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峪寺镇
柏峪寺镇位于洛南县中部,距县城27公里。东与古城镇相邻,西与庙坪乡毗连,南与景村镇接壤,北与石坡镇交界。总面积5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4865亩,人均1.6亩,辖11个行政村,45个村民小组,1825户,6836人,其中农业人口6607人。
中文名:柏峪寺镇
行政代码:611021117
身份证前6位:611021
长途区号:091
邮政编码:711400
隶属政区:洛南县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陕H
辖区面积:51.8km2
人口数量:约6800人
人口密度:131人/km2
1、地方简介
柏峪寺镇
柏峪寺镇位于洛南县中部。辖柏峪寺街、前河、崔塬、王塬、日红、薛湾、东高、李岭、上岭、杨河、联合11个行政村。镇*驻柏峪寺街村,地处洛河南岸,距县城27千米。洛灵公路过境,洛河从中部东流出境。洞耳岩佛洞古为洛南佛教胜地。公路交通便利,洛灵公路横贯全境,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是周围群众农副产品集散地。古迹有龙山文化时期的薛湾遗址。
境内东西狭长,南北较窄,洛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土地大部分为坡塬地,土壤以粘土为主。属半湿润山地气候,山青水秀,四季分明,具有垂直差异明显的气候特征,年均日照2700小时,降雨量800—1100mm,50%以上集中在7、8、9三个月。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等,经济作物以烤烟和药材为主。
2、城镇建设
境内的罗汉洞是一个以古、奇、险为主要特点的佛教文化胜景,素有“汉唐古迹”和“洛阳小龙门”之美称。全景有26孔古洞,80余尊罗汉塑像。洞窟以梯形自下而上分布于洛河一侧的悬崖之上。新建的白玉护栏如一条白龙跃出水面,绕山腰腾空而起。整个景观远望山青水碧,近观洞幽像奇,拾级而上,景致连绵,居高望远,心旷神怡,是一个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实施流域治理工程4处,完成扶贫重点村建设2个,启动2个,修建桥梁11座,复修吊桥6座。全镇80%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有镇中心校1所,初级中学2所,完全小学4所,村办小学3所,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有镇院2所,村级卫生站19个。全镇电话普及、电视入户率达到98%以上。
3、经济发展
柏峪寺镇
近年来,镇党委、*团结带领全镇人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烟、畜、果、药”四大主导产业。现栽植烤烟8000亩,预计产值2400万元,年创利税440万,争取用两年时间使烤烟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真正成为烤烟大镇。累计核桃建园9000亩,花椒2000亩,新建桑园3000亩,发展养殖大户120户。牛饲养量3670头,猪饲养量33000头,母猪存栏6000头,年出栏仔猪120000只,产值2400万元。为农民增收培育了后续财源。全镇个体私营企业71户,年创利税18.5万元。
4、历史沿革
1949年设柏峪寺乡,1958年公社,1959年并入灵口公社,1961年复置柏峪寺公社。1983年分为柏峪寺、薛湾、罗峪3个小乡,1985年合并为柏峪寺乡,属景村区。1994年,柏峪寺乡面积51.8平方千米,共1874户、7360人。1997年改为县辖乡。2011年,撤销柏峪寺乡设立柏峪寺镇。
5、行政区划
柏峪寺镇区划
611021117200121柏峪寺街村
611021117201122王塬村
611021117202122日红村
611021117203122薛湾村
611021117204122东高村
611021117205122李岭村
611021117206122崔塬村
611021117207220联合村
611021117208220杨河村
611021117209220前河村
611021117210220上岭村
611021117211220关帝庙村
611021117212121坡底村
611021117213220西联合村
611021117214220庙坪村
611021117215220杨岭村
611021117216220茶房村
611021117217220双庙村
611021117218220司塬村
611021117219220薛楼村
6、地方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6995
