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甲竹
秆高8-10米,径5-7厘米,节间幼时有白粉及秕糠,节*;秆下部数节的节内、节下均有灰白色毛环,基部节有气根。箨鞘顶端宽拱形,两面均有白粉,背面正中部分无毛,两侧密被贴生深棕色刺毛;箨耳不等大,波状皱摺,边缘具弯曲縫毛,大耳下倾,长肾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4.5-5厘米,小耳横生,卵形;箨叶直立,宽三角形,基部圆形缢窄,有时外延与箨耳相连。小枝有8-13叶;叶宽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22厘米,宽1.5-2.5厘米,侧脉7-8对,上面无毛或近基部被毛,下面淡绿色,密被柔毛。
中文学名:马甲竹
拉丁学名:BambusatuldaRoxb.
拼音:majiazhu
门:被子植物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目:禾本目
科:禾本科
属:簕竹属
1、形态特征
株:秆高8-10米,径5-7厘米,节间幼时有白粉及秕糠,节*;秆下部数节的节内、节下均有灰白色毛环,基部节有气根。
枝:小枝有8-13叶;叶宽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22厘米,宽1.5-2.5厘米,侧脉7-8对,上面无毛或近基部被毛,下面淡绿色,密被柔毛。
叶:箨鞘顶端宽拱形,两面均有白粉,背面正中部分无毛,两侧密被贴生深棕色刺毛;箨耳不等大,波状皱摺,边缘具弯曲縫毛,大耳下倾,长肾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4.5-5厘米,小耳横生,卵形;箨叶直立,宽三角形,基部圆形缢窄,有时外延与箨耳相连。
秆高8-10米,径5-7厘米,节间幼时有白粉及秕糠,节*;秆下部数节的节内、节下均有灰白色毛环,基部节有气根。箨鞘顶端宽拱形,两面均有白粉,背面正中部分无毛,两侧密被贴生深棕色刺毛;箨耳不等大,波状皱摺,边缘具弯曲縫毛,大耳下倾,长肾形或倒卵状披针形,长4.5-5厘米,小耳横生,卵形;箨叶直立,宽三角形,基部圆形缢窄,有时外延与箨耳相连。小枝有8-13叶;叶宽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22厘米,宽1.5-2.5厘米,侧脉7-8对,上面无毛或近基部被毛,下面淡绿色,密被柔毛。
2、产地分布
分布:孟加拉、印度及缅甸
产地:广东、广西、云南及*
生境:丘陵、旷地、溪边或村落附近
3、功能用途
功用:秆材通直坚实,供建筑用材、脚手架、撑秆、扁担等用
4、分类文献
BambusatuldaRoxb.,Hort.Beng.25.1814.nomnud.etFl.Ind.ed.2.2:193.1832;Kurz,For.Fl.Brit.Burm.2:252.1877;GambleinAnn.Roy.Bot.Gard.Calcutta7:30.pl.29.1896;广西竹种及其栽培30页.图17.1987;中国竹谱34页,1988;ChiaetC.Y.SiainGuihaia8(1):58.1988.——B.lixinHsuehetYiinJourn.Bamb.Res.2(1):30.f.2.198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