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痰积

科普小知识 2023-11-23 18:54:15
...

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它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以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为基本病机,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痰积为其中九积之一,指痰浊积聚于胸膈之积证。朱丹溪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见《丹溪心法》)概括了痰之为病的多样性,而积言其病势沉而为病甚也。积既久则其治当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医宗必读•积聚》),亦要重视攻与补的权衡,《景岳全书•积聚》概括为“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科普精粹

  •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与哮喘有什么不同?

1、概述

积聚是由于体虚复感外邪,情志饮食所伤,以及它病日久不愈等原因引起的,以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为基本病机,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痰积为其中九积之一,指痰浊积聚于胸膈之积证。朱丹溪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膈,为壅塞;或胸胁间漉漉有声;或背心一片常为冰冷;或四肢麻痹不仁。”(见《丹溪心法》)概括了痰之为病的多样性,而积言其病势沉而为病甚也。积既久则其治当不能急于求成,可以“屡攻屡补,以平为期”(《医宗必读•积聚》),亦要重视攻与补的权衡,《景岳全书•积聚》概括为“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

2、病因病机

痰积基本病机是由于痰阻气滞,湿浊凝聚於胸膈间所致。《症因脉治•痰证》载:“痰之为病,变化百出,皆内因七情,外感六气,中宫失清化之令,薰蒸结聚而成。须分所兼之邪治之。”

情志致病,首先病及气分,使肝气不舒,脾气郁结,导致肝脾气机阻滞;由于饮酒过度,或嗜食肥甘厚味、煎炙辛辣之品;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使脾失健运,以致湿浊内停,甚至凝结成痰。痰浊阻滞之后,又会进一步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形成气机瘀滞,血脉瘀阻,气、血、痰互相搏结,而引起积聚;邪毒侵袭,留着不去导致受病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气滞血瘀痰凝,日久亦可形成积聚。情志、饮食、邪毒等致病原因常交错夹杂,混合致病。

正气亏虚是所有积证发病的内在因素,积聚的形成及演变,均与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景岳全书•积聚》载:“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即是说,积聚是正虚感邪、正邪斗争而正不胜邪的情况下,邪气踞之,逐渐发展而成。痰积是痰证日久迁延而来,其症虽变化多端,不脱中洲失运、华盖不布、肾阳不化。

3、临床表现

《医碥•积聚》“痰积,症见麻木眩晕,痞闷嘈杂,其人平素多痰。”主要症状有胸膈痞满隐痛,痰涎咳咯不出,常兼有涕唾稠黏,自觉从咽部至胃脘狭窄如线,吞咽梗阻,头晕目眩,腹中累累有块等症。舌苔多白腻水滑,脉象弦滑。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痰涎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心则迷癫痫,入肺则塞窍为喘咳背冷,入肝则膈痛干呕、寒热往来;入经络则麻痹疼痛,入筋骨则牵引灼痛,入皮肉则瘰疬痈肿。”

4、辨证施治

1.痰积头晕

证候:头目眩晕。或痰饮,留食不散,胸膈痞塞,胁肋胀满,头痛吐逆,喘急痰嗽,咳唾稠粘黏,坐卧不安,饮食少思。治则:理气解郁,化痰开窍。方药:导痰汤。

2.痰积胸胁

证候:痰涎凝聚成积,结在胸膈,吐咯不出,咽门至胃脘窄狭如线疼痛,目眩头旋,腹中累累有块,颈项痰核;或痰热上壅,咳喘痰多,大便干燥,顽痰胶结,烦闷癫狂。治则:豁除顽痰,清火顺气。方药:竹沥达痰丸。如胸膈痞闷甚、恶心欲吐者,可用探吐或瓜蒂散,促其吐出痰涎。

3.痰积饮停,正气犹旺

证候:痰涎内伏,胸背、手脚、颈项、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内连筋骨,牵引灼痛,坐卧不宁,走窜不定,或头痛不可举,昏倦多睡,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多有锯声,及手脚沉重,腿冷痹麻,气脉不通等。治则:攻逐痰饮。方药:控涎丹。

李时珍曰: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结为痰,大戟能泄脏腑水湿,甘遂能行经隧水湿,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以攻决为用。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痰气,唯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痰积症状表现多端,治疗大法当开胸涤痰除积。

上一篇: 霍光辅政

下一篇: 龙场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