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炎帝陵

科普小知识 2023-11-17 10:30:57
...

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盛事。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盛事。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1、景点简介

炎帝神农氏“以姜水(今宝鸡境内)成”,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炎帝陵(theMausoleumofEmperorYandiinZhuzhou)。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息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它坐落于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现为*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华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湖南省最佳景区。


炎帝陵一景

炎帝陵祭典被列入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被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根亲文化盛事。主要建筑有炎帝陵殿和神农大殿。

炎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2、历史沿革

关于炎帝神农氏安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据地方史《酃县志》记载此地西汉时已有陵西汉末年绿林、赤眉军兴邑人担心乱兵发掘,遂将陵墓夷为平地。

唐代,佛教传入,陵前建有佛寺,名曰“唐兴寺”,然而陵前“时有奉祀”。

炎帝陵自宋太祖乾德五年建庙之后,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衰更替,炎帝庙也历尽沧桑,屡毁屡建。

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

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

宋理宗淳祜八年(公元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

宋代以后,元代近百年间,朝廷只有祭祀炎帝陵的活动,而未有诏修炎帝陵庙的记载。

明代有关炎帝陵庙的修葺史书记载颇详。较大规模的修葺有三次: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后,诏命遍修历代帝王陵寝,“发者掩之,蔽者葺之”,由此炎帝陵庙也得到了一次全面修葺。翌年修葺竣工,旋遣国史院编修雷燧来炎帝陵告即位致祭。


炎帝陵一景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由酃县知县易宗周主持。这次重修是在原庙旧址上拓宽兴建。新庙的建筑格局为:主殿名“圣容殿”,殿内塑炎帝神农氏祀像,殿外建一高阁,宽敞如殿。阁下为陛道,中为丹墀,纵横数丈。东西庑各三间,前列三门,四周建有垣墙。墙内有大道绕阁,沿墙行可以直达殿后陵寝。整个殿宇陵寝连成一体,基本上改变了旧庙原貌。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此次修葺距前已有百余年历史,炎帝陵庙久经风雨剥蚀,日渐颓坏。酃县县令目睹庙宇日非,恻然伤感,于是派人于路旁募款,发起整修。新庙规模因循旧庙,但庙貌大为改观。东阁学士吴道南撰有《重修炎帝陵庙碑》,记载了这次修葺盛举。

清代对炎帝陵庙的修葺有据可查的约有9次。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南明将领盖遇时部进驻炎陵,屯兵庙侧,炎帝陵庙惨遭破坏。是后,当地官民士绅及时进行了补葺,但由于战争频仍,资金缺乏,修葺未能完善。

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清圣祖玄烨遣太仆寺少卿王绅前来炎帝陵告灾致祭。王见陵庙栋宇损坏严重,入告于朝,奏请修葺,圣祖准奏。由酃县知县龚佳蔚督工,整修一新,但是未能恢复前代规模。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按清王朝公布颁行的古帝王陵殿统一格式重建,陵庙也统称陵殿而正其名。这次修建奠定了炎帝陵殿的基本形制,形成了“前三门——行礼亭——正殿——陵寝”的四进格局。整座陵殿为仿皇宫建筑,气势恢宏,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传统特色。

清朝最大的一次修复是在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由知县俞昌会主持、当地士绅百姓募资捐款所进行的一次重修。重修工程自孟夏开始,年底竣工,费时8个月有余。这次重修后的炎帝陵殿,高大宽敞,金碧辉煌庄严肃穆,蔚为壮观,各附属建筑,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主殿相辉相映,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也为炎陵山增添了无限秀色。

此后,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均未见史书有修葺的记载,但同治十二年版《酃县志》所载炎帝陵殿形制图,又与道光年间所建之陵殿有异,其间很有可能作过修葺而未入志。

民国年间炎帝陵殿的修葺活动,据有关文字记载有4次。

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酃县知事瞿燮捐资百元连同炎帝陵修葺费14元交人筹措修复,土木将兴,旋因湘军驻陵侧,以至无法施工而作罢。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因连年兵祸,陵庙倾圯在即,酃县*再次呈文请修,湖南省*拨款500元,令县长欧阳枚鸠工修葺。

