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一所以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为特色的理工类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是北京高科大学联盟成员,入选”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海军、黑龙江省人民*四方共建,设有研究生院。学校部分科系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学校前身是1970年在“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基础上组建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正式改称哈尔滨工程大学。
中文名:哈尔滨工程大学
英文名: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
简称:哈工程(HEU)
创办时间:1953年9月1日
类别: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类型:理工类研究型大学
属性:211工程、985平台、研究生院
所属地区:中国黑龙江
知名校友:俞正声、徐才厚、迟万春、*
主管部门:工业和信息化部
硕士点:93(一级27个)个
博士点:43(一级12个)个
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专职院士:2人
主要院系:船舶、航天、核、动能、自动化、水声、计算机、机电、信通、材料、理学、经管、人文、国合、国防、国家保密学院等
学校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号
学校代码:10217
1、学校简介
哈尔滨工程大学坐落于美丽的松花江畔——北国冰城哈尔滨市。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1970年,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系部部分*教师为基础,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由国防科工委、黑龙江省人民*重点共建,同年被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2003年,科技部和教育部授予学校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2007年,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海军共建,同年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研究生院;201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学校现隶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125.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3.54万平方米。校园建筑中西合璧,飞檐碧瓦,气势恢宏。现设有16个专业学院(系、部);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5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固定资产总值36.80亿元。图书馆共有纸质藏书226.09万册。
2、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
哈尔滨工程大学可以追溯到1953年创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委。*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学院按军兵种设立空军工程系、炮兵工程系、海军工程系、装甲兵工程系、工程兵工程系五个系。1959年学校被确定为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60年全校设64个专业,在编教职工总数为9165名,在院学员总数为11710名,其中基本班10000名,研究生班1710名(当时清华设有33个专业,3000余名教职工),学制八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五年,为基本训练阶段,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工程师水平的*;第二阶段为高级阶段,为期三年,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高级设计师或研究员水平的*。党、国家、军队**、朱德、*、董必武、*、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彭真、谭震林、*及各总部、军兵种等50多位领导同志先后到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
1960年根据*军委决定,按照“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原则,以下常规院系进行了迁出并独立建院:炮兵工程系(现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现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现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兵工程系(现解放军防化兵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现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一部分、西北工业大学一部分)。
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
1966年,*爆发。4月,根据*军委决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退出部队序列。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1970年*期间,哈尔滨工程学院(“哈工程”)被*集团正式肢解,分为”军工六校“。留守部分,以海军系全建制为基础,空军系、导弹系、原子系、计算机系等部分专业、教师以及*中“政治上不合格”*教师共1500余人(占当时分拆总数的51%,注:国防科大当时分得1447人),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简称“哈船舶”),归第六机械工业部(后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领导;包含以下部分:海军工程系全建制、空军工程系部分专业及教师、导弹工程系部分专业及教师、原子工程系部分专业及教师、计算机系部分专业及教师。
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88所重点大学之一。
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
1996年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成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建设学校之一。
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2011年进入教育部985平台,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原国防科工委、信产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8年合并而成),并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海军四方共建。
3、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截止2013年,学校下设19个专业学院,4个教学系、部、中心,在56个本科专业招生。
师资队伍
学校现有教职工3006人,其中专任教师1803人,教授、副教授1062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5人),博士生导师477人,享受*特殊津贴专家100余人,“千人计划”10人,“万人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3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4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6个。各类在校生28278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5124人,全日制研究生7759人,各类外国留学生1348人。学校是首批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并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是海军在东北地区唯一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
学科建设
学校具有“三海一核”领域主体学科特色鲜明、相关学科支撑配套、专业结构布局合理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9个,本科招生专业(类)3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十三五”国防特色学科7个、国防特色专业7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11个。“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列,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教学建设
截止2013年,学校有*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7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开设有*精品课程6门,*特色专业6个。
该校学生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亚太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得国际、*奖400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5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联合表彰;学校被授予“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评估优秀评价之后,2009年和2010年,学校分别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均获得“优秀”评价。
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法国矿业联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茹科夫斯基*流体力学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五大船级社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在内的25个国家100多单位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
系。学校是“中国*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高校。学校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孔子学院”。学校每年资助一大批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国际科技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4、学术科研
