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阳镇
韩城市辖镇。1958年建芝阳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市区西南,距市区14公里。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2.2万。西侯铁路过境。辖芝阳、东赵庄、西赵庄、寿寺、北寿庄、露沉、贺龙、陶渠、张家庄、石佛、清水、惠家坡、高家坡、桥头、南英、东英、西英、东弋家原、柏峰、梯腊川、西头凸、巨家沟、赵峰、花马庄24个村委会。农业主产小麦、棉花、-、苹果。1932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刘志丹、政委黄志文曾率队配合韩城赤卫队,在本地区开展了威声振一时的“分粮吃大户”斗争。1936年3月的高家坡爆动和西蕃地事变,也发生在辖区内。
中文名:芝阳镇
行政代码:610581106
身份证前6位:610581
长途区号:0913
邮政编码:714000
隶属政区:韩城市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陕E
辖区面积:59km2
人口数量:约2.2万人
人口密度:373人/km2
1、地方简介
芝阳镇
芝阳镇是韩城市辖镇。1958年建芝阳公社,1983年改乡。位于韩城市以南17公里处,是韩城市最大的农业乡镇,全镇共辖44个行政村,151个自然村,171个村民小组,8135户,32530人,土地面积69560亩,其中耕地面积47219亩,主导产业是花椒、苹果、养殖。
东眺滚滚黄河,西枕巍巍梁山,南毗古地韩塬,北依太史故里。西韩铁路和韩合公路穿镇而过,全镇总面积173平方公里,海拔高度550-1100米之间,地理状况较为复杂,有“一川二水六片塬”之称,是大红袍花椒和苹果的优生带。2010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6亿元,比上年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4752元,较上年增长27%。共有56个党支部、1100名党员,1所民办学校,2所初级中学,4所小学,13个驻镇单位。农业主产小麦、棉花、大麻、苹果。1932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总指挥刘志丹、政委黄志文曾率队配合韩城赤卫队,在本地区开展了威声振一时的“分粮吃大户”斗争。1936年3月的高家坡爆动和西蕃地事变,也发生在辖区内。
2、自然气候
韩城芝阳镇处于暖温带半干旱区域,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较多。年平均气温13.5℃,≥10℃积温为4626℃。平均年降水量559.7毫米,无霜期208天,日照2436小时,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雨量不均,多集中于7、8、9月份。春夏季易发生干旱,夏季阵雨多、强度大,水土流失严重。
3、行政区划
芝阳镇区划
610581106200121芝阳村
610581106201220东赵庄村
610581106202220西赵庄村
610581106203220陶渠村
610581106204220石佛村
610581106205220清水村
610581106206220惠家坡村
610581106207220高家坡村
610581106208220张家庄村
610581106209220寿寺村
610581106210220北寿寺村
610581106211220露沉村
610581106212220贺龙村
610581106213220桥头村
610581106214220南英村
610581106215220东英村
610581106216220西英村
610581106217220梯腊川村
610581106218220东弋家原村
610581106219220西头凸村
610581106220220巨家沟村
610581106221220花马庄村
610581106222220赵峰村
610581106223220柏峰村
4、地方人口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4849
男12689
女12160
家庭户户数5709
家庭户总人口(总)22926
家庭户男11684
家庭户女11242
0-14岁(总)7145
0-14岁男3924
0-14岁女3221
15-64岁(总)16228
15-64岁男8143
15-64岁女8085
65岁及以上(总)1476
65岁及以上男622
65岁及以上女85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4431
5、城镇动态
芝阳镇
