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荆南

科普小知识 2023-11-22 15:43:39
...

荆南(924年—963年)又称南平、北楚,高季兴所建,是中国古代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史称荆南或南平。后唐天成四年(929年),高季兴死,后唐明宗追封他为楚王,故南平又称北楚。其子高从诲(高从海)继立,后经高保融、高保勖,直到高继冲时,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向宋纳地归降。

1、简述

荆南(924年—963年)又称南平、北楚,高季兴所建,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之一,以荆州为都城。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史称荆南或南平。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后唐天成四年(929年),高季兴死,后唐明宗追封他为楚王,故南平又称北楚。其子高从诲(高从海)继立,后经高保融、高保勖,到高继冲时,于宋太祖建隆四年(963年)纳地归降。

2、历代君王

高季兴高从诲高保融高保勖高继冲

3、朝代名人

梁震倪可福鲍唐王保义梁延嗣齐己

4、历史

荆南立国

高季兴(858一928年),字贻孙,本名季昌,避后唐庄宗祖父李国昌讳,改名季兴。季兴初为亲兵,朱全忠镇宣武期间,季昌成为其魔下牙军将领之一,能骑善射,并担任制军使,后迁毅勇指挥使。自此,季昌以元从身份追随朱全忠,征战四方,屡立战功。季昌成名于唐昭宗天复二年(902)的汁岐之战。天复元年(901)十一月,岐王李茂贞与宦官韩全诲等人挟持唐昭宗入凤翔,矫诏征兵天下,讨伐朱全忠。次年,岐军大败。天复三年(903)正月,朱全忠迎唐昭宗还京,高季昌旋被唐廷授以迎妾勇毅功臣、检校大司空、行宋州刺史,得以成为朱全忠控制地方的得力干将之一。汴岐之战后,高季昌又“从梁祖平青州,改知宿州事,迁颖州防御使,梁祖令复姓高氏”。天复三年(903)九月,高季昌知宿州事,迁颖州防御使。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高季兴任荆南节度使。高季兴到任后,招集流亡,民渐复业,又收用一些文武官作辅佐,暗中准备割据。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受后唐封为南平王,建都荆州(今湖北江陵),史称荆南或南平。后唐灭前蜀以后,高季兴得到了归、峡二州。他本欲夺取夔、忠、万等州,终不敌后唐而作罢。后唐天成四年(929年),高季兴死,后唐明宗追封他为楚王,故南平又称北楚。

为政举措

高季兴统治高氏荆南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国策。首先是招抚流移,发展上产。唐末荆南地区战无宁日,经济凋弊,人口锐减。高季昌入据荆南之初,江陵已是井邑废毁,间里萧条,人户稀疏。高季昌招辑流散,流民归复,荆南步入战后重建阶段。在推行正常的恢复经济的举措之外,季昌常借江陵处于南北交通要道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之便,征收过往商旅,以资


高季兴

国用,即使是南方诸国入贡,途经江陵,也往往将其贡物掠为已有;其次是网罗人才,从善如流。高季昌虽出身仆隶,起于行伍,却也深知人才对于保全高氏荆南的重要意义,所谓“王虽武人,颇折节好宾客”,故极力延揽才俊,聘请高明。文士之外,季兴对武将亦颇器重,倪可福、鲍唐、王保义、梁延嗣等皆是季兴网罗而致。如倪可福、梁延嗣原为梁将,季兴惜才,将其揽入高氏荆南,分别委以重任。另外,还以姻亲方式相笼络,如倪可福之子知进即娶季兴之女为妇,且结之以恩信。高从诲在位期间,对高氏荆南的治理之功,突出表现于调整高氏荆南的对外政策方面。高从诲开始确立以“事大称臣”为核心的外交原则,且奉中原王朝正朔的同时,服从于南方诸国大多实行保境安民国策的总体形势,广泛交结南唐、后蜀、马楚等政权,由是兵旅不兴、边境无虞,高氏荆南从此步入和平稳定局面。高从诲重用人才,一如其父,对幕僚皆待以宾主之礼。在对外政策上,高从诲开始奉行“事大以保其国”。和交好邻道的双重主张。就其时形势而言,中朝无疑是相邻政权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政治实体,因而顺理成章地成为从诲“事大”政策的目标。从诲在位期间,高氏荆南长时期称臣于中朝,并竭力保持与中朝间的臣属关系。扛着奉事中朝的大旗,高氏荆南亦未忽视与其他*的交往,而是主动与相邻政权建立和睦相处的关系,与吴、南唐、马楚和后蜀间鲜有战事发生。

