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乡
和平乡总面积92.8平方公里,人口1.3万。有简易公路接316国道。辖文钟、阎家纁、丁家湾、潘家湾、永胜、车场、新康、云川、黄寨、南岔、崖边11个村委会。地处山区,大、小妙娥沟河横贯中部。农业主产小麦、马铃薯,盛产胡麻、油菜、党参等。
中文名称:和平乡
行政代码:621122202
身份证前6位:621122
长途区号:0932
邮政编码:743000
隶属政区:陇西县
行政级别:乡
车牌号码:甘J
辖区面积:92.8km2
人口数量:约1.3万人
人口密度:140人/km2
1、地方简介
和平乡
和平乡是陇西县辖乡,1949年后设和平乡,1958年并入文峰公社,1961年分设和平公社,1983年复设乡。位于县境东南部,距县城25公里。面积92.8平方公里,人口1.3万。有简易公路接316国道。辖文钟、阎家纁、丁家湾、潘家湾、永胜、车场、新康、云川、黄寨、南岔、崖边11个村委会。地处山区,大、小妙娥沟河横贯中部。农业主产小麦、马铃薯,盛产胡麻、油菜、党参等。
2、历史沿革
和平乡历来属陇西县管。*成立后,保甲制度被摧毁,全县划为6个区公所,和平与翠屏(原三台乡)、文峰镇合建东三区,下辖8个乡。1953年1月,全县新设翠屏区,9月成立和平乡人民*、新民乡人民*(乡址今和平乡黄寨村吉湾社),归属翠屏区。1955年4月,乡人民*改为乡人民委员会,9—10月,三区和十一区撤销后,三区所辖和平、新民、永吉等8乡划归文峰区,将新民乡划归和平乡。1958年3月,文峰区撤销后,和平直属县人民委员会领导,同年9月,全县实行人民公社化,将20个乡缩编为5个人民公社,和平归陇丰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5月,将陇丰人民公社划分为城关、文峰2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文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辖三台、和平等6个管理区。1961年4月,文峰人民公社改文峰工作委员会,辖和平、永吉等6个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6年5月,撤销工作委员会。1968年4月,实行党政不分的“一元化”领导,改为和平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1日,将革命委员会改为管理委员会,1983年7月,公社进行*改革,和平人民公社党委改建为和平乡党委、和平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建为和平乡人民*,下辖11个行政村。至此,全乡辖11个村56个合作社。
3、行政区划
和平乡区划
621122202201220文中村
621122202202220潘家湾村
621122202203220永胜村
621122202204220车场村
621122202205210新康村
621122202206220云川村
621122202207220黄寨村
621122202208220南岔村
4、经济建设
和平乡:实施精准扶贫帮助农民摘“穷帽”
和平乡
近年来,和平乡聚焦贫困村,瞄准贫困户,大力实施整村推进、精准扶贫、产业扶贫、劳务输出、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新举措,走出了一条从着眼“治穷病”到着力“拔穷根”的扶贫新路,2014年贫困人口减少1000多人,贫困面下降22.8%。在新一轮扶贫攻坚行动中,乡上通过土地整理、坡改梯及以工代赈等项目的实施,筹资1390余万元对全乡8个村的42公里村级道路进行了硬化,对45个社82.5公里的道路进行了砂化,初步形成了全乡通村通社及社间“三纵三横三连通”的道路构架,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乡上按照“两个80%,一个100%”的总要求,在各村实施了引洮工程村级管网和入户管网配套工程,解决了全乡39个社1312户的安全饮水问题。对文中、黄寨等4个村的24个社进行农网升级改造;对车场、新康等2个村7个社进行配变改造。乡上在大力改善基础设施的同时,全面发展种植、养殖、林果经济等各类富民产业。依托母畜扩群,整村推进及养殖示范村建设等项目,培育适度规模户222户,养殖大户6户,发展肉羊养殖专业村4个,建成标准化圈舍110座。牛羊猪等大家畜存栏分别达到400头、6000余只及5000头,养殖业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后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双联帮扶等措施,在新康、车场等村培育林果业基地三处,建成林下经济示范点一处,各类苗木成活率均达到70%以上。
5、地方特产
陇西黄芪
陇西黄芪
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已成为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销售、种苗繁育和信息服务中心。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先后吸引了三九集团、千金药业、恒利药厂等企业在我县建基地、办企业、搞合作,药乡一派蒸蒸日上的景象。黄芪是甘肃陇西县著名特产之一,其生长气候高寒阴湿,土地肥沃疏松,具有黄芪生长独特优越的地理条件。黄芪由陇西栽培的历史悠久,独享其名。其性微温,味甘,属无污染产品,馈赠亲朋之珍品。陇西盛产100多种中药材,素有“千年药乡”之称,所产党参、黄芪、柴胡、板蓝根等药材质优量大,深受国内外客商青睐,享有“西北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等盛誉,已成为西北地产中药材生产、销售、种苗繁育和信息服务中心。
