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子长县

科普小知识2022-01-11 10:53:14
...

子长县位于延安市北部,地处陕西省黄土高原腹地,清涧河上游,北依横山,东接子洲、清涧,南连延川、延安,西邻安塞、靖边,介于东经109°11′58″~110°01′22″,北纬36°59′30″~37°30′00″之间。西包公路横穿全县44.7千米,县城距延安市区95千米,距西安466千米。下辖13个乡镇,全县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55.70千米,面积2405平方千米,人口27万,耕地3.4万公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30~1562米。地形峁梁起伏,沟壑纵横,为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名胜古迹有北钟山石窟、瓦窑堡会议旧址等。土特产有荞面煎饼等。

中文名:子长县

外文名:ZichangXian

所属地区:中国陕西

下辖地区:8镇5乡辖358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

面积:2405平方公里

人口:26.2万人

地理位置:东经109°11′58″-110°01′22″,北纬36°59′30″-37°30′00″

著名景点:钟山石窟瓦窑堡革命旧址子长烈士纪念馆

地方特产:子长粉条

知名产业:子长梨业子长蚕桑

电话区码:0911

邮编区码:717300

行政区类别:县

*驻地:瓦窑堡镇面积

:2405平方千米

人:口:27万(2010年)

气候条件: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机:场:延安二十里堡机场

火车站:子长站

车牌代码:陕J

行政区划代码:610623

年平均气温:9.1℃

年降水量:514.7毫米

1、基本概况

子长县黄土高原中部、延安市北部,民族英雄谢子长的故乡,万里长征的落脚地和红军东征的出发点,土地革命后期曾为**所在地,建国后定为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先后有9名子长籍军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素有“将军县”之美誉。子长县历史悠久,禹贡时属雍州之域,商末为翟地,春秋归白荻,战国属魏,秦设阳周县,北魏改城平县,唐沿隋制,宋元宪宗二年设安定县,明清一直相沿。1935年苏维埃政权诞生分设赤源、秀延两县,1936年废赤源设安定,1942年为纪念民族英雄谢子长改名为子长县,县城由安定镇迁至瓦窑堡镇。子长县政区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55.7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930—1562米,总面积2405平方公里。设8镇5乡,辖358个村委会、1303个村民小组、6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25.7万人,其中城区人口10.5万人。205省道和神延铁路穿境而过。子长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有清涧河、无定河、延河三大水系。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炭、石油、铁矿石、石灰石等10余种。煤炭地质储量28.94亿吨,探明8.02亿吨,居全市之首;石油储量8095万吨,铁矿石储量64.8万吨。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大力实施“油煤强县、草畜富民、城镇带动、项目推动”战略,强化责任,狠抓落实,全县经济社会开始步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时期。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3.88亿元,同比增长12.6%。财政总收入5.3亿元,增长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5亿元,增长27.4%;固定资产投资13.3亿元,增长61.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33‰。子长县人杰地灵、物华天宝,是一块正在开发的宝地。土地、人力资源充裕,矿产、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热情好客的子长人民正在满怀信心地建设着自己的家乡,并热忱欢迎中外有识之士前来投资开发,共建一个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新子长。

2、历史沿革


子长历史

子长县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24年,以谢子长为代表的献身革命事业的*人就在此活动。1931年至1934年,陕北第一个苏维埃*——赤源县苏维埃*在此诞生,至1935年4月境内大部分解放,并与延川、安塞、保安(今志丹)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北方局驻西北代表团、*陕甘晋省委、西北军委曾移驻瓦窑堡。特别是1935年11月至1936年6月期间,这里又成为**、中华苏维埃**和西北军委(*军委前身)的所在地。人民*开国领袖*和*、张闻天、*、王稼祥、林伯渠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此指挥中国革命斗争。这一年11月底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著名的“瓦窑堡会议”,会议通过了由*主席起草的《*关于军事战略的决议》和张闻天起草的《*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在政治局会议之后毛泽在党的政治活动学习会议上,又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同时,中华苏维埃**和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在瓦窑堡发布了《抗日救国宣言》,提出了著名的十大纲领。瓦窑堡会议为实现由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战略转折奠定了牢固基础,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促进抗日高潮的到来。此后,党*又指挥红军进行了著名东征和西征,巩固和扩大了革命根据地。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岁月,瓦窑堡7000健儿奋勇参军,史册上有名有姓的烈士就达1149名,哺育了以谢子长为代表的十位将军和一大批革命英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光辉灿烂历史篇章,瓦窑堡由此成为闻名于世的红都。现在“瓦窑堡会议”旧址和*、*、张闻天、*故居等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经典旅游地之一。虽然这些已成为历史,但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3、基础设施


