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原神话群
邵原神话群,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之一。指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流传的创世神话及神话原型物的总称。邵原自古就有女娲等故事流传,镇北有被斩孽龙的黑龙山、断鳌足立四极的鳌背山、芦灰锁积的锁泉岭,炼石补天的银河峡等神话原型物及古地名、古文物、古遗存。邵原创世神话的丰富内容,表现了中原先民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冲突和抗争,并在对立统一的进程中走向和谐,积淀着民族的人文精神。2008年6月7日,河南省济源市申报的“邵原神话群”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历史渊源
河南省济源市邵原镇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豫晋交界处,北依原始人类祖先曾栖居的太行、王屋、中条三大山脉;南临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面积337平方公里,4万口人,该地跨东经112°—112°10′,北纬35°10′—35°20′。据人类科学家研究表明:北纬35°左右的地带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邵原一带在华夏古族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必定是创世神话的原发地。境内已发现有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和拥有5000—4000年前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人文景观资源丰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奇峰峻岭遍布,名河大川竞秀,绿山碧水,环境怡人,是中华始祖生息繁衍的地方。邵原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形态独特,开天神话传说内容丰富,自然原型物轮廓显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邵原古老而神奇,是中华创世神话的原发地。
邵原是一个有7000余年的历史古镇,即使有文字记载算起,也有3000多年的沿革,随着行政区划的变更,历史上有召、郫邵、邵郡、邵州、邵伯县、邵原县、王屋县、邵原关、邵原镇等诸多名称。邵原自古就有女娲故事流传。镇北有名山大川,诸如被斩孽龙的黑龙山,断鳌足立四极的鳌背山,芦灰锁积的锁泉岭,炼石补天的银河峡等都是后人乐以称道的“女娲补天”的原型物。它们规模宏大,自然形成。形象逼真,系统完整,为全国所仅有。经诸多专家学者考查认证:女娲神话之原创地即为济源市邵原镇为中心的古邵州一带。邵原及周边地区女娲神话之多,相对集中,直面全国,其它地方均不具备,显散于邵州大地上的古地名、古文物、古遗存,充分证明了专家及口传的意见。从地理、地缘观点观察,邵原北依太行,中条为屏障,南有黄河萦带,与巍峨耸天的伏牛山相望。东有王屋天坛毓秀,西有三晋大地钟灵,方圆五十里属黄土浅丘带。清乾隆26年(公元1761年),济源县令萧应植巡视邵原,即为此景所震撼,遂赋诗道:“太行西与析城连,一望嵯峨万岗悬。山经遥通晋水曲,岩关深锁岭云旋。”正是此方热土,滋育了远古先民,也孕育了华夏文化,先后在与自然灾害搏斗中,利用身边山水物事,以超凡的想像,编织了奇谲诡异的创世神话,以表现战天斗地的雄伟气魄和高度智慧。
2、主要内容
盘古开天辟地
