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稚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医学家。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奠基人之一。
1、人物生平
成长
林巧稚在为孕妇做产前检查
1908年,林巧稚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1913年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毕业于厦门女子师范学院并留校任教。
1921年,北京协和医科大学(今协和医学院)落成,林巧稚考入该校。
1929年,从协和医科大学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也是首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工作
由于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她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并在1932年,被学校派往英国伦敦妇产科医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1933年,到奥地利的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当研究生。
在出国学习期间,参观了剑桥大学、纽汉姆大学,又在马里兰医学院的妇产科里进修实习了两个月。她几乎用尽了实验室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到有丰富资料的图书馆学习,中午拿出一份夹心面包充饥。除此之外,还广泛地参观了伦敦各家医院和科研机构,如蔡尔斯妇科医院、伦敦妇幼医院、伦敦妇婴医院等。参观了镭放射治疗中心站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设备,这启发提供了她的研究思路,奠定了她研究治疗绒毛膜上皮癌的基础。最后她又到英国皇家医学院妇产科学系,在自己的老师科主任的实验室内进行小儿宫内呼吸课题的研究,她的研究成果被推荐到伯明翰市举行的英国妇产科医学会议上交流,受到好评。
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被日本人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因为战争,她的医学科学研究终止了将近10年。
1942年,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她主动采取降低挂号费、对贫穷患者医疗费减免等措施。不久,又担任了中和医院(前身为*医院,今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
1946年,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同年,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多次邀请她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并在此工作直至去世。
1956年6月,中国第一个妇产专科医院北京妇产医院建成,林巧稚担任第一任院长。
1959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院士),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
*开始,随着协和“收归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造”运动展开。林巧稚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反动学术权威”,被发配到病房做护工,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毕竟,她还没有离开协和,她说这已经是再幸运不过。“*”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
1972年至1974年,先后出访美国、加拿大、瑞士、法国等国家进行学术交流。
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
患病
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返回中国。在首都医院,经检查,她被确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栓、心脏病。患病期间,她开始在轮椅上、病床上写关于妇科肿瘤的书籍,直至4年后,50万字的专著《妇科肿瘤学》完成。
1980年12月2日,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虽遭亲友劝阻,但她还坚持工作。此时,她早已不是住院医师,但她要求值班医生和护士,只要病人出现问题,即使是半夜也要马上通知她。甚至在去世前一天还接生了6个婴儿。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抓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同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医院逝世。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2、主要作品
林巧稚曾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城乡,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主编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大全》等书。率先对妇产科学许多方面进行了研究,许多研究结果发表于《用造袋术治疗后腹壁囊肿一例》等文章中。这些都是中国以往妇产科医学史所未涉及到的领域。(注:外文文献中林巧稚署名为LimKT)
论文
林巧稚.用造袋术治疗腹壁囊肿一例.中华医学杂志,1930,16.
LimKT.SpontaneouspneumothoraxInnewborn.ChinMedJ.1932,46:986.
LimKT.OnfoetuseswithcephalicmalformationsdeliveredinPekingUnionMedicalCollegeHospitalfromJuly1st1922-Jan1st1934.ChinMedJ,1956,49:624.
ChinTL,LimKT.Theyeast-likefungifoundinthebaginaofpregnantandnon-pregnantwomen.ChinMedJ,1936,50:1211.
LeachCN,ZiaSH,LimKT.AttempttoimmunizenewborninfantantstotetanusneonatorumthroughadministrationoftetanoustoxoidtoPregnantmother.AmJHyg,1946,24:439.
林巧稚.乙酰胆碱在正常分娩机制中的作用.中华生理学杂志,1949,17.
林巧稚,连利娟,唐敏一.从病理检查和尿绒毛性腺激素定量试验讨论子宫绒毛膜.上皮癌的预后.中华妇产科杂志,1957,2:128.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教研组,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市88988居民地区子宫颈癌普查结果初步报告.中华妇产科杂志,1960,8:99.
林巧稚,连利娟.24例良性葡萄胎及恶性葡萄胎转移的研究.中华妇产科杂志,1963,9:271.
林巧稚,连利娟.恶性葡萄胎85例诊断及预后的探讨.中华妇产科杂志,1964,10:370.
林巧稚.避孕、人工流产和输卵管结扎术的几个问题.人民军医,1964,5:32-27.
