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知识

徐如人:格物探微 景行如人

科普小知识 2023-11-25 09:19:27
...

徐如人:格物探微 景行如人

徐如人(1932年3月16日-)

浙江上虞是国际知名的分子筛和多孔材料科学家。中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水热合成化学的先驱。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现代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科学体系。他于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他曾任吉林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和第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1991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在2003年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的成员。曾获得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三项国家教委和教育部一等科学技术进步奖、1995年何亮和李和化学奖、1998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模范教师称号、2016年首届“吉林大学终身成就奖”、2017年首届“中国分子筛终身成就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50余篇,学术专著16部。

徐如人:格物探微 景行如人

(1)2000年,和他的妻子庞在长白山天池拍了一张照片。

徐如人:格物探微 景行如人

(2)2007年8月,徐如人与到访吉大港的英国皇家研究院前院长、剑桥大学化学系主任托马斯爵士(左)合影。

徐如人:格物探微 景行如人

(3)1981年,汉斯·莱彻特教授与徐如人及其研究生讨论学术问题,从左开始:赵景平、陈·、、汉斯·莱彻特、。

徐如人:格物探微 景行如人

④2016年7月,在第16届国际催化会议晚宴上,他与法国的米歇尔·车教授(左,国际催化会议前任主席)和美国的内吉一教授(右,2010年诺贝尔奖得主)合影。

■宁德宽度

出身名门的诗人李湘很难为国效力

1932年3月16日,徐如人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下关镇。有优秀的人才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徐如人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一直是教师,管理学校。他早年在日本学习。回国后,他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国民革命,我的父亲徐浩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浙江省*的书记。我的母亲刘仆在浙江省高级助产学校任教,并担任校长。

徐如人5岁时,抗日战争爆发了。为了逃避战争,他和他两岁的弟弟与父母以及浙江省的政治和党的机关搬到了浙西南部山区的云和和永康。

在八年抗战期间,徐如人的童年生活和启蒙教育都是在战争的混乱中度过的。没有书,没有固定的教室和老师。教室有时建在山洞里,有时建在寺庙里。虽然条件艰苦,但徐如人的教育起点并不低,因为这支流动队伍中有许多大学教授、著名学者、留学生等。当时他们在中小学教书谋生,其中一些人给徐如人上课。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西方先进文化的渗透,开阔了徐如人的视野和眼界。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们全家搬回了杭州。然而,生活有点稳定。然而,他的父亲死于胃癌,由于积累的劳动和疾病。那时,徐如人只有15岁。

然后,一个更困难的生活选择悄然而来。

1948年,他的母亲被选为*第一任立法委员。迫于当时的战争形势和政治环境,她母亲不得不跟随国民*迁往*。你想和你妈妈去*还是留在大陆?摆在徐如人面前的是亲属关系的选择和对未来生活的判断。最后,徐如人和他的兄弟选择了留下。

1949年,徐如人被复旦大学化学系录取。给他上第一堂化学课的老师是著名的无机化学家、教育家颜志贤教授。他在复旦大学完成了第一年的课程。次年,听说朱自清、顾一栋、苏、等著名教授在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任教。带着对这些先生们的钦佩和对化学专业的热爱,他通过了严格的考试并转到了交通大学,直到1952年提前毕业。通过两所著名大学的培养和许多著名化学家的言行,培养了徐如人坚定的学风和优秀的科研素质。

1952年10月,徐如人大学提前毕业,带着报效祖国、建设边疆的热情来到东北人民大学化学系任教,为他一生的科学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

命运是坏的,追求困难,追求进步,敢于第一

1952年深秋,徐如人冒着严寒来到东北人民大学。在蔡、、关、陶等老一辈化学家、教育家的直接指导下,他参与了化学系的创建工作。

当时的条件非常困难。如果没有实验室,他们会清理堆放碎片的地下室,然后建一个实验室。在没有实验设备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制造和使用废料,用木板搭建实验桌,用墨水瓶制作酒精灯,用水桶装卸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第一批化学专业学生的第一个实验班终于如期举行了。