相传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分开,就象很大的鸡蛋一样,里面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类祖先。一万八千年以后,盘古心里憋闷,浑身像绳子捆着一样不好受,想活动活动筋骨,胳膊一伸腿一蹬,“咔嚓”一声,******蛋被蹬碎了。蛋壳里轻的东西慢慢上升为天,重的东西慢慢下沉为地,天和地裂开了一条缝。他想站起来走一走,可觉得天离地太低,就手撑天,脚蹬地,使劲把天往上拖。盘古手拖着天站起来,身子一天长一丈,天也一天高一丈。又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身高九万里,天也升高了九万里。盘古开天辟地,流尽了汗水,耗尽了力气,不久就累死了。盘古死后,身体上所有的一切转化成了世上的万事万物,嘴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彩,声音变成了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胳膊变成了山岳,骨头变成了地下的宝藏,血液变成了江河,经脉变成了地理,肌肉变成了田土,发髭变成了了草木,汗流变成了雨……后人为纪念盘古,在邵原东修建了盘古寺。盘古出世挣破的蛋壳,埋在太行山下,慢慢变成了细腻的石头。后来,人们用这种石头制成了不渗水的砚台,这就是著名的“盘砚”。
女娲抟土造人
传说女娲从西边天经邵原,走到黄河边洗脸,黄河水里映照出了她的身影,她若有所思,能有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物种多好呀!她顺手抓起一把黄土,掺上黄河水抟了一块黄泥,照着自己的影子揉捏了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小东西。她越揉捏越像自己,心里一高兴,小东西失手掉到地上,她赶忙去抓,抓掉了小龙尾。正在遗憾之间,掉到地上的小精灵一沾土地,竟活了起来,并冲着她喊叫“妈妈”,欢蹦乱跳的庆祝自己小生命的诞生,她给这个小生灵起了个名字叫“人”。
女娲在欢喜之中,就不停手的一个一个不断地揉捏,伏羲又来帮助小生灵生出阴阳,分为男女。他们这样揉来捏去,时间久了也觉得太过劳神,就用藤条抖甩黄泥,没想到泥点子落到地上,竟然也变成了活蹦欢跳的小人。女娲一高兴,用力过大,将泥点子溅到待落岭上的石崖上。因娃娃的脚踏不到黄土地上,也就没有生命,形成了光滑的雕塑图案。这些图案极似婴儿之臂、臀、腿、后脑,憨态可掬,酷似无数个形态各异的浅黄色娃娃爬满崖壁,栩栩如生,人们叫它“娃娃崖”。后人也一直在这里烧香祈子,所以也有人叫她“祈子崖”。
女娲亲手抟造的小人聪明富贵,用藤条抽出的小人平凡贫穷。女娲看着周围的小生命高兴地说:“我创造了你们,给了你们生命,你们要结成伴侣繁衍生息,使生命永存。”从此,便有了人类,男女联姻,繁衍生息不断。
女娲炼石补天
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邵原之后,这里又发生了共工与颛顼争帝大战。共工久战不胜,愤怒之下用头撞向不周山。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霎时间,天昏地暗,地动山摇,不周山顶天柱峰被撞倒。天柱倒了,东南方的地陷下去了,天像西北倒去,日月星星也不照位了,银河水流下人间。毒蛇猛兽也趁机伤害人,特别是黑龙山那条残暴的黑龙,更是乘机兴风作浪,毁坏田垄,掀翻房屋,吞噬人和牲畜。于是,女娲要炼石补天。女娲捡来各种颜色的石头,堆积在银洞河旁,又用她那无限伸长的蛇尾,卷来了黄河泥浆,把石头粘合在一起,并从山上采来柴草,从昆仑山上取来火种,点燃柴草,开始冶炼补天石。熊熊大火整整烧了九九八十一天,土石融合,光亮透明,五色石炼成了。女娲娘娘用力吹出一口真气,于是在鳌背山和待落岭上空升起五彩祥云。又伸开无限伸长的蛇尾,卷来炼好的五色石,放在云团上,然后双手托起云朵,直向天空。她的躯体在增长,胳膊在伸长,一直举到天空的裂缝,随即咬破舌头,朝着裂缝口喷出鲜血。轰隆一声巨响,震得山摇地动,一道闪电划破了长空,把整个宇宙照得通亮。霎时,风停了,雨住了,一切平静了,天空终于补好了!
