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康安街道

科普小知识 2023-11-23 08:42:15
...

康安街道办事处,地处道里区西部偏南,城郊结合部,东至康安路东侧坡上与建国街道分界,西至何家沟与工农街道隔河相望,南至顾乡大街与新华街道相接,北至顾乡大坝,全街总面积2016.000平方米。办事处地址在道里区达江小区四号楼。

中文名称:康安街道

行政代码:230102017

身份证前6位:230102

长途区号:0451

邮政编码:150000

隶属政区:道里区

行政级别:街道

车牌号码:黑A

人口数量:29966人

1、地方简介


康安街道

康安街道办事处,地处道里区西部偏南,城郊结合部。东至康安路东侧坡上与建国街道分界,西至何家沟与工农街道隔河相望,南至顾乡大街与新华街道相接,北至顾乡大坝,全街总面积2016.000平方米。办事处地址在道里区达江小区四号楼。共有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组612个,2003年末人口总数29980人,11270户,有汉、满、回、蒙、朝鲜、壮六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数较多。

2、历史沿革

1954年为顾乡区康安街道,1973年改为康安公社,1982年改康安街道。1985年末,辖区东至康安路东侧坡上与建国街道分界,西至何家沟与工农街道隔河相望,南至顾乡大街与新华街道相接,北至顾乡大坝,面积1.03平方千米,居民5946户21722人,辖15个居委会,192个居民小组,办事处驻乡社街115号。1996年,面积2.1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办事处驻新亭街,辖以序数命名的12个居委会。2000年五普人口29966人。

3、行政区划

【2010年代码及城乡分类】230102017:

~001111康安社区

~004111海富康城社区

~005111新天地家园社区

~006111河柏社区

~008111达江社区

4、地方人口

康安街道人口数据: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人口29966

男15123

女14843

家庭户户数10234

家庭户总人口(总)29241

家庭户男14584

家庭户女14657

0-14岁(总)4438

0-14岁男2316

0-14岁女2122

15-64岁(总)23458

15-64岁男11871

15-64岁女11587

65岁及以上(总)2070

65岁及以上男936

65岁及以上女1134

户口本地住在本地18022

5、地方特产


哈尔滨红肠

哈尔滨红肠

原名里道斯,是从俄罗斯传入,已有近百年历史。采用传统欧式生产工精工细作,选项材考究,因此产品始终保持表面枣红鲜艳,光泽起皱,熏烟芳香,美味,质干的特点,哈尔滨人的骄傲,亦令外地人倍感过口不忘,哈尔滨一大怪,面包像锅盖”,这种象锅盖的面包就是“大列巴(俄语面包,作工复杂以啤酒经三次发酵为酵母,口味独特。在烘烤面包的时候,要将柞树等硬杂木材放入烤炉之中,将壁炉熏出木头的香味,然后把面包放进炉子里,这样烤出的面包也会有木头的清香。大列巴已经是哈尔滨的地方特产,外地来哈尔滨的游客都要买上几个带作纪念。

哈尔滨最经典的吃的就是红肠和干肠。红肠又称灌肠,因是一种由国外传入的技术,故称西式红肠。红肠的外观是枣红色,经过数小时的烟熏,但是表面没有浮灰,用白色的纸巾擦拭,纸巾上不会染上任何颜色。红肠是可以直接吃的,吃的时候要把表皮也一块吃掉,红肠的味道是大蒜味的,里面还有许多肥肉丁,可以夹在大列巴里,味道极佳。

制作西式红肠原料易取,肉馅多为猪、牛肉,也可用兔肉或其它肉类;肠衣用猪、牛、羊肠均可。其制作过程也较简单,只要配料合适,其成品香辣糯嫩,鲜美可口,与香肠相比,显得不油腻而易嚼,有异国风味,很受欢迎。

红肠原本来自俄罗斯,在1913年由一个叫做“爱金宾斯”的技师传到中国,最早生产红肠的企业是“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也就是现在著名的“哈肉联”。另外,还有两家依旧采用传统原木熏制工艺的红肠生产厂家,即老哈红肠和秋林的里道斯红肠。

哈尔滨熏鸡

原料配方原料:要求选择肥嫩母鸡。

辅料:配制老汤标准是:清水100公斤,粒盐8公斤,酱油(原汁)3公斤,味精50克(汤的浓度在波美,5度左右,色浅加酱油,味淡加盐),花椒400克,大料400克,桂皮200克(这3种调料共同装入一个白布口袋,每煮10次更换1次),鲜姜(切丝)250克,大葱(切段)150克,大蒜(去皮)150克,这3种料也合装入一个白布口袋,鲜姜每煮5次更换一次,葱蒜每煮一次更换。老汤配好后,放入锅里加热。

制作方法:

1.屠宰:鸡宰后,彻底除掉羽毛和鸡内脏后,将鸡爪弯曲装入鸡腹内,将鸡头夹在鸡膀下。

2.浸泡:把宰后的鸡放在凉水中泡十一二个小时取出,控尽水分。

3.紧缩:将鸡投入滚开的老汤内紧缩10~15分钟。取出后把鸡体的血液全部控出,再把浮在汤上的泡沫捞出弃去。

4.煮熟:把紧缩后的鸡重新放入老汤内煮,汤温要经常保持90℃左右,经三四小时,煮熟捞出。

5.熏制:将煮熟的鸡单行摆入熏屉内,装入熏锅或熏炉。烟源的调制,用白糖1.5公斤(红糖、糖稀、土糖均可),锯末0.5公斤,拌匀后放在熏锅内用火烧锅底,烧着锯末和糖的混合物,使其生烟,熏在煮好的鸡上,使产品外层干燥变色。熏制20分钟取出,即为成品。