红彦中学

自1990年对旧县城进行大规模改造以来,进一步完善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相继开辟了农民街、安定路、迎宾路商贸一条街、环城南路和西门坪、兰水沟、刘家沟、冯家屯、石窑坪、龙虎山、二道街等小区,城区面积扩大到10平方公里,常住人突破10万人。城市道路、桥梁、照明、供水、供热、供气、防洪和通讯及背街小巷硬化等市政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高,城市承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02年实现“普九”目标。2009年,教育“普实”、“双高普九”顺利通过省上验收。在全市率先推行了农村小学寄宿制,中小学“两免一补”实现了全覆盖,“营养改善计划”让全县3万名中小学生受益,办学条件全面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医改工作深入推进,荣登2012年中国医改*支持榜,“子长模式”的医改经验得到中省市充分肯定,赢得全国、全省医改现场会在子长召开,成为全国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样本”,公立医院改革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地方*改革与创新奖”。计划生育政策全面落实,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3‰以内,创建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荣获“全省食品安全放心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科技工作成效显著,文体广电事业蓬勃发展,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子长唢呐、子长煎饼、瓦窑堡的传说和子长刺绣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2011年,子长唢呐先后两次远赴英国和俄罗斯参加国际军乐节演出,2013年,子长唢呐走进国家大剧院,受到国内外高度赞誉。社会保障救助体系日益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4、农业基础

子长县农业用地158.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7万亩,百万方以上水库3座、淤地坝932座。粮食生产以谷子、玉米、小麦、豆类为主,粮食总产8.55万吨。以养殖为主的草畜业成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产值达1.8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3%;薯业、梨果、棚栽和蚕桑等补充产业迅速壮大。建成优质牧草基地40万亩、畜牧大乡5个、养殖大户659户,舍饲羊子存栏8.1万只,生猪存栏9.46万头,大家畜存栏1.5万头,形成了较完善的畜种改良、饲草饲料加工和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薯类良繁基地,薯产品打入东南亚市场,1995年被命名为全国首家“中国洋芋之乡”;全县梨果面积13.5万亩,梨果总产达1.53万吨,其中水晶梨3万亩,建成陕北地区最大的水晶梨生产基地;实现了“万棚县”目标,蔬菜种植品种达22类69种,蔬菜总产7.8万吨;优质桑园发展到5万亩,年养蚕能力达9500张。生态环境建设进展顺利,1998年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2000年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示范县、全省苗木基地县。1999年以来,全县累计退耕还林(草)93万亩,与1998年相比,治理程度由10.05%增加到34.2%,林草覆盖率由6.16%增加到29.95%,生态环境总体上有了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新貌开始显现,以205省道沿线为主的40个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成为全县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201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4亿元。子长县农业用地158.6万亩,其中基本农田29.1万亩,百万方以上水库1座,淤地坝909座。粮食生产以谷子、玉米、小麦、豆类为主,总产7.7万吨。以养牛、养猪为主的草畜业蓬勃发展,以棚栽、果桑、薯业为补充的多元化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建成规模化养殖场20个,形成了较完善的畜种改良、饲草饲料加工和畜禽疫病防治服务体系;建成西北地区最大的薯类良繁基地,生产马铃薯32.5万吨,1995年、2012年分别被命名为全国首家“中国洋芋之乡”和“中国绿色马铃薯示范县”;水果面积19.64万亩,总产达2.4万吨,被列为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蔬菜种植品种达22类69种,总产11.5万吨;优质桑园发展到5.7万亩,年养蚕能力达1万张。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3.5万亩,子长县自主研发的“秦篦2003蓖麻杂交种”获省级产品专利。

5、工业概况

现有煤炭、石油、电力、建材、农机等生产门类,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石油开发为主导的工业体系。2003年列为全省煤炭化工基地县,煤炭资源整合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羊马河、中庄、秀延、张家坪等煤区已具备规模开采条件。坚持新区开发和挖潜改造并举,全县原油年产量达到106万吨,石油工业成为财政的重要支柱。非公有制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亿元,增长17.3%,注册登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累计达到3133户,其中私营企业186户。

6、城乡建设

基础设施

县城瓦窑堡的建设,重点县以1990年的老城改造开始,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起步阶段。从1990年开始至1993年,对老城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和齐家湾农民街的建设,老城改造拉开了县城全面建设的序幕;第二阶段,探索阶段。从安定东路和冯家屯小区开发,已着手考虑整个城市建设的总体布局及街道的、楼房的设计,与之相关的设施设备配套开发的形式,注重研究探讨城市建设的新路子;第三阶段,全面提高阶段。特别是2002年“7·4”特大洪灾,给城市建设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与此同时,也给城市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县城的规划、建设,管理等进入了全新阶段。在十多年间,先后完成了安定东路及冯家屯小区开发,完成了迎宾大道、环城南路建设和石窑坪、史家陵坪、西门坪、二道街等项目开发,城区规模由原来的0.4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8.5平方公里。县城常驻人口迅猛增加,已突破10万人,占全县人口的42%,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延安市其它县(区)。