娲娘补好天后,又捉来一只东海巨鳌,砍去四只脚,顶住了补好的天空。那条盘踞黑龙山兴风作浪的黑龙见势不妙,急忙逃向析城山,见无处躲藏,便在地下拱出七十二个洞,但还是被娲娘抓个正着,栓在石柱上斩了。女娲又将炼石所遗留的灰烬堵塞洪水。
轩辕祭天与战神蚩尤
传说古时候,黄帝与蚩尤从山西一直打到邵原,在邵原东面的马坡村打了一场恶仗。蚩尤特别凶猛,不但会使用金属制作的武器,还会使用法术,能吞云吐雾,呼风唤雨。黄帝与蚩尤九战九败,最后被蚩尤使洪水弥雾围困。黄帝苦想没有办法,仰天长叹,正在他忧愁的时候,眼前忽然一亮,云雾中露出一座山峰,气势非凡,像王者的宫殿,还有两座山峰左右护卫,这山就是现在的王屋山。黄帝非常高兴,以为圣母在此,于是就带领随从马坡淌水过东阳河,在王屋山脚下的十方院斋戒三日,沐浴净身后登上天坛山顶,以牛头、羊头为供品,垒石设坛祭天数日,诚心诚意地祈求上天保佑,打败蚩尤。黄帝的真诚和正义感动了天帝,王母娘娘派九天玄女下凡,给黄帝九鼎符。黄帝以九鼎符造指南车,不再迷失方向,蚩尤施雨,黄帝以女魃止雨。……又是一番恶战后,黄帝终于在太行山东侧的冀州将蚩尤捉住并杀了。邵原人说,砍头山是蚩尤的化身,尤颅寨是蚩尤的头,人们为纪念蚩尤,在马坡还建有蚩尤观。
伏羲画八卦
传说,伏羲在青龙腰发现鳌背山南端石崖上有一块大石头,像金鸡啄米形状。他便到南洼找到了一块形状像鱼的大石头,仔细观察后,心想石内一定有金鱼。伏羲举手开石,果真鱼从石中一跃逃出,只在石内留下鱼状石纹。伏羲琢磨,石开一分为二,鱼有阴阳两个,天地未分之前,不也像大石头一样混混沌沌?天地分离,也应有阴阳,上则为阳,下则为阴。伏羲坐在金鱼石上,耳听八方之风,仰观天象,采天地万物的灵气,一口气画了八卦,又将二龙图形画在石头上。
神农尝百草
很早很早以前,炎帝与黄帝征战数年,在贩泉战败,于是就在黄河北岸中条山、太行山和王屋山一带游生。当时,人们只能靠捕野兽食野果为生,更不会用药物治病。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捕越稀,人们忍饥挨饿,饥寒交迫,死伤无数。百姓的痛苦,炎帝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暗下决心要救子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他来到鳌背山,走遍了角角落落,沟沟岔岔,尝遍了山中的千万种野草、野果,危险的是在品尝百草时多次中毒,甚至多次昏死过去。神农氏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便赐“神鞭”一条。神鞭抽到草木上,鞭子立刻变色,若是白色,草药是凉性的;若是红色,草药是热性的;若是黑色,草药是有剧毒的;若无变化,证明此草木无药性。神农氏靠鞭子抽和品尝这两种方法,认识了许许多多中草药,掌握了它们的品性。于是神农背着药篓,爬山坡,攀悬崖,越绝壁,历尽千辛万苦在鳌背山上采药。一次,不小心从山坡上滚下来,药篓里的药撒到了山坡上,从此,这山上又神奇地长出了许多种药材。神农氏把采来的草药分发给人们治病,并教人们认识草药,从此,人们患病就有草药医治了。后来,他还撰写了一部医书,名叫《百草医药书》,后人把它称为经典《神农百草》,鳌背山从此就有人叫它药柜山。据传说,后来曾有无数仙道医家,纷纷上鳌背山修炼采药,广传有孙思邈、李时珍、吕洞宾等。
神农播五谷
