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和翻译、《水调歌头·定王台》赏析与评价 宋代袁去华
《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水调歌头·定王台》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定王台》拼音对照参考
xióng kuà dòng tíng yě, chǔ wàng gǔ xiāng zhōu.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
hé wáng tái diàn, wēi jī bǎi chǐ zì xī liú.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
shàng xiǎng ní jīng qiān qí, yī yuē rù yún gē chuī, qū zhǐ jǐ jīng qiū.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tàn xī fán huá dì, xīng fèi liǎng yōu yōu.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dēng lín chù, qiáo mù lǎo, dà jiāng liú.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
shū shēng bào guó wú dì, kòng bái jiǔ fēn tóu.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yī yè hán shēng guān sài, wàn lǐ yún mái líng quē, gěng gěng hèn nán xiū.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阙,耿耿恨难休。
xǐ yǐ shuāng fēng lǐ, luò rì bàn rén chóu.
徙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水调歌头·定王台注释
①定王台:在今湖南长沙市东,相传是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瞻望其母唐姬墓而建。②楚望:唐宋时按各地的位置规模、发展状况,把全国划分为若干等级。楚望就是指湘州为楚地的望郡。
水调歌头·定王台赏析
《水调歌头·定王台》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上片以“雄跨”两字领起,展示了定王台所处的位置和广阔的背景:洞庭野和古湘州。纵览时空,气势不凡。在这样的历史和地理背景下,巍然高耸台基百尺的定王台使人自然联想到定王当日的威仪,旌旗如云,华盖千乘,丝竹歌吹,响遏行云。千年之后,音犹在耳,但那时的繁华早已云消雾散。斗转星移,历史几经变迁,多少朝代兴废更迭,哪里还有昔日的踪迹呢,使人不禁慨叹兴废的匆匆。
换头转入伤今。“登临处”三句,写登临之意。眼前看到的是万古不变的乔木落叶和大江奔流,使人在哀叹历史的情绪上又生岁月如流生命短暂之叹。“书生报国无地”五句,抒写自己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悲愤。作者心怀报国之心,但朝廷昏聩、腐败无能,使大好河山一夜之间惨遭沦丧,连象征朝廷命脉的袒陵也被敌人的铁骑所践踏。词人满腔的愤恨,难以遏止。这恨有山河破碎之恨,也有服国无门之恨,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萧瑟的秋风和昏暗的落日,更增添了词人的无限忧愁。
《水调歌头·定王台》将登临凭吊而激起的忧国之思、怀古之意升华为强烈的民族感情。结构严密,寄慨深沉,苍凉雄阔,慷慨悲壮,有辛(弃疾)派词人之风。
遥想当时定王登临,何等威仪:旌旗蔽空,如虹霓飞展,车盖千乘,呼拥前后,一路丝竹管弦,响遏行云。岁月如流,兴废悠悠,但词人的不胜今昔之感并没有落入一般咏怀古迹的窠臼,而是升华为感伤时事爱国之情,先抒自己请缨无路、徙然自首的悲心理,后叙山河沦落、故土失陷的惨痛局面。
定王台,在今湖南省长沙市东,相传为汉景帝之子定王刘发为望其母唐姬墓而建,故名。袁去华这首怀古词大约作于他任善化(县治在今长沙市内)县令期间。深秋时节,他登台览胜,怃然生感,作出了这首雄铄古今的爱国主义词章。
“雄跨洞庭野,楚望古湘州。”楚望:唐宋时按形势、人口及级济状况,将州郡、县划分人若干等级,有畿、赤、望、紧、上、中、下等名目。“楚望”就是指湘州(东晋永嘉初置,唐初改潭州,这里指长沙)为楚地的望郡。“楚望”与“古湘州”是同位语。词起笔写定王台所处地理形势,说它雄踞于洞庭湖之滨,古湘州地界,得*之助,阅千载岁月,声势自是不凡。一开头便时空纵览,大气包容,为下面写定王王台昔日繁华预伏了辽阔的背景,也给全词布下了苍莽的氛围。
