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牧童经济

科普小知识2022-02-14 10:52:36
...

所谓“牧童经济”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通过对牧童在草原上放牧时对牧草的漫不经心和随心所欲这一形象的借喻,意指随意浪费资源的一种粗放式、破坏式的经济模式。

中文名:牧童经济

外文名:cowboyeconomy

来源: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

影响:环境负效应

1、基本含义

牧童经济是一个生动比喻,使人们想到牧童在放牧的时候,只管放牧不顾草原的破坏。这种经济的主要特点是大量地、迅速地消耗自然资源,把地球看成取之不尽的资源库进行无限度索取,造成废物大量累积,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它表现为追求高生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高消费量(商品转化为污染物)。“牧童经济”主要是指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由于这些特点,许多经济学家确信,这种经济模式不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否则会给人类和环境的长远利益带来灾难,它所造成的人类和环境的矛盾,最终可能导致人类自身的灭亡。

2、造成影响

人类依赖于资源和环境而生存。但是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行动只局限于自身的发展,全部努力都在于向自然界索取更多的物质能量和更大的生存空间,忽视甚至根本无视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以损害资源环境为代价去换取局部的暂时的发展。“牧童经济”发展模式严重破坏了环境和资源,已经开始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加速土地沙漠化

土地是人类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是人们随心所欲的开发利用,又使其遭到惊人的破坏。据估计,全世界约有1/4的可耕地,正遭受着不同程度的水蚀和风蚀;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约为150万平方千米。世界上每年有5-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变成沙漠,更多的土地呈现出沙化问题;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沙漠化土地己超过5万平方千米。“牧童经济”加速了土地沙漠化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交界处的咸海,曾经是世界第二大咸水湖。从1960年到1993年1月,咸海面积减少了50%,从6.7万平方千米下降到3.4万平方千米。干涸的湖底形成了3万多平方千米的盐土沙漠——咸海沙漠。科学家警告说,如不采取得力措施,最深处仅有67米的咸海30年后将完全干涸。届时中亚地区将出现一片由灰白色盐粒覆盖的荒漠。咸海沙漠成为大气中盐尘风沙的策源地,现已吞食了200万公顷耕地和1.5万公顷牧场,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给这里带来了一场严重的生态灾难。漫天蔽日的咸沙使得咸海周围森林枯亡、植被萎缩、野生动物锐减,人民生命健康遭受严重威胁。

扩大臭氧层空洞

大面积深厚的臭氧层,恰似地球得天独厚的防护外衣,吸收了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够正常地生息繁衍,然而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一直到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蓬勃发展的今天,人类在工业生产及生活中大量使用富含氯氟化物的防冻剂、发泡剂、制冷剂、除草剂、推进剂等,使大气深层的氯化物进一步增加,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下,它便会释放出氯原子,氯原子又使臭氧失去一个氧原子,使臭氧变成氧分子,臭氧层遭到破坏。几乎每年都会在南极上空形成臭氧层空洞,其大小与欧洲面积差不多,近几年还有扩大加深的趋势。如1993年2月,人们就发现北欧平流层臭氧空洞面积扩大到2000多平方千米。北半球及南极上空臭氧分别减少了10-40%和35-50%,臭氧层空洞的出现,将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皮肤癌和白内障发病率上升。研究发现,臭氧浓度每下降1%,皮肤癌发病率就提高7%,白内障发病率上升0.6%。此外,局部地区臭氧减少和亏损还会导致动植物发育不良,诱发突变及遗传变异。臭氧的减少和垂直分布的变化则会引起臭氧对大气加热结构的改变,影响大气环流系统的正常运行,引发世界范围内灾难性气候出现。


扩大臭氧层空洞

加剧温室效应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膨胀、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及交通运输业的日新月异。牧童经济加剧了温室效应,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氯氟烃等温室气体相应增多,再加上森林又被大量砍伐破坏,二氧化碳的消耗量急剧降低,二氧化碳浓度与日俱增,地球温室效应不断增强。根据推测,在过去的200年里,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25%,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5℃,估计到21世纪中叶,二氧化碳浓度将提高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1.5-4.5℃。温室效应将会对人类生存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此外,“牧童经济”带给人类的环境负效应还有很多,如生态破坏、食品污染、生物多样性危机等等。如果这种经济模式继续任其发展,将会给人类及环境带来灾难性影响。它所造成的人类与环境的矛盾最终可能导致人类自身的灭亡。

