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

科普小知识2021-07-10 11:15:48
...

中国宇航学会(CSA)与国际宇肮联合会(IAF)将于2017年6月5日至9日在北京联合举办全球航天探索大会(GlobalSpaceExplorationConference)。会议将举办全体会议、亮点报告、全球网络论坛、技术分组等活动,回頋过去数年各国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展望未来发展前景。

1、大会简介

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属于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单位竞争举办的专题性会议。该类会议至今已举办过5次,一般在每年5月~6月举行,规模在200人-1000人之间。本次会议是继世界月球大会(GLUC2010)2010年在北京举办后,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全球系列会议时隔七年再次来到中国。

2、大会主题

此次大会以“分享”与“合作”为主题,将举行4场全体会议、7场主旨报告、12场全球网络论坛、23场技术分组讨论等多项报告、交流活动。与会者将回顾近年来世界各国在航天探索领域取得的成就,聚焦“月球探索”“火星探索”“小行星探索”等13个技术领域。

3、大会开幕

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6月6日在北京开幕。**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出席开幕式,宣读中国国家主席*致大会的贺信并致辞。李源潮指出,探索浩瀚宇宙是人类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希望各国航天人并肩携手,推动航天事业创新发展,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由国际宇航联合会主办,中国宇航学会承办。本次大会以“分享·合作”为主题,来自世界各国的800多位专家学者和航天工作者围绕空间探测、空间实验室、国际合作等议题开展交流研讨。

李源潮说,航天探索是勇敢者的事业,发展航天最值得传承弘扬的是无畏的探索精神。人类进军宇宙的每一步都凝结着一代又一代科学家和航天人的创新智慧,唯有不断创新,人类的足迹才能迈向更深远的宇宙空间。航天承载着人类未来的希望,应以谋求人类福祉为根本,和平开发利用太空,让航天探索的成果惠及各国人民。中国*一贯支持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建和平太空、合作太空、安全有序太空,共圆人类的飞天梦想。

4、参会人员

大会期间,将有近千名来自世界各地航天领域的科学家、企业家、机构代表和政策制定者参会。

“参会者中,既包括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飞行乘组成员巴兹·奥尔德林等航天明星,也有欧空局局长约翰·迪特里希·沃尔纳,法国航天局局长让·伊夫·勒加尔,意大利航天局局长罗伯特·巴蒂斯通及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南非、阿尔及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航天局局长、官员或相关机构代表”。

5、*致贺信

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2017年6月6日在北京开幕。国家主席*向大会致贺信。

*指出,人类自古就对浩瀚的宇宙空间充满好奇和向往,中华民族世代传递着飞天的传说和梦想。20世纪,人类写下了太空探索的辉煌篇章。航天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面向未来,航天科技成果必将更好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强调,中国历来高度重视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创新,愿加强同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平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让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相信本次大会将有力促进全球航天科技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

6、中国进展

近年来,中国国家航天局积极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空间领域国际合作,先后与欧洲空间局、俄罗斯、巴西、法国等国家及国际组织建立双边航天合作机制,签署一系列合作大纲,明确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等领域,特别是在深空探测方面加强交流与合作。后续,中国还将更广泛地与各航天国家共商空间探索大计、共建合作平台、共享探测成果。

我国正在研发水平起降、可重复使用天地往返飞行器,并已完成发动机等多项关键技术地面试验,取得显著进展。在此间举行的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石泉透露上述信息。

作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重要的参与者和推动力量,近年来,航天科工集团在空间运输系统、微小卫星、空间有效载荷、空间信息应用等方面多点开花,取得了众多成果。“

在进入空间方面,性能可靠、成本受控的固体运载火箭研发有了新进展,今年已成功完成快舟一号甲、开拓二号甲两次火箭发射任务,快舟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也将于今年年底首飞,面向大规模组建星座的商业运载火箭‘班车化’应用有望成为现实。”刘石泉说,在空间返回方面,空间货物返回舱进展顺利,计划2019年搭载发射入轨进行验证。

刘石泉介绍,以高空太阳能无人机、临近空间浮空器和近地轨道卫星为平台,装载通信、遥感及导航增强载荷,开发相应的地面装备和空间信息应用产品,多层次构建信息网络,实现全域信息覆盖和局域信息增强。

目前,无人机平台、临近空间浮空器、卫星平台及地面应用系统研制顺利推进,有望在2020年前后提供相应服务,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目前,航天科工集团也在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开展载人空间站商业化应用、太空资源探索和开采利用的项目论证。

中国计划于2018年发射的嫦娥四号,将搭载荷兰、德国等国低射频电探测仪等4台科学载荷,共同飞赴月球,探索宇宙科学奥秘。这有望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月球背面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

记者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会中国专场全体会议上获悉,嫦娥四号任务已确定搭载荷兰低射频电探测仪、德国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瑞典中性原子探测仪和沙特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4台国际合作科学载荷。

这4台国际合作科学载荷由中国探月工程总体单位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按照技术指标先进性、科学目标创新性等原则,面向全球征集,集中体现了各国在相关领域的技术优势,将有助于科学家获得月球空间低频电磁波环境背景分布变化信息,利用月表粒子实测数据精确分析月壤、岩石水含量,并有望解决月表能量中性原子和正离子等相关的国际前沿月球科学问题,开辟空间天文学探测研究的*界。

同时,利用月球背面区域可屏蔽地球无线电干扰等独特优势,各类科学载荷将共同实现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和矿物组分探测与研究、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等方面的科学目标。通过发射月—地数据中继卫星,嫦娥四号任务将在国际首先实现地月之间的测控和数传中继通信。

上一篇:龙飞船

下一篇:欧洲航天发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