芝阳镇传达学习市委十七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
8月2日上午,芝阳镇召开全体*大会,传达学习市委十七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以下简称全委会)精神并就学习贯彻落实全委会精神进行研究部署。
会议指出,本次全委会是贯彻落实陕办发8号文件,扎实推进计划单列市试点工作,加快韩城经济社会发展,跻身全国百强县行列,打造成为黄河沿岸中等规模区域性中心城市,新型工业强市,*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的再动员、再部署、再鼓劲,会也是给我镇全体*明确思路、指明方向、夯实责任的加担子会。
会议强调,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发展,全体芝阳*要思想上高度一致,行动上同步同向,紧扣全委会上提出的重点,加大芝阳在花椒芽菜产业园,芝阳肉鸡产业园区以及芝阳现代果业示范园等重点工程建设。用这些群众拥护,政策扶持的项目推动芝阳产业结构的大转型,农业的*,加快农民致富的速度,让芝阳农业在园区建设的带动下不断增值。
会议要求,全体机关*一要转变作风。解决散、懒、愚的问题,切实提高工作责任心,切实敬畏群众,敬畏事业,用过硬的作风,赢取高效的业绩;二要解放思想。要打破自以为是的狭隘观念,打破满足现状的心态,打破等事、托事、不干事的态度,树立跟着学、拉着走、照着干的谦虚好学态度,学业务,干实事。三要狠抓落实。全体*要沉下身子,走进村组,定下任务,抓几项重点工作。每个同志都要就所包的村确定下自己今年要干的一二件事,并填写“三问三解三服务三促进”工作承诺卡。
最后,党委书记梁红勤就贯彻全委会精神进行了部署。他提出,“一个围绕,三个强化,三个确保”即一个围绕:学习全委会精神要紧紧围绕“计划单列市”和“喜迎十八大”的重要意义进行学习,站在高处才能理解深远,才能看到全貌,才会学到位,才能在具体的工作中明白它的重要性,才会真懂、真干,干出实效。三个强化:一是是强化设立计划单列市的认识。要用新的思维,新的认识,站在新的起点,建设新韩城,新芝阳;二是要强化对维稳工作的认识。要明确“只有和谐稳定,才有发展富裕”的硬道理,要对全镇信访案件进行梳理分类,合理诉求解决到位;政策法规宣传到位;困难群众救济到位;违法行为处置到位;责任追究实施到位,切实解决信访稳定的问题。三是要强化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切实关注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危房危窑,河坝除险等安全问题,多设警示牌,多抓安全责任落实。重资解决排除危险路段,安全隐患,树立人人抓安全,个个讲安全的氛围。
三个确保:一是确保目标任务完成。对照目标进行自查。对重要任务和落下步子的任务加大力度,集中力量突击完成。二是确保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完成。将十项重点工程进行任务再细化,责任再明确,进度再加快,形成月汇报,月汇总,月考评,确保工程保质保期完成。三是确保作风转变。我们制度在学习,管理再明细,奖罚再分明。针对部分同志常请假,出工不出力,在岗不守岗,迟到早退等现象,我们要动真格,下势扭转此项现象,让干事的同志得机会得实惠,让混日子的混不下去,让好的作风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6、城镇领导
梁红勤(党委书记):负责党委全面工作及机关人事编制工作。
康建森(镇长):负责*全面工作及财政工作。分管财政所。
张邦杰:(人大主席)负责人大工作。分管农发、扶贫、移民、供销、粮食、电力。联系电管站、供电站、粮站、供销社。
杨海存:(综治维稳办主任)分管政法、综治、稳定、司法、信访工作。分管司法所。联系派出所、法庭。
贾翠娥:(党委副书记)分管机关内务、组织、目标考评、宣传、农工、政协、统战、关教工作。分管党政办公室、便民服务中心。
刘超伟:(纪检书记)分管纪检纪检监察、投资环境治理、村民监督委员会、老干、档案、工会、青年、妇女、经管工作。分管农村经营管理站。
白志建:(副镇长)分管计生、民政、残联、宗教工作。分管计生办、社会管理办公室。
白俊辉:(副镇长)住房及城建、地震、国土、环保、交通、村容村貌治理、小城镇建设工作。负责黄韩侯铁路工程协调。分管公用事业管理办公室。联系土地所。
文毅:(副镇长)分管林业、花椒、水务、防汛抗旱、经发、招商、金融、工商、物价、安监工作。负责芝阳花椒市场的日常管理和煤层气开发工程协调。分管经济发展办公室。联系工商所、物价所、林场、水管站、信用社。
吉军芳:(副镇长)分管农业、农机、工信、商务、乡企、教育、科技、科协、老科协、统计工作。联系畜牧站、学校。王永杰:(武装部长)分管武装、民兵、卫生、新农合、食品安全工作。协助杨海存同志抓好政法、综治、稳定、司法、信访工作。联系卫生院。
同养森:(东英村工作室主任)负责东英村工作室工作。分管社保、劳务、文体、文旅、广电、信息、通讯工作。分管宣传文化办公室、社会保障服务站。联系文管所。
