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联珠镇

科普小知识 2023-11-17 19:54:21
...

联珠镇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中南澜沧江中下游,国道213线和省道0538线穿镇而过。是县城与农村融为一体的建制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乡镇区划调整后全镇36个村委会(其中有4个社区),504个村(居)民小组(其中居民小组99个),20593户,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全镇国土面积达681.32平方公里,东面与龙坝乡和元江县国远镇接壤;西面与通关镇、景星乡隔江相望;南面与雅邑乡相连;北面与新安乡和新平县建兴乡、元江县羊岔乡味哩乡相邻。地势自北向南倾斜,最高海拔2278米(碧溪大尖山),最低海拔680米(忠爱桥曼处村民小组),联珠镇*海拔1282米,属于典型的立体型气候。

中文名:联珠镇

行政代码:530822101

身份证前6位:530822

长途区号:0879

邮政编码:654800

隶属政区:墨江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云J

辖区面积:681.32km2

人口数量:约2万人

人口密度:29人/km2

1、地方简介


联珠镇

联珠镇位于墨江县城,是县城与农村融为一体的建制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乡镇区划调整后全镇36个村委会(其中有4个社区),504个村(居)民小组(其中居民小组99个),20593户,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全镇国土面积达681.32平方公里,东面与龙坝乡和元江县国远镇接壤;西面与通关镇、景星乡隔江相望;南面与雅邑乡相连;北面与新安乡和新平县建兴乡、元江县羊岔乡味哩乡相邻。地势自北向南倾斜,最高海拔2278米(碧溪大尖山),最低海拔680米(忠爱桥曼处村民小组),联珠镇*海拔1282米,属于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160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300毫米左右。

2、行政区划

联珠镇区划

530822101001121紫金社区

530822101002121天溪社区

530822101003122回归社区

530822101004122新发社区

530822101201220癸能村

530822101202220章差村

530822101203220者铁村

530822101204122埔佐村

530822101205122班中村

530822101206122桑田村

530822101207220快发村

530822101208220赖蚌村

530822101209220碧连村

530822101210220勇溪村

530822101211220碧溪村

530822101212220克曼村

530822101213220栖马村

530822101214220马路村

530822101215220南北村

530822101216220卧龙村

530822101217220坝洛村

530822101218220连路村

530822101219220班茅村

530822101220220义勇村

530822101221220玉碧村

530822101222220路水村

530822101223220象鼻村

530822101224220五素村

530822101225220高寨村

530822101226220瓦房村

530822101227220愧?村

530822101228220会亮村

530822101229220仁里村

530822101230220新联村

530822101231220曼坪村

530822101232220曼嘎村

3、历史沿革

原名玖联镇、他郎寨,明嘉靖十二年(1533)后为恭顺州治驻地,清雍正十年(1732)设他郎厅,为厅治所在地。民国初期设镇称联珠镇,民国21年(1932)属墨江县第一区。1954年,撤销联珠区,其辖地分别划归碧溪、涟漪区及新成立的玖联镇。1997年1月,经云南省人民*批准,撤销墨江县玖联镇和联合乡,合并成立联珠镇。

4、地理位置

联珠镇位于云南省南部普洱中南澜沧江中下游,国道213线和省道0538线穿镇而过。联珠镇东部与龙坝乡和元江县国远镇接壤,南面与雅邑乡相邻,西面与通关镇、景星乡隔江相望,北面与新安乡、元江县羊岔街乡相邻。地势自北向南倾斜,高低落差较大,最高海拔2278米(碧溪大尖山),最低海拔680米(忠爱桥曼处村民小组),联珠镇*海拔1282米。

5、气候环境

由于地理环境位置特殊,联珠镇属于典型的立体气候,年平均日照时数2161.2小时,年平均降雨量1345.4毫米,四季温差不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6、地方人口


联珠镇

联珠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44135

男23397

女20738

家庭户户数10780

家庭户总人口(总)38788

家庭户男19847

家庭户女18941

0-14岁(总)8501

0-14岁男4543

0-14岁女3958

15-64岁(总)33053

15-64岁男17713

15-64岁女15340

65岁及以上(总)2581

65岁及以上男1141

65岁及以上女1440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36379

7、自然资源

联珠镇国土面积681.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1248亩(其中水田24361亩,旱地42902亩,轮歇地13985亩)。有林地面积3.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9.9%。木本植物112个科、350属、698种,有秃杉、云南红豆杉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滇南莲蕨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红椿等10余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野生动物繁多,有蟒蛇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原鸡、白鹇、鹧鸪、眼镜蛇、穿山甲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可食野菜野花种类很多,成规模可提供一定商品量的水果有柿子、芭蕉、核桃。有动、植物药材上千种,其中黄草、龙胆草、蜈蚣等产量较大,蜈蚣为云南省所稀有。

8、城镇建设

联珠镇:加快“大喇叭”工程建设

为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村寨,实现农村“大喇叭”“寨寨响”、“组组响”,近日,墨江县联珠镇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大喇叭”工程建设,把惠农政策、科技科普、民族团结、文化娱乐、安全生产等同群众切身相关的知识,传播到群众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据了解,农村广播“大喇叭”建设工程是采用直播卫星及播放dvd的方式进行信号传输,最终实现播出自动化,传播更加快捷、方便。2015年,联珠镇计划组织实施32个村34个村民小组农村广播“大喇叭”、“寨寨响”、“组组响”建设工程130套,目前已完成40套,预计在春节前可全部完工。