走向衰亡

高从诲之后,高氏荆南又历三主,分别是高保融、高保易与高继冲。其时,中原政局已发生较大变化,后周、北宋相继而兴,*集权较之此前明显有所加强,统一的因素渐次增长。这种外在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于高氏荆南国策的制订与实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高氏荆南政权内部来看,高氏后三主之中,惟保融尚能格守前人之志,力保荆南政局稳定,继续保持高从诲以来的局面。保易之后,治军御民皆无良法,终于陷入庸碌无为之境,高氏荆南国势不如从前,其灭亡已为时不远。北宋建隆四年(963年)亡国,由高季兴担任节度使至荆南亡国,前后历五十七年。

5、疆域

荆南统治范围包括今湖北的江陵、*一带。

6、政治

高氏荆南在其5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因受制于其时特定的政治、军事环境,从未称帝,而一直以藩镇自居,故在其独立的小王国之内,藩镇*占据主导位。然而,较之唐末藩镇而言,高氏荆南割据性更强,自主权更大,即便是藩属中朝、称臣于吴、南唐,亦不过是借此以庇护自身,免遭灭顶之灾而已。而在藩镇*之外,高氏荆南的政治亦不乏王国*的色彩,尽管这种特征并不明显,且被藩镇*所主导,也始终未达到成熟*的地步,但其已然有所显现,并作为藩镇*的补充而长期存在。就此而言,高氏荆南在政治上具有典型的双轨制特点,实际上与马楚、吴越政权并无本质差别。

7、军事

高氏荆南的兵制脱胎于唐末五代的藩镇兵制,其藩镇兵体系并不完整,仍以亲军和牙军为精锐之师。兵种包括水军、马军和步军,尤以水军力量最为强大,是内外战争中的主力军;马军与步军虽有设置,但并非主要的野战部队。高氏荆南的军事实力,迭经发展,军事防御能力逐步增强,军队规模至入宋时已达30000余人。

8、经济

高季昌入据荆南之初,即招辑流散,致力于恢复本地经济。在此基础上,高氏荆南又采取了兴修水利和发展商贸的措施,旨在促进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先看水利工程的修建。高氏荆南兴修的水利工程,以高氏堤最为知名。.高氏荆南对商税颇为倚重,高从诲甚至因商旅不至,而主动恢复与后汉的臣属关系,,这是高氏荆南以商立国的最好证据。据史籍零星记载,高氏荆南推动商贸发展的措施,可归纳为如下几点:其一,改善交通条件。江陵地当南北交往、东西贯通的中心位置,交通条件极为优越。高氏荆南亦充分利用此点,大力发展商贸。高氏荆南曾开凿槽河日,以沟通江陵与汉江间的航运路线,使交通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商旅自此即可沿汉江直接抵达江陵城,有利于贸易的顺利开展。其二,扩建江陵城。前面已经提到,高氏荆南出于加强江陵防卫能力的目的,曾多次扩建江陵城,江陵城市规模随之明显扩大。由于坊市制度已然崩溃,故而江陵城市空间的拓展,为商业交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亦更加便利于商人驻足和从事贸易。

高氏荆南采取的发展经济的各项举措,提升了本地的经济水平与实力,其具体表现为草市镇的增加与人口的增长。高氏荆南统治期间,除江陵这座最主要的城镇外,江汉平原地区还有不少草市镇,既有沿袭前代而有所发展者,亦有此时新增者,其总体数量较之前代应略有增多。以江陵为中心的荆南地区,自唐末以来人口的升降几经反复。唐朝末年,荆州是唐军和农民军激烈作战的地区之一,战祸惨烈,人口锐减。高季昌入主荆南之后,“招辑流散,流民归复”,又诱使后梁军队迁入,江陵“由是兵众渐多”。本地区人口重新呈现出恢复、发展的势头。高氏荆南的后继者亦能踵其成法,保境安民,发展经济,致使人口持续增长。入宋之时,高氏荆南荆、归、峡3州17县计有142300户。

