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哈达镇
总土地面积10万亩,耕地面积1.72万亩,水浇地面积3200亩,草牧场面积5.58万亩。全村自然村8个。总户数802户,总人口3200口人,村民代表46人。全村党支部1个,党小组3个。其中农村支部1个。党员数84人,农民党员84人,35岁以下党员4人,建国前党员18人,女党员13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3人。入党积极分子20人,35岁以下20人,后备*14人。村常设*5人,其中党员5人。全村产业协会和各类经济合作组织4个,分别是养羊协会、养牛协会、笤帚苗协会和葵花协会。2005年全村农牧业总产值960万元,人均纯收入300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
中文名:哈拉哈达镇
行政代码:150422106
身份证前6位:150422
长途区号:0476
邮政编码:024000
隶属政区:巴林左旗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蒙D
人口数量:约1.76万人
1、地方简介
哈拉哈达镇总面积45万亩,其中:林地23万亩、草场10万亩、耕地10.5万亩,村庄、道路等占地1.5万亩。10.5万亩耕地中,水浇地2.6万亩。现有机电井117眼。年平均气温3.7℃,年日照时数2800-2900℃,≥10℃有效积温2600℃,年降水量360毫米,蒸发量1600毫米,无霜期110-120天。全乡现有山杏林15万亩,家畜存栏3.4万头(只),其中:小畜2.6万只。全乡共8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4443户,17598人。全乡200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625元。
2、行政区划
哈拉哈达镇区划
150422106200121小城子村委会
150422106201220三胜村委会
150422106202220哈拉哈达村委会
150422106203220北房身村委会
150422106204220大西沟村委会
150422106205220下山湾村委会
150422106206220全胜村委会
150422106207220白音坝村委会
3、经济发展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旗委十二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和旗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以农民增收和农牧业增效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生态立乡、科技兴乡、文明建乡、产业富乡”的发展战略,立足乡情,落实“富民抓调整,强乡抓规模,兴乡抓市场”的工作重点。切实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水平,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经济发展目标是:全乡农业生产总值实现5000万元,同比增长19.0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25元,比上年增加300元。全乡粮豆总产稳定在1780万公斤左右。6月末家畜存栏4.8万头(只)以上,良种及改良畜比例达到83%以上,羊存栏3.2万只,羊饲养量达到5万只。种植牧草1万亩,新造林2万亩,其中新造山杏林1.5万亩。山杏平茬扶育2万亩。新打配机电井6眼,小土井50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000亩,完成水保治理面积1万亩。建设旗级科技示范园1处。完成五个结构调整重点村的“第二个60%”目标,力争实现“第三个60%”目标。财政收入完成111万元。
4、地方人口
哈拉哈达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15318
男7815
女7503
家庭户户数4292
家庭户总人口(总)15301
家庭户男7798
家庭户女7503
0-14岁(总)3175
0-14岁男1634
0-14岁女1541
15-64岁(总)11342
15-64岁男5773
15-64岁女5569
65岁及以上(总)801
65岁及以上男408
65岁及以上女393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5060
5、附近景点