7、附近景点
七百岁的党家村
司马迁祠墓坐落在韩城市南10公里芝川镇的韩奕坡悬崖上,始建于西晋永嘉4年。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位。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式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祠墓建筑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东北方竖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汉太史司马祠”六个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经太公庙至岔道口,坡南有平台之地,建有新迁的元代建筑“禹王庙”、“彰耀寺”、“三圣庙”等,现已辟为展室。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筑物,-“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马迁德高如山,世人至为敬仰,从此迤逦而上,牌坊-“河山之阳”四字,语出《太史公自序》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走完99级台阶登道就进入了祠院,祠院大门-“太史祠”寝宫,古柏参天,环境幽静,置身其中,如登青云,如临仙境。
献殿是祭祀时陈列祭器,致敬尽礼的地方。寝宫在献殿之后,建于北宋宣(1125年)。宫正中有一尊司马迁全身坐像,长须飘拂,两眉入鬓,神态逼真,栩栩如生,现出严肃和抱负不凡之气概。祠内碑石林立,为宋、金、元、明、清各代名人凭吊吟咏之作,诗文雅健,书法挺秀。祠后为司马迁墓,如筑于西晋嘉4年(310)经金、元、清四次修葺,至今完好。墓系砖砌,呈圆形,高2.15米,周长13.19米。墓壁周围嵌有砖雕八卦图案和花卉图案16幅,墓顶古柏一株,树分五枝,枝干苍劲,盘若蛟龙。墓前竖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汉太史司马公墓”,为清乾隆陕西巡抚毕沅题书。
七百岁的党家村
韩城市境内民居四合院遍布城乡,党家村是中国北方典型的传统民居村落。国内外专家称赞为“民居瑰宝”“东方人类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现为国保单位。
党家村全村多数为党、贾二姓,因党姓居住在早,故称党家(贾)村。党家村位于城东北9公里西庄镇境内,占地16.5公顷。始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地处东西走向的葫芦状沟谷之中,全村330多户,1400多人。明成化年间,党、贾两姓联姻,合伙经商,生意兴隆,成为地方巨商富族,因而明清两代有较大规模兴建。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村东北高地建寨堡,使村寨相通,连为一体。现存四合院达成院123院,321座。党家村民居历史悠久,选址恰当,建筑精良,内涵丰富,有村有寨,群体保护完整,公用设施齐全,避难防御安全。村中有宝塔、祠堂、私塾、节孝碑、看家楼、暗道、哨门城楼、神庙、老池、古井、火药库等公共建筑和独特建筑。村中20多条巷道综合纵横贯通,主次分明,全部条石或卵石墁铺,古色古香,别具一格。
四合院每院一般占地260平方米左右,呈长方形,个别的是正方形,俗称“一颗印”。四合院由厅房,左右厢房、门房围成。厅房为头,厢房为双臂,门房为足,似人形,有喻意。厅房高大宽敞,前檐多为歇檐,为供祖和设宴之所,逢婚丧嫁娶,卸掉活动屏门,设席摆宴,显然发挥了厅房设施功能。门房和厢房为起居之室,长辈兄弟居有序。走进党家村,高大气派的,“走马门楼”列于巷道两侧,建筑装饰十分讲究,朴实精美,三雕俱全,是雕刻艺术荟萃。家门外有上马石、拴马桩、拴马环。门枕为方形或鼓式,均为石雕。有狮子门墩、鼓儿门墩、狮子鼓儿相结合的门墩,还有形体单纯的竖立双体线雕门墩。特别是狮子门墩,无论是粗犷简略或精雕细刻,都能将这一猛兽处理的形体生动,神态逼真。门楼两侧有美观的砖雕峙头,内容非常丰富,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鹿兔象马,虎牛麒麟以及几何图案、万字拐、八卦图等等,更为夺目的是门额题字,几乎家家都有,或木雕或砖刻,名家书写,相当讲究,成为书法艺术的展示。从内容上看,大致有炫宗耀祖、伦理道德、理想追求三类。大门内照墙多为砖雕,主题画面题材多样,有“鹿鹤同春”、“封(蜂)候(猴)挂印、“五福(蝠)捧寿”等等,有的则一个大“福”字或大“寿”字。院中家训砖雕,多在厅房歇檐两侧山墙上,内容多为道德修养之类,文化气氛浓厚,像这样把现实生活起居的空间拓展到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不仅有美化建筑空间,还具有跨时空对多代人进行教化的功能。这些建筑艺术,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是文学、道德、美学的融合,凝聚着一种潜在的乡村文化力量,是劳动人民在建筑装饰上创造的文明成果。
