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珠江三角洲

科普小知识 2023-11-23 23:51:09
...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面积大约5.6万平方公里。它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流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包括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共9个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华中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有“南海明珠”之称。

中文名称:珠江三角洲

外文名称:PearlRiverDeltaofChina

别名:珠三角

行政区类别:地区、都市圈、城市群

所属地区:中国华南

地理位置: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面积:5.6万平方公里

人口:5616.39万(2012年常住)

方言:粤语、客家语、福佬话等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中山纪念堂、西樵山、罗浮山、白云山、华侨城、孙中山先祖故居

机场:香港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

火车站:广州站、深圳北站、珠海站、佛山站等

1、简介


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旧称粤江平原,位于中国广东省东部沿海,是西江、北江共同冲积成的大三角洲与东江冲积成的小三角洲的总称,是放射形汊道的三角洲复合体。呈倒置三角形,底边是西起三水市、广州市东到石龙为止的一线,顶点在崖门湾。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冲积层薄,一般20~30米。地面起伏较大,四周是丘陵、山地和岛屿,占面积30%。中部是平原,分布在广州市以南、中山市以北、江门以东、虎门以西。珠江水系年均输沙量达8000多万吨,河口附近三角洲仍在向南海延伸。在河口区平均每年可伸展10~120米,成为中国重点围垦区之一。三角洲属于亚热带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年均温21~23℃,最冷的1月均温13~15℃,最热的7月均温28℃以上。6~10月,常有台风影响,降雨集中,天气最热。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多雨季节与高温季节同步,土壤肥沃,河道纵横,对农业有利。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在中国名列前茅。热带、亚热带水果有荔枝、柑橘、香蕉、菠萝、龙眼、杨桃、芒果、柚子、柠檬等50多种。发展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等立体农业结构形式,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典范。有制糖、丝织、食品、造纸、机械、化工、建筑材料、造船等工业,有南海明珠之称。

2、名称由来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外地质、地理、水文、水利工程学界便对珠江口是否存在三角洲的问题众说纷纭,后否定说一度占了上风,其主张者不乏重量级的中外学者,如瑞典水利专家柯维廉只承认广州至澳门一带有沙堆积的小规模三角洲,称为“广州三角洲”,而当时在中山大学任教的瑞士教授德罗菲斯和哈安姆则干脆宣称没有珠三角,后来成为著名地质学家的陈国达也是当时“否定说”的支持者。

1934年,中山大学地理系的吴尚时与他的学生曾昭璇一起,开始了为“珠三角”正名的历程,他们以扎实的实地考察,结合地貌学和水力学原理,证实了珠三角的存在。提出“珠江三角洲溺谷生成学说”,展现了这方土地独特的“成长历程”——与其他大河三角洲不同,它拥有特殊的成陆模式,是一个复合三角洲。那些学界质疑最多,星罗棋布在三角洲上的台地与山丘,如广州白云山、中山五桂山和南海西樵山等曾是浅海中大大小小的基岩岛屿,珠江水系携带来的泥沙正是以它们为沉积核心逐渐淤积扩展,连接成陆,“酿造”出拥有独特河网与地形的珠江三角洲。

1947年,吴尚时、曾昭璇在《岭南学报》上发表了总结性论文《珠江三角洲》,完整、系统地建立起了珠三角学说。这如同是一张珠三角的“出生证明”,自此,对珠三角的种种猜测、质疑和反对之声得以平息。以三水至广州一线为其北界,再往东南延至东莞石龙,面积约6000多平方公里的这片沃土,以一个崭新的地理概念出现在世人面前。

3、自然地理

发展历史

各河下游三角洲形成期


珠江三角洲

西江在三榕峡口外,河道即分汊,东北入北江,南入高明河,宋代才淤成羚羊峡一水;北江出大庙峡后也即放射分流,形成北江下游三角洲,今天亦淤剩北江正干一道;东江出田螺峡(博罗东)后即分汊成东江下游三角洲,当时各三角洲彼此尚未连接起来。还有增江、绥江、潭江等下游小三角洲的发育,也形成于史前时代。