男3633
女3362
家庭户户数1968
家庭户总人口(总)6989
家庭户男3633
家庭户女3356
0-14岁(总)1921
0-14岁男997
0-14岁女924
15-64岁(总)4576
15-64岁男2399
15-64岁女2177
65岁及以上(总)498
65岁及以上男237
65岁及以上女261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6907
7、附近景点
阳虚山
阳虚山,在洛南县城西北24公里处,与元扈山隔洛河对峙。传说为仓颉造字处。《雍胜略》记:“仓颉,造书于此”。《策海·大书》载有:“仓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又一说仓颉为黄帝史官,并有“史皇”之称),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援之”。《外记》云:“颉有圣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之水,灵龟负图出于水中,仓帝受之,遂究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园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山川之灵,指掌而创文字,造为六书。书成龙藏鬼哭,以有文字恐人书之故也。天为雨粟雨金,以其浅天地之秘也”。
元扈山,今名双连山,地傍洛水南岸,北和阳虚山相对,山势巍峨秀丽。《黄帝录》载:“黄帝坐于元扈之阁,与大司马容光,左右辅周昌、史官仓颉等百二十人临之,凤衔图至帝前,黄玉为匣,署曰:‘黄帝诏司命集帝行录’”。元扈山石壁上,原刻仓颉手书“兽蹄鸟迹”二十八字,传说秦国丞相李斯,只认得八字,即“上帝垂命,皇辟迭王”,其余二十字不识。但据《淳化阁古法贴》五卷释文所注二十八字是:“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明左互从家受赤水尊戈干爷”。
洛南县城西北20公里之地有一个近千人口的村子,过去曾是一个重要集镇——黑潭子镇。如今在周围仍有一定名声。这个村子就是仓颉造字后洗笔的地方——黑潭遗址。据《洛南县志》记载:“……仓颉造书于此,前有黑潭,亦因造书得名,如王右军之墨池也”。
关于我国文字的起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综合古代众多传说中的记载,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较系统地论述了文字的发展:“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从垂现象。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名候刚见鸟兽蹄行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时,初造书契。”《帝王世纪》载有:“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制文字。”《荀子·解蔽》又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由以上史料证实,文字始于仓颉,仓颉造字于洛水之滨,阳虚山、元扈山、黑潭子镇均是仓颉造字遗址。
仓颉在阳虚山下有石刻手书二十八字迹。二十八字,历代以来,遍载典籍,知名度很高,所以,凡过往洛境的达官贵人,文客显士,无不瞻仰圣迹,拓印字形以示风雅。虽经寒暑代迁,星移物换,其迹犹存。后不幸原字被毁于火,不好辨认。于是清道光年间知县王森文以民间征得了拓印真本,又摹勒石,建碑树于阳虚山下许家庙村。其碑高1.6米,宽0.65米,长方形,正面题为“龟凤呈瑞”,下大书“仓颉授书处”,背面额为“阳虚鸟迹”,下书二十八字。它正是仓颉造字于洛南的信证实物,此碑现存于洛南县博物馆。
仓颉造字,功在千古,誉满中华。为了纪念这位文字始祖,洛南县府于清光绪五年,在县城东南隅修建了仓圣祠。祠内有正殿、享殿、前殿。正殿奉木神牌位,题“仓圣之神位”五字,朱底金字。享殿由陕西督学使许振讳题“奎文启圣”四字。大门由洛南县令伊允桢题“仓圣祠”,字迹苍劲有力。如今的仓圣祠仍保持原貌,成为游客朝拜仓圣的绝好去处。
元扈山
元扈山,位于洛南县城西北22千米处的眉底乡南境,地傍洛水南岸,北与阳虚山对峙,巍峨秀丽。“元扈凤图”、“阳虚鸟迹”被列为《洛南八景》之中。据《雍胜略》记载,“仓颉造书于此”。仓颉,也作苍颉,陕西白水县史官镇人,相传是五帝之一黄帝的左史,是我国古代创造文字的代表人物。他的造字在距今5000年之前的五帝时代,属我国“四圣”之一。
