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藜
张藜,辽宁大连人。中*员。1945年就读于大连一中,1948年进东北鲁艺戏剧系攻读文学,1950年毕业于东北鲁艺文学研究室。毕业留校从事文学创作,195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教,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美学进修生,东北沈阳音乐学院教师,吉林省歌舞剧院(1957年调入)、吉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民族乐团创作室专职创作员(1970年调入),*民族乐团作词,国家一级编导。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协会员,《词刊》编委、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2016年5月9日中午12点52分,张藜去世,享年83岁。
中文名:张藜
别名:桦成林,钟子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辽宁大连
出生日期:1932年10月17日
毕业院校:东北鲁艺文学研究室
代表作品:《亚洲雄风》,《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等
1、个人履历
张藜
张藜,辽宁大连人,1932年10月17日出生,汉族。笔名:桦成林、钟子玉。中*员。
1945年就读于大连一中,1948年进东北鲁艺戏剧系攻读文学,1950年毕业于东北鲁艺文学研究室。毕业留校从事文学创作,195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教。
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美学进修生,东北沈阳音乐学院教师,吉林省歌舞剧院(1957年调入)、吉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北京*民族乐团创作室专职创作员(1970年调入),*民族乐团作词,国家一级编导。北京音乐家协会理事。
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协会员,《词刊》编委、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
2、因病逝世
2016年5月9日中午12点52分,中国著名词作家张藜在北京复兴医院因多种疾病并发症去世,享年83岁。追悼会于2016年5月15日在北京八宝山厅举行。
3、成就荣誉
著有歌词《亚洲雄风》、《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命运不是辘轳》、《不白活一回》、《苦篱笆》、《我和我的祖国》、《鼓浪屿之波》、《女人不是月亮》、《半边楼》、《运河人家》、《情债》、《山不转水转》、《小英雄哪吒》等,作品集《歌诗之路》、《百灵鸟》、《相思潮》、《张藜歌诗三百首》、《张藜歌诗评论集》、《草原上有个美丽的传说》等。
《篱笆墙的影子》选入《二十世纪华人经典》。《亚洲雄风》获亚运会歌曲大奖,《篱笆墙的影子》、《山不转水转》、《苦乐年华》等也曾获奖。
4、人物特写
1932年,张藜生于大连,他从小就过着苦日子,并遭到过日本鬼子的毒打。
张藜
1948年11月,16岁的张藜考上了鲁迅艺术学院,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可是,这一路他走得很艰难。1957年秋天,他调到吉林歌剧院工作,正赶上整风运动,心直口快的张藜因为给院里提了些意见,因而在反右斗争中成了“右派”,被下放到农村进行劳动改造,一去就是9个月。回来后没多久,他又是在领导面前“多言多语”,头上又多了一顶“反革命”的帽子。1962年,张藜又被下放到农村改造,这一去就是十几年。1978年12月,已经平反的张藜决定向命运进行一次挑战,他要到北京闯一闯,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调到北京*民族乐团之后,张藜日以继夜地从事歌词创作,几百首歌词放在案头上,可没有一首能唱得响。好心人曾劝他,写歌词不行,就写点诗吧,在报上发表,也好得点稿费养家糊口。可不信邪的张藜来了犟劲,庄稼不收年年种,这条路他是走定了。苦心人遇上了好心人,《在希望的田野上》的词作者晓光帮助他,《社员都是向阳花》的词作者张士燮也帮助他,为他到云南、湖南、福建、山东体验生活创造条件。也就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他出版了300多首歌词的专辑《相思潮》。
张藜
1984年秋天,由于同乡秦咏诚的推荐,他结识了李谷一,他的执著,他的炙热的歌词一下子打动了这位女歌唱家。这以后,李谷一一连唱了张藜十几首歌,其中《我和我的祖国》等歌曲一下子唱红了大江南北,张藜的名字也逐渐被人们所喜爱。从此以后,张藜一发而不可收,《鼓浪屿之波》、《山不转水转》、《久别的人》、《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歌曲成了亿万人民喜欢的歌曲。有的人一首歌就可以唱红,而张藜有几十首歌都能在全国传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张藜“十年不鸣,一鸣惊人”,关键在于他深厚的功底,一个是他专业的功底,更主要是他生活的功底,说到底是他对生活深深的爱。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喜欢音乐。张藜的哥哥是学习音乐的,他经常听哥哥讲乐理,和哥哥一起听留声机唱片里播放的歌曲。他学会了识五线谱,能够熟练地弹钢琴。这段生活是他在音乐道路成长过程中坚实的基石。