复合三角洲形成期

在历史时代初期,各河下游三角洲即开始联合,如在西、北江下游新形成的三角洲,已是西江和北江合作淤出的产物;东江下游三角洲发展,在下游又形成新三角洲,这也是和增江合作淤成的,今天复合三角洲形态即形成于本时期内。地貌上除三角洲平原外,还有按海面沉积成的“准点平原”,它与河岸泛滥平原不同,一是河道是双向潮汐河道,二是没有岸高水低的假阶地地貌,三是平原不显示倾斜坡向,河道弯曲,为三角洲主要旅游风景资源,开发价值高,如著名“荔枝湾”,明代已成为羊城八景之一。今天为农业主要地区,称“围田区”。

冲缺三角洲发育期

唐宋以后,河流干道多切过三角洲前缘口门山地。在口门外,河道呈放射状分汊水系,形成新的三角洲,如江门河切过江门丘陵区,在新会形成三角洲,即称为新会冲缺三角洲;西江干道切过甘竹滩丘陵区,即在中山市境堆出中山冲缺三角洲;北江干道在切过市桥台地和顺德丘陵地后,在番禺县堆出番禺冲缺三角洲;西江干道在切过睦洲丘陵地和叠石丘陵地后,在斗门县形成斗门冲缺三角洲。即今天称为“沙田区”的区域,为中国米粮生产基地之一。亦为中国主要大面积围垦区,因8大口门外淤浅至-3米以内的滩涂已有120万亩;1米以内的浅滩达40万亩,海岸线向前推进每年平均为60-150米不等,年淤高量10-20厘米。

地貌

珠江三角洲热带特征反映在河网上是水量大,含沙量小,分汊放射河道多,宽深水道发育。但由于发育历史由中更新世后开始,下沉量又不大,故它和长江、黄河三角洲最大差别是形成历史短,沉积物厚度小,而向海湾推进则较快。珠江三角洲是在溺谷湾内的多河道上淤积而成的,故称为复合三角洲。如广州就有“三江汇总”之称。但面积不大,故发展潜力不如长江三角洲。

广州溺谷湾形成是受太平洋和印度板块作用影响,在广宁云浮隆起和河源惠阳隆起间形成坳陷所致。坳陷在中生代即沉积有三水、龙归、东莞、新会等红色盆地。四周为古生代地层所成的山丘包围。并受中生代花岗岩和火山岩侵入(如西樵山即第三纪古火山)。第三纪末夷平后,第四纪上升,即今三角洲四周山地的1000米准平面,如清远北大罗山山顶呈和缓丘陵地貌,称12丘,为反季节作物的良好基地。罗平山脉主峰多在1000米上下,如高要鸡笼山(1007米)、清远大罗山(1024米),佛冈阿婆山(1224米)、新丰青云山(1246米)、连平九连山(1279米)等。西江、北江和东江都是遗传下来的准平原遗传河。珠江三角洲的陷落,使其成为低平的丘陵、台地区。第四纪海进,大陆架下降,大陆上升,故第四纪阶地有向海倾没趋势,使溺谷湾基底有埋藏阶地存在。三角洲沉积开始在中更新世后(约4万年),突出海面的山丘台地成为三角洲平原上小丘,基岩出露处形成了“丹霞地形”和“石门”等遗传河谷地貌。台地或阶地可达5级,并且呈大面积分布。平原沉积物亦有向海增厚现象,由25米增加到60多米,最厚在灯笼沙处第四纪沉积63.6米,其中夹有海相层2,陆相层1,说明三角洲有新老两期。

气候

珠江三角洲气候热带性表现在四季不明,三冬无雪,树木长青,田野常绿,霜不杀青。据竺可桢在《特候学》一书中称,热带为“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的地方,他认为五岭以南,即入热带。故珠江三角洲在热带范围之内。

生物生态

植物资源

珠江三角洲生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生长赤道性植被,但热带性的却不少,虽然今天人工开垦使天然植被消失,但在一些村前村后的“风水林”和“杂木林”中,仍可见热带树种残存,如格木(Erythrophyleumfordii)、土沉香(Aquilariasinensis)等,表明古代山丘台地是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分布区。在山谷还见有海芋(Alocasiamacrorrhiza)、野芭蕉(Musabalbisiana)群丛分布,林下灌木、藤本、草本植物亦以亚热带种属为主,每成优势群落。今天广泛分布的榕、木棉、鱼尾葵、凤凰木亦为亚热带树种。珠江口红树林中,有秋茄(Kandeliacandel)、木榄(Bruguieragymnorrhiza)等,沙滩上有海刀豆(Canavaliamariti-ma)、厚藤(Ipomcapescaprae)、海杧果(Cerberamanghas)、耐盐植物——老鼠簕(Acanthusilicibolius)等,在东莞、宝安、深圳、珠海均有分布,据1983年航片量算达5000亩以上,组成红树林植物达11科13种。

