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刘俊昌

科普小知识 2023-11-22 12:19:51
...

刘俊昌,男,汉族,1962年生,宁津杂技传承人,2017年12月28日,入选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

1、人物简介

刘俊昌,1962年生,自幼随父、兄练习杂技,至今已四十余年。长期的工作实验,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练就了较高的专业技能。2007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宁津杂技”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被省文化厅评为2013年度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模范传承人;2014年被山东省委组织部、宣传部、省财政厅、省人社厅选拔为“齐鲁文化之星”。刘俊昌出身于杂技世家,自小受家庭熏陶,对练习杂技有浓厚兴趣和良好的悟性,个人身体素质好,这为他从事杂技专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刘家门”作为*非遗项目(宁津杂技)的重要艺术流派,传承有序,脉络清晰,至今有据可查的已传承六代,对此《山东杂技》《河北杂技》《宁津杂技》《吴桥杂技》等杂技专著均有记载。刘俊昌自幼随父辈习练杂技,1972年考入县艺术学校,对杂技基本功进行了全面系统地训练,高质量完成了“蹬板凳上尖”“顶板凳上尖”“空中秋千倒立”“倒立技巧”等节目。刘俊昌于1974年进入宁津县杂技团从事杂技艺术表演,随团赴全国各大城市、广大乡村表演,所到之处受到人民群众和观众的欢迎及好评。作为县杂技团的主要演员之一,刘俊昌演出足迹遍布全国,演出场次不计其数。1974年在济南参加省外事办组织的外宾慰问演出历时三个月,受到观众及国际友人的一致称赞。1975年、1976年连续两年参加山东省新年春节慰问团为驻鲁部队慰问演出,深受广大官兵欢迎。刘俊昌为宁津杂技“刘家门”第四代传人。其杂技专业技能传承了“刘家门派”在跟头、倒立、板凳、空中等众多节目的“独门绝技”结合自身习练,呈现了自身艺术特色,如跟头呈现急、高、漂,顶功提顶到位,起顶稳、活等。1974年进入杂技团后,他曾在十余个杂技节目中担任主要演员,其中表演的“顶板凳上尖”、“空中秋千倒立”节目难度大、艺术水平高、呈现了“奇、险、高、难、稳”的艺术风格。

2、传承贡献

刘俊昌1996年于县杂技团退役后,调入县艺术学校,从事杂技专业教学工作,结合自己亲身习练经历,为科学有效和提高学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他不断加强专业理论学习,认真研究学习借鉴舞蹈、体操的训练方法及表演技巧,对传统杂技训练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与尝试,从原来单一的基本功训练,发展到形体、柔韧度、力量、表演技巧等全方位的综合训练,为激发学员的训练、兴趣、循序渐进、寓教于乐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灵活训练,做到言传身教,关键动作亲身示范。如顶花、跟头等给学员以极大激励,其中学生刘菲菲2000年在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中表演的《车技》《转碟》分获“金狮奖”“精神文明奖”,学生房丽丽2005年在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杂技比赛中表演的《转台高椅》荣获最高奖“金K奖”“公主奖”。

多年来,刘俊昌为宁津杂技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刘家门”从1946年-1968年现存有各个有关“刘家门”杂技为平津战役、淮海战役各部队、各地方*慰问演出开据的文献资料500余件、书籍四本、老照片100余张、各种杂技道具50余件。近些年来,刘俊昌又走访了一些从事杂技艺术的老艺人,收集了一部分有关宁津杂技的物件。2010年以刘俊昌收藏为主要内容的藏品200余件,在宁津县文化艺术中心成立了300多平方米展厅的宁津县杂技文化博物馆,至今已接待参观人员5万余人次。

3、人物评价

刘俊昌出身于杂技世家,自幼习练杂技,掌握了民间杂技的多项技艺。他积极开展民间杂技的传承活动,挖掘整理传统技法,创办杂技学校,培养了一批杂技后继人才,为宁津杂技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篇: 红色旅游

下一篇: 元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