著作
林巧稚,主编.农村妇幼卫生常识问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
林巧稚,主编.家庭卫生顾问.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林巧稚,主编.家庭育儿百科大全.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林巧稚,主编.妇科肿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3、研究成果
女性盆腔病症
20世纪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子宫出血致病的生理原因和不同职业妇女出血状况进行研究。研究较为多见的盆腔脏器的炎症,如盆腔炎、盆腔结核等对生殖系统的影响,研究细菌学和尿道细菌学。
从临床统计学中,她发现,妇科病是占妇女发病率的2/3。当时,国家贫困落后,医疗卫生条件极差,妇女尤其难躲产前产后关,难产婴儿死亡率极高,子宫出血、宫颈糜烂等病成了常见病,她实感自己责任重大,同时,她还在寻找妊娠生理原因,研究月经和排卵的科学原理,这一现象同身体状况的内在联系。1939年,医院要她研究妇产科基础理论,因她获得了去芝加哥大学妇产科学系学习的机遇,在生理学、妇科肿瘤、内分泌和畸形胎儿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新生儿溶血症
1950年代,某女工因新生儿溶血症连续夭折了三胎后写信向林巧稚求助。新生儿溶血病当时在国内还没有成活的先例。为了圆这位女工的母亲梦,林巧稚查遍国外最新的医学信息,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约有关专家座谈,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方法治疗新生儿溶血症,填补了中国妇产科医学的空白。
妇科肿瘤
1940年代末,她就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
据她掌握的不完全统计,每年大约有100多万妇女死于癌症,她深感癌症是妇科疾病的最大难点。重返协和医院后,就组织在染色质、染色体的遗传学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病毒可能是肿瘤的病因之一。她带领学生对葡萄胎、子宫绒毛膜上皮癌进行长期了解和跟踪检查。总结1948年7月到1958年12月底接收住院的158人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其中良性葡萄胎86人,恶性葡萄胎27人,绒毛膜上皮癌42人,合体细胞子宫内膜炎3人。恶性葡萄胎病例中24例发生远处转移,86例良性葡萄胎竟有9例发生远处转移,这一事实推翻了国外专家自1947年以后根据200例葡萄胎病例分析,认为良性葡萄胎不转移的结论。
在她分析癌症发展变化的同时,北京市*接受了她对妇科的普查建议,于1958年9月经她组织抽样83个机关单位、27所学校、22处居民地段的7万多29岁以上妇女进行检查,结果发现患有子宫颈糜烂、子宫颈瘤、子宫颈癌、葡萄胎和绒毛膜上皮癌者都各占一定比例。60岁之后,她知道自己在有生之年未必能彻底征服癌症,便找来学生连利娟、宋鸿钊,把自己自1948年以来所积累下来的癌症追踪资料全部交给了他们。
4、慈善事业
林巧稚不但给有钱有势的妇女看病,对穷苦百姓都一视同仁,交不起钱的病人,她就免费治疗。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成立之后,她在协和医院门诊看病,同样鼓励平民百姓不要挂她的专家号,告诉他们“挂我的普通号,同样是我给你看病”。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百姓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在林巧稚手里接产出生的孩子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林巧稚对待病人极为温柔耐心,因此很多妇女千里迢迢赶到协和找林大夫。原协和医院副院长黄人健回忆说,她曾看到林大夫掏出几十块钱给一个流产的贫穷妇女,让她买营养品。“那时林大夫的工资是300块,像这样资助病人的情况太常见了。”
早在“*”前的1965年,她还捐出去过两笔存款。一笔是她在美国学习期间节省下来的生活费,折合成人民币约9700元;另一笔是她任中科院学部委员后积存下来的车马费,共7000元。在当时,这笔钱还算是不小的数目。她把这些钱捐给了医院,希望院领导用于改善医院幼儿园的条件。
5、所获荣誉
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1960年,被评为全国教育和文化卫生方面的*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
2009年9月14日,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6、社会活动
担任社会职务
1954、1959、1964、1975、1978,分别担任第一至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受聘为中国科学院第一届学部委员,是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
1956,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担任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编辑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
1957,受聘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当选中华医学会节育技术指导委员会委员。
1959,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担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1973年至1977年,受聘担任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
除此之外,还曾担任*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
学术交流
1953年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考察医学教育工作。
1965年,筹备并主持了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
1972年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
1974年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
1978年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
7、人物轶事
破格录取
1921年7月下旬,林巧稚和女伴余琼英到上海参加北京协和医学院的考试。在考英语时,由于天气酷热难耐,余琼英中暑晕倒在考场,林立即中断考试,与另一女生将余琼英迅速抬到阴凉处,仅用十来分钟,便迅速敏捷地处理完了这起突发事件。然而,回到考场,考试时间已过。
所幸,在考场之外,她被考官发现了难得的素质:第一,会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对在协和学习至关重要;第二,处理突发事件沉着果断有序,这是当医生不可缺少的;第三,她的各科总成绩并不低。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破格录取她入学。
独立手术
林巧稚还在当助理医师的时候,就是一位出色的医生,独立地完成了第一例大手术。
一个深夜,协和医院遇到了一位子宫破裂流血不止的年轻妇女,林巧稚还是助理医生,无权处置这种病人向科主任报告危急情况后,科主任让她自己做手术。她果敢地通知手术室,站上手术台,完成了她当医生的第一例大手术。手术的成功,也引起了医院更多人的注目。她被提前3个月由助理医生晋升为住院医生,比同班同学提前两个月接到继续任用聘书。
爱喝咖啡
喝咖啡是林巧稚最大的爱好,起床后、重大手术之前,她都要喝上一杯热咖啡提神,*曾多次从国外带回咖啡豆送给她。1965年,林巧稚参加医疗队下乡,打包行李时,她把咖啡装进去又拿出来,犹豫再三。带咖啡和白糖下乡,这在当时是件大事,算是典型的“资产阶级作风”。林巧稚专门向医院领导请示汇报,院领导考虑她多年来已养成习惯,批准她“破例”。
终生未嫁
林巧稚考上协和时已近20岁,除了她其他女同学基本都结婚了。家人担心她的婚嫁问题曾进行劝阻,但她坚决去参加考试,据说她还摞下一句气话:“那我就一辈子也不嫁!”