在三角洲区常见种达500多种,也反映出亚热带特点,分属130多科373属(陈树培,1984),其中纯热带属占42%,连泛热带性属计则达53%。鼎湖山区热带属占62%,热带种占56%,即1291种,罗浮山冲虚观风水林146属中,泛热带属占91%(郑芷青,1987)。常绿季风雨林植被多为风水林及杂木林,多属次生性,是一种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的类型(王铸豪,1982),面积不广。在广大台地低丘区多为常绿灌丛。热带成分为主的草坡,生长在砖红壤性土层之上,易发生水土流失。食虫植物猪笼草(Nepenthesmirabilis)等都是亚热带性植物。亚热带植物生态特征也充分反映在常见的栽培树木中,如板根、气根、支柱根可见于榕树,能独木成林;老茎生花现象见于杨桃,木菠萝;全年生花见于白兰、扶桑;锒钳叶见于杧果;衰颓叶见于杧果、荔枝;滴尖叶见于菩提树。这些亚热带植物生态特征和这里是亚热带季风雨林分布区相一致。其中如白木香(即土沉香)在明代曾广泛种植在东莞县,成为东莞名产,称“莞香”。这都说明珠江三角洲是南亚热带性三角洲。

动物资源

三角洲是水网区,以沼泽、洼地和低平林野为主,故也栖息不少典型亚热带巨型动物,它们也反映出三角洲原来的亚热带特点。如亚洲象、马来鳄、孔雀等在古书即有不少记述,或更有化石为证。如三国时广州地方仍有鳄鱼生长,《水经注》称:“鼋鼍鲜鳄,珍怪异物,千种万类,不可记胜”,今天平洲渔民亦曾在河道中采出鳄鱼头骨,说明广州有鳄。顺德、新会且有成条鳄鱼骨骼出土,大林的(棠下)14C测定为3020±80年,勒流的为2540±105年。东莞南汉还有象群害稼记载,作者亦曾在广州古西湖区采得象胫骨于淤泥层中,《南海志》(元)尚记有象的生存。孔雀则在晋代时开平、唐时新会均有记载。可见珠江三角洲自古以来,即为热带动物分布之地,其中象牙已被猎用,作商品看待,唐《北户录》载:“牙小而红,堪为笏裁,亦不下舶来者”。鳄鱼因吃人畜故被记录下来,它和长江的扬子鳄很不相同,与今天南洋群岛湾鳄(Crocodilusporosus)、马来鳄(Tomistomasp.)一致。而象则为亚洲象(Elephasmaximus)。今天由于三角洲不断开发,人口增加,林木破坏,它们已被猎食殆尽。

主要经济鱼类有鲥鱼、花鰶、凤鲚、七丝鲚、银鱼、鳗鲡、花鳗、青鱼、草鱼、鳡鱼、鳤鱼、赤眼鳟、海南红鲌、大眼红鲌、条鱼、广东鲂、鳊鱼、黄尾密鲴、刺鲃、南方白甲鱼、鲮鱼和唇鱼等。

生态环境


珠江三角洲地貌

从地理环境组成各要素如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和动物分析,珠江三角洲是个南亚热带性三角洲,与黄河不同,地貌水文上表现为多汊道的良好水网,广宽深水河道众多;气候上热量和辐射丰富;植被生长旺盛,种类众多,动物繁生,对工农业生产至为有利。从类型上看,珠江三角洲与红河及湄公河三角洲等热带型三角洲近似。

岸线变迁

珠江三角洲由于基岩浅,来沙量大,故向海伸展快,使番禺、珠海、斗门成为田地增加的县市。岸线不断向海伸展。三角洲大致在大西洋期约距今6000年上下形成,当时岸线可由三角洲上山丘坡脚海岸地形如海崖、海蚀穴、海蚀平台及沙堤等定出。今天三角洲平原山丘脚下多可见到这些海岸地形,如广州七星岗海蚀崖及海蚀平台即为例子。故广州溺谷湾岸线基本上可以由山丘和平原接触线定出。三角洲即在这些海岸地貌前缘开始发育,如西江下游平原即已伸至广利附近,因该处蚬壳洲贝丘和屈肢葬新石器遗址年代下层为7170±140年,而陶片为5680±284年(热释光)、博罗葫芦山贝丘亦在平原上,即表示各河下游三角洲已有发育。按海相硅藻(咸水种)、有孔虫及淤泥层分布,各河下游三角洲区基本反映出大西洋期海侵范围,即距今6000年的岸线北达清远盆地、西达肇庆盆地(赵焕庭,1990),东达博罗盆地和潼湖。

