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塔镇
河曲县辖镇,1958年设刘家塔公社,1984年置镇。位于县境北部,北靠黄河,距县城20公里。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0.8万。河(曲)偏(关)公路过境。河曲县刘家塔镇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间半山区多达2855小时,年平均气温在6.6—8.8℃之间,年平均降水350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
中文名:刘家塔镇
行政代码:140930102
身份证前6位:140930
长途区号:0350
邮政编码:034000
隶属政区:河曲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晋H
辖区面积:46km2
人口数量:约8000人
人口密度:174人/km2
1、地方简介
刘家塔镇
河曲县辖镇,1958年设刘家塔公社,1984年置镇。位于县境北部,北靠黄河,距县城20公里。面积46平方千米,人口0.8万。河(曲)偏(关)公路过境。辖刘家塔、前大洼、后大洼、路铺、万斛、阳儿塔、石城、坪头、董家沙墕、长尾沟、李家第一、崔家第一、郝家沟、董家庄14个村委会。主要矿产有硫磺、煤炭。农业主产糜、谷、土豆、黑豆、黄芥。古迹有弥佛洞和小石坪石雕佛像。
2、自然资源
境内拥有丰富的煤炭、石灰岩等矿产资源,采煤、采石、运输业较发达,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千仞绝壁弥佛洞就在该镇的石城村。
3、气候水文
河曲县刘家塔镇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少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夏季炎热雨水集中;秋季短促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间半山区多达2855小时,年平均气温在6.6—8.8℃之间,年平均降水350毫米,无霜期150天左右。
河曲县内有县川河、朱家川河、南曲沟、邬家沟4条较大支流。
4、生物资源
至2013年,河曲县刘家塔镇野生植物有十二科二百六十五种,旱作农业中以糜、黍、豆、谷、土豆等小杂粮为主。野生动物主要有野鸡、山雀、雁、鹰、兔、黄河鲤鱼。
5、行政区划
刘家塔镇
刘家塔镇区划
140930102200121刘家塔村委会
140930102201220董家庄村委会
140930102202220郝家沟村委会
140930102203220前大洼村委会
140930102204220后大洼村委会
140930102205220路铺村委会
140930102206220万斛村委会
140930102207220阳尔塔村委会
140930102208220石城村委会
140930102209220坪头村委会
140930102210220崔家第一村委会
140930102211220李家第一村委会
140930102212220长尾沟村委会
140930102213220董家沙也村委会
140930102214220树儿梁村委会
140930102215220臭儿洼村委会
140930102216220仁义庄村委会
140930102217220下邓草也村委会
140930102218220中邓草也村委会
140930102219220鲍龙咀村委会
140930102220220上邓草也村委会
140930102221220龙湾村委会
140930102222220沙咀村委会
140930102223220山庄头村委会
140930102224220碓臼也村委会
140930102225220黄尾村委会
140930102226220串家洼村委会
140930102227220红糜梁村委会
140930102228220东梁村委会
140930102229220上养仓村委会
140930102230220下养仓村委会
140930102231220冯家庄村委会
6、地方人口
刘家塔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7806
男:4060
女:3746
家庭户户数:1896
家庭户总人口(总):7806
家庭户男:4060
家庭户女:3746
0-14岁(总:2232
0-14岁男:1110
0-14岁女:1122
15-64岁(总):4900
15-64岁男:2612
15-64岁女:2288
65岁及以上(总):674
65岁及以上男:338
65岁及以上女:336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7681
7、地方特产
保德碗托
保德碗托
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为忻州地区风味小吃之上品。
碗托的制法,是将荞麦精粉用盐水拌成面穗,再加水调成糊状,盛于碗内,用急火蒸至半熟时,搅动一次,以防沉淀,熟后冷却即成。养面碗托宜凉调,宜热烩,或烧以素汤,或拌以肉酱。不仅是待客之佳肴,还有疏通肠胃,清燥热,利便之功用。外地人到此,无不以一尝为快。现保德县城专营此业者甚多,还有在外地设摊应市,深受食客赞赏。
碗托即为保德县出产的碗托,是一种地方特色小吃。碗托,顾名思义是将荞麦面制成的糊放入碗中,上笼蒸熟晾凉后,拔出一个和碗形状相似的“托”来。
保德人蒸“碗托”的历史源远流长。笔者的爷爷曾做过“碗托”,由于做的“碗托”味道鲜美,口感舒适,常常会被人们一哄而抢。做“碗托”是一项重体力劳动,真正要想把“碗托”做好,那可是一件非常吃苦的营生,我的一位亲戚,做“碗托”早就驼背了,患有骨质增生等多种疾病。爷爷做的感到累的时候,父亲常常下班后抽空赶过去帮忙。现在保德县城专营此业者甚多,还有在外地设摊应市的,深受广大食客赞赏。*时期,革“资本主义尾巴”,“碗托”也不例外,但是,有的人迫于生活,走街串巷,进行着“黑色买卖”,“碗托”的交易一天也没有断过档。 “碗托”物美价廉,经济实惠,现时在保德街市上的每个“素碗托”的售价仅为2元,每个“荤碗托”的售价仅为3元,买得多了还可以优惠。饱,可以品尝;饿,可以充饥。所以适应各类人群享用。夏天,冷用;冬天,热食。 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气候物产等条件,决定着一方居民的生活习性,保德人爱吃“碗托”,热爱“碗托”,善做“碗托”,一年四季离不开“碗托”,平时吃“碗托”,亲戚来了吃“碗托”,逢年过节吃“碗托”,外出工作的保德“游子”们叮嘱在家的亲人:来时千万别忘记带些“碗托”,以致“碗托”不仅为生活所必须,而且演化为一种文化。
8、附近景点
元好问墓
元好问墓
元好问墓位于城南10里的韩岩村北,建于元代,因葬时墓前筑土5方,每方高5丈,张幕画花为记,故又名五花坟。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山西秀容(今忻州)人。生于金章宗期元年(1190年)、于元宪宗蒙哥七年(1257)九月初四日卒于获虎(在今河北省)窝舍,归葬故乡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府区韩岩村)。元好问进士出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左司都事员外郊。金亡不仕,工诗文。在金元之际破负重望。他的著作有《中州集》十卷、《唐诗鼓吹》十卷、《诗文自警》十卷、《续夷坚志》四卷、《新乐府》四卷。
元好问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表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
元遗山墓,分坟地和野史亭两处。坟墙周长250.8米,野史亭周长190米。元遗山墓封土高2.5米,圆形冢土,直径5米。墓前立石,刻有“诗人元遗山先生之墓”,系至元十九年五月二十二日(公元1282年)立。旁有“遗山先生墓铭”碑一通,为元代郝径撰文,系大德四年(公元1300年)七月长子拊,次子振立。有享堂3间,“重修元茔记”碑一通(清乾隆六十年即公元1795年,忻州知州汪本直修)。“共仰先生”碑一通(清嘉庆元年,即公元1796年)。清同治重修元墓碑一通(忻州知州戈济荣撰)。”“重修元遗山先生墓记”(清乾隆)。“重修元遗山先生冢墓”碑一通(中华民国四年,即公元1915年)。还有“自书修元墓记”、“遗山先生世子略”及墓图等。亭前有翁仲(石人)1对,石羊1对,石虎1对。元遗山先生墓前后有土冢6个,为曾祖元春山、祖父元铜山、父元东岩(字明德)、二叔父元陇城、长子元拊、长孙元若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