1945年,13岁的张藜曾把苏联红军救助中国女孩的事写成《输血的故事》,在当时的《中苏友好》杂志上发表。16岁参加鲁艺后,他曾在秧歌剧《永安屯翻身》、《杨勇立功》中担任角色,而且还在歌剧《白毛女》中担任领唱。张藜在农村一干就是十几年。他点过种,割过地,赶过车,喂过猪,他沤过麻,打过绳,砍过山柴,下过煤井。他曾住过马棚,夜阑人静时,他望着满天星斗,听着马嚼夜草的声音,品味着生活中的无穷无尽的滋味。三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辘轳·女人和井》、《古船、女人和网》之所以获得成功,电视剧的主题歌立下了汗马功劳。即或有的人没看过这几部电视剧,可张藜作词的主题歌他们不少人会唱,可见歌词是打动人心了。像《不能这样活》中的:“东边有山,西边有河;前面有车,后面有辙。究竟是先有山,还是先有河,究竟你这挂老车走的是哪道辙”《命运不是辘轳》中的:“白涯涯的黄沙岗,挺起棵钻天杨,隔着篱笆有一座海青房。”《篱笆墙的影子》中的:“只有篱笆墙的影子还那么长,在那墙上边爬满了豆角秧。”《山不转水转》中的“没有憋死的牛,只有愚死的汉,蜘蛛吐丝画它自己的圆”多么通俗易懂的语言,然而里面内涵的道理很深。显而易见,没有多年农村生活的积累,张藜是写不出这么既优美又深富于哲理的歌词来的。久而久之,张藜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用他自己的话说:“离曲能诵,谱曲能唱;有文采又上口,有嚼头又不生涩;易流传,能品味;扬诗之情,含戏之谐;既有俚语之俗风,又有歌诗之雅趣;其情切切,其语铮铮。”生活在于积累,积以时日,成效自见。张藜谈到这方面的感受时说,由于有了长期的生活经历,在创作时往往产生升华,届时.会有神来之笔。徐沛东写了一个曲子,约张藜到琴房里听他弹,前奏曲弹过之后,雄浑的曲调一下子震撼了琴房,刚弹完一个小节,张藜让徐沛东马上停下。他说:“有了”,马上唱出“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那一天,他们也真是弹到这为止,张藜拿回五线谱,回去一口气就把词填完了。曾创作《我为祖国献石油》作曲家秦咏诚把谱子给了他之后,他在家里不知弹奏了多少遍,可总是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他索性把它放一放。没多久,在张家界有一个词作者的聚会,他应邀参加了。一天晚上睡觉前,他把歌谱拿出来看了几遍,可仍然一个字也没写出来,伴着失望,他睡下了。第二天早晨起来,张藜把窗户推开,探头远望,一轮旭日缓缓升起,把个对面的天目山映照得如诗如画。张藜走过祖国许多名山大川,他经常被山河的壮丽而感染,然而却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极度的兴奋。他想到自己走过的路,尽管曲曲折折,但毕竟和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此情此景,就在推开窗户的一刹那,他一下子脱口而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感觉找到了他一鼓作气又写下了“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山村落,路上一道辙。我最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这首歌旋律舒展、优美,和张藜细腻而真挚的歌词浑然一体,结合精妙,成为了全国亿万人民喜欢的一首歌。
5、社会评价
张藜
张藜在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像《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亚洲雄风》、《我和我的祖国》、《久别的人》、《山不转水转》等都深受大家的喜爱,在群众中广为传唱。
张藜被圈内人称为“大器晚成”,因为他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20世纪60年代,他早期的作品曾被一些前辈名家予以否定,但他不仅不气馁,反而更加倔强地艰辛攀登,刻苦学习创作,最终被广大听众喜欢,走向成功。他的词作构思独特,新颖而富有生活气息,令人耳目一新。
6、各界哀悼
魏金栋:《送给你》成就了我
魏金栋演唱过张藜老师的作品《送给你》。魏金栋表示,《送给你》这首歌曲成就了他。“张老师的为人让我们特别敬佩。他是我崇拜的词作家。《送给你》这首歌曲成就了我的歌唱事业。1990年的春节晚会,在零点钟声的时候,我演唱了《送给你》。第二天,我就家喻户晓了。”回忆当年与张藜合作《送给你》时的情景。“张藜老师很喜欢我,觉得我喜庆,唱出他的作品想要表达的氛围。”魏金栋说。
徐沛东:我们如同父子
徐沛东与张藜合作过120多首歌曲。两人的合作可谓首首经典。回忆与张藜的合作,徐沛东深情地说:“我和张藜老师如同父子。我们的经历不同、年龄不同,但是性格相同。我从他身上学到了真实,真情。我们脾气相投,又都是急性子。经常我一个电话,他就不辞辛苦地坐着公共汽车从劲松到虎坊桥我家。一坐下,就听我弹曲子,他填词。他是我的父辈,但是我一个电话,他就来我家了。”
说到作品,徐沛东用深深地扎在泥土里来形容。“张藜老师的填词功力很厉害。他的作品看似平常,但是有一份真情。像《篱笆墙的影子》《命运不是辘轳》的歌词非常大实话,但是很深刻。”
白雪:没有他的作品就没有我的成就
白雪表示,18岁的她就演唱了张藜老师的作品《久别的人》。而这首作品也成了她的代表作。“没有他这首作品,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就。听我唱完后,张老师就说:‘这个小姑娘唱得不错’。我得到张藜老师的认可很高兴。他们对于作品给谁唱是很严谨的。”能够在18岁演唱张藜老师的作品,对她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起点。“这给了我很多自信,很多机会,也让很多人认识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