从新石器遗址看,三角洲范围在东江三角洲区基本上可以新石器遗址为海岸线所在,因东江三角洲中部无岩岛,大部分仍为海面,故东江三角洲四邻即为4000年上下的新石器时代岸线。西北江三角洲顶部亦已开始形成,因金利茅岗水上干栏遗址为4140±90年(C14测定),腐木层为3970±110年(华南师大地貌室,1988)、西樵山贝丘年代由6120±130年(同上)到4905±100年,出土石器达53000件以上(曾骐,1991),可见附近已有大片陆地。南海石碣海蚀崖下附生的蓝蚬年龄亦为4640±280年。即西北江三角洲向南已达西樵山、佛山一线以南(水藤淤泥为3997±190年)。

2000年前(秦汉时代),东江三角洲由东江、增江两三角洲合并,下伸至中堂(有汉代应堂庙),南面仍为海域。西北江三角洲向东北伸延已达南华水道之北(即东海水道)。因杏坛已发现汉代陶片等文物埋深2米(逢简村)。淡水马来鳄已生长在勒流,年代为2540±120年。石涌为南越相吕嘉故乡,故其附近当为平原。陈村汉代亦已成陆。

1000年前(唐代)岸线,东江已至东莞城,即东江三角洲顶部已发育。但大部仍为珠池。番禺冲缺三角洲顶部已发育,因《元和郡县志》说“广州正南去大海七十里”,可见地正当今沙湾、顺德间岸处。中山冲缺三角洲顶端亦已发育,因黄巢已在今容奇、桂洲、马齐等地驻军就食,可见附近已是大片水田之乡。新会冲缺三角洲也有顶部平原发育,如新会即为隋代的州治所在,表示当时已有大片平原生成。唐代地层多埋掩汉代地层,汉唐千年间三角洲岸线推进不大,可能与此期为海面上升时期有关。

700年前(宋代末年),岸线南进到各冲缺三角洲中部,东江已达麻涌、大汾、道滘一线(据族谱);番禺已达揽核、鱼涡头一线,西樵涌已有记载(1233);中山岸线在横栏、浮圩(今名阜沙)、黄圃、潭州一线(据记载);新会附近宋代已成潮田,礼乐、外海一线成沙;潭江则以双子、黄冲一线在此期发展较快,这是宋代时珠玑港南下移民涌入三角洲筑堤开发的结果,把潮田改为坦田,海平面下降亦有影响。滘为沟通两河水道。

400年前(明末)岸线,因宋代筑堤束水归槽,各冲缺三角洲加快淤积成沙,如中山宋初属东莞,南宋始入广州,因北宋时香山和番禺隔海三百里,不如去东莞方便。这说明南宋时中山冲缺三角洲已伸至石岐、港口一带,即东海十六沙和西海十八沙已成。番禺冲缺三角洲已至下横沥(义沙),洪奇沥口门初成。新会冲缺三角洲已达南缘九子沙,岸线由礼乐南移连熊子山(即熊洲)。东江三角洲大部成陆于宋末。明末伸至漳澎以东,南支流亦伸至厚街北面。明代三角洲岸线前进加速也是人工影响,明代不再如宋代筑堤护田,而是筑堤成田,还在滩面种芦、草促淤。斗门三角洲顶部已开始发育,即今大鳌沙已形成,睦洲、三江口亦已涨出。黄布、大沙已成,只在竹洲、粉洲以南才入海岛。

总之,珠江三角洲岸线不断向海推移,有快慢时期,在自然因素上,与海平面升降变化有关,在高海面期,岸线推进减慢,低海面期则较快。人为因素则为建堤围等,如宋代筑堤护田,使下游沙田淤积加快,明代筑堤做田,种芦积泥均使成沙加速。而潮汐作用和上游来沙来水亦有影响,如虎门及崖门水道淤积特慢,即是潮流强劲之故。虎门与崖门间三角洲区则淤积加强。