按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举,加快市政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大为改观。城区规划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1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59%。二道街、刘家沟、石窑坪、史家陵坪等小区相继开发建成,瓦窑堡新区拆迁改造取得突破性进展。市政配套设施日臻完善,城区供水、供气、供热覆盖面进一步扩大,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日供水能力达到6500方;安装天然气用户1.37万户,天然气普及率达到68%;供热面积达到121万平方米。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备受重视,“双创”活动深入人心,2013年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城市承载功能和形象品位进一步提升,2012年荣获省市县城建设先进县称号。杨家园则省级、涧峪岔市级重点镇建设初具规模,安定县级重点镇被省*确定为全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之一。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顺利,城乡竞相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设施完善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从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满足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为目的,狠抓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新改建了秀延东街、广安西街、安定东路、安定西路、西门坪环城路、集贤路、市路、朝阳路、陵园路、兰水沟、黄家山、果树山、龙虎山等城市道路和居民巷道20多条30.5公里,新修和维修城区桥梁5座,完成投资1500多万元;二是新建了开元休闲娱乐广场和四路口文化广场,正在建设中的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传统教育为一体的龙虎山风景区,已完成投资3800元,第一期工程已接近尾声;三是完成了城区内的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已建成排水管网7.8公里,其它如给水管网,供热管网、供气管网等进一步得到扩展和完善,建成了液化气储备站和垃圾填埋厂拦渣坝,完成投700多万元,供热面积达20.7万平方米,液化石油气普及率达到60%,天然气管网铺设已经完成,入户工程全面启动;四是正在开发建设石窑坪、史家陵坪、稍木则沟和刘家沟小区,小区开发前期工程均已完成。这四个小区占地722.9亩、建筑面积45.78万平方米,预计总投入7.2亿元;五是针对县城人口迅速增加,居民吃水难的问题,县上实施二期供水工程,投资4190万元,新建距县城8公里的红峁沟水库,并在很短的时间铺设供水管道,不仅解决长期以来居民饮水的困难,而且提高城市生活用水的质量,目前日供水量达到3200m3,10万居民吃上了“放心水”。

管理加强


绿色项目

良好的市政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管理也是生产力,通过规范、有序、高效、便民的市政管理,是确保城市建设有序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也是充分发挥现有城市基础设施效能的有效手段。为此,一是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夯实管理职责。在加强县城规划、建设的同时,强化了城市管理。2002年9月,县上成立城市管理办公室,之后为适应城管工作的新形势,更设子长县城市管理局,为科级建制的全民事业单位,正式职工78人,环卫工人268人,管理局内设“一队三所一办”(管理监察大队,卫生管理所,市政养护管理所,园林绿化管理所,后勤信访服务办公室),全面负责市政管理工作。二是加强市政管理的设施和设备建设,县上加大了管理投入,建起了垃圾填埋厂、垃圾台(站)78个,设立垃圾集装箱43个,设垃圾桶800多个,并购置了垃圾清运车、洒水车、监察车共26辆,摩托车12辆,监像机、摄像机、电脑、对讲系统等设施(设备),为搞好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建立和完善具有现代化城市管理意识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做到明确职责、职责到岗、以岗定员、车化考核。初步形成了规范、有序、便民、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使市政管理上了一个台阶。治理脏、乱、差,是城管局的一项重点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采取划分作业区的办法,将城区划分为五个不同的作业区,由五个作业组长负责,逐步形成“环卫所长—管理人员—作业组长—清洁工人”四级管理的体系,量化考核,日评月奖。对垃圾清运工作也实行分区承包,城区共设垃圾桶800多个,垃圾集装箱43个,垃圾台(站)70多个,日产垃圾120吨,采取定区、定车、定人的承包管理,确保了城市垃圾日产日清。四是“三管齐下”积极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模式。采取集中整治的突击管、划后定岗的长效管理和巡逻监察的监督管理的办法,在每个暑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整治活动。同时,将城区划为4个重点段落,选了4个重点部位,设立了4个城管执勤岗,此外还组建了城区巡逻队,实行巡逻监督管理。使城市管理工作出现新的局面。五是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规范化。为了规范城区交通秩序,今年县上投资100多万元,在十字街口安装了10组红绿灯设备,并按照城市交通管理要求设置了各种交通标志、标识,使城市交通管理日趋规范化。与此同时,根据城内人口急剧增长的态势,为达到客运需求总体平衡,建立和完善了以公交车、出租车为主,以人力观光三轮为辅的公共交通体系,并规范了公交车的运营线路和站(点),进一步增强了城区公交服务功能。