在赤峰市巴林左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宁城县等地多处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冰臼群及其冰石林、角峰、石河等是“国内外目前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形态各异,保存完好,特征十分明显的古冰川遗迹。在国内外实属罕见,堪称‘世界奇观’”,第四纪冰川期是“在地球上骤然出现的第三次大寒冷期”,不但高纬度地区为冰川覆盖,就是中纬度地区也出现寒冷气候,并在山区发育山岳冰川”,首先发现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1931年,他带领北京大学师生来到庐山实习后发现,1932年至1933年对庐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系统调查,他认为庐山有许多第四纪沉积物,一些特殊地貌形态,不用冰川作用作科学解释,是解释不通的。他经过详细而系统地研究,深信庐山在第四纪时期发生过多次冰川活动,1932年发表《扬子江流域之第四冰期》,指出庐山上有冰斗、冰川u谷等地貌,还发现了大量冰川条痕石。
发现第四纪冰川遗址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区鄂伦春旗,面积5988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97.2%,大量涵冰湿地,河流200多条,是嫩江的主要水源,冰蚀湿地,鄂伦春河谷中一些较大的湿地和较多小湖分布的地区,均属于冰蚀湿地。它是由古冰川挖蚀作用所形成,冰川退缩后积水成湖大多已演化为湿地,冰石河,冰石河位于大兴安岭主峰海拔1083米伊勒呼里山上,距阿里河镇105公里处,石质为火山岩,面积达万余平方米。由河谷中运移和堆积呈线状分布的冰川漂砾和冻融岩屑形成,其特征是“河谷”高于两侧“河岸”,冰砾石,是大冰盖冰川搬运和堆积的砾石。砾石自身具有特殊形态特征,这些特征是与冰川作用有关的证据,如砾石似灯盏形,称“灯盏石”,砾石具有马鞍状称“马鞍石”等,在鄂伦春山川河谷中多处可见到。
大量冰川遗迹的发现,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一是它可以使争论了半个世纪大兴安岭地区有无第四纪冰川问题,从此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也完全证实了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共同创立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的正确性和远见卓识。二是这个遗迹的大量发现为研究该地区古气候、古环境演化过程提供重要证据,为分析现代气候环境演化趋势和预测提供重要依据,在赤峰地区发现的冰臼群中,以克旗大青山最为典型,在海拨1500米,方圆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大小冰臼300多个,最大的直径达10多米,最小的只有几公分。并有冰石林、角峰、石河、刃脊等冰川地貌伴生,有较大的观赏和科研、科普价值。
后召庙辽石窟寺
石窟开凿在谷内南向的陡壁上,窟前有大殿,面阔7间,进深3间。窟分中、南、北三窟,均较完整。中窟正中为释迦佛涅槃像,俗称卧佛,佛像两侧有菩萨及弟子像,作痛哭流涕状,形象逼真,惜已残损。南窟刻有释迦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及力士像。北窟分南北两小室,北小室雕像同于南窟,南小室的佛像两下侧方,刻有契丹装束的供养人浮雕像,其旁浮雕力士像一对,面目狰狞,脚着长靴,颇有地方特色,谷口两侧岩壁上,亦各刻有力士浮雕像一尊,造型浑厚粗犷,石窟门外上端刻有“真寂之寺”门额,应是辽代寺名。
召庙跨灵岩山分别建成前召和后召,石窟群则位于后召。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当年的石窟部分以及清朝时续建的七间唇殿保存十分完好。大殿的东侧,穿凿于东北、西南走向的石崖上,面向东南,这个特征正好与契丹民族的“朝日”风习相符,站在石窟外边,仰望钦达慕尼峰,只见山峰高峻挺拔,陡峭秀丽,如果想从东侧登顶,只有一条路可走,它就是阎王道,阎王道是经长年雨水冲涮而形成的沟槽,沟槽十分险峻,崎岖难行,因而称之为阎王道。据说,阎王道上登山头,一年到尾不用愁,站在庙前,只见门楣上楷体阴刻的“真寂之寺”四个大字清晰可见,与召庙相对的陡峭山峰的半腰处,亦有“真寂之寺”四个红色大字,这几个字,于1998年由匠人刻在了石壁上。
要进入石窟,得先穿过沿石窟门接建的藏传佛教寺院,就是现在的“召庙”,因二者已连成了一体,故统称之为召庙石窟寺,召庙实际上就是善福寺,它是清朝初年建成的,据史料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有一位名札木杨史达巴的葛根-从青海的塔尔寺来到了灵岩山,他见该地山灵地吉,尤其是辽人开凿的石窟,古老而又神秘,于是,葛根-便住了下来,并筹划建寺奉佛。一天午夜,只见石窟内卧佛头顶有一束白光闪射出来,穿透山石,在山顶桃石之上向四面八方散去,这样,更坚定了葛根-建寺奉佛的决心,于是,他遂与巴林札萨克说,灵岩山及附近诸山与山西五台山同为佛山,应该建寺奉佛,以保风调雨顺,百姓富贵平安。
韩匡嗣家族墓地
韩匡嗣家族墓地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乌拉苏木乌兰白其嘎查的白音罕山的南麓,由两道山谷、三个山洼、两个祭祀址和一处大型居民聚落遗址组成。
