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科

仪凤

科普小知识2021-11-16 12:22:47
...

仪凤(676年十一月—679年六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宛丘“凤凰”集,众鸟数万,前后翔从,行列整齐,以色别群。676年,以陈州“凤凰”集,改元“仪凤”。共计4年。

1、君主介绍


李治

唐高宗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字为善,中国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嫡三子。贞观五年(631年)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皇太子李承乾与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长安太极殿,开创了有贞观遗风的永徽之治。李治在位三十四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2、大事记

长孙讷言新增《切韵》

仪风二年(六七七),长孙讷言新增《切韵》成。《切韵》乃隋代陆法言所编,至唐大行于世。《切韵》重在分辨声韵,收文字及义训不详遂有多种增修韵书问世。讷言所增《切韵》属笺注类,以《切韵》为底本,承陆书分韵及体例,略增字数(新增字大抵出自《说文》),重点在以《说文》订补及笺注《切韵》,据《说文》加案语,记于原注之末,或解释字体,或补充训释,一变韵书而兼字书。此书流传甚广,保存至今,敦煌文书存有诸卷。

百济扶余氏散亡

仪凤二年(六七七),唐授百济王子扶余隆光禄大夫、太常员外卿,兼熊津都督、带方郡王,使归本蕃,安辑余众。时百济之地渐为新罗占领,隆不敢入旧国,寄居高丽之境而卒,自是扶余氏散亡。


安东都护府北部

再徙安东都护府于新城

上元三年(六七六)唐徙安东都护府于辽东城(今辽宁辽阳),罢华人任都护府各级官职,仪凤二年(六七七),遂授原高丽王唐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都督,朝鲜郡王,使还辽东、安辑高丽余众,镇抚本蕃。高丽民先徙于内地诸州者亦皆遣返,与藏同归。唐将安东都护府再徙于新城(今辽宁抚顺北)。安东都护府两次内徙,表明唐已退出高丽。唐太宗、高宗二朝竭中国之力取高丽,既得之而不能守,究其原因,一则辽东道远,粮运艰阻,二则东、北边契丹、奚、突厥渐多作梗,顾此失彼,而主要原因,则是西北边吐蕃炽盛,牵制唐朝,使之不得不在东北方采取消极退守之策,此外,尚存在高丽民反抗激烈诸因素。自此以后,唐惟有拥大同江以南地区之虚名,至开元廿四年(七三六),此虚名亦予放弃。


狄仁杰

高丽高氏散亡

仪凤二年(六七七),辽东都督、朝鲜郡王高藏返辽东后,潜与靺鞨勾结谋反,事未及发,唐已知之,召藏还内地,配流邛州(今四川邛崃)。唐再散徙高丽民于河南、陇右诸州,留贫弱者于安东城旁。自是以后,高丽旧城故地渐被新罗占领,高丽余众或奔靺鞨,或投突厥,于是高丽之高氏旧族皆散亡,君长亦绝。高藏于永淳元年(六八二)卒于流所,诏送京师,赠卫尉卿,葬于颉利墓左,树碑其阡。

罢农忙出使巡抚

仪凤二年(六七七)四月,诏以河南、北干旱,遣御史中丞崔谧等分道存问赈给。侍御史刘思立上疏曰:今麦秀蚕老,农事方殷,敕使巡抚,人冀天恩,必聚集参迎,妨害生产。既行赈给,须立簿书,更成烦扰。无驿之处,劳扰更甚。农忙时节,废须臾则亏岁计,不如委州县赈给,待秋后闲时出使查赈给政绩,行褒贬。疏奏,谧等遂不行。

吐蕃攻扶州

仪凤二年(六七七)五月,吐蕃攻扶州临河镇(今四川南坪附近),擒镇将杜孝升,令孝升以书劝松州都督武居寂降,孝升坚决不从。吐蕃舍孝升而还。孝升复帅众坚守临河镇。唐授孝升游击将军(从五品以下),以示褒奖。八月,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十二月,诏大发兵讨吐蕃。