麻腐角儿
麻腐角儿的主料自然是麻腐。先说做麻腐,将精选干净的麻籽用水浸润泡涨,用老石磨磨成糊浆,置铁锅中烧热,用双手捏净麻子油,然后将捏过油的麻渣倒入盆中,加适量清水,搅拌均匀,取细箩架在空盆上,慢慢滤之,再将过滤后的浆缓缓倒入煮沸的开水中使其熟化,叫做“点麻腐”。熟化后的麻浆乳便漂浮在开水表面,色白如雪,软似豆腐脑,清香味美。配上葱花、白萝卜或鲜嫩的白菜,加鲜姜、食盐、五香等调料,包麻腐角,食之香而不呛,酥而爽口。北路的通安驿、马河等乡镇逢集日摆摊叫卖。蜂窝煤炉子上架了蒸笼,现熟现卖。欲吃者坐在小板凳上,笼高人低,抬头张望,好象待脯的鸟儿似的,卖主在冒着热气的蒸笼里取出麻腐角儿,放入瓷碟,浇了翡翠麻油,抹上蒜泥,调油泼辣子,食者接了碟子,用筷子戳破面皮,让麻油和油泼辣子渗将进去,咬得一嘴,满口生津。
陇西腊肉
陇西腊肉为地方传统风味食品。陇西腊肉:其地旧属巩昌府,又称巩昌腊肉。其原料,选用岷县山区闾井一带的蕨麻猪,该猪体形小,多不过百斤,腿细、皮薄、肌肉紧密。由于野外牧养,多运动,致瘦肉比例高,且滋味鲜美。成品肥瘦相间,红白分明,滋味醇美,瘦肉不柴,肥肉不腻。蒸熟或煮熟后,香味扑鼻,诱人食欲。
6、附近景点
李家龙宫遗址
李家龙宫遗址
位于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家族聚居地。“李家龙宫”由上、中、下三组建筑组成,殿堂林立,建筑巍峨,规模宏大,规格较庙为多,自古李姓人士均在此祭祀祖先,其中主祭堂悬挂“陇西堂”匾额。龙宫始建于唐中叶,后毁于兵灾,今仅存牌楼。陇西堂位于渭河之滨风景区。内置“李姓始祖利贞公”、“李氏先祖伯阳公”、“李氏先祖伯佑公”三尊牌位;抱柱联书:“五千言道德,一经鹿洞流芳龙门缵绪,十八子公候万代柳袍常染蓉镜长开”。陇西堂占地22万平方米,分置陇西堂堂号牌楼、太白酒楼、迎宾区、觐祖区、祭祀区三组建筑群。陇西堂已成为研究李氏文化、朝觐李氏先祖的理想场所。
仁寿山森林公园
仁寿山森林公园,位于甘肃省陇西县城西南一华里处,占地882亩,东西走向,海拔2057米,是陇西境内一座闻名遐迩、颇负盛誉、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素有“天边仁寿”美传。1997年仁寿山公园晋升为甘肃省省级森林公园。仁寿山公园昔日树木葱笼、殿堂林立、凉亭巧布,成为游人踏青游览、逢节聚会的旅游胜地,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的“李氏祭祖节”、“朝山会”在这里举行。漫长的战祸,使佳仁寿山风景区遭到破坏;受极“左”路线的影响,树木、古建筑破坏殆尽,仁寿山成为一座秃山。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后,0陇西县委、县人民*决定修复仁寿山公园。重新规划建设的仁寿山公园,依山附势,随峰就险,以绿为主,点缀景观,分为园前区、科普区、文娱活动区、文化古迹区、森林游览区、生态区、游乐区等7区。园前区,巍然屹立的仁寿山大门牌坊,一展陇西古建雄风,门前的汉白玉拱桥,再现了黄土地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园前区西侧有312级石阶段登道直通山腰八角亭,平添了登山览胜、强身健体的情趣。山下儿童乐园中心屹立着为抢救落水儿童而英雄献身的优秀少年队员张新龙雕像,成为少年队员清明扫墓和游览聚会的场所。山上游览区东有道教三清殿,西为佛教十方寺,旅居缅甸华侨付凤英捐赠的三尊玉佛莅位。“陇西堂”陈设东院大殿,为研究甘肃省四大文化之一的陇西李氏恋恋不舍架起了联谊桥梁。中院为曲径游廊,雄居仁寿山巅的八角楼,古朴典雅,登上楼顶,东西两川尽收眼底,巩昌古城一览无余。5万株侧柏、云杉、国槐把仁寿山装扮得香氧氤,风景宜人,牡丹、芍药、月季、菊花、大丽花、唐菖蒲、荷花、盆景,竞相吐艳,吸引着万千游客。
陇西威远楼
陇西威远楼始建于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座落于县城中心,以雄伟的气势,悠久的历史,精巧的造型而闻名于世。整个基座均由古砖砌成,三层木楼四面均为飞檐,似箭凌空,如燕展翅;歇山式层顶,若虎伏岗,雄伟壮观。威远楼,旧名雄镇楼,又称钟鼓楼。位于陇西县城内十字街中心。北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新筑古渭塞于城东一里,东北坊建一谯楼,取名“威远楼”,盖为威震远方之意。元世祖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扩建城垣时,将威远楼移建城中。元顺帝正至元年(公元1341年),设置铜壶滴漏、更鼓于其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重建,取名“雄镇楼”。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移置北宋所铸铜钟于楼上,无事报时,有事报警,所以又名“钟鼓楼”。现在的威远楼为砖基三层木楼。座基高11米、长27米、宽17米。楼高15米,通高26米。每层楼有24柱,三层楼都是四面飞檐,檐下共设斗拱102朵。屋顶为歇山顶,结构精巧,造型雄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度智慧与创造才能之结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