1936年。酃县县长夏礼鉴于“炎陵殿宇年久失修,多已损坏”于年初组建了修复炎陵筹备委员会。但是半途而废修复计划未能实施。

1940年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薛岳主持的一次大修。


炎帝陵风光

1940年日军犯西南,为防患于未然,薛岳拟将省*迁酃县炎陵山。是年春,拨专款于炎陵山修建省*机关办公用房和员工宿舍,修筑了茶陵至酃县炎陵山的简易公路,同时对炎陵殿宇进行了全面修葺。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

炎帝陵殿被焚以后,重新修复炎帝陵殿已成为广大炎黄子孙的强烈愿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修复条件日趋成熟。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分为五进:第一进为午门,第二进为行礼亭,第三进为主殿,第四进为墓碑亭,第五进为墓冢。殿外修复了咏丰台、天使馆、鹿原亭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金碧辉煌,重檐翘角,气势恢宏,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3、资料记载

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炎帝陵。晋代皇甫谧所著的《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所著的《路史》记载: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王象之编著的南宋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更为具体:“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在王象之写这部地理总志时,炎帝陵尚在茶陵县内。茶陵县是在汉高祖五年,即公元前202年,因茶乡之鹿原陂有炎帝之陵,而以陵名县。茶陵,是因炎帝神农氏在这里种茶及安葬在这里而得名的。在王象之编写这部地理总志不久,即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朝廷将茶陵县的康乐、霞阳、常平3个乡分出来,建立酃县,自此,炎帝陵就在酃县了。

4、炎帝陵祭典

炎帝陵祭典是千百年来后人为缅怀炎帝丰功伟德所形成的一套祭祀活动。原始的炎帝陵祭祀活动包括祭天、祭祖、祭神,而封禅和蜡祭、傩舞又是原始祭祀文化中的主要表现形式。蜡祭是原始先民在腊月里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传说,在蜡祭的前一天,先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举行盛大的傩舞。傩舞源于驱疫除鬼仪式,是一种装扮成能能威慑病疫鬼域的面具舞蹈,常常由骠悍健美的青壮年男女戴着与氏族图腾、族徽标志有关的面具,随着傩乐起舞,以表达期望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心愿。


炎帝陵祭典一景

自炎帝“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鹿原陂(在湖南炎陵县境内)”起,人们就开始地运用多种祭祀方式祭奠炎帝,缅怀炎帝的丰功伟绩。炎帝神农氏成为先民心目中最尊贵和崇敬的始祖。从那时起,先民对炎帝的祭祀仪式越来越隆重。各种祭祀典礼见诸于炎帝陵。除了蜡祭、藉田和祭祀先医之外,祭祀炎帝陵成为重要的祭祀形式。炎帝陵祭祀,见诸史料始于唐代,《路史》曰:“有唐尝奉祀焉”,而民间祭祀炎帝陵则历史更为久远。

5、祭典形式

文祭

有祭文、颂文、碑文等,从古至今,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中文祭都是必不可少的。文祭即官方以祭文的形式告祭始祖。祭文格式规范,主要内容为歌颂炎帝功德,祈福明志,由于多写于帛上,故称之为帛书,每次官方祭祀均先由主祭人在炎帝陵前恭读祭文,读后,由主祭人将帛书点燃焚烧,完成文祭仪程。

物祭

民间祭祀一直以物祭为主,其祭品多为牲、畜、果品。官方祭祀中,物祭则种类繁多,特别是古代官方祭祀,祭品有牛、羊、猪、稻、黍、榛、干鱼、鹿脯、粟、白饼、黑饼等近30种,祭器也包括爵、俎、登等10余种。现代炎帝陵祭典保留了传统的物祭程式,物祭虽然也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种类的仪式上却简单许多,敬献的供品主要有三牲(牛、猪、羊)、五谷(稻、麦、梁、粟、豆等五谷杂粮)、时鲜(祭祀时节的新鲜水果)、中草药,还有社会团体,个人在弘扬炎帝文化、继承炎帝创造精神,生产、生活过程中制造的各种实物产品,如酒、茶、药、农机产品等等。