张文瓘卒

仪凤二年(六七七),张文瓘卒,年七十三。文瓘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人。贞观初(六二七)举明经,补并州参军,长史李绩重之,比之为管(仲)萧(何)。累迁水部员外郎。时瓘兄文琮为户部侍郎,旧制,兄弟不许并居台阁,乃出瓘为云阳令。龙朔年间(六六一至六六三),授东西台舍人,参知政事。乾封二年(六六七),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知左史事。高宗造蓬莱、上阳、合璧等宫,征讨四夷,京师养厩马万匹,帑藏渐虚,文瓘谏:劳民生怨,隋鉴未远。高宗纳之,减厩马数千。咸亨三年(六七二),改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不久,迁大理卿。文瓘到官旬日,断疑案四十余条,执法公正,时人比之戴胄。上元二年(六七五),拜侍中,兼太子宾客。文瓘以严正著称,诸司奏议,多所纠驳,高宗十分信赖。朝廷有大事,若卧病在家,高宗必问诸宰臣:“与文瓘议否?”未议,则遣与议之,已议,则从之。时新罗叛唐,高宗欲出兵征讨,文瓘谏曰:吐蕃扰边,兵患未解,又伐新罗,民不堪其劳,请息兵修德安百姓。曾参与撰写《永徽留本司格后》(十一卷)。有子四人,皆至三品官,时人称为“万石张家”。

停“通乾”年号

仪凤三年(六七八)四月二十二日,赦天下,改来年年号为通乾。十二月,以“通乾”反语为“天穷”,其意不善,诏停之。

贡举人须通《道德经》

仪凤三年(六七八),高宗诏自今而后,《道德经》与儒经并为上经,贡举人皆须兼通。

娄师德使于吐蕃

监察御史娄师德仪凤三年(六七八)应猛士诏,从军击吐蕃。及刘审礼战败,师德奉敕于洮河收集散亡将士,军乃复振。师德奉命使于吐蕃,吐蕃首领论赞婆等自赤岭备牛酒迎之。师德宣导上意,喻国威信,开陈利害,赞婆畏悦,数年不犯边。师德以功迁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知营田事。

廷议御吐蕃之策

唐军数败于吐蕃,仪凤三年(六七八),高宗召侍臣议绥御之策。高宗曰:往者灭高丽、百济,比岁用兵,糜费中国,朕至今悔之。今吐蕃侵边,事不得已,须善谋之。吐蕃骄狠,未识恩威,罪迹贯盈,方当就擒,不可和好。中书舍人郭正一言:宜少发兵募,且遣备边,明立烽候,勿令侵掠,待国用丰足,一举而灭之。给事中刘齐贤、皇甫文亮亦皆言守备之便。惟中书侍郎薛元超曰:纵敌则生患,防边则卒老,不如料拣士卒,一举灭之。高宗以李勣之后无善将,罢议。

魏元忠言御吐蕃之策

仪凤中,吐蕃频犯塞,唐兵不能御。三年(六七八),太学生魏元忠赴洛阳,言御吐蕃之策,曰:理国之要,在文与武。今言文者以辞美为首,不问经论;言武者以骑射为先,不稽方略。故选将当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今朝廷用人,类取将门子弟,彼皆庸人,不堪外任。古之立殊功者,皆出自贫贱,未闻家代为将。又言赏罚乃军国切务。今罚不能行,赏亦难信,岂可望将士效死之功。中才之人恐赏赐将竭仓库,此乃徇近利而忘远图。又言出师之要,全资马力,吐蕃之强,即恃马力。请开畜马之禁,许百姓畜马,官军大举发兵,则可市马应战,转彼之强,为已之盛。高宗善其言,召见之,令元忠直中书省,仗内供奉.