村中的看家楼,砖砌方形三层阁式,高14.5米,登高了望全村四周,是防御设施的了望楼。仿木砖雕节孝碑楼,雕制精美,建造独特,是党家村砖雕代表作品。村东南有文星阁风水塔,始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共六层六角形,塔高37.5米,塔的各层内部供奉的牌位和外观各层都有砖雕牌匾,从内容上看,可以得知党家村人是如何巧妙地借风水塔,表达了更多的人文内涵,寄托着"修身治家"的一种生活理想。党家村在明清两代经济富裕之后,不仅大兴土木,也追求文化的提高,全村明清两代进士举人5名,秀才44名,几乎半数家户取得功名。随着党家村古民居群体的发现,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宣读考察党家村文章后,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此考察,中日两国有关建筑专家编写了《党家村—中国北方传统的农村集落》和《韩城村寨与党家村民居》专著。可谓:“元明清三朝建筑耀高堡,欧亚美百国专家赞古村”。
韩城市博物馆
韩城市博物馆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古城区东部的文庙、东营庙及城隍庙内。韩城市博物馆于1984年5月经市*批准成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全馆现有*职工35人,下设陈列保管,宣都、接待服务,安全保卫,旅游产品开发五个小组,对全馆行,业务、接待、安全保卫工作实施全面管理。
韩城市博物馆馆址设在韩城文庙内,是一座集元明建筑与文物陈列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总占面积一万四千平方米,有馆藏龙文物近万件,其中珍贵文物达数百件之多。自开馆以来,充分利用馆藏文物优势,共举办展览达30个,现主要开设有《韩城历史文物陈列》,《木雕木刻陈列》,《石雕石刻陈列》,《韩城历代名入轶事陈列》,《著名作家杜鹏程纪念展》,《露天石刻陈列》,《黄河古象化石展》,等常年开放和永久性基本陈列七个。不仅担负着馆藏文物与文庙古建群的保护管理工作,同时又常年开放,属我市旅游接待重要窗口单位之一,也是我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精神财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8、地方特产
韩城石子馍
韩城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椒生产基地返回以盛产“大红袍“花椒而闻名国内外的陕西省韩城市,历尽8年艰辛营造的“百里双千万株花椒基地”最近通过了省级达标验收。至此,韩城市成为全国首家花椒基地达标县(市),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的花椒生产基地之一。韩城是司马迁的故里。早在六七百年前就开始栽植花椒.1985年,市委、市0决定,抓住达一林特产品优势,充分利用山区和梯田地硬,因地制宜,见缝插椒,建设“百里双千方株花椒基地”。到今年8月,韩城市已栽植成活花椒2370株,花椒年产量由1万公斤猛增到200万公斤9.产品畅销国内外。大面积栽植花椒给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今年花·椒收入2800万元,全市农业人口人均收入110元,占全市人均纯收入的20%。主要产椒区年收入上方元的有129户,上5000元的超过1000户,农民称花椒为“金豆豆”.农村也流传着“家有百株椒,年进千元富”的谚语.由于花椒大多在田埂栽植,实现了椒、粮双层生产,土地利率提高了30一40%,使昔日荒芜的田埂寸土生金。同时,花椒树也有效地改善了’生态条件和农田小气候。据西北林学院对韩城椒区调查,花椒根系有效地控制了田埂滑塌,减轻水土流失,效果达60%.花椒栽植区与无椒区比较,生长季节平均降低风速30.25%,空气相对湿度增加4%,蒸发量降低25.7%。15年全椒树土壤中氮、磷、钾养份含量,较无视区高出以3%、87%和127。9%。花椒的大面积栽植也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国家和省、地、市林业科技人员协作联合,近几年攻克了花椒研究课题9项,其中,花椒窄吉丁虫的生物学和综合治理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居于国内领先地位。