火祭

炎帝又称火德王,因此火祭是现代炎帝陵祭典经常举行的一种生祭方式,主要有击石取火(由圣火采集手用的击火石在圣火台击石取火)、药龙喷火(九条中草药扎成的药龙围绕圣火台巨石,向巨石喷出大火,点然炎帝圣火)等,圣火的点烯是对先祖的告祭,也象征着中华民族自强自立,追求光明的民族精神生生不息。许多大型的体育比赛都会在大型炎帝陵祭典活动上采集圣火,进行圣火传递活动。

乐祭

乐祭多在炎帝陵官方祭祀活动中出现。祭祀乐曲代表性地古有《哭皇天》、《朝天子》,现有《炎帝颂》、《祭炎帝》。在应用上,主祭人进入祭祀广场,鼓乐齐鸣,以唢呐为主,奏《大开门》;向始祖敬献三牲、五谷、时鲜,用丝竹乐奏《普安宁》;敬高香、花蓝,小乐奏《快板令》;击鼓九通,鸣金九响,大乐奏《哭皇天》;礼成,大乐奏《朝天子》。除演奏祭祀乐曲外,还有歌祭和舞祭。歌祭即祭祀仪程中在炎帝陵前大声歌唱颂扬炎帝功德的歌曲;舞祭多为跳起展示歌颂炎帝功德的各种舞蹈。

龙祭

炎帝是中华始祖,自古以来华人以“龙的传人”自谓,故龙祭在炎帝陵祭典中有着重要的位置。炎陵民间一直流传着炎帝下葬金龙迎柩的故事,所以,在炎陵的民间祭祖活动中,必少不了龙祭。传说,炎帝教先民将稻草、蓼叶、花草等扎成龙形舞动,欢庆丰收,夜间则在龙身上插满香火,烧死蚊虫,驱赶邪害。炎帝死后,先民们便在丰收、节庆的日子用舞龙的方式祭拜炎帝,表达感激之情,由此,诞生和演变了炎陵当地独有的“火星龙”、“三人布龙”。到今天,炎帝陵祭典龙祭的其种类和表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既有独具炎陵特色的三人布龙和草药火龙、反映炎帝重八卦生太极的阳阴龙,又有代表56个民族的56节长龙、代表5大洲华侨的5色龙,还有蕴含时代感的现代竟技龙、人龙、飞龙等各种特色龙。龙祭时,结合24节气的24节令鼓、神农锣鼓和南北狮演绎龙狮朝圣,寓意中华民族团结向上、蓬勃发展的龙的图腾。

6、主要景点

炎帝陵殿

炎帝陵殿位于湖南炎陵县炎陵山(又名皇山)西麓,是炎帝陵景区的主体景点,沿陵墓南北纵轴线均衡对称布局,座北朝南,南临洣水,南北长73.4米,东西宽40米,面积4936平方米,建筑面积903平方米。陵园保持了浓郁的清式建筑风格,红墙黄瓦,古木参天,庄严肃穆,气势恢宏。分为四进:


炎帝陵建筑一景

一进为午门,拱形石门,高4.0米、宽2.6米,门前为50×50米朝觐广场,左右分列为拱形戟门和长方形掖门,门扇均为实榻大门。进午门正中,树立国家主席*1993年9月4日亲笔题写的“炎帝陵”汉白玉石碑,前嵌盘龙龙陛,取名龙蟠虎踞,天下一统,*稳固之意。左右分立雄健的山鹰和白鹿花岗石雕。

二进为行礼亭,是炎黄子孙奉祀始祖的地方,采用庑殿顶,前后檐各四柱落脚的三开间长方亭,面宽14.03米,进深5.53米,亭高8.33米,正上悬挂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手书“民族始祖、光照人间”匾额,亭前嵌双龙戏珠龙陛,取名双龙起舞,盛世逢年、天下太平之意。亭中设置香炉、烛台,供人们进香祭拜行礼之用。行礼亭左右为卷棚硬山式碑房,收集了历代告祭文残碑8块。

