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游仙寺

科普小知识 2023-11-23 17:52:33
...

游仙寺,一听名字就让人觉得一定是个清静幽雅、宛若仙境的地方。它坐落在高平市河西镇宰李村东的游仙山南麓,在这处幽静之地藏匿着宋金木构建筑中的佳作。游仙寺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景点简介

游仙寺位于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游仙山麓,规模宏大,周设群芳套院,山门壮丽,崇楼峻阁,三进院,设前殿、中殿和七佛殿,两厢有配殿、厢房和廊庑,山势优美,林木葱郁,寺居山峪,清静幽雅。


游仙寺一景

该寺创建于北宋淳化年间(990-994年),金元明清屡有增修,现存前殿,仍是北宋原物。三间见方,单檐歇山,前后檐皆装木灵花扇一堂。斗拱爽朗,用材硕大,梁架彻上露明造。中殿金代建,五开间悬山式,六架椽屋,梁架规整,结构牢固,稳健庄重,此寺为宋金木构建筑中的佳作,寺外东山坡有八角七级砖落一座,是元至元七年(1290年)所筑。

2001年5月26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景点文化

晋城市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就留下了人类生活的足迹。相传女娲氏、神农氏、九黎部落首领蚩尤及尧、舜、禹等都曾在这里活动过。

女娲补天(传说中华人文始祖女娲氏炼石补天遗址和栖息地——娲皇窟,也在泽州县水东乡丹河北岸浮山北谷)、神农播种(中华第一大帝神农氏采五谷尝百草的羊头山和古墓冢也在高平市境内)、禹凿石门(阳城县境内有石门)、愚公移山等历史传说都有实地可指。


游仙寺一景

古书《墨子》中曾有“舜耕于历山”(今沁水县境内有历山舜王坪),“渔于获泽”(今阳城县城东有获泽河)的记载。还有以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西瑶泉为代表的原始文化,以泽州高都、沁水八里坪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公元前260年,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晋城高平市一带。

3、建筑布局

游仙寺一进三院,山门之后为前院,在前院的正中坐落着一座恢弘、壮丽的殿宇,厚重的墙体、结实的房梁,屋檐下别致的木制结构让游客啧啧称奇。

据资料记载,此殿为毗卢殿,俗称前殿,殿宇单檐歇山顶,筒板布瓦覆顶,毗卢殿为宋代建筑,创建于北宋淳化元年(公元990年)。殿宇进深均三间,平面呈方形,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在房檐前的瓦砾上刻着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龙,屋脊上还有刻有麒麟、龙、人像的砖雕,让殿宇看起来十分气派和神秘。


游仙寺建筑雕刻一景

檐下的柱头看上去形状既复杂又很有规律,据资料记载:这些木构叫做斗拱,毗卢殿的斗拱为五辅作,双抄偷心造。补间斗拱为单抄单下昂偷心造,昂为批竹式,耍头与下昂几乎完全相同,这一形制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的文殊殿和太原晋祠的圣母殿等宋代建筑中虽有所见,但时间已晚于此殿一百多年,可知创此建筑形制的,游仙寺毗卢殿应是先例。

据专家考证: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以梁柱承重、斗拱挑檐,初兴于秦汉,鼎盛于唐宋,凝滞于明清。”游仙寺这些遗存的宋代木构无疑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研究提供了最直观的资料。

进入毗卢殿,一面高约3米的墙壁映入眼帘,墙壁上绘有佛光,墙壁下一座约16平方米的方台。据当地古文物研究专家许石民介绍,这里曾塑着一尊镀金的释迦摩尼佛,从绘有佛光墙壁的尺寸不难想象这尊佛的大小,令人遗憾的是佛像已荡然无存。在许石民的指引下记者在墙壁上还隐约看到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彩绘。“在殿宇的内墙壁上也曾有精美的彩绘,只是几乎全部毁坏。”许石民的话让游客迅速转向了墙体,但眼前却只剩四周洁白的墙壁,重新修葺的墙体已经遮盖了那些彩绘曾经的遗迹。

4、悬山式屋顶

从毗卢殿两侧到中院,正面是三佛殿,也名中殿,中殿曾塑有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塑像。中殿屋顶为悬山式屋顶,前檐插廊,前檐下也有斗拱,斗拱为五铺作单抄单下昂计心造。

据资料记载,悬山式屋顶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多用于民间,悬山式屋顶有利于防雨。中殿前后开门,中殿的佛像也早已不再,只留有一座石台和石壁,这里的石台呈长方形,石台的面积与石壁的高度都与毗卢殿的差不多。石壁的两侧边角也残留有彩绘痕迹。抬头望去,殿内梁架规整,结构牢实。梁架结构为四椽袱对乳袱用三柱,平梁上用蜀柱、合沓及叉手,保留了金代风格。