我市百里林带花椒飘香一条“红腰带”年收一亿元每年八月中旬,百里花椒基地就飘出迷人的椒香,据市农林局测产,今年“大红袍”花椒总产将达到450万一500万公斤,届历史最好年份。这条缠在浅山区的花椒“红腰带”又将给我市带来1亿多元的收入。“大红袍”花椒是我市历史名优特产,被誉为“中华名椒”,自80年代开始,我市把花椒作为灭荒造林的主要树种,使3000多万株花椒在荒山、荒坡、脊薄耕地、山源地埂和路渠上扎根。花椒的大面积栽植给农村特别是浅山区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去年,花椒总产达到350万公斤,经济收入8500万元,全市农村人均花椒年收入达到336元。有4000多户浅山区农民仅花椒一项年收入上万元,最高超过lo万元。我市花椒产量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是全国最大、效益最好的花椒生产基地。我市花椒的持续高效发展,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我市,花椒的科研和生产同步进行。低产林改造、病虫害研究一直居国内领先平。在大部分花椒进入盛果期后,花椒综合利用开发研究又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人员研制开发出“花椒精”产品,填补了国内外花椒产品开发的一项空白。“花椒精”现已被国内医药、化工、食品等行业广泛应用。花椒的深加工每年为我市带来收入2000多万元(韩城)
韩城十三花
韩城川原户户养猪,逢事请客,必杀猪招待,既经济,又盛情。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实践,终于创造出了不同形色的猪肉系列菜肴,典型者,当推“十三花”。
“十三花”就是十三道菜。分别为“五大、五小、一糕、一汤、一丸子”。“五大”即红肉、白肉、酥肉、杂烩(雅称“全家福”)、蛋卷;“五小”即烧肚丝、烧腰花、烧肥肠、烧蹄筋、海带粉;“一糕”为甜糕,“一汤”为勾芡甜汁;“一丸子”为瘦肉丸子汤。十三个菜上完之后,再上主食。主食多为馍菜。菜一般为四个,称“四座菜”,两热两凉,两荤两素。两热为炒肉丝、炒白菜加猪肉臊子(俗称“小炒”);两凉为凉拌三丝和醋溜白菜(或醋溜莲菜)。
“十三花”的制作,是将猪身不同部位的肉,经煮、炸、蒸、烧等工艺分别做成。如:将猪头及猪心、肝、肺等卤制成凉肉,作下酒菜(此道菜不列“十三花”之数)。将膘肉经煮经烧,制成红肉。用瘦肉剁泥经炸,制成丸子,将猪肉下赘部分切成细条,加粉面、水、鸡蛋、调料等成稠糊状,放入油锅炸成酥肉。“五大菜”以清蒸为主,将以上各种半成品分别装入专用的“蒸碗”,并加入适量菜蔬、粉条、薯块等“底菜”,上笼蒸约一小时。上席时,将蒸好的肉翻入大碗,浇上调好的清汤,在顶端放置半个蒸熟并染红的蛋清(取掉蛋黄),称“红顶席”。这个“红顶”,如清代-头上的红宝石帽顶,象征富贵、高升,体现出典型的士大夫食文化色彩。“五小”以烧为主,将事先煮熟切好的肚丝、腰花、肥肠、蹄筋等,不用上笼,用勾芡的汤烧制,其特色是姜、胡椒、醋等调料出头,略显出酸辣之味,与口味清淡的“五大菜”有别。
“十三花”的吃法也颇具特色,开席前,先上凉菜,器具为尺五见方的红漆木盘,有盖,俗称“合子”,内分九格,分别盛入酱肉、酱肝、卤肉、石花菜、发菜、排骨、靠骨肉、耳丝等,开席时,侍者揭去合盖,由主人逐席敬酒,然后同席人互敬互饮。下酒菜用过之后,即上主菜,这时即去掉酒盏盘,不再饮酒,这也是“十三花”酒席的一个特色。上菜的次序是一大带一小,一般第一道菜先上“全家福”,象征平安、福寿之意。上新换旧,桌上始终保持两菜,当地人称之为“流水席”。“五大”、“五小”上完之后,端上清水,涮过勺、盏、筷子,再上甜糕、甜汁,之后便上丸子,表示“圆满完结”之意(“丸”、“完”谐音)。最后,上四座菜,并上主食。这是“十三花”比较原始而传统的吃法。
“十三花”用菜忌用萝卜,这也反映出了当地的经济基础和人们的食文化观念。
“十三花”的特点是:⑴巧妙利用了猪身上的各个部位,体现了围绕全猪作菜肴的指导思想。⑵最大限度地运用了多种烹调手法,因而作出的菜形、色、味各不相同,并形成了以清淡为主的风味特色。⑶后期制作工艺简单而程式化,省时且便于大量制作,适应了红白大事人多就餐的需要。
韩城石子馍
石子馍是颇受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又名古鏊饼。由于它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食品中的“化石”。石子馍的原料是面粉、碱面、精盐、熟猪油、鲜花椒叶等,经和面、加工石子,制坯焙焙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其特点为酥松荃香,易于消化,携带方便,利于储存。石子馍是渭南农村孕妇产后常吃的食品,也是馈赠亲友、招待佳宾、出外旅行的必备佳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