4、区域范围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香港、广州、澳门为中心,深圳、佛山、珠海为副中心,还包括东莞、肇庆、中山、江门、惠州11个城市,当中有2个省级的特别行政区、2个副省级市、7个地级市。


珠三角三大经济圈产业定位示意图

小珠三角

“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珠三角”最初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江门7个城市及惠州、清远、肇庆三市的一部分组成。后来,“珠三角”范围调整扩大为由珠江沿岸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区域,这也就是通常所指的“珠三角”或“小珠三角”。“小珠三角”面积为24437平方公里,不到广东省面积的14%,人口4283万人,占广东省人口的61%。

大珠三角

“大珠三角”指原珠三角、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三地构成的区域,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

泛珠三角区域

泛珠江三角洲地区概念(即知名的“9+2”经济地区概念)是2003年7月在国内正式提出来,“泛珠三角”包括珠江流域地域相邻、经贸关系密切的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泛珠三角”面积200.6万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45698万,GDP总值52605.7亿元(6356亿美元)。其中,9省区面积占全国的20.9%,人口占全国的34.8%,GDP总值占全国的33.3%。

大珠三角城市群

大珠三角城市群即粤港澳都市圈,地域范围包括香港、澳门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江门、惠州、肇庆,土地面积超过42831.5平方公里。珠三角城市群,是三个特大城市群之一,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

5、主要城市

广州

广州是广东省省会,是国务院定位的国际大都市和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与北京、上海并称“北上广”。广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两千多年来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广州对外贸易发达,得益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广州自秦汉至明清,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到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较长时间内曾是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2015年4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广东)*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支持广州形成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服务体系融合发展格局。包括出台《2015—2017年航运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启动航运物流集聚区规划建设、建设南沙邮轮母港、南沙港铁路、试点“启运港”退税、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建设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试点汽车平行进口等23项工作。

2008年12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广州市要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优化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建成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小时城市圈的核心。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携领珠江三角洲地区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城市群。将广州建设成为广东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

深圳


深圳市

深圳市,又称为“鹏城”,位于中国南方珠江三角洲东岸,隶属*广东省,是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953平方公里。是中国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新兴现代化城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

深圳与香港山水相连。在短短的30年里,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奇迹。深圳是中国口岸最多和惟一拥有海陆空口岸的城市,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门户之一,有着强劲的经济支撑与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深圳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位列内地城市第一。到2010年,深圳将建设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信息中心、商贸中心、运输中心及旅游胜地,将成为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

2008年12月7日,深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认定为“设计之都”成为中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佛山

佛山,广东省第三大城市,广东独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粤剧的发源地,位于中国最具经济实力和发展活力之一的广东省中部珠江三角洲腹地,地处亚太经济发展活跃的东亚及东南亚的交汇处,东倚广州,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中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与广州地缘相连、历史相承、文化同源,共同构建成“广佛都市圈”,是“广佛同城”、“广佛肇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东省经济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佛山文化底蕴深厚,岭南气息浓郁,为岭南文化兴盛之地。佛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及其支流贯穿全境,属典型的三角洲河网地区。

东莞

东莞市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北接广州,南连深圳。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1985年9月撤县设市,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东莞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制造业实力雄厚,产业体系齐全。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制造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0%以上,形成以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玩具、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饮料、化工等八大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拥有全球500强企业45家,*上市公司800多家,投资者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诺基亚、雀巢美极、三星、生益科技等一批国际知名企业。

珠海


珠海市

珠海市位于中国广东省南部,是一座著名的花园式海滨城市,东与香港水域相连,南与澳门陆地相接,为中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之一,享有全国人大赋予的地方立法权。珠海市现辖香州区、斗门区、金湾区,陆海总面积766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总面积16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达690公里,拥有146个海岛,有“百岛之市”的美称。珠海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为确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游地位,珠海抑制重工业发展。按总工业输出额计,主要工业依次为: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仪器及机械、办公室仪器。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珠海市作为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已有52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投资珠海,外商直接投资项目7303项。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松下、东芝、佳能、日通,美国的埃克森美孚、塞拉尼斯、伟创力,英国的BP公司,德国的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法国的家乐福,荷兰的飞利浦等3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已落户珠海。

