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晏子春秋

科普小知识 2023-11-21 14:05:15
...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过去疑古派认为《晏子春秋》是伪书,《晏子春秋》也被长时期的冷落,自1972年银雀山汉墓出土文献证明《晏子春秋》并非伪书。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

中文名:晏子春秋

简介:记叙春秋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书

作者简介:晏婴春秋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原文目录:内篇谏上第一内篇谏下第二等

简要点评:节俭观念礼的重视

提要记载:《晏子春秋》

1、简介

《晏子春秋》是记叙春秋时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婴言行的一部书。《晏子春秋》,其思想非儒非道,秦始皇时代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作,名列禁毁书目之上。

晏子,名婴,齐国夷维(今山东省高密县)人,生年不可考,卒于公元前500年。他出身世家,年轻时就从政。其父晏弱去世后,他继任齐卿,历仕灵、庄、景三朝,长达五十四年。晏子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智者”,他在世的时候正值齐国不断走向衰落的年代,国君昏聩,权臣把持朝政,外有秦、楚之患,内有天怒人怨之忧。晏婴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尽力补天,力挽狂澜,使齐国在诸侯各国中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他本人也成为齐国历史上与大政治家管仲并称的声誉。

从《晏子春秋》所反映出来的内容看,它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儒家学说的思想在孔子之前,但是我们不能把它划入后起的儒家学派中,不然,晏子就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了。《晏子春秋》表现出来的近似于墨家思想的尚俭观点,与墨家尚俭的目的、作用也迥然不同,因此也不能把它归入墨家学派中。我们只能说,《晏子春秋》就是《晏子春秋》,它不属于儒家的思想体系,也与墨家有着本质的区别。

现在流行的《晏子春秋》分内篇、外篇两部分,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谏上、谏下主要记叙晏婴劝谏齐君的言行;问上、问下主要记叙君臣之间、卿士之间以及外交活动中的问答;杂上、杂下主要记叙晏婴其他各种各样的事件。外篇两篇内容较为驳杂,与内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别。各篇之间的内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有联系,个别的还有互相矛盾之处。

《晏子春秋》共8卷,包括内篇6卷(谏上下、问上下、杂上下)不完全真实,外篇2卷,计215章,全部由短篇故事组成。全书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论语》等书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说集。

这部书多侧面地记叙了晏婴的言行和政治活动,突出反映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品格。

70年代之间,国学大师吴则虞先生曾写过《晏子春秋集释》,认为《晏子春秋》的作者是淳于越。历史上《晏子春秋》的版本有如“四部丛刊”印本、铁剑铜琴楼藏本等版本。

对于《晏子春秋》的著作性质,前人争议颇大:《四库全书》归其为史部传记类。③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普遍视其为“记叙文学类”④作品;但对于具体属性仍有不同意见:董治安认为是“一部接近历史小说的散文著作”⑨,谭家健认为属于“传记文学或历史故事一类”⑥,孙绿怡则认为是“最早的人物传说故事集”∞。笔者认为:全面考察著作材料,努力探寻人们记录事件、传播人物轶事的动机,或许是判定《晏子春秋》著作性质的关键。

《晏子春秋》并非子书,其著作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编写动机都并非在阐发系统的思想,而是在记述重要人物的言行轶事,塑造其形象,进而体现其历史作用。全书共8篇215章,其中记述晏婴劝谏景公、与记言体子书相近的内容不超过90章,仅占全部著作的大约40%篇幅;而更大量的内容却是记述晏婴的生活轶事,表现其道德修养、政事和外交中的卓越才干,体现其政治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记”的内容。且即使从晏子与景公对话的所谓“沦”的内容看,也只是涉及他处理日常政务和规劝引导君王修身的见解,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一家思想,所以仍可以将它看作是记述晏子言行轶事中的“言”的内容,仍属于“记”的范围。所以,《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述重要人物言行轶事,体现其历史作用的记叙类著作。⑧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来不太为人重视。但是,深入其中,细心阅读,就会有不少收获。此书不是秦人所作,但在秦始皇看来是非儒非道之作,所以也在禁毁之列,流传至今。

中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是后人假托晏婴的名义所作。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传闻、趣闻,215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这部书的语言简洁明快,幽默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讥讽。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汇或成语。