《帝王世纪》载有:“黄帝史官仓颉,取象鸟迹,始创文字”。据《白水文物》援引《河图玉版》记载:“仓颉为帝,南巡登阳虚之山,临于玄扈(亦称元扈)、洛讷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直隶商州总志》载:“阳虚山石室二十八字,系仓颉遗笔”。秦相李斯只识8宇,其余20字皆不能识。《荀子·解蔽》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可见,我国文字始于仓颉,仓颉造字在陕西华山之阳虚山下,洛水之滨。仓颉将他最初造的28个字雕刻于阳虚山崖之上,虽经寒暑代迁,星移物换,其迹犹存。由于历代过往-、社会名流纷沓观至拓印,以示风雅,对当地百姓骚扰甚大,他们便趁雷电之机,架柴火焚,浇水而毁,致使字颓石裂,若隐若现,不便辩识。所幸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知县王森文从民间征得拓印真本,请石匠凿碑,竖立于阳虚山下的许家庙村。碑高1.6米,宽0.65米,正面题额为:"龟凤呈瑞”,下大书“仓颉授书处”;背面题为:“阳虚鸟迹”,下书二十八字。仓颉死后,人们把他安葬在白水县史官镇北与桥山黄帝陵遥遥相对。
页山大古柏
页山大古柏,有名“棲霞柏”,被列入洛南八大景观之一。树高23.1米,比黄帝陵轩辕柏高3.1米,胸围7.73米,比黄帝陵轩辕柏粗0.73米,树龄约两千年。树冠覆盖面积半亩有余。它是陕西省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侧柏。
8、地方特产
洛源西洋参
红豆杉是紫杉醇的原料树种,其原料药紫杉醇对癌症患者有特殊疗效,洛南的自然环境完全适合曼地亚红豆杉生长。经过近年来的努力,现已在谢湾乡建成红豆杉药源基地1500亩,发展苗圃15亩,种植红豆杉10万余株。为尽快实现中药材产业突破发展,2007年,该县拟建红豆杉人工繁育基地500亩,推广种植3000亩作为泰华天然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的原料基地。预计该项目实施后,正常生产年份可实现利润670万元。
洛源西洋参
西洋参,又名花旗参,是一种名贵的滋补保健药材,其主要成分是人参皂甙,还含有人体必须的16种微量元素,17种以上氨基酸和多糖等滋补保健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力,促进新陈代谢、养血补气、恢复体力、延缓衰老、抗癌、抑制肿瘤生成之功效,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疑难杂症的辅助治疗和保健。我国至今已有200多年的药用历史。
洛南引种西洋参始于1985年,目前种植基地位于洛源镇黑章村。该镇地处秦岭南麓,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充沛,土壤PH值5.5——6.4,腐植质含量高,接近北美原产地,特别适合西洋参的生长。21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参农的栽培技术、防病、治病能力得到明显提高,亩产量由原来的300千克提高到现在的50千克,参农发展到50余户,种参60多亩,直接经济效益120余万元。
目前,洛源镇的西洋参已加工成商品参、礼品参、参茶、饮片、参粉、参酒等系列产品选销宝鸡、汉中、西安、山东、上海、北京、马来西来和东欧等地。随着我国人民生活不平的不断提高,西洋参作为滋补强身、延年益寿、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名贵保健药,其需求量将不断飚升,其生产前景将越来越好。为尽快实现中药材突出发展,日前,洛南县委、县*作出决定,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发展西洋参育苗基地400亩,大田栽植2000亩。预计该项目实施后,每一生产周期(5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800万元,实现利润3000万元。
寺坡橡子凉粉
在洛南县,寺坡的橡子凉粉历史悠久。寺坡乡南山盛产橡树,人们把成熟的橡子打回来,去外壳,晾晒干,然后打成淀粉,再用淀粉做凉粉,每公斤橡子可以做2公斤凉粉。橡子凉粉制作工艺较复杂,尤其是对水的要求十分严格,寺坡群众多用本地南山里流出的无污染的泉水,凉粉吃起来爽滑、筋道,十分可口。
高塬村八组的李天民做橡子凉粉,已有8年的时间,最初只是在寺坡乡及附近的几个集镇上卖,后来逐渐打开了销路,他与商州洛南的一些饭店签下合同,需要时按时送货,平均每天出售40多公斤,价格4元1公斤,他靠卖橡子凉粉年收入1.5万余元,供出了两个大学生。今年西安、渭南的一些饭店又与他签了供货合同。在高塬村,已有30多户农民靠卖橡子凉粉脱了贫。
据了解,为了做大橡子凉粉这一风味特产,寺坡乡当地*已多方协调,准备修建橡子凉粉加工厂,将寺坡橡子凉粉销往更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