炎帝在药柜山采药时,发现了许多能吃的东西,就叫人们采野果充饥。野果越采越少,人们还是忍饥挨饿,饥寒交迫,炎帝心里更是着急。一天采食物时累得筋疲力尽,就靠着一棵很高的大树睡着了。梦中,他轻飘飘来到天上的粟宫。这粟宫是专管种植五谷的地方,到处是无边无际的庄稼。这可喜坏了炎帝,他赶紧采了很多种子,可怎么也拿不动,着急的出了一身汗,心一激灵,睁开了眼睛,原来是一场梦。炎帝心想,难道天上真有有五谷?于是神农氏就变成了一条苍龙,飞到了天庭粟宫,果然找到了谷种。可是那里当官的特别小气,只给炎帝一小匣子谷种。炎帝很不高兴,十分珍惜地怀揣谷种回到了他居住的地方待落岭。神农氏就在待落岭上挑选双合寨北面土地肥沃的洼地,精耕细作,又在铡刀缝开凿天井“一碗水”,取水浇地,然后小心翼翼地播种下从天上取来的谷种。谁知道这匣子虽小,匣里的谷物多得很,一直往外倒一直有。更惊奇的是,他从一头下种,达到另一头后,庄稼就熟了。这就是人们一直传说的神奇的回耧地。他急忙找来许多子孙帮忙,并把收获的种子分发给他们,教他们如何开垦土地,凿井引泉,供人食用和灌溉田地。从此,人们寒来暑往,春种夏播,秋收冬藏,炎帝的子民生活温饱有了保障。据传,他种的庄稼,就是后世所说的五谷:麦、稻、黍、稷、菽。从此,神农氏双合寨上播百谷一直传为佳话。人们一直说,回耧地就是民间百谷之源,待落岭双合寨也就是神农氏住和生活的地方。
颛顼与共工
传说中的颛顼,是统治宇宙的黄帝后裔;传说中的共工,是统治地上十分之七水域的水神共工。共工是炎帝后裔火神祝融的儿子,生着人面蛇身赤发,性情暴烈,身乘二龙“振滔(掀动)洪水”,去攻颛顼一方。共工手下两员大将,一个叫浮游,一个叫相柳。那相柳也是人面蛇身,浑身青黑,长着九个脑袋,十分勇猛好战。颛顼对共工来犯早有准备,即刻带兵相迎。这场争斗十分残酷,双方都把自己所有的兵力智谋全使了出来。他们从邵原直战到昆仑山脚下。共工掀起狂波恶浪,用水去攻颛顼一方;颛顼则放出熊熊的烈焰去烧共工一方。终于共工一方敌不过颛顼,九头相柳当场被烧死。浮游被烧得焦头烂额,拼死冲出火围,终因伤势过重而死。性高气盛的共工见状大怒,猛的一头撞向昆仑山,只听得轰隆隆、哗啦啦一声巨响,昆仑山顶峰天柱峰被撞倒。天柱峰倒地,昆仑山变得不周正了,即更名为“不周山”,那被共工用头顶倒的峰顶更名为“头顶”(头顶)。天柱峰乃是“西边天”撑天的柱子,天柱一倒,大地倾斜,天空的日月星辰站不住脚,不由自主的向西移动,银河水泄漏下来,大雨倾盆。大地的东南部下沉,大川小河日夜不停地向东南方奔流。
大禹治水
传说大禹在邵州一带治水时,要用木棍探水深浅,因为水的浮力大,所以木棍探不到水底,大禹心中十分着急。这时,一位老农双膝跪地,手捧一根发红透亮,分量较轻的木棍说:“我主勿躁,小民献上一物可以帮你探测水的深浅。”大禹接过木棍,半信半疑地探入河中,谁知此棍竟立于河中不漂不倒直至河底。大禹高兴极了,惊叹道:“真乃神棍也!”后来大禹称皇帝后,“龙持木棍”的美名遍传天下,价增百倍。时至今日,邵原北山原始森林中仍有几棵珍贵的龙持木树。
禹治水前黄河水在邵州一带汪洋一片,泛滥成灾,大禹经过充分勘察后,决计导北水南流。他首先在邵原北部积石成山把南北走向的太行山阻断,使北水东流入济。这“积石之山”就是现在阳城县境内的“锁泉岭”。为疏导北水入黄河,用神鞭赶水,至今东阳河一峡谷中石壁上仍留有神鞭印,人你“鞭壁崖”。大水流至邵原正南,那时伏牛山与北山相连,齐刷刷阻断了黄河水去向。禹王斧劈大山,放水东去,形成了后来的“八里峡”,也叫“八里胡同”。“八里胡同”北边有一个村庄叫“老禹洼”,相传是因大禹治水时居住而得名。村庄边有一座山叫“八角山”,八角山上有一个“神仙洞”,传说大禹曾取计“神仙洞”,石壁上还留有大禹治水图。