中山

中山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接广州市番禺区和佛山市顺德区,西邻江门市区、新会区和珠海市斗门区,东南连珠海市,东隔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相望。行政管辖面积1800.14平方公里。市中心陆路北距广州市区86公里,东南至澳门65公里,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52海里。中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祥于中山的香山文化是中国近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享有广东省曲艺之乡(粤剧)、华侨之乡的美誉。连续多年保持广东省第5的经济总量,并与顺德、南海、东莞一起被称为广东四小虎。曾获中国和谐之城,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

江门


江门市

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全市总面积9541平方公里,江门市属河流三角洲冲积平原,沿海有大小岛屿96个,海岸线总长328.7公里。江门属亚热带海洋气候,少霜无雪,温和多雨,阳光充足。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也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以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跻身“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之列。

肇庆

肇庆市位于中国广东省,属珠江三角洲,西靠桂东南,珠江主干流西江穿境而过,北回归线横贯其中。背枕北岭,面临西江,上控苍梧,下制南海,为粤西咽喉之地。先后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中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城市和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等称号,有“中国山都”之称。2006年,肇庆市又被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肇庆东接广佛经济圈,西连大广西,地缘区位优势突出。地处沿海与内陆的交通要冲,城区距广州不足100公里,位于广州一小时经济生活圈。距深圳200余公里,距澳门180公里,距香港水路143海里,是沿海发达地区通往西南各省的重要交通枢纽。国道321线、324线,三茂铁路(广州至湛江)贯穿全境,广肇高速公路和在建中的江肇都预示着肇庆的高速发展。横穿肇庆的西江是径流量仅次于长江的全国第二大河,由西江、北江支流绥江、贺江组成的江河水网,可东通广州、深圳、香港,西抵广西梧州,南达江门、珠海、澳门,北上韶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肇庆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形成了水陆衔接、江河相通、客货配套的水陆运输网络。

惠州

惠州位于广东省中南部东江之滨,珠江三角洲东北端。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惠州市南临南海大亚湾,西部与深圳、香港毗邻,东部与汕尾相邻,是*除深圳外距离香港最近的城市,也是著名侨乡。

惠州市属珠三角经济区,现辖惠城区、惠阳区两区和博罗县、惠东县、龙门县三县,设有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开发区。惠州港为华南地区的天然优良深水港。惠州港为国家一级口岸,水路距香港仅47海里。惠州水深港湾多,具有建设年吞吐量一亿吨以上大港口和国际港口城市的条件。惠州成为中国南方通向国际市场的重要的进出口口岸。

6、著名侨乡

珠江三角洲平原广阔,水网密布,自然条件优越。长期以来,这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如广州就是中国南方历史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历史上该地区还有一部分人外出寻求发展,足迹遍及港澳、东南亚甚至太平洋彼岸。这个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的重点侨乡之一,侨居海外的华侨、外籍华人达700万人,港澳同胞500多万人。每个市县都有十几万至近百万人旅居海外,他们与家乡的人民同根同祖,习俗相同,语言相通。

7、发展规划


珠三角产业总体布局图

2008年底,国务院下发《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珠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围绕着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城乡规划、公共服务、环境保护一体化,珠三角的经济地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轨道、绿道“双道”建设,为珠三角区域一体化提速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9市三大经济圈悄然形成,珠三角内部城市走向有机融合。

2011年6月8日,国家发改委《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按开发方式,全国国土空间将被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第一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规划》多处内容涉及我省,明确将珠三角地区列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将粤东汕头、潮州、揭阳、汕尾等四市和粤西湛江市分别划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北部湾地区的范围内,将粤北韶关、梅州、河源的11个县(市)列入国家层面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范围内。

《规划》在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提出,“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优化开发,形成3个特大城市群”。这意味着将珠江三角洲地区列为国家层面的优化开发区域,并明确了该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规划》提出,通过粤港澳的经济融合和经济一体化发展,共同构建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辐射带动华南、中南和西南地区发展的龙头,我国人口集聚最多、创新能力最强、综合实力最强的三大区域之一。

8、经济

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1980年到1996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7.8%,不仅高于全省14.5%、全国9.7%的同期平均增长速度,而且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地区的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80亿美元急升至2012年的7669.9亿美元。

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1994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84.6亿美元,占全省当年出口贸易总额的76.6%;实际利用外资87.9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当年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68%和24%。

产业结构优化合理。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总体上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外向型。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同时该地区有临近港、澳面向东南亚的位置优势,有侨乡的优势,有多优良海港的优势和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再加上国家为这里制订的优惠政策,使这里成为吸引外商投资和外企落户的风水宝地。