环境优化


环境优化

为了改善城市环境,以1996年开始县上先后组织实施了“四项工程”。一是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在城区范围内禁止使用有烟煤,并对大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发电一、二厂,水泥厂等一些企业,进行了重点整治,通过大气污染治理,县城瓦窑堡空气质量明显提高,已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接着又开始了石油企业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对石油生产企业的产生的污水、污物的处置作出了具体要求,并加大了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监督监察力度。二是水源保护工程。为了保证人畜饮水的安全,县上将中山川水、红石峁沟水库列为饮用水保护区,实行重点保护,先后关闭中山川水库周围1000内生产油井6口,对其它一些无排污处置办法的油井分别采取停产治理和限期治理的措施。三是生态建设工程。结合大规模退耕还草工程,从1999年开始,动员县级机关单位以划片承包的形式实施了城郊六山绿化工程。目前城郊六山绿化面积已达到100%。四是城区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根据县城建设中“四化”的具体规划,制定城区园林绿化和管理办法。仅2006年栽植行道树1600棵,栽植鲜花4万余株,新增公共绿地2处,创建园林式单位10个,园林式小区2个,县城绿化达到25%,人居公共绿地4平方米。继续扩展城市夜景灯光,加强了单位、集体、沿街广告牌匾,市政公用设施等夜景灯光的规划、设置和管理。同时对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和脏、乱、差集中整治。通过“四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五是城市交通管理逐步规范化。为了保证城区交通安全有序运行,2006年县上投资100万元,在什字街口或其它交通要道安装了10组红绿灯和电子监测设备,并按照城市管理要求设置了各种交通标志标识,使城市交通管理日趋规范化。与此同时,根据城区人口急剧增加的态势,建立和完善了以公交车、出租车为主,以人力观光三轮为辅的公交运输体系,规范了运营线路,设立了站(点),划定了各种车辆停靠线(点)等。达到了城区客运需求的总体平衡,进一步增强了城区公交服务功能,方便了居民安全、方便出行。

“十一五”期间,县城瓦窑堡围绕撤县设市这一目标,按照着力塑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管理的思路,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管理。“十一五”末(2010年)城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1.2万。使昔日的“红色故都”,变成一座文明、整洁、环境优美具有特色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7、经济结构

“十五”期间,县委、县*立足县情,坚持“一减两增三推进”的经济发展战略,按照“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工作思路,加快产业开发和结构整顿。已形成了以能源、薯业和畜牧业三大特色产业为主导,以梨果,蚕桑、仁用杏、大硼菜等区域产业为补充的新格局。

以煤炭、石油为主要能源工业发展势头迅猛。2005年底,全县煤炭产量达到182万吨,是“九五”末的3.2倍。已建成双顺、永兴等6个洗煤厂,原煤洗选能由150万吨/年增加到400万吨/年,实现煤炭多层增值,2003年被列为全省煤化工基地县;原油产量攀升到32万吨,是“九五”末的1.7倍。这两大产业是成为全县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柱。

以薯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马铃薯(俗称洋芋)、丰年可当菜,灾年可当粮。在我县种植面大(占种植50-60%),种植和加工历史悠久。早在1995年,我县就被命名为全国首家“中国洋芋之乡”。通过多年的积极探索与实践,现已建成了西北最大的薯类良繁基地,薯产品打入东南亚市场。成为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草蓄业产值达到1288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建成优质牧草基地40万亩,畜牧大乡发展5个,养殖大户856户,舍饲养子存栏13.47万只,生猪存栏8.58万头,大家畜2.42万头,并形成了较完善的畜种改良,饲养饲料加工和畜禽疾病防治服务体系;2000年秋,我县引进水晶梨新品种,经几年试验示范栽植已建成陕北最大的水晶梨生产基地,面积已达到3万亩,梨果总产1.6万吨,在第十三届中国杨凌农高会上,以其特有的品质荣获“后稷特别奖”;蔬菜生产已实现“万棚县”的目标,种植品种达22类69种;优质桑园发展到5万亩,年养蚕8000张。同时,以退耕还林(草)为契机,加快了农业生态环境建设,1998年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2000年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县和全省苗木基地。自1999年以来,全县累计退耕还林(草)达91.54万亩,与1998年相比,治理程度由10.05%上升以33.7%,林草覆盖率由6.16%增加到32.25%,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劳务输出超过4万人。劳务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农民人均收入的六分之一来自劳务收入。

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近年来,根据我县民间资本雄厚,商贸经济活跃,发展潜力巨大的特点,在加快国营企业的进程中,依照“国退民进”的思路,制定和完善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营企业改制,充分利用民间资本盘活国有资产,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健康发展。目前,商业网点达到1968个,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726户,私营企业发展到105家,其总产值占到GDP的48%。

