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嘏
任旐之子。八岁丧母,年十四始学,号为神童。后应召为曹操官属,历尚书郎。文帝时为黄门侍郎,累迁河东太守。
1、生平
神童任嘏,孝行模范
任嘏
任嘏天姿聪慧。年仅八岁时,母亲去世,他不仅失声痛哭,而且行动符合礼仪规范,被时人称道。十四岁时,任嘏正式拜师学习经书。《三国志》说他:“三年中诵五经,皆究其义,兼包群言,无不综览”,于是,被学者们誉为“神童”。
仁义任嘏,道德楷模
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中,任嘏家庭也一度处于比较贫困的境地。他利用博兴县盛产水产品的优势,做起了卖鱼的生意。他为人厚道,素来公平交易,口碑极好。适逢官府加倍征税,鱼的价格一下子翻番,而任嘏依旧用原来的价格出售。任嘏的品行被东汉大学者郑玄称赞为“有道德”。
任嘏曾经与人合伙买人口,当时每人布帛八匹。后来,主人家来赎,而价格已上升到六十匹。合伙人主张按时价赎,而任嘏却只取本价八匹。合伙人深感惭愧,也只收取了原价。有邻居擅自耕种了任家的十亩土地,好心者告诉任嘏。任嘏为邻居掩饰说:“那是我们家借给他耕种的。”邻居听说后,非常惭愧,立即把土地归还给任家。附近的村子中有发生争执,邻里不睦者,大家都来请任嘏协商解决,而任嘏的意见又总能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家里有子孙不孝顺者,作为父母的经常私下劝戒说:“你这样子,难道就不怕任嘏知道吗?”任嘏的一言一行成了人们学习和遵守的典范。曹操听说了任嘏的事迹后,特别征召他出来做官,历任临淄侯庶子、相国东曹属、尚书郎等职。魏文帝曹丕时,升任黄门侍郎。任嘏为人谦虚谨慎,每听到有忠言,都立即记录下来。曹丕对任嘏的行为非常赞赏,不断重用他,先后担任东郡太守,赵郡太守,河东太守。任嘏也不负所望,所到之处均以德行政,留下了好名声。
学问任嘏,千古流芳
任嘏是天下名士,又官居河东太守,一生著述颇丰,他去世后,遗留文章38篇,4万多字。他的部下程威、刘固、上官崇等人搜集整理了他的言行,上书魏文帝曹丕。曹丕命收藏在秘书监。任嘏对文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任子道论》中,该书十卷,原著已不可查,他的言论被许多的文集所收录,如《册府元龟》《全三国文》等。任嘏的思想有许多独到之处,至今仍被一些专业论文所引用。
任嘏把人所禀之气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并指出禀气不同,人的气质个性亦不同。他认为“木气人勇,金气人刚,火气人强而躁,土气人智而宽,水气人急而贼”。
任嘏心存对天地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他说:“日月为天下眼目,人不知德;山川为天下衣食,人不知谢。”
任嘏对如何做一名贤者给出了答案。他说:“夫贤人者,至德以为己心,行道以为己任;处则不求私名,仕则不求私宠;不为其身,不阿其君;积礼义于朝,播仁风于野。使天下之人,翼翼焉向戴其君之尊,欣欣焉歌舞其君之德。”
任嘏主张以德化民。他认为:“道德之怀民,如春阳之柔物也。履淙水而不寒,结木条而不折。”
任嘏认为,只要不存私心,就会处理好社会关系。他说:“以义事主,不私其己,以仁接人,不私其欲;火佚焚家,家不罪己,食过伤人,人不罪食:以其积之于仁义,无私害也。伊尹放太甲,太甲无怨心;管仲黜伯氏,伯氏无怨言:以其积之于公正,无私恶也。”
任嘏把学习和教化提高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说:“学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不勤学则无以为智,不勤教则无以为仁。”
2、评价
《后汉书·郑玄传》记载,任嘏得到郑玄“有道德”的称赞。据说他从十二岁时就师,“学不再问,一年通三经”。于时学者号之为“神童”。《隋书·经籍志三》著录:“《任子道论》十卷,魏河东太守任嘏撰。”这部书就是这位汉末“神童”的文化贡献。任嘏年幼时有“神童”之称,在汉末荒乱之年,任嘏家贫卖鱼,因为官府征税,鱼价上涨数倍,任嘏却依然照平时价格取直,于是因其“德行”受到敬重。看来,当时的“神童”绝不仅仅“夙智蚤成”,同时尤其重视道德修养,任嘏的事迹是引人注目的。
《三国志》评价他:“为人淳粹凯悌,虚己若不足,恭敬如有畏。其修身履义,皆沈默潜行,不显其美,故时人少得称之。”
3、轶事
急人之难
任嘏是东汉末期的贤人。一天,任嘏和朋友从一个乡人那里买了一匹好马。两人非常高兴,因为如果把马转手卖出,就能赚不少钱。没走多远,他们见那个乡人急急忙忙赶了上来。原来乡人急需用马,想用原价将马买回。朋友怎么也不肯,任嘏却说:“人应该有仁爱之心,现在他有急事,我们就要赶紧将马以原价退还给他。”就这样,任嘏将马又还给了乡人。4、作品
有《任子道论》十卷。书三十八篇,大约四万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