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留花门

科普小知识 2023-11-17 10:05:03
...

《留花门》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题为“留花门”,实则是说花门不可留。杜甫对唐肃宗一味依赖回纥,表示了极大的愤慨和忧虑,此诗较《北征》更为露骨。

1、作品原文

留花门⑴

北门天骄子⑵,饱肉气勇决⑶。

高秋马肥健,挟矢射汉月⑷。

自古以为患,诗人厌薄伐⑸。

修德使其来,羁縻固不绝⑹。

胡为倾国至,出入暗金阙⑺。

中原有驱除⑻,隐忍用此物⑼。

公主歌黄鹄,君王指白日⑽。

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⑾。

长戟鸟休飞,哀笳晓幽咽。

田家最恐惧:麦倒桑枝折⑿。

沙苑临清渭,泉香草丰洁。

渡河不用船,千骑常撇烈⒀。

胡尘逾太行,杂种抵京室⒁。

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⒂。

2、作品注释

⑴题注:甘州东北千余里,有居延海。又北三百里,有花门山堡。又东北千里,至回纥牙帐。肃宗还西京,叶护辞归,奏曰:“回纥战兵留在沙苑,今归灵夏取马,更为陛下收范阳余孽。”花门,回纥之别名。回纥西南千里有花门山堡,故杜诗多以回纥为花门。

⑵天骄子,即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胡者,天之骄子也。”言其强悍。

⑶饱肉,是说回纥以肉为食。

⑷射汉月,即侵入汉地,言其可畏。

⑸这两句承上,引古作证,见得唐肃宗恰相反。《诗经》:“薄伐猃狁。”薄,发语词,无义。厌是厌烦。

⑹修德,即怀柔政策。羁縻,是说保持一定的联系。

⑺胡为,即何为。倾国,犹举国,极言来的人多。暗金阙,写其骄横,随便出入宫殿。

⑻有驱除,指安史之乱,这时史思明还存在。

⑼隐忍用,不得已而用。此物,指回纥兵,这个词有着传统的“华夷之见”。

⑽上句用汉乌孙公主故事,武帝以公主嫁乌孙王,公主悲秋作歌,有“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句,所以说“歌黄鹄”。但实际是指的时事。公元758年(乾元元年)七月,肃宗把幼女宁国公主嫁给回纥可汗,亲自送至咸阳磁门驿,公主告辞说:“国家事重,死且无恨。”肃宗才流涕而还。这里不便直说,所以便使了一个典故。下句用《诗经》:“谓予不信,有如皎日。”是说肃宗指天发誓的求回纥援救。

⑾连云,众多。左辅即下“沙苑”。沙苑一名沙阜,在冯翊县南十二里,东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回纥之俗,衣冠皆白,又旗帜亦用白色,所以说“见积雪”。

⑿回纥骑兵,蹭蹋庄稼,故农民最怕。

⒀这两句是说回纥常乘马渡河。撇烈,摆跃之状。

⒁这里“胡尘”、“杂种”,皆指史思明。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由范阳引兵渡河而南,攻占汴州、郑州,并陷洛阳,洛阳唐时为东京,所以说抵京室。

⒂萧瑟,犹萧索,萧条。应上“田家”二句。来得越多,住得越久,农作物就越遭殃,所以说转萧瑟。末句很冷峭、含蓄。抬出事实,不言反对,而反对之意自见。

3、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秋,因唐肃宗在平定安史之乱时一味依赖回纥,杜甫很担忧,有感而作此诗。

4、点评鉴赏

《唐诗归》:

钟云:说尽客兵之害,千古永戒、然此外还有隐忧!钟云:五字可风,伤中国无兵也,言外便有取笑外夷意,曰“此物”,盖厌恶之极矣(“隐忍”句下)。谭云:写细民些小心事,妙!妙!然大患隐忧在此(“田家”二句下)。钟云:写夷兵利害,即在勇壮中见之(“千骑”句下)。钟云:隐忧尤在此句(“杂种”句下)。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范梈曰:此中国何如吋也!读“胡为倾国至”后数语,可以鉴《春秋》书会戎、盟戎之义矣。谓子美为“诗史”,可不信哉?郭浚曰:叙出患害,亦忧亦愤。

《杜臆》:

“连云屯左辅,百里见积雪”,“连云”与“积雪”颠倒作对,亦是一法。……题曰《留花门》,病在“留”字。

《唐宋诗醇》:

张湝曰:经国之计,忧深虑远,岂寻常韵体!

《读杜心解》:

劈提四句领局,下作两扇格分应,纪律整严。……曰“气勇决”,其力可借也;“自古”以下十二句应之,此层是开。曰“射汉月”,其锋可骇也;“长戟”至末十二句应之,此层是阖。

《杜诗镜铨》:

张上若云:经国之计,忧深虑远,岂寻常韵语可及?

5、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上一篇: 阿氏锉鳞鲀

下一篇: 白鹡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