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朱邑

科普小知识 2023-11-18 11:14:27
...

朱邑(?―公元前61年),字仲卿,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西汉官员。朱邑初任桐乡(今安徽桐城)啬夫,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等事务,他处处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吏民的爱戴和尊敬。

名称:朱邑

别名:仲卿

国籍:西汉

民族:汉族

逝世日期:公元前61年

籍贯: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

职业:官员

官职:大司农

1、人物简介


人物画像

朱邑,字仲卿,汉代庐江郡舒人。西汉初,桐地为枞阳县,隶庐江郡,汉文帝时改称舒县。汉宣帝时,年轻的朱邑任桐乡啬夫,主管诉讼和赋税徭役。虽只是一个年俸百石的“头目”,但他博学多闻,勤政爱民,深得桐人的爱戴。《汉书·循吏传》称他“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

朱邑在桐乡“惟公正不可干以私”,因政声卓著,迁为北海太守。不久又因治行第一,升擢为大司农,专掌国家仓廪或劝课农桑,年俸二千石,秩品位列九卿。但他仍然躬处节俭,将朝廷给予的俸禄悉数给了他的族人和穷苦邻里,而自己却身无长物,家无余财。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朱邑在京都长安病逝。汉宣帝非常痛惜,下诏称扬他“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疆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朝廷赐给朱邑的家人黄金百斤,作为祭祀之用。

朱邑临终前对他的子孙说:我原本是桐乡的一名小吏,只不过奉公去私,怀爱民之心,蒙朝廷恩遇,让我做了大司农。但念故之情常萦于心中,我曾做过桐乡的小吏,桐乡子弟敬重我,身后于桐之山水之间卜一地葬我。朱邑死后,他的家人遵嘱将他安葬于在桐乡西郭外。当地的百姓醵金为他建立了墓、祠。每遇民间祀日,前来凭吊、祭奠的官民络绎不绝,敬仰这位心怀民众的先贤。

2、为官经历

朱邑20多岁时任桐乡(即今桐城)啬夫,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等,他处处秉公办事,不贪钱财,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深受吏民的爱戴和尊敬。几年后,朱邑升迁为卒史(官署中的属吏),他兢兢业业协助太守发展生产,处理日常事务,显示出卓越的才干。

昭帝时,朱邑被举为贤良,任大司农丞;宣帝时被任为北海郡(今山东昌乐东南)太守。在北海郡任上,朱邑积极发展生产,力劝农桑,雷厉风行地改变当地落后的风俗,贯彻朝廷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使北海郡迅速改变贫穷落后面貌;政安民泰,经济发展,并以治绩优异而列于各郡之首。数年后,朱邑以“治行第一”被选拔入京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收支,可谓朝廷重臣,后世常以“大司农”代称“户部尚书”。

朱邑虽位居列卿,权掌要职,但严于律已,施行惠政;为人淳朴敦厚,居处节俭,常以俸禄图济百姓,为官数十年家无余财,为西汉著名循吏。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病卒,葬于桐乡西廓外山麓的石井铺。百姓为其建祠,终汉之世,岁岁祭祀不绝。《汉书》为其列传,赞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无疆外之交,束脩之愧,可谓淑人君子。”

3、朱邑墓


朱邑墓

朱邑死后,他的家人遵嘱将他安葬于在桐乡西郭外。当地的百姓醵金为他建立了墓、祠。每遇民间祀日,前来凭吊、祭奠的官民络绎不绝,敬仰这位心怀民众的先贤。

自西汉末至明初的一千三百多年间,朱邑墓、祠经历了风雨的侵蚀和战火的摧毁,屡修屡毁,又屡废屡兴。唐元和八年朱邑墓重修,墓碑由大书法家李邕书丹。李邕与朱邑相隔近八百年,两人都曾任过北海太守,朱邑题碑,是对这位前任太守的缅怀与崇重。

到明洪武初,朱邑墓已是土堙草长,而朱邑祠早已坍隳于战火。明洪武九年,桐城县重修了朱邑祠,工程完毕后,时任安庆府桐城主簿宜春人夏仲寅作《朱大司农祠记》:

“……桐旧有汉朱司农祠,因兵废且久。洪武八年冬十月,宜春夏仲寅来主桐之簿,问询遗老,访祠之所在,迹其地,则荒隘弗称……工始于九年三月丙辰,讫于四月辛卯。改创于县西之北山下。为屋高一十有二尺,深如之,广三十二尺有奇。内之窗户扃谲,外之墙堵完具,焕以丹黝……”

近百年间,战火频仍,运动迭起,朱公祠屡修屡毁,遗迹不存,朱邑墓也荒颓于荒芜的草丛中。二O一四年初,桐城市人民*为了保护这一古墓葬,拨款重修朱邑墓。工程由市文管所主持,张泽国先生仿汉代建筑形制设计,自二0一三年底动工,历时两个月竣工。重修后的朱邑墓为“覆斗”形式,基高2.05米,顶部边长9米,底部边长11米,高宽方正,超过历次修缮规模。

4、社会评价


历史文献

民本思想,恩及桐城。朱邑在桐乡任啬夫,身为底层小吏,能承接儒家民本思想,与庶民打交道,深知民众的疾苦。他的爱民举措就是承接了孟子的“民为贵”思想。轻徭薄赋是历代想有所作为的帝王施行的“仁政”之一,但吏胥所为,往往欺上压下,渔肉乡里,中饱私囊,很少有几个朝代能真正做到与民休息,原因在胥吏。朱邑身体力行,关心民瘼,“以爱利为行”,关心体衅耆老孤寡,使桐地百姓真正免除繁重的徭役捐赋,恩泽润及桐城大地,后人应永远记住的。

公正无私,堪为楷模。无论官职卑尊,但朱邑始终保持清廉公正。位卑时,年俸禄二百石,也不会向百姓伸手;位尊时官至九卿,年俸二千石,也不为己有,资财散尽,两袖清风。朱邑生于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是从桐城大地上走出的名垂青史的循吏,道德与治行堪称桐城历史上笫一人,此后,历代宦游桐城的官吏,或从桐城走出去在外为官的桐城仕人都以他为榜样,大多政声清直,为世人所称颂。可以说,他们无不受到这位桐城先贤的影响。

教化乡里,文明始倡。汉代庐江舒地,产生了两个杰出的人物,一个是文翁,一个就是朱邑。文翁从皖山从向蜀水,创办教育,使蜀中子弟“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而朱邑身为一乡诉讼和赋税徭役的主管,仁爱好教化。桐地和蜀地一样在汉代均属辟陋之地,有蛮夷之风,中原文明尚未开化到吴楚巴蜀。《康熙安庆府志·学校志》:“汉世虽称兴学,而设学者几地?入学者几人?……故虽列儒林者不乏,而教不逮民……”相传朱邑在主管乡里诉讼时,审理定谳时曾未以动之以刑而动之以情,注劝调解劝导,感化顽劣;同时教民稼穑,倡导子弟读书。桐人始知礼义,有意进取,风气逐渐开化。

精神不死,永为典范。此次重修的朱邑墓冢造型独具匠心,设计者以“覆斗”样式圈砌,整座墓高宽方正,一为借鉴汉代陵阙建筑风格,二是表现朱邑这位汉代名臣“贤良方正”的品格,让世人景仰。世代都与朱公墓冢相邻的几位村妇说这墓能“显圣”,这不是一句谶语,是祖上传下来的“村训”,是寻常村里的百姓对这位乡贤的崇敬之心。朱大司农说“桐人爱我”,实际上是他爱桐人的结果。朱邑为桐人做了好事,古今的桐人都纪念他,所谓的“显圣”,就是他的精神不死的朴素表达。

5、古文记载

明·胡俨

《五律·谒朱司农墓》

古县青山里,孤坟碧草中。

曾闻有遗爱,犹说是司农。

抚宇怀前哲,咨询得老翁。

撷芳荐苹藻,举酒酹东风。

《七绝·题大司农朱公祠》

古木森森覆墓亭,大农祠在古桐城。

后来为政应千辈,能使斯民独有情。

上一篇: 郑庄

下一篇: 文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