沪教版语文书六年级第下学期的课本中就有一篇文言文课文《橘逾淮为枳》(第二十九课)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人教版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学期课文《晏子使楚》。苏教版语文课本初二上册课文《晏子使楚》。《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种历史典籍,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

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晏婴认为对君主的附和是“同”,应该批评。而敢于向君主提出建议,补充君主不足的才是真正的“和”,才是值得提倡的行为。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晏子春秋》经过刘向的整理,共有内、外八篇,二百一十五章。注释书籍有清末苏舆的《晏子春秋校注》、张纯一《晏子春秋校注》,近代有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参考价值较高。

2、作者简介

晏婴是齐国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节俭,谦恭下士著称。据说晏婴身材不高,其貌不扬。齐灵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婴继任为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婴病逝。孔丘曾赞曰:“救民百姓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现存晏婴墓在山东淄博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

3、原文目录

第一卷内篇谏上第一

庄公矜勇力不顾行义晏子谏

景公饮酒酲三日而后发晏子谏

景公饮酒七日不纳弦章之言晏子谏

景公燕赏无功而罪有司晏子谏

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

景公病久不愈欲诛祝史以谢晏子谏

景公怒封人之祝不逊晏子谏

景公欲使楚巫致五帝以明德晏子谏

景公欲祠灵山河伯以祷雨晏子谏

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

景公登牛山悲去国而死晏子谏

景公游公阜一日有三过言晏子谏

景公游寒途不恤死胔晏子谏

景公衣狐白裘不知天寒晏子谏

景公异荧惑守虚而不去晏子谏

景公欲诛骇鸟野人晏子谏

景公所爱马死欲诛围人晏子谏

第二卷内篇谏下第二

景公藉重而狱多欲托晏子晏子谏

景公欲杀犯所爱之槐者晏子谏

景公逐得斩竹者囚之晏子谏

景公冬起大台之役晏子谏

景公为长米欲美之晏子谏

景公为邹之长涂晏子谏

景公春夏游猎兴役晏子谏

景公猎逢蛇虎以为不祥晏子谏

景公为台成又欲为钟晏子谏一

景公朝居严下不言晏子谏

景公登路寝台不终不悦晏子谏

景公登路寝台望国而叹晏子谏

景公路寝台成逢于何愿合葬晏子谏

景公嬖妾死守之三日不敛晏子谏

景公欲以人礼葬走狗晏子谏

景公登射思得勇力士与之图国晏子谏

第三卷内篇问上第三

庄公问威当世服天下时耶晏子对以行也

景公问圣王其行若何晏子对以衰世而讽

景公问欲如桓公用管仲以成霸业晏子对以不能

景公问治国何患晏子对以社鼠猛狗

景公问欲令祝史求福晏子对以当辞罪而无求

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

景公问善为国家者何如晏子对以举贤官能

景公问君臣身尊而荣难乎晏子对以易

景公问贤君治国若何晏子对以任贤爱民

景公问忠臣之事君何若晏子对以不与君陷于难

景公问忠臣之行何如晏子对以不与君行邪

景公问古之莅国者任人如何晏子对以人不同能

景公问古者离散其民如何

晏子对以今闻公令如寇仇

景公问欲和臣亲下晏子对以信顺俭节

景公问得贤之道晏子对以举之以语考之以事

景公问臣之报君何以晏子对报以德

景公问临国莅民所患何也晏子对以患者三

景公问为政何患晏子对以善恶不分

第四卷内篇问下第四

景公问何修则夫先王之游晏子对以省耕实

景公问桓公何以致霸晏子对以下贤以身

景公问欲逮桓公之后晏子对以任非其人

景公问为臣之道晏子对以九节

景公问贤不肖可学乎晏子对以勉强为上

景公问富民安众晏子对以节欲中听

景公问国如何则谓安

晏子对以内安政外归义