三进为陵殿,重檐歇山顶,面宽21.16米,进深16.94米,占地358.5平方米,殿高19.33米,由三十根直径60厘米的花岗岩大柱按四排前廊式柱网排列支撑,上下檐为单翘昂头五彩斗拱,正脊檐角饰鳌鱼兽吻。殿内天花饰以金龙和玺、龙草和玺、龙凤和玺及旋子式、苏式等彩绘,共绘彩龙9999条。大殿门额高悬陈云同志题词匾额“炎黄子孙,不忘始祖”。殿中设花岗基石神台,上立檀木神龛,龛内端坐炎帝金身祀像,上书“齐天鼻祖”。炎帝两手分执各穗、灵芝,身前是药篓,左右为木雕蟠龙边柱。殿前龙陛为汉白玉卧龙浮雕,卧在炎帝陵前,似走非走,取藏龙卧虎、皇权至上至尊之威。四进为墓碑亭,采用四角攒尖式屋顶,檐角高翘,高7.1米,长宽各6.4米,亭内正中树一块2×1.45米的汉白玉墓碑,上镌刻原**总书记*手书“炎帝神农氏之墓”。亭后为炎帝墓冢,封土高4.6米,周长50米,墓面石碑为清道光七年酃县知县沈道宽所书。

亭后是炎帝墓冢。封土高5.58米,进深6.64米,宽28.9米,墓前石碑为清道光七年知县沈道宽所书。冢丘碧草茵茵,四周花木郁郁。

神农大殿

神农大殿坐落在炎帝陵殿中轴线东侧,为炎帝陵一期工程公祭区,2001年动工,投资7000余万元,2002年9月竣工,壬午重阳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活动正式投入使用,占地面积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13平方米,清式仿古建筑,神农大殿面宽37米,进深24米,高19.6米,由大殿、东西配殿、连廊和两个四方亭组成,大殿外廊挺立着10根高浮雕蟠龙石柱,高5.4米,直径0.8米,蟠龙栩栩如生,石柱为福建花岗岩整石制作。

“神农大殿”匾额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先生题写。神农大殿*座立炎帝石雕祀像,一手拿谷穗,一手握耒耜,雕像高9.7米,座长8.9米,宽4.7米,为福建光泽红花岗岩雕琢。雕像两旁立有一对联石柱,“到此有怀崇始祖,问谁无愧是龙人”对联为李铎先生书写。大殿左、右、后三面墙是大型广东红砂岩石雕壁画,画高5.2—7.9米,总长53米,总面积321平方米,壁画内容为歌颂炎帝十大功德。


神农大殿一景

神农大殿以南依自有祭祀广场、朝觐大道、龙珠桥、朝觐广场、咏丰台、龙珠大道、圣德广场等建筑。祭祀广场南端的两侧和大殿平台的边上,是双面雕刻百草图案的花岗岩栏板,主要是纪念炎帝遍尝百草、发明医药;二级平台正中,立有一只高浮雕九龙戏珠的石制圆形香炉,高0.98米,直径1.2米,为公祭敬香或焚帛书用;两边立一对整石雕琢的福建青石香炉,高3.9米,直径1.5米,单重24吨,堪称全国第一,中华之最。平台踏步间,是一块高浮雕九龙戏珠御路石,长3.2米宽2.8米,厚0.7米,福建青石整石雕制,重约17吨。龙珠桥由三座拱桥组成,中间是主桥,宽6米,两边是边桥,宽3米,桥栏板雕刻的是古代乐器图案,分别如琴、筝、竽、笙、笛、箫、云板、编钟、月琴和琵琶。朝觐广场为正八边形广场,中轴距离48米,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嵌入了“八卦”图案,纪念炎帝发明“重八卦为六十四卦”。

神农大殿是一座气势恢宏、古朴典雅、集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科研考察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圣殿。

御碑园

御碑园位于炎帝墓冢之后,坐落炎帝陵殿中轴线之北,大殿后墓碑亭两侧有拱门道路可通。园长100米,面积6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东西碑廊各长40米。廊壁刊历代御祭文碑51块(其中明代13块,清代38块),另刊宋、明、清及控记事文碑5块。东西碑廓之间有九鼎台,台上列石鼎9只,每只高1.5米,重1.11吨,象征国家统一,金瓯无缺。园北面是弧形照壁,镶石刻壁画《神农功绩图》。壁画长40米,高1.5米,由228块正方形粗磨青石板镶成,壁画以炎帝功绩为主题,以原始先民从渔猎到农耕,从穴处到定居这一历史性转变时期的生产和生活为背景,采用线雕手法制作而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炎帝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乐于奉献的伟大实践和高尚精神。