1953年,21岁的第一次走上讲台,在关教授的指导下,在没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准备,向1953级物理系学生讲授普通化学。面对数百双渴望知识的眼睛,徐如人感到兴奋和紧张,骄傲和自豪。传道授业的光荣使命从那天开始。这个三英尺高的平台奠定了徐如人工作的基础,也成就了他一生的教书育人事业。

从1956年的暑假到1958年的春天,徐如人被送到复旦大学化学系深造。在那里,他恢复了与顾一栋教授的关系。在顾一栋教授的指导和启发下,对我国高产钼钒资源的提取和分离进行了系统研究。实验成功,他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今后的独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1958年,徐如人完成学业后回到学校。这时,“*”运动开始了。学校从事生产、教学和研究相结合、建设校办工厂和课程改革等活动。徐如人积极参与“一站式”教学改革。为了上好“一站式”课程(结合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和经典动力学),他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常与其他专业教师讨论、咨询和讲课。由于日夜操劳和营养不足,徐如人患了严重的胃溃疡。

就在*的余波退去的时候,“*”的浪潮开始席卷而来。“*”的开始改变了徐如人的生活轨迹。由于他的出生和他母亲在*的问题,他被当时的“特殊群体”组织以“怀疑”的罪名拘留、隔离和批评。这是他一生中最黑暗的时期。被拘留了一年多后,他的精神几乎崩溃了。当时,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被关押13个月后,学校改革委员会按照上级在“五七”道路上的指示,派了一批当时受到批评的*和知识分子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进行劳动改造。

从1969年12月到1972年12月,徐如人的一个家庭被转移到吉林省扶余县三井公社并在队列中定居。当时,他面对的是贫困的村庄和农民。因此,当他发现当地富含石英砂和苏打灰的盐碱地时,他考虑当地的资源是否能为落后的经济发展做出一些贡献。他的想法得到了公社*的支持。在其他几位“五·七”同志的帮助下,他们在工人的帮助下设计并焊接了一个180升的水热反应堆。它被用来生产水玻璃。这可能是我国第一个用本国方法制造的加压热液反应堆。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生产出低模数的硅酸钠并销售出去,为公社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徐如人的第一次水热合成实验,也是他的水热合成化学的开始。

1972年12月,吉林大学复课。由于教师短缺,学校决定招收徐如人全家和其他一些分散的教师回学校。尽管当时他还没有康复,而且是一所校办工厂的工人,但徐如人已经对这个决定感到兴奋。在那段时间里,他的日程表上只有诸如生产、实验和上课之类的词语。忙碌和紧张是唯一的生活条件。因为,他热爱科学和教育,抓住每一分钟。

1977年,徐如人被彻底平反。1978年,化学系开始恢复研究生招生。徐如人被选为第一位有资格招收研究生的中青年教师。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开始一丝不苟地了解研究生培养的实践。通过查阅大量数据,他发现当时几个国际研究小组在分子筛的合成和结晶方面非常活跃。

其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西德汉堡大学物化研究所的汉斯·莱赫特教授(时任国际分子筛协会副主席)。历经重重困难,他终于与汉斯·莱斯特教授取得了联系,并成功地邀请他于1979年、1981年和1983年连续三次在吉大港演讲。值得一提的是,每次讲座期间,他总是邀请国内生产、研究和科研领域的相关同事参加讲座,以促进对国际分子筛前沿和趋势的了解。

与此同时,徐如人领导的团队又立足于国情。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他从基础研究开始支持中国新兴的炼油催化裂化工业:他开发了REY高温水热“一对一烘烤”制备路线;“长效高温NaY导向剂”是为解决夏季生产中导向剂易胶凝和经常停产的关键问题而研制的,并已获得授权专利。

