拗字类。此诗之前有拗体四首,其佳者已抄入第三卷中,劣者抄此一首。何义门;此篇在“古诗”中,非“吴体”也。纪昀:此杜极粗鄙之作。
《读杜心解》:
惜苦热泄傲吏之愤,即嵇叔夜“七不堪”意。老杜每有此粗糙语。
《杜诗镜铨》:
邵云:作律诗读尤老,张上若云:公以近侍出为外掾,簿书琐悉,非所能堪,故因苦热欲弃宫南游以避之也。
4、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