碑廊

是御碑园的主要建筑,分列碑园东西两侧,为硬山卷棚式仿古建筑。全长84米,壁上镶嵌明清御祭文碑51块,宋、明、清、民国和*等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记事碑5块,共56块。现在最早御祭文碑是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登基告祭文碑。

九鼎台

九鼎台位于御碑园中心。台面外圆内方,圆台直径18米,方台9.999米。主席台上厝置九尊花岗石方鼎,每尊1.2吨。九鼎是我国古代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这里寄寓祖国统一,民族昌盛,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之意。

7、景区价值

历史价值

炎帝崩葬炎陵鹿原陂后,世人对他的祭拜就一直未间断过,炎帝陵祭典从最初的蜡祭、傩舞等开始,经过不断演变,距今也已有几千年发展历史。不同时期的炎帝陵祭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是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生产力息息相关的,因此研究好各个时期的炎帝陵祭典文化,能从客观上更好地认识中华五千年发展史,更好地继续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


炎帝陵一景

文化价值

炎帝首创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启商贸文化,创民族音乐,开展了大量社会生产实践。后人为缅怀炎帝先祖而进行的祭典活动,其中的仪式、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均来自于人们对自然、社会的认知,形成了综合性的文化载体,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正是如此,丰富的文化内涵使炎帝陵祭典成为华人世界令人瞩目的代表性祭典活动,极具开发潜力。

社会价值

炎黄子孙祭奠炎帝,表达的是华夏后裔对炎帝精神的崇敬之情。炎帝精神即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炎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到今天,这种精神已升华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因此,通过扩大炎帝陵祭典的社会影响力,能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炎黄子孙的归属感,激发炎黄子孙同心协力,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复兴而努力奋斗,有利于祖国统一,社会和谐发展。

8、获得荣誉

炎帝陵是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胜地。自1988年整修竣工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100余万人次,其中接待港澳台人士、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80余万人次。*、*、陈云等30余位**先后为炎帝陵亲笔题词。

宋任穷、杨汝岱、宋健、王恩茂、毛致用、王汉斌、彭佩云、李铁映、尉建行、张震、乌云其木格、张怀西、张思卿等20余位**先后专程前来谒陵并指导炎帝陵建设。


炎帝陵一景

自1993恢复官方祭祀以来,炎帝陵的各类大型祭祀典礼活动连年不断。1993年“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赛在炎帝陵举行采集圣火火种仪式。

1993年、1994年、1997年、1999年、2002年、2004年、2007年湖南省各界进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礼,并相继举行了2005年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暨炎帝陵百龙祭始祖大典、2006年世界华人华侨炎帝陵祭祖大典、2007年海内外佛教界公祭炎帝祈福世界和谐大典、2009年中华茶祖节暨祭炎帝神农茶祖大典。

1995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年、2008年株洲市各界进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礼,炎陵县社会各界每年清明均举行民间祭祀典礼活动。

1985年5月,时任**总书记*同志题写了“炎帝神农氏之墓”的墓碑。

1992年,国家旅游局将炎帝陵列为寻根朝敬之旅国际旅游专线。

1993年,炎帝陵被湖南省人民*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3年9月4日,时任**总书记、国家主席*题写了“炎帝陵”陵款。

1996年,国务院批准炎帝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中宣部确定炎帝陵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1997年、2000年、2001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8年炎帝陵八次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旅游景区。

2000年,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确定炎帝陵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04年,炎帝陵被评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首。

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4月,“炎陵觐祖”入选新潇湘人文八景。

2012年3月,炎帝陵祭祖大典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

2012年6月,炎帝陵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2012年10月,炎帝陵景区入选*风景名胜区。

9、游览指南

门票

门票价格:78元

时间

开放时间:全天候8:00—17:30

交通

炎帝陵景区距县城19公里,由106国道及炎陵高速连接,景区内部道路全部拓宽硬化,停车场设施良好,每15分钟一趟公交车以及随叫随到的出租车,为进入景区提供十分便捷的条件。

汽车路线:从株洲汽车站到炎陵汽车站,每天有10余班汽车往返,路程225公里左右。抵达*题名的“炎帝陵”牌坊时下车,搭当地公交车20-30分钟即到。

上一篇: 理查德·R·纳尔逊

下一篇: 李泽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