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小儿丙型病毒性肝炎

科普小知识 2023-11-23 08:38:03
...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属于黄病毒科的丙型病毒引起,这种病毒对肝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和免疫反应的作用。感染后患儿无症状,仅在入托体检时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血清单项转氨酶升高,抗丙肝病毒抗体阳性。丙肝的传播途径是输血、注射血液制品及共用注射器等。有输血史的患儿四个月后应查丙肝病毒。患丙肝后要及早治疗,因为丙肝不及时治疗,经过十年至二十年后可转为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患肝癌。病情严重危及生命。

科普精粹

  • 沉默的杀手—丙肝
  • 浅谈肝癌的防治
  • 病毒性肝炎传染吗
  • 病毒性肝炎与肝癌有何关系?

1、概述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属于黄病毒科的丙型病毒引起,这种病毒对肝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和免疫反应的作用。感染后患儿无症状,仅在入托体检时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血清单项转氨酶升高,抗丙肝病毒抗体阳性。丙肝的传播途径是输血、注射血液制品及共用注射器等。有输血史的患儿四个月后应查丙肝病毒。患丙肝后要及早治疗,因为丙肝不及时治疗,经过十年至二十年后可转为慢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甚至患肝癌。病情严重危及生命。

2、病因

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基因组为单正链RNA,有包膜和核衣壳。主要有5个基因型,我国以Ⅱ型和Ⅲ型为主。丙肝病毒加热煮沸10分钟、经1:1000的甲醛在37度下处理96小时及紫外线照射、20%次氯酸和氯仿处理均可灭活病毒。

3、临床表现

1.急性丙型肝炎

潜伏期2~26周,平均7周。多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常见乏力或活动耐力下降、厌食、腹部不适等。约四分之一的患儿出现轻度黄疸。肝脏轻到中度增大,脾肿大少见。谷丙转氨酶(ALT)单相增高。病程3~6个月或更长时间。40%~60%转为慢性丙型肝炎。

2.慢性丙型肝炎

当患儿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时,部分病儿可转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或慢性活动性肝炎。病情隐袭、症状及体征不明显。也有些患儿表现面色暗黄、肝掌、肝脾肿大。病毒血症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自然痊愈的可能性极小,部分病儿可发展为肝硬化。

3.亚临床型丙型肝炎

为儿科常见临床类型。患儿无肝炎症状,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医时发现肝功能异常。进一步做病原检测得以诊断。

4.病毒携带状态

无肝炎的症状,定期随访也未发现肝脏增大和质地异常,肝功能正常。血清中HCVRNA持续阳性。没有症状的慢性携带者,真正健康者很少,肝活检基本正常或呈轻微病变。有的携带者10年、20年以后出现肝硬化、肝癌的症状。

5.婴儿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特点

(1)显性感染易出现黄疸,脾大较年长儿多见。

(2)经母婴传播获得感染婴儿可呈短暂的病毒血症,即在出生数月后病毒血症消失,抗HCV多随之阴转。

6.丙型肝炎病毒与其他病毒混合感染

(1)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混合感染经母婴传播获得混合感染婴儿的研究表明,两种病毒有协同致病作用,HIV感染病情进展更快,HCV病毒血症水平显著增高。

(2)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混合感染可加剧肝脏损害,增加发生重型肝炎和肝癌的危险性。HCV复制常占优势。

4、检查

1.血常规及凝血方面的检查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凝血相异常标志肝损害。

2.肝功能检查

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GO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都有不同程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AST逐渐升高,反映肝细胞破坏较重。

3.病原学检测

(1)抗-HCV抗体是临床诊断急性、慢性丙型肝炎的重要指标。阳性标明曾经或正在感染丙肝病毒。但不能做为早期感染指标,也不能判断病毒感染阶段。

(2)HCV抗原(HCVAg)测定可作为诊断的指标,实际应用的不多。

(3)HCV-RNA的定性检测有助于丙肝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血清中HCV量与在肝内的量一致;也可作为抗病毒药物疗效评价的指标

4.腹部B超了解肝脏、脾脏等情况。

5、诊断

1.特异性诊断

血清抗-HCV阳性,HCVAg阳性或HCVRNA阳性,均可作出诊断。抗-HCV和HCVRNA同时阳性,或连续检测HCVRNA2次阳性的意义更大。

2.确定诊断

凡临床诊断为急性、慢性、重症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病例,经病原学或血清学特异性诊断方法,确定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人才作为确诊病例。儿童中存在一种以上病毒的重叠或合并感染,需要加以区分。

6、鉴别诊断

1.中毒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如败血症、伤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中毒性肝炎、寄生虫病等常并发肝功能异常。继发的肝损害常伴有原发病的症状及体征。

2.婴儿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或婴儿肝炎综合征,患儿出现黄疸或生理性黄疸延迟不退,肝脾肿大。病原学上包括可经母婴传播的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庚型肝炎病毒(HGV),以及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各种肠道病毒、副黏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弓形虫等,要作肝炎病毒及呼吸道和肠道病毒检测明确诊断。

3.营养性疾病

小儿慢性肝炎症状不明显,有时表现食欲不振、厌食、恶心、消瘦、生长发育状况不佳。在考虑营养不良等常见病的同时,应对肝脏功能情况及肝炎病毒进行检查。

4.代谢性疾病

少见的一些先天性代谢异常疾病,如酪氨酸血症、瓜氨酸血症、糖原贮积症、半乳糖血症、肝豆状核变性等,患儿也有肝大和肝功能衰竭临床表现。这些疾病都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容易鉴别。

7、治疗

1.治疗对象

①急性丙肝;②慢性丙肝炎;③丙肝肝硬化代偿期。

2治疗方法

(1)干扰素这是治疗病毒性肝炎最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治疗丙型肝炎部分患儿受到一定效果。

(2)干扰素加病毒唑干扰素每周三次,病毒唑口服。

8、预防

1.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为经血液传播,献血员中HCV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之一。因此加强对献血员队伍的管理及血液质量控制,消除传染源。

2.认真开展抗-HCV及转氨酶筛查。建立对HCV诊断试剂的质量控制,开展更敏感的HCV基因诊断方法,提高筛查阳性率。

3.大力提倡义务献血,淘汰职业有偿献血制度。

4.加强血液制品的管理,供应安全血制品。严格掌握应用血液及血液制品的指征。

5.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具,并加强对一次性注射、输液用具生产、销售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强对手术器械、内镜及透析器械的消毒管理。

6.加强母婴传播的预防工作,将抗-HCV及HCVRNA列为孕妇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

7.加强对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目前尚无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措施可预防HCV感染。

上一篇: 冯嘉豪

下一篇: 何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