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泡桐
白花泡桐,别名:白花桐,泡桐,大果泡桐,华桐,火筒木,沙桐彭,拉丁文名:Paulowniafortunei(Seem.)Hemsl.。玄参科、泡桐属乔木;树冠呈圆锥形,主干壁纸直,树皮为灰褐色。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越向西南则分布越高,分布于中国大部分省份,野生或栽培,药用根皮,研细拌甜酒敷治肿毒,泡酒喝治气痛。
中文学名:白花泡桐
拉丁学名:Paulowniafortunei(Seem.)Hemsl.
别称:通心条,饭桐子,笛螺木,沙桐彭,火筒木,华桐,大果泡桐,泡桐,白花桐
拼音:baihuapaotong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管花目
科:玄参科
属:泡桐属
1、形态特征
白花泡桐
幼枝、叶、花序各部和幼果均被黄褐色星状绒毛,但叶柄、叶片上面和花梗渐变无毛。
叶片长卵状心脏形,有时为卵状心脏形,长达20厘米,顶端长渐尖或锐尖头,其凸尖长达2厘米,新枝上的叶有时2裂,下面有星毛及腺,成熟叶片下面密被绒毛,有时毛很稀疏至近无毛;叶柄长达12厘米。
花序枝几无或仅有短侧枝,故花序狭长几成圆柱形,长约25厘米,小聚伞花序有花3-8朵,总花梗几与花梗等长,或下部者长于花梗,上部者略短于花梗;萼倒圆锥形,长2-2.5厘米,花后逐渐脱毛,分裂至1/4或1/3处,萼齿卵圆形至三角状卵圆形,至果期变为狭三角形;花冠管状漏斗形,白色仅背面稍带紫色或浅紫色,长8-12厘米,管部在基部以上不突然膨大,而逐渐向上扩大,稍稍向前曲,外面有星状毛,腹部无明显纵褶,内部密布紫色细斑块;雄蕊长3-3.5厘米,有疏腺;子房有腺,有时具星毛,花柱长约5.5厘米。
蒴果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10厘米,顶端之喙长达6毫米,宿萼开展或漏斗状,果皮木质,厚3-6毫米;种子连翅长6-10毫米。
花期3-4月,果期7-8月。
2、生长环境
白花泡桐
深根性,适于疏松、深厚、排水良好的壤土和黏壤土,对土壤酸碱度适应范围较广,但以PH6-7.5为好。
对黏重瘠薄的土壤适应性较其他树种强。萌芽力、萌蘖力强。
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越向西南则分布越高,可达海拔2000米。
3、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野生或栽培,在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有引种。
4、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湖北药用根皮,研细拌甜酒敷治肿毒,泡酒喝治气痛。
白花泡桐
主干端直,冠大荫浓,春天繁花似锦,夏天绿树成荫。适于庭园、公园、广场、街道作庭荫树或行道树。
泡桐叶大无毛,能吸附尘烟,抗有毒气体,净化空气,适于厂矿绿化。
根深,胁地小,为平原地区粮桐间作和“四旁”绿化的理想树种。
5、栽培技术
1、挖穴:挖穴规格一般为60厘米x40厘米x40厘米,若栽大苗,挖大穴,宽度不小于80厘米,深度50厘米以上。
2、栽植:造林以秋季落叶后至翌春发芽前均可,在2-3月,植苗造林应对苗木适当修剪,造林季节迟,修剪强度大,甚至载干造林,以保成活,栽植不宜过深,埋至根茎处10-15厘米即可,培土应高,成小丘,以防积水。
6、种植管理
种植3年内,每年的5月或9月至少除草松土一次,有条件的要进行施肥。
长到一定高度后,可采取截干修枝,抹芽等方法,防止假二分叉,同时尽量剪花枝,促进材积生长量的提高。
7、分类文献
白花泡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