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交斜镇

科普小知识 2023-11-23 08:07:33
...

交斜镇位于临渭、大荔交界处,临渭区东大门,距离渭南市区30公里,108国道、大西铁路东西穿境而过,交孝路、来官路南北贯通,辖区面积52.7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2.8万余人,耕地面积4.78万亩,有党组织27个,其中农村党组织19个,集镇党支8个,共有党员754名。

中文名:交斜镇

行政代码:610502105

身份证前6位:610502

长途区号:0913

邮政编码:714000

隶属政区:临渭区

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陕E

辖区面积:52.7km2

人口数量:约2.8万人

人口密度:540人/km2

1、地方简介

交斜镇位于临渭、大荔交界处,临渭区东大门,距离渭南市区30公里,108国道、大西铁路东西穿境而过,交孝路、来官路南北贯通,辖区面积52.7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2.8万余人,耕地面积4.78万亩,有党组织27个,其中农村党组织19个,集镇党支8个,共有党员754名。

交斜镇形成了108国道以南种植青枣、芦笋、黄花菜,以北种植大棚西瓜、酥梨、甜桃等时令水果,国道沿线养殖生猪、笼养鸡及农副产品加工的经济格局。目前,全镇青枣面积达到10000余亩,属省级“一乡一业“示范镇,大棚西瓜面积达到16000余亩,全镇拥有花生、青枣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60余家,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格局。

2、行政区划


交斜镇

交斜镇区划

610502105200220光新村

610502105201220果园村

610502105202220美王村

610502105203122光二村

610502105204122秋池村

610502105205220光一村

610502105206220新寨村

610502105207220兴禹村

610502105208220辛兴村

610502105209220芦任村

610502105210220仁村

610502105211121交斜村

610502105212220雷丰村

610502105213220渭阳村

610502105214220团结村

610502105215220侯家村

610502105216220五丰村

610502105217220来化村

610502105218220秋丰村

3、地方人口


交斜镇

交斜镇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8480

男14458

女14022

家庭户户数6960

家庭户总人口(总)28423

家庭户男14420

家庭户女14003

0-14岁(总)7224

0-14岁男3856

0-14岁女3368

15-64岁(总)19328

15-64岁男9763

15-64岁女9565

65岁及以上(总)1928

65岁及以上男839

65岁及以上女1089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27157

4、自然气候

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6,000多年来,渭南市交斜镇的气候发生多次冷暖变化,但变幅均不大。根据全国和陕西省的气候区划,今渭南市属暖温带半干旱的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受蒙古高压和极地变性大陆气团影响,天气冷晴干燥,气温最低,降水最少。春季暖气团*逐渐转强,气温渐高,降水渐多。夏季受蒙古低压和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炎热多雨,多雷暴和冰雹天气。秋季冷暖气团交替出现,秋初常有连阴雨。十月份以后,气温、风速降低,降水显著减少。全年气候特点是: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夏较长,春秋较短,日照充足,水热同季,气温、降水年际变化大,旱涝霜雹灾害多。春季升温快,多风;夏季高温酷暑多伏旱;秋季降温快,多阴雨;冬季寒冷干燥,雨雪偏少。由于境内地貌特点,气候南北差异大。渭北平原为温暖干旱棉粮区,热量为全县之冠,年平均气温13.8℃~14.1℃;降水条件较差,年雨量514.8毫米。渭河沿岸为温暖轻旱棉粮菜区,热量较丰富,年平均气温13.6℃;降水量稍多,为555.8毫米左右。南部台原区为温和半湿润粮油区,热量条件较差,年平均气温12.8℃~13.2℃;降水量为587.2~653.3毫米。最南部秦岭山丘地为温凉湿润林牧粮区,热量资源最差,年平均气温12.5℃;降水926.2毫米,为全市之冠。

5、经济建设

交斜镇在项目争取上,充分调动发挥镇村*、在外绅士和社会各界的作用。继续加强与中、省、市、区有关部门的联系,捕捉信息、立足于争,着眼于抢,全力做好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不错失每一个机会。

1、按照全区故市——交斜农副产品加工带的规划布局,结合交斜实际,以海天利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交斜区域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改良升级,打造交斜地方名牌,完成海天利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建设任务,以海天利为龙头,引进小型加工企业3家。