20世纪80年代初,他和他的团队根据国家要求转向基础研究,率先对世界分子筛科学技术发展的三个重要基础问题进行了最系统的研究:建立新的合成路线和开发新的分子筛;系统研究了分子筛和微孔晶体的结晶机理;特殊结构和功能分子筛的设计和定向合成。他是这个科学问题的国际发起人。1992年,他在中国科学院第六届大会化学系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这一全新的定向设计合成路线。与此同时,他和他在分子筛行业的同事们积极推动和组织国际学术交流。从1980年他参加第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开始,他就被邀请参加所有以前的国际分子筛会议。1995年,他和高姿在国际上发表了《沸石科学进展:中国视角》,全面介绍了分子筛科学技术在中国国内、科研领域的成就和发展。

1995年,他和闵恩泽院士在中国主持召开了首届国际分子筛学术会议。1998年,他被选为国际分子筛协会的执行董事。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进入该领域的国际学术领导机构,也是徐如人的研究团队走向世界该研究领域前沿的标志。经过全国分子筛学术界的努力,2007年,徐如人被任命为大会主席,闵恩泽院士和何明远院士担任联合主席。第15届国际分子筛大会(第15届IZC)在京召开,来自56个国家的1000多名分子筛科学家和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国科学家发表了286篇论文。第十五届国际分子筛大会为中国分子筛和多孔材料科学技术全面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国际分子筛工业的官方出版物《微孔和介孔材料》在2007年出版了一期特刊,表扬他对分子筛科学发展的杰出贡献。时任国际分子筛协会主席的魏特坎普在本期特刊的序言中评论道:“徐如人教授是中国、亚洲和世界材料科学和沸石界的领军人物”。另一方面,上述系统研究对我国“无机合成化学”学科的建立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这些成就使他成为无机合成化学的创始人和水热合成化学的先驱。与此同时,他还被聘为九家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国际顾问和编辑委员会。

三十年的辛勤工作使徐如人及其研究团队在分子筛和微孔材料化学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成为中国在国际上该领域研究的一面旗帜。

在阳台上筑巢,从凤凰带来梅花和蝴蝶

作为一名成熟的科学家,徐如人深知人才队伍建设是科研的第一资本。因此,他一直一丝不苟地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并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成功地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在这些人才中,有三人现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同时,徐如人积极参与实验室建设。

冯寿华是徐如人培养的第一位博士生,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于1989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访问了美国,并于1992年应徐如人的邀请回到中国。回国后,在徐如人的直接领导下,他开始了实验室建设的艰苦工作。他们在极度寒冷、炎热和睡眠中工作。为了省钱,许多体力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几乎每天在离开实验室前都要工作到深夜。他们无私地工作了一年多,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1993年,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无机水热合成重点开放实验室”。1999年,实验室更名为“教育部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2001年5月30日,经专家组严格审查,科技部正式批准成立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如人推荐冯寿华为实验室主任。

在的启发下,该实验室先后吸引了邱、陈洁生、肖凤寿、、霍启生、等一批海归,成为实验室建设的中坚力量,取得了许多显著成绩。

于吉红跟随徐如人从学习到工作了近30年,并于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有深厚的感情。她经常说,“我是最幸运的。我一直向徐先生学习,并受他的影响。我今天的成功给人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徐先生很严格。当我还是研究生的时候,我发现了带有阳离子骨架的分子筛,这打破了以前的概念。为了确认准确性,徐老师让我反复做了一年的实验。我们不久前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也是一个新发现,我让学生们重复了一年。”

当选为院士后,徐如人与季红进行了长谈。“院士是一个更高的起点,你必须承担更高的责任,”她认真地说。我们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促进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整个学校乃至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些话已经牢牢地刻在季红的心里。这些话也是徐如人当选院士时设定的目标。现在,任务又落到了他的学生身上。

徐星和徐星研究夫妇的国情

和他的妻子庞教授是一对知识分子。1952年,他们提前三年从上海交通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东北人民大学。他们一起参与了化学系的建立。经过多年的工作和交流,他们已经成为终身的朋友和商业伙伴。

1960年1月,和庞在长春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他们同舟共济,为一个共同的事业而战,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