冻梨

冻梨一般是由花盖梨、秋白梨、白梨、尖巴梨冰冻而成。食用时,将冻梨置凉水中浸泡,待化透后捞出可食,化透的冻梨,甜软多汁,清凉爽口,饭余酒后,吃上几只,颇为惬意。

冻梨是将普通白梨冰冻变成乌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会有丝毫损伤。只要你牙好耐得住凉,洗净之后,就能吃了。冻梨的硬劲,让你觉得吃的时候是那么的费劲,只能是一口一口啃了,啃上一口,纯白、甘甜的梨肉和那份清凉,让人直皱眉,冰得牙都会打颤,冷得从心里哆嗦一下。那份冷到心窝的感觉,让人有种无法形容的迷恋。

6、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较为丰富。

已发现有煤、锰、铁、钨、铋、铜、铅、锌、金、银、锑、汞、铝、镍、钴、锗、镓、镉、稀土、铀、磷、重晶石、水晶、黄铁矿、独居石、石灰石、膨润土、高岭土、白云岩、砂岩、页岩、粘土、硅石、花岗岩、大理石、方解石等35个矿种,已经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地有60处,优势较为明显、具备规模化开采条件的矿种包括锰、膨润土、铁、煤、石灰石等四个矿种。

7、气候条件

道里区处于寒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平均气温:春季为4.6℃;夏季为21.3℃;秋季为4.1℃;冬季为一17.2℃。历史上最低气温为一41.4℃(1931年1月),最高气温达41℃(1907年7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0一600毫米,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70%,无霜期为130一140天,适于一季农作物生长。

8、附近旅游


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

始建于1907年3月,是俄罗斯帝国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修建的随军教堂。同年,由俄国犹太族裔商人伊·赤斯嘉科夫出资,在随军教堂基础上重新修建了一座全木结构教堂。1911年,教堂第一次扩建,在木墙外部砌一层砖墙,从而形成砖木结构式教堂。1923年起第二次扩建,历时九年时间,于1932年11月25日最终建成。目前圣·索菲亚教堂是在中国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座东正教堂,可以容纳2000人。平面为拉丁十字。墙面使用清水红砖,砖雕精细,上部中间是巨大的洋葱头穹顶,四周有大小不同的帐篷顶,整体感觉错落有致。*期间遭到部分破坏,曾经长期作为仓库使用。1997年修复,现为建筑博物馆,用以展示哈尔滨的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建筑艺术。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索菲亚广场


索菲亚广场

索菲亚广场位于美丽的松花江南岸,占地5万平方米,以其独特的建筑景观、欧域风情闻名于海内外。区内标志性建筑——索菲亚教堂,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07年,曾是远东地区最大的东正教堂,规模宏大,雄伟壮观。中心休闲广场、建筑艺术广场均为景区内敞开式文化广场,夏日绿草茵茵、花团锦簇.音乐喷泉翩翩起舞、多姿多彩;冬日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大型冰景气势恢宏、风光独特。景区建有现代化专业展馆,内设大型城市建设规划沙盘,比例为1:600,总面积近400平方米,堪称一绝。景区内镭射厅、信息港、影吧、淄旱冰及啤酒广场、冷饮广场等休闲娱乐项目和服务配套设施齐全,定期举办的“哈尔滨老照片展”、歌舞晚会等文化活动,吸引了中外游客来此休闲娱乐、观光旅游。

索菲亚教堂需要购买门票进入。进门正前方向上望有一幅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复制品。广场四角有一些卖俄罗斯商品的小店。

果戈里大街

果戈里大街建于1901年,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18世纪初,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和"新城市规划"的实施,围绕市中心-台广场周边拉起了街基,果戈里大街出现了雏形。1902年,秋林公司为扩大经营,将位于香坊的分公司迁至南岗大直街与果戈里大街交汇处,并盖起了楼房,从此,围绕秋林公司左右兴起多家俄国人的商号、药店等。果戈里大街也逐渐开始夯实和扩展。

果戈里大街原名新商务街、果戈里街。1925年改为义州街。它位于南岗区中部,南起文昌街,北至一曼街,全长2642米,原为方石路,1987年改铺柏油路面,车行道宽12~2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4米,步道板铺装,为市一类街路。1958年,为纪念*主席视察哈尔滨时题词"奋斗"而改称为奋斗路。2003年9月28日改称果戈里大街。

在这条大街上,保留很多古老和新型的建筑。和平电影院的建筑带有文艺复兴和歌特式尖顶尖券的浪漫主义色彩;亚细亚电影院是典型的古典复兴式建筑;大街中心的秋林公司是俄人开办的跨国公司,是反映新运动思潮的建筑;大街南侧的花园小学校原为日本总领事馆,是栋博采众长折衷主义风格的建筑;对面的领事馆的官邸,现为省外事办公室,堪称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经典之作;在沿街两侧众多的异国情调的建筑群体中,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最为突出,最具有俄罗斯建筑风格;果戈里大街另一个优势是有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俄罗斯商品民间贸易街区,主要经营来自俄罗斯的旅游纪念品,为此,当地*大手笔的规划使果戈里大街提档升级,建设真正意义的俄罗斯风情一条街。

为了展现历史岁月,满足人们的怀旧情结,哈尔滨的有轨电车再现果戈里大街上,让人们重温"老镜头",再现旧风情。改造后的果戈里大街成了一条文化名街,道路两侧为现代马蹄石,每隔一段镶嵌一块刻有黑龙江历史文化名人名典,名歌名曲和名著的大理石石板,以展示黑龙江的历史文化和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