3、我国现状

我国资源利用的现状不容乐观,应当说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资源消耗,资源利用,资源回收、环境污染等方面都有很大差距。粗放式的生产方式和不合理消费模式,导致了高投入、高消费、高排放以及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等扭曲现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在资源环境管理上表现为法治难、法治弱现象,以及由此形成的再治理难的顽症和地方保护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和环境代价。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的贡献是明显的,但也容易使人们忽略它对经济发展的负作用及对环境的破坏力,如化肥的增产度与对土壤的破坏度在环境评价体系上没有得到体现;快餐节省了时间消耗了森林木材。诸如此类现象引起资源的极大浪费,归根到底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加以控制和治理。

4、循环经济

进入90年代,循环经济成为发达国家实现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经济态势。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传统工业社会是一种由“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废物排放”线形流程组成的开环式经济,是一种高消耗、高排放“牧童经济”。循环经济则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式流程,所有的原料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最合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第二,传统经济的“资源”仅指自然资源,循环经济的“资源”还包括再生资源,主张在生产和消费活动的源头控制废物产生,并进行积极的回收和再利用。第三,循环经济在带来全新的环境效益的同时,正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循环经济的赚钱领域正在从净化废物的末端日益前移到利用和减少废物的前沿。第四,进入20世纪90年代,管理预防替代了末端治理,成为国际环境与发展政策的真正主流,将传统的废物回收利用和减量化的做法整合为一套系统的、以避免废物产生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战略。上述种种表明,循环经济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是21世纪的经济发展趋势。


循环经济

5、绿色经济学

绿色经济学是对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及未来学等学科发展成果的概括和提炼。这些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环境资源观、环境价值理论、生态伦理观、生态经济理论、外部不经济理论、三效益理论、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以及绿色GNP指标体系与绿色指标评估法等方法,都为创建绿色经济学提供了基础理论资料,也为绿色经济实践活动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理论武器。

首先,指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对生态保护和资源配置进行选择、决策的必要性;其次,寻找和分析生态恶化的经济学原因;最后,设计经济机制来减缓以至消除生态恶化,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使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最大能量的协调发展。传统经济学只注重研究财富创造和经济增长,没有涉及生态价值及资源保护问题。绿色经济学肯定了用道德原因解释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即要打破唯人独尊的“人类中心主义”的道德价值观和“本代中心主义”的道德价值观,通过建立公平平等的道德关系,正确对待前代人对物质精神资源的创造和消耗以及前代人所遗留下来的物质精神财富,正确对待后代人的需求,不能损害后代人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不能掠夺性和破坏式地消耗资源;但是,绿色经济学更强调要用经济、社会原因来解释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为经济、社会原因可能比道德原因更为有力和更加现实。绿色经济学坚决反对为了个人、企业、地方等局部私利损害牺牲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利益,尤其反对为了少数人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由大众承担环境成本的行为,实质上,这些行为是人们目光短浅的结果,是自掘坟墓。*在制止这些行为方面责无旁贷。因此,绿色经济学对决策者意义重大。

绿色经济学的概念表明了保护自然环境、优化生态资源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统一性,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上的提升和实践中的发展:一方面是经济的生态化发展,即经济的发展要遵循生态规律,任何涉及到宏观层面的经济活动(如产业结构调整)及所有微观层面的经济行为,不能因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坐视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是生态的经济化发展,即生态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要将生态建设转变为符合市场规律的经济行为,不能仅注意到生态建设的公众服务和社会效益而忽视其市场潜力经济价值。经济的生态化与生态的经济化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社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6、模式的转变

所谓“牧童经济”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指的是随意浪费资源的一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范式。“宇宙飞船经济”是相对于“牧童经济”而言,它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形象地比喻为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小的太空船,未来的封闭经济也因此称为“宇宙飞船经济”。它要求在如此有限的空间里,为了维持良好的生存状态,必须最大限度地节约使用资源,并且使其排放的废物最小,尽可能建立起既不使资源枯竭,又不造成污染,能够循环使用各种物质资源的新的经济形态,建立起一种资源消耗最小,环境损害最小的生态型的经济体系。也许“宇宙飞船经济”真正实施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它是绿色经济的一个路标,要彻底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必须对于这种绿色经济的表现形态予以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