9、对外交往

高氏荆南外交的立足点在于事大政策,亦即尊崇中原王朝,此点与南方未曾称帝建国的诸政权,普遍执行此种政策,颇相一致。但与其他政权相比,高氏荆南自始至终都保留藩镇*,从未公开实施王国*,故其事大政策更为突出。虽然其间事大政策屡有中断,但为时不是太长,总体上来讲,事大政策是高氏荆南立国的根本性政策,特别是后周以后,迫于中原政权力量的日益强大,高氏荆南推行事大政策尤为用力。事大政策的具体内涵即称臣于中朝,奉其命令,修其职贡。中原政权既视之为藩臣,亦不时加官授爵于高氏五主。凭借事大政策所包含的政治象征意义,高氏荆南得以抗衡吴、南唐、楚,有利于自全其境。高氏荆南的外交方略中,并非惟有奉事中朝的内容。在其发展历程中,高氏荆南亦能采取保境息民政策,注重与南方诸国形成睦邻关系。高氏荆南所推行的睦邻策略,有其特定的内容,独具特色,所发挥的作用也极为明显。高氏荆南的睦邻政策,是依据自身所处的特定环境而做出的外交选择。其介于诸国之间,面临的生存威胁也最为严重,尤其是当荆南与中朝关系陷入僵局时,妥善处理与邻国间的关系,利用与其交好的邻邦以牵制中朝的进攻,无疑是捍卫自身安全的有效手段。大致说来,高氏荆南睦邻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下述三点:首先是交结、依附南方强国。在南方诸国中,割据于淮南与两川的吴、南唐与前后蜀,实力最为雄强,这四个前后相继兴起的政权,均与中朝对峙。有鉴于此,高氏荆南在与中朝交恶时,往往将其外交触角伸展至淮南与两川政权。其次是拉拢、结盟于楚。最后是交好南汉、闽与吴越。此三国并不与荆南接壤,但荆南仍与其有所交往。南汉、闽、吴越与荆南的友好关系,相当程度上依赖于朝贡之路而建立。正是基于朝贡之路的特殊地理位置,荆南得以与上述三国保持较为密切的往来。

10、帝王世系

年号

起讫时间

使用时间

备注

高季兴924年—929年)

同光

924年三月—926年四月

3年

用后唐李存勖年号(二年—四年)

天成

926年四月—928年六月

3年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元年—三年)

乾贞

928年六月—十二月

7个月

用南吴睿帝杨溥年号(二年)

高从诲(928年—948年)

乾贞

929年正月—六月

6个月

用南吴睿帝杨溥年号(三年)

天成

929年七月—930年正月

2年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四年—五年)

长兴

930年二月—933年

4年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应顺

934年正月—四月

4个月

用后唐明宗李嗣源年号

清泰

934年四月—936年十一月

3年

用后唐末帝李从珂年号

天福

936年十一月—944年六月

9年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

开运

944年七月—946年

3年

用后晋出帝石重贵年号

天福

947年

1年

用后晋高祖石敬瑭年号(十二年)

乾祐

948年正月—十月

10个月

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元年)

高保融(948年—960年)

乾祐

948年十一月—950年

3年

用后汉高祖刘知远年号(元年—三年)

广顺

951年—953年

3年

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

显德

954年—960年七月

7年

用后周太祖郭威年号

高保勖(960年—962年)

建隆

960年八月—962年十月

3年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元年—三年)

高继冲(962年—963年)

建隆

962年十一月—963年五月

2年

用北宋太祖赵匡胤年号(三年—四年)

11、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907—923)

后唐(923-936)

后晋(936-946)

后汉(947-950)

后周(950-960)

十国

吴国(892-937)

南唐(937-975)

前蜀(891-925)

后蜀(925-965)

闽国(893-945)

楚国(896-951)

南汉(905-971)

南平(907-963)

吴越(893-978)

北汉(95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