科研机构
截止2013年,学校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
5、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止2013年,图书馆共有藏书295余万册。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尤以船舶、海洋和核科学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
图书馆将“藏、查、借、阅、参”功能有机融合,藏书区由借阅一体书库、样本书阅览室和密集书库组成;报纸和期刊阅览区由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密集刊库组成;数字化资源阅览区由电子阅览室、多功能阅览区及无线网覆盖区域组成。另外,设置了普通阅览区、预约阅览区、研讨阅览区、教师研修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等功能区域。阅览座位近5000席。
学术期刊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刊源、英国《科学文摘》数据库(Inspec)、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俄罗斯《文摘》(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海运技术》(BMT)收录期刊。
《智能系统学报》:中文核心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科学文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等重要数据库收录。
《应用科技》
《JournalofMarineScienceandApplication》
科研成果
2006到2012年,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0余项。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2012年科技经费到款7.60亿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科技经费已达8.4亿元人民币,获得多项科研新成果。全年科技共立项873项,总经费6.99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7项,较同期增长7.3%;总经费5993.5万元,增长1.8%。
学校不仅以国内第一艘实验潜艇、第一艘水翼艇、第一台舰载计算机、第一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填补国内空白的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第一的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是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
6、文化传统
校标
该校标内涵具体表现为:
第一、校标以蓝色基调为主,由三种不同色阶的蓝色围成一个整体的圆,紧扣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充分体现学校为中国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服务的办学特色。
第二、校标在色彩的区分上,蓝色由中心向外由浅变深,寓意着该校肩负着中国船海事业由近海走向远海的历史重任。
第三、校标上方镶嵌毛体字"哈尔滨工程大学",下方镶嵌学校英文称"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与国际接轨,体现学校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奋斗目标。
第四、校标正中镶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31号教学大楼"和建校时间"1953"字样,并以背光形成光环效果,象征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
第五、校标结构严谨,色彩和谐,富于表现力。圆形构图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校师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
校旗
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校旗终选方案正式确定。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旗由蓝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组成。旗面所用蓝色为海蓝色,寓意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的服务特色;校名用毛体字,与学校对外宣传用字体相统一,与校徽融为一体,使校旗具有高显示度。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挂旗四种。其中,桌旗主要用于学校各机关、直属单位、教学院系等在办公室摆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红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五种颜色,主要用于学校各种重大活动时在校园内悬挂;持旗和挂旗主要用于学校重要室内外场所悬挂以及各单位在对外活动中使用。
校训
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哈尔滨工程大学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正式确定。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嵌有“工学”二字,这两个字是*主席给哈军工训词中的主要关键词。校训仿“大道至简”、“大医至爱”的句式结构。“工”意为工程、工作,可引申为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学”意为学问、学习,可引申为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真”:引申为真理、真谛,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善”:是“好”、“办好”的意思。“至善”:是“最好”的境界,不只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努力达到最好、第一流。
校风
“忠诚、坚韧、团结、创新。
校园路
2003年7月11日,校园路名确定。校园主要道路分别以东海路、南海路、北海路、西海路和世昌路、陈赓路、刘居英路、郑和路、奥列霍夫路命名,大操场定名为“军工操场”。“陈赓路”贯穿校园南北,以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命名。“居英路”以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将军(铁道兵副司令员)命名,“世昌路”以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命名。“奥列霍夫路”以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命名。“郑和路”以中国海军力量达到顶峰时期七下西洋领军人物郑和命名。
校歌
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
流云间青檐碧瓦,回首处栋梁参天。
脚踏白山黑土,胸怀万里海天。
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
松花江畔,丹心铸剑,何俱大洋深和远。
热血溶金,固我海疆坚如磐。
大学至真,大工至善。
大学至真,大工至善。
扬帆远航向前向前!
扬帆远航向前向前!
扬帆远航向前向前!
向前!向前!
7、领导题词
哈军工的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大典上,*主席亲颁训词,并为学院院报题写报名“工学”。*总理、朱德总司令及刘伯承元帅、罗荣桓元帅等*军委首长为学院题词祝贺。
聂荣臻元帅在建院三十周年之际为学院题写院名,徐向前元帅、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为建院三十周年题词祝贺。***、李岚清、刘华清以及各级领导为建院三十五周年和四十周年亲笔题词祝贺。
**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等32位**,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海军、黑龙江省、中船总公司等部委集团主要领导,科学家钱学森、杨振宁先生,知名院士、专家学者,陈庚大将夫人傅涯女士、哈军工老领导刘居英、老校友等均为建校五十周年发贺信或题词祝贺。
8、产业园区
青岛校区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产学研基地项目位于青岛大学城,占地1300亩,总投资26亿元,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设有1.5公里海岸线和码头,规划建设教育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科技产业基地、产业孵化基地、软件研发基地及与船海相关的各项试验基地等功能设施,设有6个*重点实验室(其中工信部与海军装备部共建2个),办学规模1.2万人。项目建成后,将对山东半岛海洋能源开发利用、船舶设计生产制造技术、深远海工程技术、数字新传媒技术的发展提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该项目将实施分期建设,一期工程已于2010年第二季度开工建设,总建设周期5年,建成后办学规模将超过12000人。
江北科技创新园
哈尔滨工程大学江北科技创新园计划占地约18万平方米(270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创新园计划由应用技术研究基地、工程化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实验基地四个主要功能分区组成,将建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船舶动力工程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系统建模仿真研究院等。
国家大学科技园
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园区占地7.6万平方米(114亩),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43个*大学科技园之一。
科技园园区由四部分组成:以科技大厦为主体的孵化创业中心;以哈尔滨软件园为主体的科技产品研发中心;以船舶电子大世界为主体的科技产品交易中心;以省博士后公寓为代表的精英聚居园区。科技园内的哈尔滨软件园、省博士后工作站及电子大市场独具特色。全国唯一一个大学科技园博士后工作站就设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哈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有入驻企业1100多家,年产值30多亿元。“领航高科技,创造新生活”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主题。
9、学校领导
党委书记:谷焕民
校长:姚郁
党委常委、副校长:高晚欣
党委副书记:夏桂华
党委副书记:杨 冶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姚利民
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志俭
党委常委、副校长:韩端锋
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林志
校长助理:严汝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