晏子使吴吴王问可处可去晏子对以视国治乱

吴王问保威强不失之道晏子对以先民后身

鲁昭公问安国众民

晏子对以事大养小谨听节俭

晋叔向问齐国若何晏子对以齐德衰民归田氏

叔向问齐德衰子若何

晏子对以进不失忠退不失行

叔向问处乱世其行正曲晏子对以民为本

叔向问意孰为高行孰为厚晏子对以爱民乐民

叔向问啬吝爱之于行何如

晏子对以啬者君子之道

叔向问人何若则荣晏子对以事君亲忠孝

叔向问人何以则可保身晏子对以不要幸

梁丘据问子事三君不同心

晏子对以一心可以事百君

第五卷内篇杂上第五

庄公不说晏子晏子坐地讼公而归

庄公不用晏子晏子致邑而退后有崔氏之祸

崔庆劫齐将军大夫盟晏子不与

晏子再治阿而见信景公任以国政

景公怜饥者晏子称治国之本以长其意

景公惭刖跪之辱不朝晏子称直请赏之

景公夜从晏子饮晏子称不敢与

景公游纪得金壶中书晏子因以讽之

景公贤鲁昭公去国而自悔晏子谓无及已

曾子将行晏子送之而赠以善言

晏子之晋睹齐累越石父解左骖赎之与归

晏子之御感妻言而自抑损晏子荐以为大夫

泯子午见晏子晏子恨不尽其意

晏子乞北郭骚米以养母骚杀身以明晏子之贤

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

高纠治晏子家不得其俗乃逐之

第六卷内篇杂下第六

灵公禁妇人为丈夫饰不止晏子请先内勿服

齐人好毂击晏子绐以不祥而禁之

柏常骞禳枭死将为景公请寿晏子识其妄

晏子使吴吴王命傧者称天子晏子详惑

晏子使楚楚为小门晏子称使狗国者人狗门

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橘

田无宇胜栾氏高氏欲分其家晏子使致之公

子尾疑晏子不受庆氏之邑晏子谓足欲则亡

景公禄晏子平阴与棠邑晏子愿行三言以辞

梁丘据言晏子食肉不足景公割地将封晏子辞

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

景公以晏子衣食弊薄使田无宇致封邑晏子辞

景公欲更晏子宅

晏子辞以近市得所求讽公省刑

景公毁晏子邻以益其宅晏子因陈桓子以辞

景公以晏子妻老且恶欲内爱女晏子再拜以辞

景公以晏子乘弊车驽马

使梁丘据遗之三返不受

梁丘据自患不及晏子晏子勉据以常为常行

晏子老辞邑景公不许致车一乘而后止

晏子病将死妻问所欲言云毋变尔俗

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命子壮而示之

第七卷 外篇第七

有献书谮晏子退耕而国不治复召晏子

第八卷 外篇第八

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第一

景公上路寝闻哭声问梁丘据晏子对第二

仲尼见景公景公曰先生奚不见寡人宰乎第三

仲尼之齐见景公而不见晏子子贡致问第四

景公出田顾问晏子若人之众有孔子乎第五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晏子对以勿忧第六

景公问有臣有兄弟而强足恃乎晏子对不足恃第七

景公游牛山少乐请晏子一愿第八

景公为大钟晏子与仲尼柏常骞知将毁第九

田无宇非晏子有老妻晏子对以去老谓之乱第十

工女欲入身于晏子晏子辞不受第十一

景公欲诛羽人晏子以为法不宜杀第十二

景公谓晏子东海之中有水而赤晏子详对第十三

景公问天下有极大极细晏子对第十四

庄公图莒国人扰绐以晏子在乃止第十五

晏子死景公驰往哭哀毕而去第十六

晏子死景公哭之称莫复陈告吾过第十七

晏子没左右谀弦章谏景公赐之鱼第十八

4、简要点评

在《晏子春秋》中,晏子的节俭观念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晏子认为,节俭是一个贤人的基本品质,所以,他对那些富贵骄奢,铺张浪费的人或行为从心底里抱有一种反感。他曾对齐景公的穷奢极欲进行了多次的批评。他自己则从节俭要求和约束自己。齐景公多次要给他调整住宅,还趁他出使在外替他建了一座新宅,他都坚决辞谢了。当齐景公赏赐他车马时,他说:“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民,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而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服饮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杂下》)这就是说,他要以节俭作表率,以防百姓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败坏。