“*”期间,徐如人因为出生被隔离审查了一年,然后他的家人被送到农村工作了三年。庞带着儿子、女儿和下乡,在“五十七路”第二个小泥屋里走了三年。

1977年,徐如人被平反并恢复教师身份。这对夫妇变得更加愤怒,并致力于研究分子筛,最重要的催化剂,吸附和离子交换材料。徐如人当时的研究是以符江石为原料,协助德惠县化工厂生产A型沸石和八面沸石分子筛。然而,庞与一汽合作开展了“分子筛型选择性红外辐射材料”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庞还荣幸地出席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并受到表彰。

自1979年以来,为了提高研究效率,两人一直在合作:庞专注于“杂原子分子筛”的研究,而则专注于“分子筛的结晶机理”和“新分子筛的合成”。

1984年,徐如人应邀参加了在南斯拉夫举行的国际分子筛会议,并就这次会议做了一次专题报告和几次口头报告,由夫妇俩共同研究。此后,他们参加了历次国际分子筛会议,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关系。

他们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国际同行的重视,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他们和他们团队的出色表现被国际分子筛科学界誉为“吉林集团”,成为中国分子筛领域的一面旗帜。

与此同时,他们不断总结、改进、丰富理论并著书立说。他们在“分子筛化学”和“无机合成化学”领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知识体系。他们共同编辑出版了八部学术专著,包括《分子筛与多孔材料化学》和《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

在这对夫妇的领导下,吉林大学培养了大批无机化学人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医生办公室成立于1984年。1987年,以无机合成为核心的无机化学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实验室被命名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已经连续四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991年,徐如人被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庞被评为“吉林省十佳女英雄”。

2016年10月11日是徐如人在吉大港的第65个年头。为纪念这一特殊时刻,将自己、妻子庞教授及其子女(徐莹教授和教授)的28本书作为永久藏书捐赠给学校图书馆,以表达他对学校的感情。

2017年9月16日,在吉林大学成立71周年之际,将毕生积蓄和庞教授的500万元捐赠给吉林大学,成立“庞与教育基金”,用于支持无机合成化学的建设和发展。

徐如人一生都在中国东北工作,他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传递给了他的学生、孩子和身边的每一个人。由于地理、气候和经济条件,许多从南方来到东北工作的同事相继离开。然而,徐如人坚持了66年,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是什么力量支持他留在东北并在东北扎根?他的一句话揭示了一个每个人都不理解的秘密:“如果这个地方的每个人都走了,谁来照顾它?”虽然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词,但它包含了他对东北建设和发展的责任和义务。

徐如人就是这样一个人,只要你决定做一件事,你就必须坚持到底!

他的作品硕果累累,但80多岁的徐如人并没有停止自己的创作。从2017年初开始,他开始考虑“凝聚态化学”的创建和构建。他致力于思考,每天花四五个小时查阅文件,写问题提纲和草稿。他想毫无保留地把他一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科学知识传给后代。

徐如人曾经说过:“虽然我的父亲是一个高级官员,但我们自己的家庭财产没有空间和土地。解放后,我和哥哥把我们所有的财产都捐给了国家。”徐如人轻松愉快的回忆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早已融入骨髓和血管的冷漠和力量。事实上,徐如人不仅捐赠了他的财产、书籍和积蓄,还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这个国家。

(作者是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党委书记兼研究员)

好老师、好父亲和好朋友

■于吉红

我于1985年在吉林大学化学系开始本科学习,并于1989年开始向徐如人先生学习。徐先生不仅是我的科研导师,也是我的人生导师。他对科学的无私奉献、执着的爱和对名利的冷漠一直激励着我,激励着我。

要成为学者,首先必须是人。

徐先生踏上了我人生的科研之旅。他经常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学习上必须首先是一个人,只有当他做得好的时候,他才能在学习上做得好。他总是以身作则,教导我们要有抱负、谦虚谨慎、淡泊名利、一丝不苟地进行科学研究。我深受徐先生的影响。成为老师后,我一直用这种方式教我的学生。在我成为学者之前,我必须先成为一个男人。徐先生现在已经86岁了,但他仍然一如既往地热爱科学。他每周都来实验室和我们交流。每当他谈论学术问题时,他立刻活跃起来,充满激情。可以看出,他从内心热爱科学。