由于主导产业的开发和支柱产业的逐渐形成,产业结构趋向优化,三次结构由“九五”的33.7:32.2:34.1调整为16.2:53:30.8。

8、文化艺术

民间艺术

民国初,民间组织小戏班,逢庙会、集日唱社戏。演员农忙务农,农闲唱戏。二十四年(1935),原西北工委组织的“列宁剧团”改为“工农剧社”,二十五年(1936),“工农剧社”又改名“人民抗日剧社”,迁驻瓦窑堡,危拱之任团长,杨醉乡、刘保林分任歌舞、戏剧班班长,有男女演员40人。三十一年(1942)春,延安“边保剧团”驻瓦窑堡,组织指导各工厂青年徒工排练节目。同年,以丝织厂为核心成立子长县民众业余剧团,可演部分折子戏,主要活动于子长县农村。大型商贸集会则多请绥德、延安剧团演出。三十六年(1947),胡宗南部进犯瓦窑堡,县民众业余剧团随军转移。1949年民众业余剧团恢复。1953年,剧团人员增至40人。1956年,成立县人民剧团。1958年,招收关中籍演员10人,排演大型秦腔、眉户剧目。1968年,剧团解散。1971年,县*思想宣传队成立。1972年,改名为子长县文工团。1973年,恢复子长县人民剧团名称,全团人员51人。1990年,团内有职工30人,以演秦腔、道情剧为主。

陕甘宁边区时期,剧团设备简陋,道具靠自行解决。三十三年(1944),县民众业余剧团赴延安演出成功,边区*奖励戏剧服装3套、汽灯4个和锣鼓等。建国后,剧团在演出收入中提取发展资金,购置设备。“*”中,大量古戏装被毁。1973年剧团恢复后,设备不断添置,灯光、舞台美术等设备达到先进水平,至1990年,县人民剧团有大排练室4间,古装和现代戏装2箱,道具20余件,打击、吹奏乐器,舞台地毯,灯光照明等器材俱全。

建国前,业余剧团演员每到一地,自己动手搭柳枝棚,前台木柱上点麻油灯进行演出。50年代始,剧团主要业务为下乡演出,曾多次赴延安地区各县及西安、渭南等地演出。

县剧团上演的节目有:《藏舟》、《三回头》、《走雪》、《反徐州》、《游龟山》、《鱼腹山》、《烈火扬州》、《李亚仙》、《状元打更》等古装戏和《保卫和平》、《两颗铃》、《红灯记》、《朝阳沟》、《南海长城》、《红梅岭》、《智取威虎山》、《四差捎书》等35个现代戏。其中《保卫和平》、《任志贞》、《老戏迷审案》、《风水》等分别参加延安地区戏剧调演、陕西省戏剧选调展演和陕西省首届艺术节的演出。《老戏迷审案》、《风水》两剧获延安地区演出创作一、二等奖。

文物古迹

子长县地处中华民族发祥地——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远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境内便有人类繁衍生息。经漫长的历史变迁,这块土地上遗存有丰富的文物古迹。建国后,文物工作者开始普查、发掘、整理境内文物,文物的管理、保护工作渐趋得到重视。据1987年10月文物普查资料,境内有文物点435处,其中古遗址263处,古墓葬31处,石窟4处,古建筑14处,石刻47处,近现代史迹51处,近现代代表建筑1处,其他文物点24处;馆藏文物141件,其中古文物101件,革命文物40件。文物点中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

9、人文典故

革命历史

1935年12月13日,*率部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到达瓦窑堡,住城内中山街中盛店院内。院落坐西向东,有砖窑两排,前后院由砖砌过洞连接。*居住在后院右起第1、2孔窑洞内,两孔窑洞有过洞相连。1936年1月26日,*从这里出发,率领红军进行东征。5月21日,东征取得胜利后,又返回瓦窑堡,住城内前河滩二道街一院落内。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住左起第2孔和第3孔窑洞内,第2孔窑洞筑有地下防空洞。*旧居,位于城内铁狮子巷一四合院内。当时,由*任委员长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执行局机关即设于此。1936年1月17日,根据*政治局的决定,*离此往天位于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镇,1935年11月7日~1936年6月21日为**驻地。旧址包括**政治局瓦窑堡会议会址,西北军委(*军委)旧址,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校址,*、*、张闻天、*旧居,共有两处,1935年12月13日,*率部取得直罗镇战役胜利后,到达瓦窑堡,住城内中山街中盛店院内。院落坐西向东,有砖窑两排,前后院由砖砌过洞连接。*居住在后院右起第1、2孔窑洞内,两孔窑洞有过洞相连。1936年1月26日,*从这里出发,率领红军进行东征。5月21日,东征取得胜利后,又返回瓦窑堡,住城内前河滩二道街一院落内。院内有砖窑5孔,坐西面东,*住左起第2孔和第3孔窑洞内,第2孔窑洞筑有地下防空洞。*旧居,位于城内铁狮子巷一四合院内。当时,由*任委员长的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在瓦窑堡成立,西北执行局机关即设于此。1936年1月17日,根据*政治局的决定,*离此往天津,主持**北方局工作。*的旧居位于城内前河滩靠城墙边一大院内,此院同时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张闻天旧居于城内二道先街田家院。1935年12月17日~25日,**政治局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史称“瓦窑堡会议”。还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米粮山东南麓一所大院内,1936年6月1日,在此举行了红军大学开学典礼。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将瓦窑堡革命旧址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津,主持**北方局工作。*的旧居位于城内前河滩靠城墙边一大院内,此院同时是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张闻天旧居于城内二道先街田家院。1935年12月17日~25日,**政治局在此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定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路线和策略,史称“瓦窑堡会议”。还有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旧址,位于城内米粮山东南麓一所大院内,1936年6月1日,在此举行了红军大学开学典礼。

