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肾病
疟疾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和水肿,4种疟疾均可并发此症,但以三日疟较多见。疟疾所致的急性肾衰竭患者,可有高热、大量出汗、摄入水量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降低,继而代偿性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肾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肾血流量明显降低,则可引起或加重肾功能不全。
科普精粹
- 水肿与肾病
- 延缓肾脏病进展三步曲
- 筛查慢性肾脏病常用哪些检查?
- 慢性肾病患儿为什么个矮?
1、概述
疟疾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和水肿,4种疟疾均可并发此症,但以三日疟较多见。疟疾所致的急性肾衰竭患者,可有高热、大量出汗、摄入水量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降低,继而代偿性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肾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肾血流量明显降低,则可引起或加重肾功能不全。
2、流行病学
我国疟疾的发病区域相当广泛,疟疾引起的肾脏病其发病情况与原发病相一致。
1.传染源
只有周围血内含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才是传染源,无症状带虫者由于不易被发现而得不到治疗,因而成为疟疾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媒介
人类疟疾必须以按蚊为传播媒介。全世界传播人类疟疾的按蚊有60余种,有20多种分布在我国,其中影响较大、分布较广者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除通过媒介按蚊传播的正常途径外,因输血等异常途径传播疟疾的病例逐渐增多,这些多属于三日疟病例。
3.易感人群
除西非黑人对间日疟有不感受性外,人类对几种人体疟原虫普遍易感。反复多次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保护性免疫力。因此由于战争、垦荒或施工,大批易感人群由低疟区迁入高疟区,就容易发生暴发流行。反之,由于人口移动,相当数量的传染源由高疟区扩散到低疟区,同样亦可引起暴发流行。
3、病因
人类对几种人体疟原虫普遍易感。疟原虫感染是本病的惟一诱因。人们发现同一时期内疟疾流行区肾脏病发病率远高于非流行区。近年来临床和组织学研究,在患者肾小球内免疫复合物中有疟原虫抗原物质,进一步证实了疟疾是产生肾脏病的重要病因。
4、临床表现
疟疾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和水肿,以三日疟较多见。疟疾所致的急性肾衰竭患者,可有高热、大量出汗、摄入水量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降低,继而代偿性交感神经活性增高,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肾血管强烈收缩,导致肾血流量明显降低,则可引起或加重肾功能不全。疟疾所致的慢性进行性肾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通常为三日疟并发肾病综合征,多见于儿童。在三日疟病情控制后3周内出现典型肾性水肿,甚至产生胸腔积液、腹腔积液,伴有肝、脾大及贫血。在水肿消退后,可持续存在蛋白尿及出现肾功能损害和高血压。少数为急进性肾功能衰竭。
5、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血中病原体检查人体四种疟原虫只有恶性疟在周围血内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且在发作期检出机会较多,发作间歇期多数原虫进入内脏毛细血管,如当时配子体尚未出现,则血检可能暂呈阴性,因此恶性疟在发作期间查血最为适宜;其余3种疟疾的血检不受时间限制,无论在发作期及间歇期均可见到原虫。故对临床症状酷似疟疾、血检原虫阴性者,应连续几天检查,一天查血2次。凡是疟疾,最终定能在周围血中查到疟原虫。从患者耳垂或指尖刺取血液涂片、染色、镜检,迄今仍是最可靠的确诊疟疾方法,如发现红内期疟原虫即可确诊。
(2)免疫学检测检测疟原虫抗原和抗体,主要方法有琼脂糖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直接荧光或酶免疫染色法等;可查出原虫血症者。可用于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考核疗效及借助测定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的高低,来推断疟疾的流行趋势;过筛供血者以预防疟疾输血感染,以及了解抗疟措施的效果等。
(3)核酸探针检测目前国内外已有几种不同的核酸探针用于疟原虫的检测。由于其独特的高特异性,敏感性可高于镜检,核酸探针技术非常有希望替代常规的显微镜检查,且可在短时间内成批处理大量样本,可以定量及估算疟原虫血症水平,是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评价抗疟措施效果很有潜力的诊断工具。
(4)PCR检测在各种疟疾检测方法中,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高的。为进一步提高PCR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又进行了巢式PCR、PCR-ELISA等方法的研究。除能够直接检测抗凝血样中的疟原虫外,PCR检测滤纸干血滴上的疟原虫技术也已成熟,从而便于以PCR技术监测边远地区的疟疾。
(5)Dipstick方法此方法诊断疟疾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且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稳定的特点,但应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此法难以检出尚处于潜伏期或血中仅含有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原虫。
急性肾损害时由于远端肾小管变性和坏死,检查可见管腔内有血红蛋白管型及颗粒管型,肾间质水肿,患者可有大量蛋白尿及红、白细胞尿和管型尿,多数为非选择性蛋白尿。血清白蛋白降低,α2球蛋白增高,胆固醇增高,C3降低等。
2.其他辅助检查
急性可逆性肾损害肾活检见肾小球系膜增厚,内皮细胞增殖及肥大,基膜不规则增厚。在免疫荧光下,可见IgM(为主)、IgG及C3在基膜内皮下及系膜区沉积。电镜下见电子致密沉积物,部分可找到疟原虫抗原。三日疟肾脏的病理改变,以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局灶性(约30%)或弥漫性增厚,毛细血管襻周围及系膜细胞内呈节段性硬化(30%~75%)为主。基膜增厚,部分病例有少量新月体形成。病变进行性发展为整个肾小球硬化(约占75%),并继发肾小管萎缩。其特征为毛细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闭塞,肾小管萎缩及显著间质浸润。免疫荧光镜检主要在系膜区有IgM沉积,另外,有少量IgG、C3,偶可发现IgA。免疫球蛋白多在发病后1周出现,持续时间长达半年。近年认为沉积物颗粒粗细与IgG亚型有关,粗糙颗粒常含有IgG3,细小颗粒常含有IgG2,电镜下见到肾小球内皮下有基膜样物质沉积,基膜内有电子致密沉积物。