徐先生总是很温柔和谦虚。在与学生、老师和陌生人打交道时,他总是和蔼可亲。他一直倡导和平,从不追求名利。他经常告诉我们,用心做任何事情都是好的,不要计较得失,不要抱怨,学会宽容别人。“*”期间,徐先生受到不公正待遇,身心受到伤害。每当提到这些事情时,徐先生总是很平静,很冷漠,从来没有听到他的任何抱怨。科学研究一直是徐先生最大的精神寄托。当时,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徐先生仍然坚持科学研究。我们现在进行的水热合成研究是在“*”期间在一个乡镇工厂里建立的。我们特别钦佩徐先生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做科学研究要站得高

作为一名科学家,徐先生很有创新精神。在徐先生的领导下,本实验室从事水热合成、分子筛材料、无机合成及制备。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意识到无机合成不能总是像炒菜一样盲目合成,新材料的发现必须走定向设计和合成的道路。定向设计合成是基于功能对结构进行设计、裁剪和修改,最终实现特定性能和结构材料的定向合成、制备和组装,是未来新材料发展的必然趋势。

1998年,我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从日本回国,与徐先生合作进行功能材料的定向设计和合成。对于无机晶体材料来说,实现定向设计和合成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那一年,许多人说不可能实现无机晶体材料的定向合成。但是,徐先生始终不渝地带领我们从最基础的工作入手,收集文献,建立数据库,然后总结和发现构成和结构的规律。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些结构设计和方向综合的理论方法和实验路径,走在了国际前沿。徐先生经常对我说,研究必须瞄准前沿,占领制高点,先想后想。徐先生的话给了我很好的科研灵感。

成为学者需要不断超越。

我和徐先生共事了近30年,从学习到工作都是如此。我是最幸运的,能一直跟着徐先生学习,我今天的成功有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徐先生经常和我交流,其中两次长谈让我印象最深。1998年我回到中国后,进行了一次长谈。徐老师和我谈了很长时间,因为我必须独立承担科研和教学工作。他要求我明确自己的目标,制定一个五年计划,并尽最大努力完成目标和任务。他说,如果你这样做,你将能够走向成功的下一步。这对我产生了特别大的影响。在那五年里,我致力于科学研究和教学,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被教育部评为第一批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我在定向设计和功能材料合成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4年,在开普敦举行的第14届国际分子筛大会上,我作为第一位应邀在大会上发言的中国学者,展示了我们在分子筛定向设计和合成方面的成就和进展,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和关注。

我当选院士后,许先生又一次意味深长地说,当选院士对你来说意味着又一个新的起点,你必须重新规划你的目标。院士是一个更高的起点,你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他给了我以下的职位:他不仅应该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他应该促进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学校甚至国家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和接班人。这些话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里。自从我当选为院士,我觉得我的负担更重了。我一直按照徐先生的指示,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前进,不辜负徐先生对我的厚望。

徐家的“梅宴”

我以上所说的,主要是徐老师对我这个科研老师的影响。在他的一生中,徐先生也是一位父亲和朋友,关心我的生活和健康。很多次,当徐先生得知我的身体有点不舒服时,他会从家里给我拿药到办公室,告诉我像父亲一样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这让我很感动。徐先生家的美味佳肴会经常带给我们。他家种了两棵树。每当梅子在七月和八月成熟时,他会叫我们的门徒到他家,举行梅子宴。在他的院子里,徐先生总是热情地招呼大家吃李子。每个人都围坐在梅树旁,像家人一样*地交谈和欢笑。那种快乐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我们就像一个快乐的大家庭。

“陶澧一言不发,另辟蹊径”——我想这正是徐老师作为一个老师和一个德才兼备的人的写照!

(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本版组稿负责人:张嘉靖

《中国科学报》(2018-07-23,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