二龙反目的故事
邵原北边的黑龙山原来是从天上下来的一条黑龙所管,黑龙生性残暴,常给民间降灾,人间常常久旱不雨,庄稼枯死,百姓日子没法过。在天上分管银河的那条白龙就私自降了一场雨,触犯了“天条”,也被天帝贬到黑龙山,与黑龙同管黑龙山。从这儿以后,白龙经常体察民情,适时降雨。常独霸黑龙山、想怎样干就怎样干的黑龙对白龙的做法很不满,心里特别恨白龙,就专和白龙作对,他们俩争斗不息。
人们对黑龙的狂暴极为不平,又十分同情白龙的不幸遭遇,经常祈求天帝赦免白龙之罪,掌管黑龙山。天帝没办法,传话民间:“要想重登灵宵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有一年二月二,邵原一老太太上市赶集,无意中将玉米撒了一地,在太阳照耀下金光灿烂,好像满地金豆。有读书人见了大醒悟过来,赶紧把玉米粒放锅内炒熟,把玉米花献给上天。太上老君眼花,误认为金豆开了花,奏本天帝,赦免了白龙之罪。白龙这才回到天界,而人间那个白龙池和白龙沟仍留在邵原人们的心上。邵原一带的老百姓,每年二月二家家户户炒玉米花,就是为了纪念这件事。
白龙回天庭后,黑龙更加残暴,经常出来伤害人。“神住沟”有一位刚成亲的年轻猎人,决意上山除掉黑龙。年轻猎人刚走到黑龙山脚下,山顶那个黑龙使来滚滚的黑云,夹杂着雷鸣电闪向他扑来。猎手情知不妙,急忙拈弓搭箭,一股难以抗拒的强大吸力向他袭来,他顿觉眼花体软被黑龙吸入嘴里,只有那只绣鞋随风被吹到鳌背山上的崖坎里。直到共工怒触不周山后,作恶多端的黑龙,才被女娲把他斩首在待落岭上了。人们为了纪念那位勇敢善良的猎手,把鳌背山上那个崖坎取名为“绣鞋龛”。妇女们为效仿那位贤惠多情的妻子,便在这里留下了丈夫死后女人须穿白鞋行孝三年的风俗。
3、传承意义
邵原创世神话的丰富内容,表现了中原先民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之间的关系以及矛盾、冲突和抗争,并在对立统一的进程中走向和谐,积淀着民族的人文精神。
邵原创世神话被誉之为“唯美”的神话,具有道德化、伦理化、哲理化的魅力。邵原创世神话人文底蕴厚重,哲理思想古今传承。盘古、女娲作为中华民族血脉同根的先祖和英雄形象,其蕴涵的开天辟地、开拓创新、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继往开来的精神;其鞠躬尽瘁、垂死化身、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美德;其造福人类、惩恶扬善、以人为本、护民佑民的高贵品格;其自强、自信、自勤、自爱的精神,都对我国人文精神的形成和丰富,具有极为珍贵的价值,对提升民族文化的自觉起到促进作用。济源邵原创世神话群厚重的文化容量,必将与时俱进地释放出新的光彩,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文化财富。邵原是中国创世文化的自然遗存,极其珍贵,研究邵原创世神话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对提升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是非常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