珠三角地区2012年生产总值达47897.25亿元,比2008年(下同)增长了45.8%,占全省79.1%;人均GDP达84563元,折合13454美元,增长29.6%。

特色农业

珠江三角洲位于南亚热带,当地人民创造了“桑基渔塘”、“果基渔塘”、“蔗基渔塘”等经营方式,即利用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又护养了农业生态系统。又由于修筑堤防,建立电力排灌系统,防止了洪涝灾害和海潮侵袭,更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盛产水稻、甘蔗、蚕茧、黄麻以及香蕉、菠萝、木瓜、荔枝、龙眼、橙、柠檬等,淡水渔业亦称发达。

9、交通

铁路


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十二五”期建设规划示意图

汕深港铁路、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广九铁路、广茂铁路、广珠铁路、广梅汕铁路、京广高速铁路、广深港高速铁路、厦深铁路、广珠城际铁路、穗莞深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中)、莞惠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中)、广佛肇城际轨道交通(建设中)、广清城际轨道交通(构思中)、惠河城际轨道交通(构思中)等。

高速公路

京港澳高速公路、广澳高速公路、沈海高速公路、广州绕城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济广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二广高速公路、广昆高速公路、珠三角环线高速公路、莞佛高速公路、广州环城高速公路、佛山市一环高速公路、广乐高速公路、广河高速公路、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广明高速公路、派街高速公路、潮莞高速公路、龙林高速公路、深罗高速公路、水官高速公路、惠深沿海高速公路、广东西部沿海高速公路、潮惠高速公路、广惠高速公路、惠澳高速公路、仁深高速公路、从莞深高速公路、龙大高速公路、南光高速公路、东新高速公路、广州机场高速公路、广珠西线高速公路、江珠高速公路、新台高速公路等。

机场

香港国际机场、澳门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珠海三灶机场、佛山沙堤机场、惠州机场、鲘门通用航空机场。

港口

香港葵青货柜码头、香港内河码头、澳门货柜码头、广州黄埔港、深圳蛇口港、珠海港、佛山港、肇庆港、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广州新沙港、东莞虎门港、中山港、惠州港。

大型桥梁

虎门大桥、九江大桥、肇庆西江大桥、深圳湾公路大桥、莲花大桥、惠州海湾大桥、港珠澳大桥(建设中)、深中大桥(筹建中)。

城市轨道交通

港铁、香港电车、广州地铁、广佛地铁、深圳地铁、澳门轻轨(建设中)、莞惠城际轨道、佛山地铁、东莞轨道交通(建设中)。深惠汕轻轨(规划)

10、文化

地方语言


越秀中山四路城隍庙的热闹庙会

珠江三角洲是汉族广府民系最重要的聚居地,故大部分地区通行粤语,包括广州、香港、澳门、佛山、中山、江门、珠海、肇庆、东莞以及惠州的龙门县和深圳的宝安区、罗湖区、南山区、福田区等。惠州的惠城区、博罗县,深圳的龙岗区、盐田区亦有分布。珠三角粤语可分为广府片、四邑片和莞宝片。广府片粤语流行于广州、香港、澳门、佛山、中山、珠海、肇庆和江门城区,香港原住民之一的疍家话也属于广府片粤语;四邑片粤语主要流行于江门和靠近江门的珠海斗门区一带;莞宝片粤语流行于东莞、深圳的宝安区、罗湖区、南山区、福田区和广州的增城区。香港,深圳的广府系原住民方言如围头话也属莞宝片粤语。

另外,珠江三角洲也有以客家语为母语的客家民系。客家语主要流行于惠州、深圳(龙岗、盐田、宝安)、东莞(樟木头、凤岗、清溪等);广州(增城、花都、从化)、深圳(罗湖、南山、福田)、江门(鹤山、台山市赤溪镇)、肇庆、珠海、中山亦有客家村落分布。