《晏子春秋》还十分突出地表现了晏子对礼的重视。他说:“礼者,所以御民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把礼看作是治国的根本,统治百姓的工具,可见礼在晏子心目中的地位。在这一点上,晏子与后来的孔子是很有相似之处的。正因为如此,晏子对无礼或不合礼的行为进行了不遗余力的批评。(《内谏》)载:“景公饮酒酣,曰:‘今日愿与诸大夫为乐饮,请无为礼。’晏子蹴然改容曰:‘君之言过矣!群臣固欲君之无礼也。力多足以胜其长,勇多足以弑其君,而礼不便也。禽兽以力为政,强者犯弱,故日易主。今群去礼,则是禽兽也。群臣以力为政,强者犯弱,而日易主,君将安立矣?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故《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礼不可无也。’”晏子认为,礼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标准。没有礼,人就成了禽兽。作为一国之君,如果带头不讲礼,国家根本就会动摇。《外篇》中载有晏子的另外一番话,内容与上面一段话类似:“今齐国五尺之童子,力皆过婴,又能胜君,然而不敢乱者,畏礼也。上若无礼,无以使其下;下若无礼,无以事其上。夫麋鹿维无礼,故父子同?。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婴闻之,人君无礼,无以临其邦;大夫无礼,官吏不恭,父子无礼,其家必凶;史弟无礼,不能久同。’”

《晏子春秋》不仅鲜明地表现了晏子光辉思想,而且也记载了许多表现晏子优良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故事。节俭是《晏子春秋》中重点突出的晏子的品质,这一点,上文已有所交代。此不赘言。另外如退思补过、待人宽以约、责人重以周、谦虚谨慎等美德,书中都作了大力宣扬。《内篇杂下》记载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公乃往燕晏子之家。饮酒酣,公见其妻曰:‘此子之内子耶?’晏子对曰:‘然,是也。’公曰:“嘻,亦老且恶矣!寡人有女少且姣,请以满夫子之宫。’晏子违席而对曰:‘乃此则老且恶,婴与之居故矣,故及其少且姣也。且人固以壮托乎老,姣托乎恶;彼尝托,而婴受之矣。君虽有赐,可以使婴倍其托乎?’再拜而辞。”齐景公看到晏子的妻子老而丑,想把年轻漂亮的女儿嫁给晏子,晏子严辞拒绝了。晏子的这种糟糠之妻不下堂,坚守爱情,不背叛老妻的行为与品德,不仅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殊为难得,就是在今天,也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品格。

从《晏子春秋》的内容来看,编者或作者似乎有意突出晏子光辉的一面,极力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由此也可以推断,此书的编者或作者肯定是一个景仰晏子的人。

《晏子春秋》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价值。它以人物为中心,一事一记,各事之间既有联系又各自独立,形成一个一个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为了表现晏子的思想品德。全书可以说是晏子的言论及佚事汇编,统而观之,又可以看成是一部晏子传。

此书的第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例如《谏下》中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写的是齐国的三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因事得罪了晏子,晏子就请求齐景公送两只桃子给他们。人多桃少,于是三人论功吃桃。公孙接、田开疆自叙功劳后,认为自己功劳最大,都各自拿走了一只桃子吃掉了。等到古冶子叙完功劳后,公孙接、田开疆都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如他,但却都把桃子拿走吃了,觉得羞愧难当,于是举剑自杀。古冶子看到二人自杀了,自己也觉得内疚,于是也举剑自杀了。这件事在《晏子春秋》中写得很详细具体。事件的缘起、发展、高潮、结局都十分清楚,富有戏剧性。又如《谏下》中的另一件事:齐景公的宠妾婴子死了,齐景公很伤心,不吃不喝,大臣们极力劝慰,但都无济于事。晏子知道这件事后,就对齐景公说,有一位术士能起死回生。齐景公大喜。晏子就让齐景公到别处去沐浴斋戒。等到齐景公走后,晏子就让人把婴子的尸体装入棺材中埋葬了,然后对齐景公说,术士对婴子已无能为力,现已把她装进棺材中埋葬了。齐景公听了,无可奈何。这件事也写得十分生动曲折,妙趣横生。这一类的故事在《晏子春秋》中占了相当的比重。《晏子春秋》的另一个突出的文学特点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个性鲜明突出。如上所述,《晏子春秋》的编者或作者是要塑造晏子的正面形象,而且尽量把他塑造得有血有肉,具体可感,因此,运用了细节描写、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对比等手法来突出晏子的形象。在《晏子春秋》中,晏子不仅是仁人,也是智者,不仅思想道德崇高,堪称表率,而且具有鲜明的个性。