三佛殿和毗卢殿是游仙寺的主要建筑和重点文物,堪称宋金木构建筑中的佳作,对研究我国宋金时期的古建筑提供了重要实例,由此可见该寺的身价绝非一般。


游仙寺建筑一景

过三佛殿后门拾级而上,正中为七佛殿,也称后殿,后殿为硬山顶,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更防风火。进入后殿,一排建在高台上的七个拱券式窑洞立刻吸引了记者的眼球,许石民介绍说,这些拱券式窑洞就是供奉佛像的佛龛。在记者的印象中佛像一般都是直接摆放在殿内,像这样在殿内还建有佛龛的形式记者还从没见过。龛内已无佛像,龛下的石台贯通大殿东西,束腰处有雕石柱,每隔一间雕一兽头,各不相同,活灵活现。游客饶有兴趣地看着那些石雕,许石民对游客说,外面石柱的柱础上还有很多精美的石刻。游客一行人赶去观看,只见在殿外的柱础上刻有阴阳八卦、还有与八仙过海有关的精美画面。

出了七佛殿往回走,在三佛殿西侧记者看到一个刻有“兑明院”匾额的月亮门,据介绍,这是西禅院,寺庙僧人的起居处。游客看到这里有两进院落,从院落规模看,这里能住近百僧人。在寺院里,还能找到水井、马栓等众多僧人生活的痕迹。毗卢殿两侧的厢房、寺院山门右侧的东门为轿子出入专设的结构等都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寺院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不绝的场景。静静地漫步在寺院里,看着寺院里那些凝固的艺术,让人不由的再次惊叹古人的智慧。

据资料记载,游仙寺内现存建筑毗卢殿为宋代原构,三佛殿为金代遗物,其余均为明清所建。眼前的游仙寺就如同一部建筑史诗,为游客依次呈现出了宋、金、明、清各个时期的建筑杰作。

5、主要景点

游仙晓钟

据资料记载游仙寺的钟声在高平很有名,曾是古八景之一。但记者此行却没有听到钟磬之音。抬头望去,在庄严典雅的山门和春秋楼上,也觅不到钟鼓的痕迹。


游仙寺一景

关于寺中钟声,清乾隆年《高平县志》中有载:唐代有一位叫李通敏,号游仙的读书人,在此地读书时,常因早晨贪睡贻误读书而犯愁。一天夜里,仙人吕洞宾为其托梦,说寺外书房埋有大钟,何不挖来使用?李游仙顿悟,第二天一早,便带领小僧掘地挖钟,不一会儿,果挖出一口高2米、直径1.6米的大铜钟。众人见后大惊,忙帮李游仙将铜钟挂在寺东侧的钟楼上。从此,每天早晨寺内僧人敲钟诵经,周围学子听到钟声后也即起床晨读苦学。其钟声洪亮,声音远播数十里,足以唤醒周围村里的人们。“游仙晓钟”也遂成高平的古八景之一。

6、史料记载

寺院与李唐皇族后裔有密切关系

据史料记载,游仙寺始建于唐,而在寺内却看不到任何唐代遗迹。七佛殿前的一块石碑透漏出了该寺的历史,清乾隆十七年(1752)《重修游仙寺碑记》:“游仙寺因山而得名,曾名慈教寺。唐代游仙李通敏,因隐居于此山,而山得名游仙山……”古文化研究学者裴池善认为,游仙寺应是初创于唐大历年间,寺规模并不大,而后由于某种原因寺庙被毁,到宋淳化年间又在原址上新建寺院,这些在历代的维修碑中都可看出端倪。

勒石于明正德九年(1514)的《游仙山慈教院记》中对游仙寺的创建有较详细的记载,宋淳化元年就有僧辉公住持于此,说明此时游仙山上是有庙宇一类的建筑存在的。后来,当地官宦姬子政出资创建了寺院,并请敕额曰“游仙寺”,这是游仙寺作为寺庙正式名称的开始。


游仙寺一景

宋康定二年(1041)又新修佛殿。金元时期历经兵火,寺院废弃。至明成化/正德年间又增修七佛殿等,游仙寺的规模已然形成。清乾隆、道光年间有修葺。

有资料记载,李通敏系唐顺宗十六子福王李绾后裔,一生一直生活在游仙山一带。到金元时期,李氏一族出现了两个有影响的人物:一个是李晏,一个是其子李仲略。父子二人均为进士,同朝为官多年。

在寺内现存勒石于公元前1244年《十方慈教院施地记》碑中,记载了李仲略之子孙施地与游仙寺的始末。李氏后人将其位于游仙寺西的六十余亩赡坟地施予游仙寺,供佛斋僧用度,而寺僧要看守先茔,在其先祖的祭日作供养,并规定寺院不得买卖土地,李氏子孙不得向寺院索要土地等。这足以说明李氏一族和游仙寺的特殊关系。又见寺中宋景佑四年(1037)《新修仙师殿记》,考其内容,先师者疑为游仙李敏通。

7、游览指南

景点名称:游仙寺

始建年代:始建于唐,北宋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重建,后历代屡有修葺。

保护现状:现存建筑毗卢殿为宋代原构,三佛殿为金代遗构,其余均为明清所建。中轴线上为山门、春秋楼、毗卢殿、三佛殿、七佛殿,两厢有配殿,厢房和廊庑。

入选时间: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