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蜂科
叶蜂科(Tenthredinidae;sawflies)膜翅目的1科。触角简单,小盾片具后背片的广腰亚目蜂类。巳知5000种以上分隶250多属,5亚科;全世界分布,中国已知336种。体长3.8~14.0毫米。
1、外形特征
叶蜂科
叶蜂与树蜂区别:
叶蜂科:小型至中型昆虫,体阔,肥胖如蜜蜂,无腹柄。头阔,复眼大,单眼三个。翅大,翅脉脉序原始。产卵管由二对扁枝构成,外侧一对称为锯导;中间一对称为“产卵锯”产卵时用以锯开植物组织,故亦称叶蜂为“锯蜂”。分 布广。有些种类为农业及林业害虫,如小麦叶蜂(Dolerustritici树蜂)梨实蜂(Hoplocampapyricola)和松锯蜂(Diprionsp.)等。
树蜂科:大型昆虫,体狭长,圆筒形,暗色或金属色,末端有一肥胖的刺,雌蜂有一粗长的产卵管。头阔大,翅狭长。卵产在森林树木的树皮下、树皮罅隙或木质部中。幼虫即在木质部中啮食,常引起真菌寄生,降低木材工艺价值。危害严重时常使树木枯死。种类甚多,常见的有冷杉大树蜂(Sirexgigas),雌蜂体长27-55毫米,雄蜂25-30毫米。
2、生长繁殖
叶蜂科
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4代,以卵或幼虫在茧内越冬(有的在土内越冬)。不同种类,其发生规律各异。如:樟叶蜂一叶蜂科幼虫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结茧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第一代幼虫发生为害,3月底老熟入土结茧化蛹;4月中旬第二代幼虫大量出现,4月底入土;第三代幼虫5月中旬出现,6月上旬前后入土;第四代幼虫6月下旬开始为害,由于发生期不整齐,幼虫期可延迟至7月底8月初,老熟后入土结茧化蛹越冬。成虫交尾后即可产卵,每次产卵一粒于嫩叶内。卵经3~5天孵化,幼虫常聚集在一起取食。幼虫共4龄,经15~30天老熟幼虫入土结茧,2~3天后化蛹。
孤雌生殖普遍,有些种的未受精卵只产雄虫,有些只产雌虫,有些则既产雌虫又产雄虫。
3、分布范围
叶蜂科
4、防治方法
营林措施
针阔叶混交林营造针阔叶混交林,并合理密植,加强抚育管理,促使提早郁闭成林,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虫能力。已经郁闭的林分禁止放牧,并在抚育时适当伐除部分衰弱木,但尽量避免过度修枝和间伐。有条件的地方在秋末冬初可进行翻土,以消灭越冬预蛹。
人工除治
一是幼虫喜群居的习性,于4、5、6月间幼虫为害期,组织人力直接寄生蝇捕杀,或用竹竿击落幼虫(3龄前有效);二是在老熟幼虫结茧化蛹期摘除茧蛹集中烧毁(樟叶蜂等在土内结茧越冬的可人工挖掘越冬茧蛹),或于冬闲时摘除有卵块的树叶,均可收到一定效果。
生物防治
山雀保护和利用寄生天敌与食虫鸟类,抑制害虫发生。如松黄叶蜂幼虫期有蚂蚁、山雀等捕食性天敌,蛹期有鼠类、寄生蝇、姬蜂、小茧蜂等捕食性和寄生性天敌。
药剂防治
叶蜂幼虫3龄前抵抗力弱,并有群集性的特点,为防治最佳适期,及时喷施10%氯氰菊酯800~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48%乐斯本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森得保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3%高渗苯氧威乳油3000-4000倍液,或1.2%苦·烟乳油植物杀虫剂800-1000倍液,或25%阿维菌素·灭幼脲3号悬浮剂1500—2000倍液(一般施药24小时后开始中毒死亡,使用前务必将瓶下部沉淀摇起,混匀后再使用,本剂对蚕有毒,养蚕区不宜使用),杀虫效果较好。也可喷洒坠落地面的老熟幼虫及羽化的成虫。
5、分类学
叶蜂科叶蜂科(Tenthredinidae,sawflies)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颚亚门(Mandibulata)、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膜翅目(Hymenoptera)、广腰亚目(Symphyta)的1科。
6、亚种种类
叶蜂科已知5000种以上,分隶5亚科、250多属。全世界分布,中国已知3梨实蜂36种,主要有:油茶叶蜂、白蜡叶蜂、樟叶蜂、杨黑点叶蜂、落叶松红腹叶蜂、橄榄绿叶蜂、小麦叶蜂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