在《谏上》、《谏下》中,我们看到了晏子的政治家品格:目光远大,深思熟虑,具有深厚的政治素养,敢于直言劝谏。在其他篇章中,晏子则是以另外一种形象鲜明地凸现在我们面前的。例如《杂下》所载的“晏子使楚”的故事: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晏子对曰:“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王,不肖者使使不肖王。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身材矮小的晏子面对着楚王的挑衅,从容应付,临事不乱。不仅没有让楚王占到半点便宜,而且给了有力的回击,让楚王陷入难堪。这则故事充分表现了晏子灵活机智、反应敏捷的特点,同时又表现了他不辱使命,善于应对的外交家才能。《杂下》中有一则记载:“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者,故(胡)难及也?’”这一段对话则又表现了晏子坦诚、谦虚的态度。《谏上》中的一段记载更为生动:齐景公与晏子、艾孔、梁丘据同游牛山,齐景公想到人总是要死的,不禁悲从中来,泪流满面。艾孔、梁丘据也跟着哭起来,只有晏子在一旁冷笑。齐景公问他为何而笑。晏子说,如果人不会死,就不会轮到你齐景公做国君了,正因为人会死,所以才轮到你。而轮到你时,你就想长生不老,可见你是不仁之人。今“不仁之君见一,谄谀之臣见二,此臣之所以独窃笑也。”故事中写了四个人,一笑三哭,笑中可见晏子的正直不阿,哭中可见齐景公的贪婪,艾孔、梁丘据的谄谀拍马。人物特点、人物性格,以及人物表情跃然纸上。

除了以上两个突出的特点外,《晏子春秋》还具有语言明白晓畅,手法多以白描为主的特点。书中除了个别的篇章有一些铺排、夸张的描写,其他的大部分都是朴实简语的叙述、描写和对话。语言重在简洁、明白、传神,不太在乎辞藻。从上文所举的众多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特点。此外,《晏子春秋》中的许多语言,特别是晏子所说的话,不仅朴实简洁,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等等。

《晏子春秋》由于其思想非儒非道,所以,自古以来不太被人重视。但是,深入其中,细心阅读,就会有不少收获。其中《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中的《橘逾淮为枳》,更被传为经典。

5、名言选辑

轻死以行礼谓之勇,诛暴不避强谓之力。故勇力之立业,以行其礼也。

徒以勇力立于世,则诸侯行之以国危,匹夫行之以加残。

国之兴,立爱以劝善也,立恶以禁暴也。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故明所爱而贤良众,明所恶而邪僻灭。

国之将衰,顺于己者爱之,逆于己者恶之。故明所爱而邪僻繁,明所恶而贤良灭,离散百姓,危覆*。

淫与耳目,不当民务,此圣王之所禁也。

近臣默,远臣喑(yin),众口铄(shuo)金。

刑无罪,夏、商所以灭也。

桀、纣,君诛乎,民诛乎?

民不苟德,福不苟降。

明王不徒立,百姓不虚至。

诸侯并立,能终善者为长;列士并学,能终善者为师。

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君。

上下交离,此三代之所以衰也。

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

人行善者天赏之,行不善者天殃之。

有贤不用,安得不亡?

赏无功谓之乱,罪不知谓之虐。

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谓之逆;刑杀不辜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

君屈民财者不得其利,穷民力者不得其乐。

相贤者国治,臣忠者主逸。

忠不避死,谏不违罪。

国有三不详。有贤而不知,一不详;知而不用,二不详;用而不任,三不详也。

敛民之哀而以为乐,不详,非所以国君者。

朝居言责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

太山之高,非议石也,累卑然后高。夫之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

明君必务正其治,以事利民,然后子孙享之。

生者不得安,命之曰蓄忧;死者不得葬,命之曰蓄哀。蓄忧者怨,蓄者哀危。

谄谀萌通,而贤良废灭,是以谄谀繁于间,邪行交于国也。

星之昭昭,不若月之曀曀(yi);小事之成,不若大事之废;君子之非,贤于小人之是也。

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夫勇多则弑其君,力多则杀其长,然而不敢者,维礼之谓也。

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

能安邦内之民者,能服*之不善;重士民之死力者,能禁暴国邪逆;听恁贤者,能威诸侯;安仁义而乐利世者,能服天下。不能爱邦内之民者,不能服*之不善;轻士民之死力者,不能禁暴国之邪逆;愎谏傲贤者之言,不能威诸侯;倍仁义而贪名实者,不能服天下。

道在为人,而失在为己。为人者重,自为者轻。

左右为社鼠,用事者为猛狗,主安得无雍,国安得无患乎?