“何王台殿,危基百尺自西刘。”词继以问答作势,点豁题意,唤起对古台旧事的追忆。定王台湮废已久,但那残存的台基,犹自嵯峨百尺。巍然耸立,当年台上雕梁画栋、彩壁飞檐,更不待言。词人进而推想到台的主人“西刘”——西汉时刘发坐镇一方的赫赫雄风。
“尚想霓旌千骑,依约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定王到此游玩,旌旗招展如虹霓当空,千乘万骑前呼后拥,浩浩荡荡;那响遏行云的急管高歌,依稀仍在耳边回响。然而,繁华消歇,已几度春秋,“屈指”一句,将当年盛会一笔化为过眼云烟,转折陡峭而有力。词思至此,为一顿挫,于是翻出无穷的感慨:“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兴废”二字,结上启下,意蓄双层。其一,指出从来繁华难久,盛衰无常,定王台的变迁就是历史的见证,收束了上片的怀古。再者,人世沧桑的轮回更替,触发了反观现实的深沉思绪,从而引出下片的伤今。而这,正是作者缅怀历史的真实命意之所在。下片换头仍就定王台落笔,但思路却从“衰”处生发。
“登临处,乔木老,大江流。”登台望远,但见老树枯枝在秋风中瑟缩,浩浩大江默默向东流淌。“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写景之中透出悲凉之意。这三句借苍凉冷落的深秋景色,从侧面渲染出定王台的残破衰败,暗引南宋王朝满目疮痍、国势日颓的*残破。其间年华水逝的咏叹,自然引出对自身遭际的感喟。“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后句化用陈与义《巴丘书事》“腐儒空白九分头”的诗句。这两句直抒胸臆,乃全词总旨所在。袁去华早年即志在恢复北宋*,“记当年,携长剑,觅封侯。”(《水调歌头》)但由于南宋朝廷苟安东南,权奸当道,使他有心报国,无路请缨,以致老大无成,徒然白首。
这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时代的悲剧。“一夜寒生关塞,万里云埋陵阕,耿耿恨难休。”这几句,象征性地勾画出金瓯破碎的悲惨画面:金兵猝然南下,破关绝塞,有如一夜北风生寒,以致使万里美好河山残破不堪,人民群众*,更别说什么皇家陵阙黯然无光了。古人以帝王陵寝作为国家命脉所在,北宋君王陵墓均在北方,如今悉沦敌手,意味着国家的败亡。对此作者耿耿于怀,悲愤难休。“徒倚霜风里,落日伴人愁。”山河残破,请缨无路,他徘徊在萧瑟秋风里,暮霭斜晖,一片惨淡,不禁倍添哀愁。词结尾仍收回到定王台上,结构十分紧凑,并以景寓情,饶有余韵。
最后点出一个“愁”字,并不表示消沉、绝望,而是英雄洒泪,慷慨生哀,与全词悲壮的格调是完全统一的。
这首词画面壮阔雄浑,音调苍凉激楚,充溢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比之《宣卿词》中其它众多的吟赏风光之作,思想与艺术均属上乘。爱国词人张孝祥读了这首词后,大为称赏,并“为书之”(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引为同调,是颇有见地的。
《水调歌头·定王台》翻译、赏析和诗意
雄跨过洞庭野生,楚望古湘州。什么王台殿,高基百尺从刘。
回想五彩旌旗千骑,依照约定入云歌吹,屈指几经秋。
叹息繁华地,兴废两悠悠。
登临之处,乔木老,万里的长江流去。
书生报国无地,空白九分头。
一夜寒生关塞,万里说埋在陵墓阙,耿耿恨难休。
徘徊霜风里,落日伴人愁。
* 以上翻译来自百度翻译(AI),仅供参考
网友对《水调歌头·定王台》的评价
暂无评论
推荐阅读
-
《水调歌头(次韵别张梦卿)》原文和翻译、《水调歌头(次韵别张梦卿)》赏析与评价 宋代袁去华
-
《水调歌头(次黄舜举登姑苏台韵)》原文和翻译、《水调歌头(次黄舜举登姑苏台韵)》赏析与评价 宋代袁去华
-
《水调歌头·定王台》原文和翻译、《水调歌头·定王台》赏析与评价 宋代袁去华
-
《水调歌头(丁已长沙寿王枢使)》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宋代赵师侠
-
《水调歌头(寿湖南胡太初)》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宋代王义山
-
《水调歌头(乙亥春永嘉归舟)》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宋代王义山
-
《水调歌头(自湖北漕移湖南,总领王、赵守置酒南楼,席上留别)》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宋代辛弃疾
-
《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宋代辛弃疾
-
《水调歌头(夜泛湘江)》原文和翻译、《水调歌头(夜泛湘江)》赏析与评价 宋代王炎
-
《水调歌头(送魏倅)》原文和翻译、赏析与评价 宋代王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