2、按照全区安排,实施好人畜饮水工程,组织完成好40余公里自来水支管更新改造;实施好自来水扩网改造入户工程,让交斜6000余户家庭全都用上自来水,彻底解决人畜安全用水,让群众随时随地喝上放心水、健康水。

3、用好“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摸排掌握各村道路、排水、渠道、机井、村庄绿化、文化活动场地等基础设施和公益场所现状,有计划地安排争取“一事一议”奖补政策,组织群众投资投劳,搞好各村的建设项目工程,完成兴于村南于组、美王村四组、九组低压。

6、新农村建设

交斜镇位于临渭、大荔交界处,临渭区东大门,下辖19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2.8万余人。今年以来,全镇以“整治三堆”为重点,以“改善村容”为目标,五措并举大力整治环境卫生,成效显著。一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发放宣传单、播放LED屏等方式广泛宣传环境卫生整治的目的、意义,使各村群众及沿线商户能自觉履行“三包责任”,增强环保意识,重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二是突出重点,大力整治。狠抓两个集镇和108国道沿线8个重点村的整治工作,典型引路,整体推动。8个重点村根据各自实际,通过群众自觉清理、村组*集中整治,组织低保户开展义务劳动等方式,铲除路边杂草,清扫巷道卫生,彻底清理房前屋后“三堆”,规范村内杂物乱堆乱放现象。三是创新机制,长效管理。选择条件成熟的团结、光二、交斜三个村,探索性试点长效管理办法,通过村先期垫付购买拉运三轮车,配发垃圾桶等环卫设施,而后收取卫生费的模式,达到每条村道都有专职保洁人员,各户垃圾做到日产日清,目前收到良好效果。四是加大投入,整治顽疾。针对交孝路集镇段排碱沟内垃圾堆积、排水堵塞,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的顽疾,镇*投资10万余元进行彻底整治。目前,整治已基本结束,待到秋季,镇上对已整治段再投入资金在排碱沟两岸栽植柳树,架设钢丝防护网,确保再无垃圾倾倒现象发生,彻底解决这一影响集镇整体环境卫生的“老大难”问题。五是严格奖惩,定期联评。每季度定期联评,各村*统一组织,按照评分标准,逐村逐项打分评比,对评为一类村奖励2000元,二类村奖励1000元,三类村挂黑牌通报批评。

通过以上五项措施,我镇环境面貌大为改观,今后我们将继续凝心聚力,为建设美丽镇村不懈努力。

7、附近景点

寇准墓


附近景点

寇准(公元961-1023年),字平仲,华州下邽(下邽,读音:xiáguī,今渭南市)人,北宋政治家,太平兴国时进士。他历四朝,为官近40年,清正廉洁,刚直不阿,颇具民族气节。

寇准从小就非常聪明,七岁时随父登华山就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诗句。19岁时赴汴梁(开封)会试就被录取。开始任大理评事,由于政绩显著,升任大名府成安军,迁殿中丞,后又被提为尚书虞部郎中。因他刚直不阿,敢于向皇帝犯颜直谏,所以宋太宗就称赞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宋真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军有大举进攻之势,寇准被诏回朝任宰相。他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主抵抗,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不久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晚年再起为相。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又被丁谓排挤去位,封莱国公。后被贬逐到雷州(今广东海康)。宋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寇准尚未赴任,突患重病。他忙派人取来当年来太宗赐他的通天厚带,沐裕,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榻而卒。闰九月初七日,寇准死于雷州,终年62岁。

寇准死后,将其灵枢运往西京渭南,途经湖北*时,“人皆哭家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月视之,枯竹尽生笋。众因立庙,岁时亨祭”。其夫人宋氏,乃宋太祖开宝皇后的幼妹,入宫启奏,请求朝廷拨款搬运寇准灵枢。结果拔款仅够运到宋氏住地洛阳。

寇准死后,寇准死后11年。宋廷为其昭雪,复其官,赠莱国公,赐谥号忠缴。

景佑元年(公元1034年),寇准去世11年后,仁宗为他昭雪,归葬下邽。寇准墓在“*”时期已被破坏,墓堆尚存。

下吉古塔

位于渭南市以北约25公里的下吉镇。肇建于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晋代,重修于唐。古塔为方行九层楼阁式转塔,高三十八米,塔身中空顶有铜刹,每层均有四个圆拱券洞。圆拱门楣浮雕“二龙戏珠”,凸刻花闻悉腻,工艺奇巧,精美绝伦。两倾有对联一幅,“云护诸天垂象教,虬盘万劫奠皇图”。塔基四角各有一力士