9、附近景点


附近景点

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是唐代以后,特别是清朝光绪年间至民国时期思茅通往昆明、*、澜沧、打洛、洵甸等地的茶马道,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也是思茅物资交流、进行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

山间铃响马帮来,是50年代前的真实写照。在车辆如梭的今天,马帮已不再有,山林是听不到清脆的马铃响了。茶马古道显得更加寂静。但回荡动听的马铃声和赶马人的山歌依然记忆忧新: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普洱茶好人人爱,驮起茶叶到远方。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其中丽江古城的拉市海附近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宁洱观音山寺

神秘、清幽的宁洱观音山寺,位于茶都古府宁洱县城以北约6公里的观音山上,为普洱市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佛教圣地。观音山寺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在以后的清康熙60年、乾隆17年和道光29年等历代均有修缮(有各朝代的石碑为证)。该寺院当时颇为壮观,红墙丽瓦,雕龙绘凤,贴金描彩,庄严肃穆,塑有观世音等诸位菩萨和弥勒佛祖、四大天王以及哼哈二将等众仙的法像,宛如仙家圣地。常年有超凡脱俗的僧侣住持、清斋教徒诵经念佛,祈求风调雨顺,太平吉祥。令人痛惜的是,如此一方净土圣地,竟也没能躲过那场“十年浩劫”,终使这座古老的宝刹毁于一旦,仅存的少许残垣断壁静静地躺在山野间二十余年,仿佛在向后人控诉着那场波及全国的空前劫难。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勤劳朴实的茶都古府人民竭尽全力来挽救宝贵的历史文化、追寻古老的文明,千方百计地修复和重建观音山寺等文物古迹,用特有的执着和努力,终于使这座著名的历史宝刹重现在美丽的中国茶城。

景东县文庙

景东文庙位于景东老城中心地段,左邻景东最高学府——景东一中,是滇西南最大的孔庙,又叫黉学,它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总面积5292平方米,曾多次遭战乱焚毁,又多次重修。最近一次是1984年由国家拨款重修,整座建筑为多级台阶庭院式建筑群。文庙背靠巍巍无量山,面临滔滔川河水,五条蛟龙朝圣人,一只采凤拜先师。自然景观十分优美。在古梅、苍松、翠柏的衬托下,更富有诗情画意。

文庙内有半池、棂星门、大成殿、厢房等建筑。其中半池是用条石砌成的一个月牙池,美观大方。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据说,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时期,鲁国的学校叫泮宫,泮宫前一个月牙形水池,称为泮池,孔子是鲁国人,在鲁国讲过学,所以,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后来人凡修文庙时都要修个泮池。当时学生进学校读书亦称入池。泮池周围有45根石柱和41块板石组成护栏,池上的石拱桥两边有6根石柱和5块石栏板,凡入此庙得从桥上走过,意味着过了石桥就要抛去一切私心杂念,虔诚膜拜,方能登峰造极、金榜题名。

10、地方特产


地方特产

普洱茶

普洱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县,是茶叶的加工集散地;普洱茶产于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自治州和澜沧江沿岸各县,多经普洱运销各地,普洱茶即因此而得名。早在古代茶古道那一段历史中,普洱茶就担任普洱茶属绿茶类,有散茶和紧茶两种,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茶的鲜叶作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后茶则是经过蒸软或炒软后的散茶,再装入模型内压制成各种陀茶、饼茶、方茶、砖茶等,有史以来久负盛名。《红楼梦》放的“女儿茶”就是普洱茶中的一种。据清朝阮福在普洱茶说中写道:“小而园者名女儿茶,女儿茶为妇女所采于雨前得之,即四两重圆茶也。”何谓“七子饼茶”普洱茶中大而圆的饼茶,以七饼装成一筒,俗称“七子饼茶”,其汤色黄而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爽口而著称。

普洱飘鸡

从外表看瓢鸡与普通土鸡最大区别是没有尾巴。通过解剖后发现该鸡无尾椎骨、尾棕骨、尾羽、镰羽、尾脂腺,即瓢鸡没有鸡翘。由于没有尾巴和鸡翘,当地居民一直认为瓢鸡是不吉利的象征,因此该鸡只要稍微长大一点即被宰杀,导致瓢鸡数量长期不能得到增长。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毗邻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及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根据历史渊源和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推断,瓢鸡是由于某些遗传性状基因发生变异,形成了无尾的特异体形,这些特异性状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得到稳定后而形成。

生活环境

据走访主产区镇沅县田坝乡、九甲乡当地饲养该鸡的农户(老人),“瓢鸡是由山上的野生小团鸡(无主尾羽)与本地家鸡杂交而来的。”他们反映其上辈人饲养的鸡中就有这种鸡,再之前的祖祖辈辈都饲养过这种鸡,说明瓢鸡来源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据镇沅县志记载:1941年全县养鸡10万余只,其中有少量瓢鸡。“瓢鸡数量少,主要分布于哀牢山区”。根据该鸡的历史渊源、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推断,瓢鸡的形成可能是该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基因发生变异,形成了无尾的特异体形,这些特异性状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得到了稳定。

普洱烟叶

在云南普洱,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林在地边生,烟在林中长”,说的就是生态环境对于烟叶生长的重要意义。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的普洱烟区,北回归线穿境而过,境内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森林覆盖率高达67%。优良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气候模式,为质量上乘、风格突出的优质烟叶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普洱市地处北纬23.5°,被认为是物产最为丰富的区域,也是生物繁殖生长的“黄金走廊”。这里的自然生态条件十分有利于农业及经济作物致香物质的形成和化学成分的协调。普洱大部分土壤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高,这些生态条件非常适合于优质烟叶的生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