毕业后因学业优异留校任职,然而聘书中规定:“……聘任期间凡因结婚、怀孕、生育者,作自动解除聘约论。”林巧稚接下此聘书,若结婚生子,则会被解聘。据说她曾有过一段朦胧的恋爱,但由于在医院表现出色,被派赴欧美考察深造,恋情也不了了之。
其实这条违背人伦的规定很快就被废除了,但是林巧稚已经彻底投身到妇产科的工作中。每天来看医院看妇产科的妇女更加喜欢这个黑黑皮肤、大大眼睛的中国女医生。络绎不绝的病人和各色各样的病症成为了林巧稚生活的全部。每年的生日,她依然会坚守在产房一线,“我到产房过生日更有意义。我为难产的孕妇接生,当小宝宝在我生日的时候降临人世,那哇哇啼哭声是最动听的生命赞歌,对我来说,那是最好不过的生日礼物了”,一年又一年,林巧稚此生再也离不开产房,再也离不开她心心念念的病人们。
因此直到晚年,林都未曾婚嫁,一直在做妇产方面的工作。家里的电话放在床头,医院有严重的病例,就整夜地守着电话等消息。她曾说过,“我的惟一伴侣就是床头那部电话。”
8、社会评价
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
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在生活和事业两者不可兼得的条件下,她选择了事业,为事业终身未婚。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光明网)
她是一团火焰、一块磁石。她的“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极其丰满充实地度过的。她从来不想到自己,她把自己所有的技术和感情,都贡献倾注给了她周围一切的人。关于她的医术、医德、她的嘉言懿行,受过她的医治、她的爱护、她的培养的人都会写出一篇很全面很动人的文章。……她不平凡的形象永远在我的心中闪光!(作家冰心《悼念林巧稚大夫》一文)
回顾林巧稚的一生,她曾为自己的医学理想而坚定求学,曾坚守在妇产科的岗位数十年如一日勤勉工作,曾用她的双手迎接过千千万万个新生命的到来。“她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盛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她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林巧稚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在孕妇和婴儿身上,笑着说:“我是个医生。”
9、后世纪念
纪念馆
林巧稚逝世后,厦门鼓浪屿于1984年5月建造了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其中的“毓”为培育养育之意,是对其一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医学人才、亲自接生了5万多名婴儿的纪念。
2009年12月23日上午,厦门首个医德教育基地在林巧稚纪念馆揭牌成立。
蜡像
2004年天津美术学院副教授艾得胜为国家博物馆创作林巧稚蜡像,2005年林巧稚蜡像获国家博物馆“一等奖”。该蜡像曾在中国蜡像馆、厦门世界名人蜡像馆展出。
纪念邮票
纪念邮票
书籍
出版时间 | 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
1985-06 | 林巧稚 | 吴崇其,邓加荣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1989 | 林巧稚 | 吴崇其,邓加荣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2 | 林巧稚 | 吴崇其,邓加荣 | 福建科技出版社 |
2007 | 天堂没有路标 | 赖妙宽 | 鹭江出版社 |
2012-03 | 林巧稚 | 张清平 | 百合文艺出版社 |
妇产科医师奖
中国妇产科医师奖(简称COGAAward),又称“林巧稚妇产科医师奖”,经中国医师协会批准COGA于2012年设立。2014年经评选委员会会议,修改名称“中国妇产科医师奖”为“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该奖项旨在表彰奖励在妇女健康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妇产科医生,对中国优秀的妇产科医师给予奖励。
电影
描写林巧稚一生感人事迹的电影《大爱如天》作为*电视台十七大献礼片,在“十一”前播出。同时该片也是“中国科学家系列电视电影”的开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