石雕,造型生动,姿态各异。

渭南鼓楼

在渭南老城内,今军分区门上。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当时县城中心,明洪武年间又扩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华州大地震时毁坏,次年重建,清代维修过。解放后,又经整修,鼓楼内陈列着渭南出土文物。鼓楼系城门重楼式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房顶。下层宽5丈,进深3丈,周围有庭柱。东西6柱,南北5柱,各有八角窗2个,上层为3间楼阁,砖台下南北向有门洞长5丈,上额“渭南县”,两则刻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门洞背面上额刻有“具瞻”二字。

在渭南老城内,今军分区门上。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所建,位于当时县城中心,明洪武年间又扩建。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6年)十二月,华州大地震时毁坏,次年重建,清代维修过。解放后,又经整修,鼓楼内陈列着渭南出土文物。鼓楼系城门重楼式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房顶。下层宽5丈,进深3丈,周围有庭柱。东西6柱,南北5柱,各有八角窗2个,上层为3间楼阁,砖台下南北向有门洞长5丈,上额“渭南县”,两则刻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门洞背面上额刻有“具瞻”二字。

8、地方特产

临渭葡萄


地方特产

临渭葡萄是陕西渭南临渭区的特产。

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日照2277小时,年降雨量550毫米,土壤,灌溉方便,优越的自然条件为葡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属多种葡萄优生区。2009年,临渭区委、区*通过科学调研分析,提出了以传统葡萄栽植区下吉镇为中心,建设现代葡萄产业园——渭北葡萄产业园,渭北葡萄产业园规划以下吉镇为中心,沿双官路、渭阳路形成“十”字形绿色葡萄长廊,通过3至5年的努力,建设20万亩优质葡萄生产基地,其中核心区占地5000亩,包括产业生产示范园、加工贮藏商贸园以及三贤文化观光园三大功能区。目前,园区已流转土地3000亩,引进栽植葡萄新品种1011亩,千亩优质葡萄示范园已具规模,建成6公里“四纵三横”园区路网、万米观光葡萄长廊、现代化设施观光连栋温室,万吨果品贮藏库、葡萄交易中心、葡萄美食一条街正在加紧建设。在葡萄产业园的带动下,全区葡萄栽植面积已达16万亩,年产优质鲜果24万吨,远销上海、广州、成都等16个大中城市,产值8.8亿元,葡萄种植已成为我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

在渭北葡萄产业园的建设中,我区坚持“生产标准化、产业规模化、科技高新化、机制市场化、园区景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理念,努力实现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的转变,由传统平原农业区向景观农业区的转变,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主导,推动全区的产业升级转型。临渭区所产葡萄穗大饱满、色泽鲜艳、肉嫩香甜、品质优良,2008年被评为奥运推荐果品,渭北葡萄产业园2010年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国葡萄之乡”,被中国果菜专家委员会授予“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区”,2011年被陕西省*授予“陕西省(下吉)现代农业园区”,被中国农学会葡萄分会和*二十一世纪基金会授予“海峡两岸葡萄科技示范基地”,被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确定为“国家葡萄产业体系渭南综合示范基地”

故市水盆羊肉

故市水盆羊肉是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故市镇的特色小吃。渭南固市水盆羊肉,又叫羊肉汤、大碗汤,是历史悠久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用优质羊肉制成的水盆羊肉,在群众中久负盛名。

水盆羊肉起源于明朝崇祯年间,因在农历六月上市,又称“六月鲜”。渭南市蒲城、大荔的水盆羊肉,久负盛名。以剔骨“同羊”肉、骨头、桂皮、花椒、小茴香、草果、精盐、味精为原料,分原料处理、煮羊肉、调制熟羊肉三道工序,食用时用烧饼或白吉馍同吃,佐以糖蒜、辣子酱、鲜蒜瓣,则肉烂汤清,吃而不腻,清醇可口,别具风味。渭南水盆羊肉以故市最为有名。

水晶饼

水晶饼因其馅芯透明发亮,犹如水晶而得名。早在宋代,它就享有很高的声誉。曾与燕窝、银耳甚至金华火腿齐名。现仍为陕西省的著名特产。其中以渭南出产的“乐天牌”水晶饼和西安德懋恭生产的水晶饼最为出名。它外形美观,油而不腻,具有浓郁的玫瑰芳香,是馈赠亲友的上等礼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