惠州市东部讲闽南语(俗称福佬话)。惠城区、龙门县则流行“本地话”(惠州话,归属有争议)。

广府文化

广府人主要由早期移民与古越族杂处同化而成。广府民系文化特征以珠江三角洲最为突出,既有古南越遗传,更受中原汉文化哺育,又受西方文化及殖民地畸形经济因素影响,具有多元的层次和构成因素。广府民系分布的地域西江、北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在广东是封建文化最早开发的地区。两宋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到了明代,是当时岭南著名的粮食和多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顺德、南海、中山、番禺等地基塘农业驰名于世。多层次的农业经济架构,又有广州这个世界贸易大港为依托,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市场广阔,产销活跃。明代后期,珠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商品化倾向日渐明显,成为岭南最活跃、最具商品意识,因而最富有反传统精神的地区。广东近代工业的新兴产业,主要从19世纪末叶从珠江三角洲一带兴起。经济发达推动了文化的兴盛,珠江三角洲地区从宋代以来,人文兴旺,一直居于全省人才优势的地位。广府文化的中心城市广州,自古以来是广东乃至岭南区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建筑、艺术、宗教、戏剧、音乐、文学、绘画、工艺、饮食、园林、风俗等各个文化领域,处处表现出悠久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个性,给人以多层次、立体的和丰富的感受,使广府文化在广东各民系文化中占有优越的地位。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地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而客家人也被称为是“丘陵上的民族”。而客家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学是当今世界的一门显学。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移民文化与山区文化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特质,客家人的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以及奇特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等,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三种文化特质的外化。

珠三角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惠州和深圳。深圳并非人们以为的那样是文化荒原,深圳原住民的客家文化相当深厚丰富。如深圳龙岗,有十分具客家特色的民俗舞麒麟、舞草龙,客家山歌龙岗皆歌更是丰富多彩,街道上的老人都能随口哼唱几句。

粤剧


粤剧

粤剧又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文化人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使广州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2006年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粤剧流行于广东、广西、*和港澳。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古巴以及中南美洲等有广东华侨聚居的地区,都有粤剧的演出。粤剧是溶汇明清以来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诸腔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的以梆子(京剧称西皮)、二黄为主的中国南方一大剧种。

粤剧的名称,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代中叶。建国以前的三十年间,粤剧基本上分为“省港大班”与“过山班”(或称“落乡班”)两大派系。“封仔封王”的李文茂,是世界戏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由艺人成为农民起义领袖。首任粤剧“八和会馆”会首的邝新华,不但是“同治中兴”的代表,也是著名的文武老生,清末民初之交,更是群星闪耀,名伶辈出,如千里驹、肖丽湘、小生聪、周玲利、李雪芳等等,俱皆驰名于海内外。千里驹有“花旦王”之称,李雪芳则被康有为誉为“南雪北梅”,与梅兰芳并提等,在美国多年,也深受欢迎。三十多年来,思想和艺术质量较高、比较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传统剧目,有《平贵别窑》、《罗成写书》等。新编的历史题材和现代题材剧目中,影响较大的,有《搜书院》、《关汉卿》。移植改编的剧目所占比重最大,其中较好的有《柳毅传书》、《宝莲灯》。

舞狮

舞狮有南北之分,南方以广东的舞狮表演最为有名。狮子是由五彩布条制作而成的,每头狮子都由二个人合作表演,一人舞头,一人舞尾,在表演过程中,舞狮者要以各种招式来表现南派武功,非常富有阳刚之气。它是广东各个节庆日中最常见的表演活动。

饮食

广东的饮食天下闻名,广州菜是粤菜的代表。广东人普遍喜欢喝乌龙茶。


粤菜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中国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广州菜又称广府菜,是汉族传统饮食文化最重要的流派之一。粤菜的代表,发祥地广州,大凡用粤方言的地区都属广州菜文化圈。广州菜集南海菜、番禺菜、东莞菜、顺德菜、中山菜、四邑菜、宝安菜等汉族地方风味的特色,它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

广府菜的代表性菜肴有龙虎斗、白灼虾、烤乳猪、香芋扣肉、黄埔炒蛋、炖禾虫、狗肉煲、五彩炒蛇丝等。还兼京、苏、扬、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长,融为一体,自成一家。

广州菜取料广泛,品种花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都能上席。鹧鸪、禾花雀、豹狸、果子狸、穿山甲、海狗鱼等飞禽野味自不必说;猫、狗、蛇、鼠、猴、龟,甚至不识者误认为"蚂蝗"的禾虫,亦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经厨师之手,顿时就变成异品奇珍、美味佳肴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十分惊异。

广州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而且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1965年“广州名菜美点展览会”介绍的就有5457种之多。

上一篇: 石桥营造技艺

下一篇: 宾阳炮龙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