狄仁杰整肃朝廷

狄仁杰为侍御史,大力整肃朝廷。仪凤四年(六七九)正月,司农卿韦机于东都禁苑建成宿羽、高山、上阳等宫,乘高临深,十分壮观。仁杰弹劾韦机导上为奢泰,机因此免官。左司郎中王立本恃宠用事,仁杰奏其好情,请付法司。高宗特赦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立本?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立本,请流放仁杰,以为忠贞臣子之戒。”立本因此受罚,朝廷由是肃然。

戴至德卒

仪凤四年(六七九),戴至德卒。至德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戴胄之嗣子(兄子过继)。乾封中(六六六至六六七),累迁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寻转户部尚书,知政事。父子十数年间相继为宰相,时以为荣。迁尚书右仆射,每遇申诉冤滞者,皆先据理难诘,有理者,则密奏之,不显己之决断以取私恩。时刘仁轨为左仆射,常美言许诺来诉者,人多赞仁轨,号“解事仆射”。至德不以为然,曰:“庆赏刑罚,人主之柄,为臣岂得与人主争权柄!”高宗知而深叹美之。

器弩悉弄立为吐蕃赞普

仪凤四年(六七九)二月十一日,吐蕃赞普(弃宗弄赞)卒。赞普子器弩悉弄,年八岁,与其舅麴萨若诣羊同(今*革吉、改则一带)发兵,其弟六岁,在论钦陵军中。国人畏钦陵之强,欲立弟为赞普,钦陵不可,与萨若共立器弩悉弄,政事仍委于钦陵。唐高宗闻赞普死,诏吏部侍郎裴行俭为安抚使,乘间经略之。行俭以钦陵为政,大臣辑睦,未有间隙,不可图而止。十月六日,文成公主遣大臣论塞调傍来告丧,并请和亲,高宗遣郎将宋令文往吐蕃参加赞普葬礼。


明崇俨影视艺术形象

明崇俨死

仪凤四年(六七九)四月,明祟俨被盗杀于东都。崇俨洛州偃师(今河南偃师)人。少随父恪任安喜令,部下有小吏善召鬼神,尽传其术于崇俨。乾封初(六六六),崇俨任黄安丞,刺史有女病笃,崇俨以方术治之而愈。高宗闻其名,召与语,授冀王府文学。仪凤二年(六七七),迁正谏大夫,特令入阁供奉。崇俨每谒见陈时政,多托鬼神为言,以符咒幻术为高宗、武后信重。曾言太子贤不堪继承大位。及崇俨死,武后疑太子所为,令御史推鞫,户奴赵道生言太子使己杀之,贤由是被废,牵连者甚众。赠崇俨侍中,谥曰庄。

田仁会卒

仪凤四年(六七九),田仁会卒。仁会雍州长安(今西安市)人。武德初(六一八)擢制举,累仕左武侯中郎将。贞观十八年(*四),薛延陀数万骑扰河南,仁会与执失思力率兵击败之,尾逐数百里,玺书慰劳。永徽中(六五0至六五五)为郢州刺史,时天旱,仁会自曝祈雨,获甘泽,得丰年,民歌之。后迁胜州都督。州界有山贼依山剽劫行人,仁会发兵捕之,自是城门夜开,盗贼绝迹。入为太府少卿。麟德二年(六六五),转右金吾卫将军,所得俸禄,估外有余,交纳于官。仁会强力疾恶,昼夜巡警,自宫城至衢路,丝毫越法,无不立捕,每日廷罚数百人,躬自阅之,略无宽大。京城无贵贱皆畏惮之。时有女巫蔡氏自言能起死回生,仁会验知假妄,奏流远境。总章二年(六六九),迁太常正卿,后转右卫将军。致仕,及卒,年七十八。谥曰威。

3、改元调露

仪凤四年(六七九)六月三日,改元调露,大赦天下。

上一篇:永康

下一篇:调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