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科考队五千三百米深海探宝
科技日报电(记者 刘垠)近日,中国大洋45航次科考队在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合同区,成功回收了8月26日布放的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统。
“本次布放的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统,主要将陆地实验室中常用的海洋微生物培养基和培养方法‘移植’到5200多米的深海海底,利用深海原位的高压、低温、黑暗、寡营养和开放的特殊环境,富集和培养在陆地实验室无法培养的海洋微生物。”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董纯明博士说。
为期12天的实验中,该系统主要测试了实验室中各种常见海洋细菌和真菌培养基对深海近底微生物的培养效果。同时,还进行了深海近底微生物种群对有机底物、海洋表层颗粒有机物、表层浮游生物次生代谢物、常见海洋微塑料、石油烃的响应实验和相应资源获取。
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系统由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联合研制,设备主体包括15个培养仓、原位环境监测传感器、声学释放器、浮力材料和重力锚。系统设计最大工作水深6000米,可布放到海水与沉积物界面处,进行深海微生物的原位培养。
“实验完成后,可通过水声遥控,实现自动释放、设备上浮与富集样品的无污染回收。同时,系统还能自动监测和存储原位环境中的温度、盐度、深度、溶解氧和pH值等环境参数。”董纯明说,该装备在大洋科考航次中的持续应用,将为开展深海微生物的功能研究和新资源获取提供不可替代的海底实验平台。
就在此前的9月4日,大洋45航次科考队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成功将6000米级自返式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回收至“向阳红03”船。
自返式水下影像和取样系统是一种利用自重沉降到海底,然后通过浮力材料实现自主上浮至水面的装备。该系统装载了照相机、摄像机、CTD(温盐深仪)、声学释放器、光学信标、诱捕笼等设备,可长时间获取原位生物影像,诱捕底层生物,并自动监测和存储原位环境中的温度、盐度、深度等环境参数。
来自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的何雪宝介绍,该系统从5300多米的深海获取了丰富的深海生物样品和影像数据资料,初步分析至少有3种鱼类、3种甲壳动物和2种棘皮动物,与第一航段在海山区的观测结果相比在种类上存在较大差异,显示出多金属结核区深海生物种类的独特性。
上一篇: 巴山越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