此墓地是辽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至辽亡(公元1125年)之间的家族墓地,距今已有1020多年,它是迄今发现的辽代最大的家族墓地,是辽中晚期墓葬形制的大全,是中原汉文化堪舆学与契丹文化相融合的典范,韩氏家族墓地已出土多方墓志,对研究辽代的政体、兵制、职官制度、葬俗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补充了辽史的遗漏,更正辽史的错误,其墓地虽有一些墓被盗掘,但是还有很多墓葬保存完好,这些墓葬是辽代建筑、葬制的珍贵资料,墓地中大型的辽代聚落址的发现,对研究韩匡嗣私城——全州的地望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韩氏家族墓地就位于白音罕山南坡地势相对平缓之地,墓地东南方,距墓地约5000平方米,成排的建筑基址清晰可辨,地表还散布着许多辽代砖、瓦、石灰、覆盆形石柱遗迹以及一些陶瓷片等到遗物,韩氏家族墓地出土的鎏金面具韩匡嗣之父韩知古,汉族人,是辽太祖21名佑命功臣之一,韩匡嗣是韩知古第三子,太宗朝为右骁卫将军,后又提拔为二仪殿将军,世宗、穆宗两朝多年未被重用,景宗即位后,又对韩匡嗣委以重任。
在巴林左旗西北80多公里处,有韩匡嗣夫妇及其子孙的家族墓地。韩匡嗣家族在辽代是一个特殊的家族,它的兴衰是辽朝兴衰的一个缩影,韩氏家族是在辽朝第一家赐姓耶律的汉官家族,为辽朝帝族、后族之后的又一显贵族系,是中原汉人贵族契丹化进而推动契丹社会封建化的主要力量,它的演化发展过程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缩影,更是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体现,从民族团结、草原帝国政体的演变的角度去认识、研究它,意义非常重要。
6、地方特产
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镇,位于内蒙古赤峰市东部,距巴林左旗*所在地25公里,全镇辖区33个行政村,88个自然村,14415户,总人口58374人,全镇总面积114.2万亩,耕地面积31.29万亩.其中,水浇地面积8.9万亩,草牧场面积68.4万亩,现有家畜存栏17.5万头(只).十三敖包镇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种植作物以玉米和笤帚苗为主,旱坡地以种植笤帚苗为主,年种植笤帚苗达到10多万亩.
十三敖包镇笤帚苗生产已有50多年历史,素以(笤帚苗之乡)而闻名,笤帚苗制品是广大农村,城镇,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生产生活必需品和消费品,笤帚制品以其绿色环保,无污染,无公害等优点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需求量逐年上升,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经济效益可观,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现在已开始出口韩国和欧洲等国家,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指导和关怀下,制定优惠政策,创建宽松环境,采取有力措施,实行专项推进,取得一定成效,笤帚苗产业已成为全镇主导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2005年,全镇笤帚苗种植,加工,销售产值达到2亿元,获取收入达到8000多万元,人均134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43%.
经过多年培养和发展,笤帚苗产业不断壮大,知名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达到国内领先地位,信誉程度越来越好,现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笤帚苗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最大的笤帚苗集散地:内蒙古地区种类齐全的笤帚制品加工基地,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笤帚苗交易市场.
赤峰啤酒
赤峰啤酒选用优质大麦、大米、酒花原料,采用传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工艺精酿而成。酒液清澈透明、泡沫洁白细腻,挂杯持久,酒花、麦芽香气鲜明
巴林石雕
巴林石产丁巴林省旗的羊山,是我国玉石储矿量最大的产地,与以石雕闻名于世的福建寿山石,洲*田石,昌化石齐名。巴林石呈块状。细腻润滑,晶莹如玉,自然色彩柔和协调,是名贵的石雕材料。内蒙古的巴林石刻选题新颖、雕工精细,为人称道。雕刻的古今人物、亭台楼阁、山水花卉,鱼鸟虫兽、烟茶酒具,以及文房四宝、印章戳料等等,是根据石料的色泽、质地、形状因材施艺。一石一题雕刻而成的,巴林石雕最善长塑造鸟羽、马鬃、牛蹄、羊眼、草坪、花瓣等。巴林石刻出的鸡血图章,被行家们称作是各类印章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