子长由来

在陕西北部,在苍茫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古城,名叫瓦窑堡。元、明、清三代至民国时期,皆为边塞要冲,屯兵设防,屡经修建,逐渐成为陕北名堡,享有“天下堡,瓦窑堡”之誉。

美丽传说

相传在古时候,在黄土高原的北部,【即陕西北部子长县】,在七楞山在山脚上有一个憨厚老实的放羊娃,每天日出晚归。那里的人民友善、可亲。一天,放羊娃在山上放羊,唱着山歌。歌声悠悠而漫长,曲折而动听,传遍了整片黄土地。这时,出现了一位美人,深深地迷在这动听的歌声里。放羊娃被这般美丽的女子深深地迷着,俩人一见钟情,彼此相爱。放羊娃知道:她本是天上瑶池的仙女,在天宫游荡时,听到了此悦耳的歌声,随着歌声悄悄地来到放羊娃的身边。天的安排,成就了一对幸福姻缘,造福这一代人民,这里的人民勤勤恳恳,安居乐业。但是,好景不长,很快被王母娘娘发现,派出天兵天将将仙女捉拿到天宫,*在瑶池。

放羊娃日日思念仙修建女,每天跑到山上向着瑶池望去,表达对爱人的思念。后来,这里的人们为了纪念仙女,传扬*爱情,将这个地方起名为“望瑶堡”。情随事迁,在历史的蹉跎岁月里,望瑶堡后来被人们误传威“瓦窑堡”。

10、特色小吃

煎饼不希罕,全国许多地方都吃。然而子长煎饼却与南北各地的煎饼大不一样,具有鲜明的个性。首先,子长煎饼是用荞麦面粉制作的,不像关中人吃的煎饼那样,用小麦面制作,也不像山东人吃的煎饼那样,用玉米面制作。子长的荞麦面粉,与整个陕北的荞麦面粉一样,由于去了壳,都是白色的,不是红色的。这与关中人吃的荞麦面大不相同,关中的荞面饸饹是红颜色的,而陕北的则是白色的。所以子长煎饼的颜色洁白,完全可以跟精细小麦面粉媲美。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小,小到只有大约七八公分宽、二十公分长的样子。在陕北,在陕西,我没有见过比子长煎饼更小的煎饼。至于全国,有或者没有,我不敢断定,却也从未听说过。用洁白如玉和小巧玲珑来形容,大致是不错的。子长人自己说,他们的煎饼,薄如纸,白如玉,坚韧软凉,香美可口。

到了延安市子长县,主人招待宾客,总是要拿出煎饼和凉粉两样名食特产来。他们骄傲地说:我们子长人,是吃煎饼和凉粉长大的。我们子长的煎饼和凉粉,堪称天下第一。

子长煎饼,包的菜肴有荤有素。最有代表性的是经过煮制的有味豆腐干,主要用的调料是花椒。最受欢迎的是酥肉。还有一种热豆腐,即介乎豆腐与豆腐脑之间的一种豆制品,要趁热夹到煎饼里去吃,才觉香美。也有包上炒土豆丝的。

煎饼用的调味料汁,有两种,一种叫做清汤,一种叫做干吃料。清汤是用自然泉水调制而成,泉水中加进去的东西有精盐、食醋、大蒜片和炒熟的芝麻等。吃煎饼时,可以将煎饼煎饼放进盛有少许清汤的碗里,连吃带喝,也可以在吃完煎饼后,慢慢品尝这样的清汤。子长人对这样的清汤情有独钟,不仅在吃煎饼时大口大口地喝,平时也喝,简直就当做了一种饮料。他们说:这样的清汤,清淡,开胃,特别在夏天,有清热解暑解暑的作用。”

子长煎饼因文火摊煎而得名,为子长县风味小吃在陕、甘、宁、晋一带颇负盛名。瓦窑堡一带居民于明末清初印以煎饼为食。民国时期瓦窑堡为陕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瓦窑堡煎饼以其饼薄、个小、味道独特备受本籍人士青睐,以至有“不吃煎饼不算到过瓦窑堡”的美谈。建国后不断更新工艺,调味品广采川、粤莱肴之长,使之成为适合大众风味的风味名吃。瓦窑堡煎饼采用荞麦粉加工拌成糊状,以手搓揉至面筋,兑水稀释,经沙网过滤后在铁鏊铁鏊上摊煎而成。饼成椭圆状,碗口大小,薄如纸、白似银,有韧性,食用时,卷以猪头肉、红烧肉、酥肉、鸡肉或各类炒菜、热豆腐、豆腐干,配以醋蒜汤、麻椒油。熟芝麻芝麻、酥韧相辅,清香扑鼻,酸辣适度,具有生津解署功能。瓦窑堡煎饼除本地生产、销售外,西安、银川、兰州、太原等地亦有子长人设点经营,颇得食客赞誉。