举贤官能,*兴善矣。

(察人):无以靡曼辩辞定其行,无以毁誉非议定其身。……通则视其所举,穷则视其所不为;富则视其所分,贫则视其所不取。

为君厚籍敛而托之为民,进谗谀而托之勇贤,远公正而托之不顺,君行此三者则危。为臣比周以求进,逾职业防下隐利而求多,从君不陈过而求亲,人臣行此三者则废。

若言不用,有难而死之,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之,是诈伪也。故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不能与君陷于难。

责焉无已,智者有不能给;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故明王之任人,谄谀不迩乎左右,阿党不治乎本朝。任人以长,不强其短;任人以工,不强其拙。此任人之大略也。

过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贵贱无亲焉,大臣无礼焉。尚谄谀而贱贤人,乐简慢而玩百姓。过无常法,民无经纪。好辩以为智,刻民以为中。流湎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利人之难。德不足以怀人,政不足以惠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亡国之行也。

君得臣而任使之,与言信。必顺其令,赦其过。任大臣无多责焉。无以嗜欲贫其家,无信谗人伤其心。家不外求而足,事君不因人而进。则臣和矣。

临国莅民,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

为政何患?患善恶不分。

善进,则不善无由入矣;不善进,则善无由入矣。

君子怀不逆之君,居治国之位。君子不怀暴君之禄,不处乱国之位。

傲大贱小则国危,慢听厚敛*散。事大养小,安国之器也;谨听节敛,众民之术业。

君子之事君也,进步失忠,退不失行。不苟合以隐忠,可谓不失忠;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高于乐民。意莫下于刻民,行莫下于害民也。

顺爱不懈,可以使百姓;强暴不忠,不可以使一人。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部可以事一君。

众而无义,强而无礼,好勇而恶贤者,祸必及身。

君子有力于民则进爵禄,不辞富贵;无力于民而旅食,不恶贫贱。

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

下午直辞,上有隐恶;民多讳言,君有骄行。

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禄仕者,不能征其君。

廉者,政之本也;谦者,德之主也。

凡有血气者,皆有争心。怨利生孽,维义可以为长存。且分争者不胜其祸,辞让者不失其福。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6、提要记载

《晏子春秋》·八卷(编修励守谦家藏本)

旧本题齐晏婴撰。晁公武《读书志》:“婴相景公,此书著其行事及谏诤之言。”《崇文总目》谓后人采婴行事为之,非婴所撰。然则是书所记,乃唐人魏徵《谏录》、李绛《论事集》之流。特失其编次者之姓名耳。题为婴者,依托也。其中如王士祯《池北偶谈》所摘齐景公圉人一事,鄙倍荒唐,殆同戏剧。则妄人又有所窜入,非原本矣。刘向、班固俱列之儒家中。惟柳宗元以为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其旨多尚兼爱,非厚葬久丧者。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薛季宣《浪语集》又以为孔丛子诘墨诸条今皆见《晏子》书中,则婴之学实出於墨。盖婴虽略在墨翟前,而史角止鲁,实在惠公之时,见《吕氏春秋·仲春记·当染篇》。故婴能先宗其说也。其书自《史记·管晏列传》已称为《晏子春秋》。故刘知几《史通》称晏子、虞卿、吕氏、陆贾,其书篇第本无年月,而亦谓之《春秋》。然《汉志》惟作《晏子》,《隋志》乃名《春秋》,盖二名兼行也。《汉志》、《隋志》皆作八篇,至陈氏、晁氏《书目》乃皆作十二卷,盖篇帙已多有更改矣。此为明李氏绵眇阁刻本。《内篇》分《谏上》、《谏下》、《问上》、《问下》、《杂上》、《杂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与《汉志》八篇之数相合。若世所传乌程闵氏刻本,以一事而《内篇》、《外篇》复见。所记大同小异者,悉移而夹注《内篇》下。殊为变乱无绪。今故仍从此本著录,庶几犹略近古焉。(案《晏子》一书,由后人摭其轶事为之。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旧列《子部》,今移入於此。)

上一篇: 阔瓣鸢尾兰

下一篇: 济南后龙小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