6、诊断
1.疟疾的诊断
(1)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
(2)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然后很快下降,继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小时测量体温1次,分析体温曲线,则可发现夜间的体温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温以下。
(3)发作有定时性,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且有一定的规律性。
(4)病人在发作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
(5)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开始发作者较少。
(6)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
(7)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其程度与发作次数相符。
(8)脾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大。
婴幼儿、恶性疟以及新感染病例发作最初一、二次,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此外,一些有较高免疫力的病人,血中带有大量原虫,临床症状却不明显或完全没有,尤须参照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方能确定诊断。如实验室检查能在周围血中查到疟原虫,本病即可确诊。
2.疟疾肾病的诊断
疟疾在发作过程中并发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或肾病综合征。一般认为属免疫病理现象,为第Ⅲ型变态反应。疟疾急性期引起的肾病是一时性的可逆性病变,患者可有溶血性贫血、黄疸、腰酸、尿频、尿急等。尿检查可见尿色酱红或呈酱油色,长期未愈的部分患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疟疾肾病以恶性疟和三日疟患者较常见。结合临床疟疾的诊断,以及肾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
7、鉴别诊断
1.急性血吸虫病
有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水接触史和尾蚴性皮炎史,常见腹泻和黏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和干咳等,与疟疾不同的是肝大者占90%以上,以左叶较显著,白细胞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尾蚴膜反应、环卵沉淀试验或大便孵化阳性。
2.丝虫病
多数有既往发作史,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无贫血和脾大,血微丝蚴多为阳性。
3.黑热病
有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史。发热一般不规则,后期可发展为全血细胞减少,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等,肝脾大,骨髓穿刺可查到利杜体。
4.阿米巴肝脓肿
肝脏明显肿大和疼痛,无脾大,热型不规则,白细胞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超声及X线检查可发现脓肿。
5.伤寒
发热呈稽留热,有玫瑰疹,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和其他全身中毒症状等。血、骨髓、大便等细菌培养和伤寒血清凝集反应阳性。
6.败血症
体温不规则,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一般可发现感染原因,血或骨髓细菌培养阳性。
7.布氏菌病
发热呈周期性,一般症状不重。以后可见一系列神经症状,可进行皮内和血清学试验。
8.钩端螺旋体病
体温多呈持续热或弛张热,有上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痛、淋巴结肿痛、皮肤黏膜出血、肝功能损害和肺部症状等。可进行血清免疫学试验和检查钩端螺旋体确诊,青霉素有效。
9.急性肾盂肾炎
发热不规则,有腰酸、尿频、尿急及尿痛等。尿检查见红、白细胞及蛋白,细菌培养阳性。但无原发病疟疾的临床症状和病史,可资鉴别。
8、并发症
1.黑尿热
是恶性疟疾病人突然发生的急性溶血,伴血红蛋白尿和高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多见于反复发作而不规则服用奎宁的恶性疟病例。
2.其他
脾大、肝大、血细胞变化、假性急腹症等也是常见并发症。
9、治疗
疟疾肾病绝大多数是可预防的,治疗则应以原发病为主。
1.氯喹
应用氯喹可控制疟疾发作,恶性疟伴急性肾衰竭者,应在抗疟治疗的同时,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双嘧达莫(潘生丁)或少量肝素,降低血液黏滞度,防止血栓形成。已发生急性肾衰竭者宜早期进行腹腔透析。
2.青蒿素
是从中药青蒿(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药物,属高效、速效抗疟药。对各型疟原虫的红细胞内期无性生殖裂殖体有迅速而强大的杀灭作用。与氯喹无交叉耐药性。该药毒性低、安全,主要用于耐氯喹的恶性疟患者,最大的不足是其复发率较高。
3.伯氨喹
能防止疟疾复发及传播。服用该药前3天,应先用氯喹。对G-6-PD缺乏的患者,应禁用伯氨喹等药物,以防止出现黑尿热,导致严重的肾损害。一旦发生黑尿热,应改用氯喹或青蒿素、蒿甲醚。
疟疾所致的急性肾损害,虽属增殖性肾炎,但对抗疟治疗有良好的反应。一般在抗疟治疗后1月左右,肾小球肾炎好转,尿液恢复正常。但抗疟治疗终归无法彻底消除肾损害。对选择性蛋白尿病人可采用皮质激素治疗,部分病人病情可缓解;也有采用环磷酰胺或硫唑嘌呤治疗获得缓解的。而非选择性蛋白尿患者对皮质激素效果不佳。
10、预防
1.控制传染源
健全疫情报告,根治疟疾现症患者及带疟原虫者。
2.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是消灭按蚊,防止被按蚊叮咬。清除按蚊幼虫孳生场所及使用杀虫药物。个人防护可应用驱避剂或蚊帐等,避免被蚊虫叮咬。
3.提高人群抗病力
疟疾疫苗接种有可能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由于疟原虫抗原的多样性,给疫苗研制带来较大困难。我国自主研制的“重组疟疾疫苗”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局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化学药物预防是目前较常应用的措施。对高疟区的健康人群及外来人群可酌情选用。随着各型疟疾的有效预防和治疗,疟疾所致的肾损害将随之得以控制。
上一篇: 我们与驻在先生的700日战争
下一篇: 李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