11、旅游景点

钟山石窟

钟山石窟,又名“普济院”、“普济寺”、“石宫寺”、“万佛岩”。始建于西晋太和年间(336年—370年),其历史比中国的四大石窟还早,是中国最早、世界罕见的石窟群,其艺术价值可与西方美神维纳斯相媲美,被国内外专家誉为“第二敦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保护区包括钟山石窟、萧寺宫、石窟寺砖塔、惠善大和尚浮图塔、松岩大禅师浮图塔五部分,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现已挖掘出的石窟内石佛像数以万计,且都是连石雕刻,其手法细腻、形态生动、鬼斧神工,堪称国宝。1980年以来,国家多次对钟山石窟进行整修,现已初步建成公园式的古文化旅游风景区。

钟山石窟前有一石牌坊,通高8米,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其后为寺院山门,门楣上方刻“石宫寺”3字。石窟前有木结构□廊。钟山石窟共有6个洞窟,从右至左依次编号,4号窟为主窟,5号窟和6号窟尚有部分造像,其余各窟造像大都风化湮没。

4号窟有3个窟门,均高3.5米,宽2.6米。中门楣上篆书“万佛岩”3字。窟宽16.4米,进深9.5米,高5.5米,平面呈长方形。窟*凿石坛,长11米,宽5米,高1.4米,有8根石柱与窟顶相接。坛上雕3尊佛像,前为胁侍,有佛弟子和供养菩萨。窟四壁及柱壁上,满刻千佛、弟子、菩萨等。前壁下方为16尊罗汉像,均高70厘米左右,或合目或沉思或微笑,神情各异。左壁雕释迦涅□图。钟山石窟,朴质写实,有个性,富于生活气息。

钟山石窟在金、元、明、清各代均曾修缮。1983年国家拨专款进行维修保护。现由子长县钟山石窟管理所负责保护管理。

壮美高柏

高柏山位于子长县李家岔镇石家湾,海拔海拔1527米。清道光《安定县志》载:"高柏山,在县北八十里,即桥山,山有古柏,故名。"该山南北长而东西窄,南至石嘴村,北至曹家洼村,纵贯十余里,高峰耸立,山势巍峨,是大理河与淮宁河之源头交接处,这里发现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遗址,有趣的是该山还呈现出"龙凤吉祥"的自然景观。1990年,子长县*确定高柏山为第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北起曹家洼村,南至石嘴村,面积约50万平方米。

2009年9月以来,子长县先后投资350万元新修了10公里的上山道路,铺设了饮水工程,栽植了1000多亩松柏,免费向游人开放,吸引了不少旅客前往观光。

祭奠烈士

子长烈士纪念馆系全国烈士重点建筑物保护单位。子长烈士纪念馆是1946年**和陕甘宁边区*为纪念谢子长烈士所建,有烈士塔、雕像、墓、陈列室和*等领导同志的题词。

子长陵位于陕西省子长县瓦窑堡,1946年,**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为纪念谢子长(1897-1935)将军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

“革命烈士纪念塔”在门内,有10多米高。塔身呈方形,四面正中各镶十块青色碑石。塔顶是虎殿式建筑,精巧秀美。塔顶和塔身之间有几何图纹,洁净朴素。塔后是宽敞的院子,院中有笔直的砖道。砖道两侧是陈列室。陈列室后边,松柏成林,百花放香,雅静肃穆。再向后,有7米高的台子。陵园的主要部分——纪念堂和灵墓,就建在高台上。纪念堂碧瓦红柱,古色古香,内立4块碑石,上面镌刻着*给谢子长烈士的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等。谢子长墓在纪念堂后边。灵堂高大,棺木上覆盖着红色棉被,灵堂挂有谢子长画像。

12、名优特产

子长蚕桑

全县桑园面积已达5万亩,其中成桑3万亩,良桑2.5万亩。良桑的主要品种为荷叶白、桐乡青、陕桑305、新一之濑,其中荷叶白,为我国栽植面积最大的品种。全县有养蚕户5000户,从事蚕桑产业的人数在6000人左右,年可养蚕7000张,产茧易达2450吨,干茧现库存45吨。

子长原煤

石油企业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对石油生产企业的产生的污水、污物的处置作出了具体要求,并加大了环境监测和环境执法监督监察力度。二是水源保护工程。为了保证人畜饮水的安全,县上将中山川水、红石峁沟水库列为饮用水保护区,实行重点保护,先后关闭中山川水库周围1000内生产油井6口,对其它一些无排污处置办法的油井分别采取停产治理和限期治理的措施。三是生态建设工程。结合大规模退耕还草工程,从1999年开始,动员县级机关单位以划片承包的形式实施了城郊六山绿化工程。目前城郊六山绿化面积已达到100%。四是城区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工程。根据县城建设中“四化”的具体规划,制定城区园林绿化和管理办法。仅2006年栽植行道树1600棵,栽植鲜花4万余株,新增公共绿地2处,创建园林式单位10个,园林式小区2个,县城绿化达到25%,人居公共绿地4平方米。继续扩展城市夜景灯光,加强了单位、集体、沿街广告牌匾,市政公用设施等夜景灯光的规划、设置和管理。同时对背街小巷进行了硬化和脏、乱、差集中整治。通过“四项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城市品位进一步提高。五是城市交通管理逐步规范化。为了保证城区交通安全有序运行,2006年县上投资100万元,在什字街口或其它交通要道安装了10组红绿灯和电子监测设备,并按照城市管理要求设置了各种交通标志标识,使城市交通管理日趋规范化。与此同时,根据城区人口急剧增加的态势,建立和完善了以公交车、出租车为主,以人力观光三轮为辅的公交运输体系,规范了运营线路,设立了站(点),划定了各种车辆停靠线(点)等。达到了城区客运需求的总体平衡,进一步增强了城区公交服务功能,方便了居民安全、方便出行。  “十一五”期间,县城瓦窑堡围绕撤县设市这一目标,按照着力塑造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管理的思路,高标准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水平管理。“十一五”末(2010年)城区面积扩大到12平方公里,县城人口达到11.2万。使昔日的“红色故都”,变成一座文明、整洁、环境优美具有特色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子长县是全国全省重点产煤县之一,现已形成年产量120万吨的生产能力。全县13个乡镇中,12个乡镇有煤炭资源。煤炭储量28.94亿吨,其中探明储量8.02亿吨。子长煤埋藏浅(平均垂深50米)、赋存平稳(1~3度)、煤质优良、开采技术简单、建井条件好,煤种属全国少有的44~45号气煤,是配焦、气化、液化和燃料动力优质煤。煤质为中低灰(三号煤4.30~31.18%,平均9.14%;五号煤7.1~32.08%,平均17.14%)、低硫(0.45~0.64%)、低磷(0.0012~0.0036%)、富油(>13%)、高发热量(三号煤6717~8369卡/克,平均7587卡/克;五号煤5610~8313卡/克,平均7142卡/克)、高挥发份(三号煤34.42~42.64%,平均39.05%;五号煤35.95~44.3%,平均40.12%)。

子长薯业

子长马铃薯种植始于清末,民间除作副食外,多用于牲畜饲料。民国时期,开始用马铃薯制作粉条(俗称洋芋粉条),但因数量少未有大的发展。建国后,在人民*大力推广下,马铃薯在子长广为种植。1999年建起了448.6平方米的无菌实验楼—座,良种繁育温室5座,无立柱网棚2座,建成了优良品种的“马铃薯脱毒良种繁育中心”。对46个品种作适应性对比试验,选出适宜本县推广种植的早大白、津引8号(费鸟瑞它)、克新1号、万斤薯、东北白、夏波蒂、克新2号、忻革6号、坝薯10号。2000年种植马铃薯60万亩,实现薯业总产值2.09亿元。马铃薯粉条、粉丝、马铃薯精淀粉成为延安市大宗外贸商品。子长马铃薯薯皮光滑、薯形正规,大而整齐,芽眼浅,薯肉细密,淀粉含量高,有适口性好、抗病性强、生理退化慢、富含营养等特点。1995年4月,中国农学会、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特产报社、经济日报社、农村部联合主办的首批百家“中国特产之乡”命名会上,子长县被命名为唯一的“中国洋芋之乡”。子长县淀粉厂生产的“秀延”牌马铃薯精淀粉1995年荣获中国新技术、新产品交易博览会暨陕西省第四届技术成果交易洽谈会金奖。

子长粉条

子长粉条(丝、皮)为子长县特产,以马铃薯为主要原料、经磨浆、过滤沉淀制成淀粉、再经熟制加工而成其色泽洁白光亮、条干均匀滑爽、柔韧适口,热炒、凉拌、作汤均可。清末至民国时期,民间以石磨磨浆提取淀粉制作粉条。20世纪80年代前,马铃薯的加工利用只限于手工操作,马铃薯粉条(丝、皮)产量甚微,只有少量外销。80年代后,随着薯类加工机械的采用,马铃薯粉条(丝、皮)产量逐年增加。1980年,子长县年产粉条(丝、皮)200吨,外销100余吨,1995年,生产2.94吨,外销2.36吨,为大宗外贸商品。1993年并获常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览会银奖。1999年全县有大、中、小洋芋加工点3512个,年加工能力15—20万吨,生产粉条(丝、皮)2.5万吨,农民人均靠洋芋实现纯收入382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