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城市建筑

熙德之歌

科普小知识2021-10-13 12:54:17
...

1、概况

熙德 《熙德之歌》(这部史诗的全名是《我的熙德之歌》。(CANTARDELMIOCID)。“熙德”源于阿拉伯文,是对男子的尊称,意思为领袖或领主。“我的熙德”即“我的主人”或“我的先生”。)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史诗。它本是一部游唱诗,作者是谁,已无从查考。有的文学史研究家认为是教士所作,有的认为是游唱歌手的作品。盛行于十二世纪的游唱诗均是一些不知姓名的游唱歌手创作的。他们生活贫困,四处飘泊,或在街头广场,或在酒肆旅店,或在贵族府第卖艺度日。

当时西班牙民众都不识字,他们为了娱乐,同时,也为了得到一些历史知识,很爱听游唱诗人演唱或朗诵。《熙德之歌》是迄今保留最完整的一部游唱诗,写作时间一般认为在公元1140~1157年之间,全诗长达3730行,是根据历史事实写成的。使用语言为卡斯蒂利亚语(西班牙方言的一种)。

2、故事主人

简介

“熙德”源于阿拉伯文,是对男子的尊称。

熙德是西班牙著名的民族英雄,原名罗德里戈·鲁伊·地亚斯,公元一〇四〇年左右生于比瓦尔村,父亲是比瓦尔的贵族。由于他英勇善战,赢得摩尔人的尊敬,称他为“熙德”(阿拉伯语对男子的尊称)。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六世因熙德对摩尔人作战功勋卓著,将自己的堂妹希梅娜许配他为妻。

流放

一〇八〇年,熙德因未经阿方索国王的同意,擅自对托莱多*王国发起进攻,引起国王强烈不满,于次年受流放国外的处分。熙德*率领一部分亲友和追随者离开卡斯蒂利亚,到占据萨拉戈萨的摩尔国王的军队中效力,并成为国王的保护人,后来脱离了摩尔国王。由于他骁勇、慷慨大方、宽宏大量,许多卡斯蒂利亚和周围各王国的勇士慕名前来投奔,熙德的*迅速壮大,并不断地与摩尔人作战,屡战屡胜。一〇九四年,熙德攻下了巴伦西亚及其周围地区,成为这一地区实际上的统治者。一〇九九年,熙德在巴伦西亚去世,他的妻子希梅娜携其遗体回卡斯蒂利亚。

3、创作

《熙德之歌》便是根据罗德里戈·鲁伊·地亚斯的生平事迹经过艺术加工创作的。全诗分三部分(三歌)。

故事情节

第一歌写熙德因被卡斯蒂利亚国王流放而离开亲人去前方打仗。在最初的几次战斗中,熙德就夺回了被摩尔人占领的几个重镇。他把获得的战利品卖给当地居民以换取军需。接着他又深人敌占区,为国王夺得骏马数十匹。

第二歌写国王亲自为熙德的女儿操办婚事。熙德在前方屡战屡胜,使摩尔人闻风丧胆,为了表彰熙德的功绩,卡斯蒂利亚国王亲自替熙德的两个女儿做媒。

第三歌写熙德和两个女婿的矛盾。熙德对他的两个女婿并无好感,只是看在国王的情面上,勉强答应了这两桩婚事。新女婿是两个贪生怕死的公子哥儿,熙德的士兵们都把他们当作笑料。两公子怀恨在心,策划对熙德施行报复。有一天,两公子伪称携妻子回家休整。熙德不知是计,赠与宝剑金银无数。两公子把熙德的女儿带到一荒郊野岭,残忍地剥去她们的衣服,对她们进行惨无人道的虐待、毒打,然后扬长而去,把夫人们扔给了野兽恶禽。幸而被熙德的手下发现,才保住了她们的性命。熙德知情后立即向国王提出控诉。国王对熙德的遭遇深表同情,决定由贵族法庭来审理此案。法庭宣判两公子背信弃义并允许熙德与之决斗。熙德轻而易举地战胜了这两个忘恩负义的家伙。

与此同时,纳瓦拉扣阿拉贡的两位王子派人来向熙德的两位女儿求婚。熙德欣然应允。

此后,熙德的军队在决斗中大获全胜。全诗在熙德女儿们婚庆的欢乐声中结束。

《熙德之歌》用谣曲的形式写成,句法比较简单,但遣词刚劲有力,洋溢着强烈的英雄气概和浓郁的民族特色。诗歌把西班牙人民的气质集中在熙德的身上,热情讴歌了坚强的意志、忠诚的心灵、真挚的爱情,诗歌富于历史的真实性,对西班牙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都有十分精彩、细致的表现,是西班牙文学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

4、影响及深远意义

民族英雄

《熙德之歌》将主人公熙德作为杰出的民族英雄来加以歌颂,这充分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感情和愿望。众所周知,自从公元七一一年摩尔人大举入侵西班牙后,西班牙人民长期遭受异族的侵略、压迫和统治,西班牙民众和侵略者摩尔人之间的矛盾成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摆脱异族的欺压,争取独立*,收复国土,统一祖国是西班牙人民的共同愿望。作为一名封建骑士,熙德远非完美无瑕(如他曾几次在摩尔国王的军队中服役;他也参与过诸侯之间的混战等),但英勇地抗击异族入侵,并取得辉煌的战果这一点毕竟是他一生事迹的主流,因而,人民大众将他看成英雄,看成是民族解放意愿的体现者,从而在人民中间出现诸多关于熙德的传说。

《熙德之歌》的作者融合了这些民间传说,突出了他英勇战斗、抗击异族入侵、收复国土的一面,将他塑造成反击侵略者的坚强战士和体现卡斯蒂利亚人民传统的忠勇精神的民族英雄。

感情

《熙德之歌》在描绘主人公与国王阿方索的关系方面也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熙德是个忠臣,尽管遭到国王不公正的待遇——将他流放,但他对君王始终忠贞不贰;后来占领了巴伦西亚,成了实际上的一方之主后,他仍然对阿方索忠心耿耿,俯首称臣。从历史的眼光看,熙德的忠诚完全和民众的愿望一致,因为在民众的眼里,国王是驱逐异族入侵者、统一祖国的领头人,只有诸侯藩臣忠于国王,君臣团结,才能战胜敌人。事实上,卡斯蒂利亚国王阿方索在领导民众抗击摩尔人,收复国土方面确实起过积极的作用。因此,他们竭力颂扬忠于国王的臣属,而对窃据一方,飞扬跋扈的封建贵族则深恶痛绝。另外,以阿尔瓦尔·发涅斯为代表的熙德手下的一大批部属对熙德的一片忠心,也同样体现了这种关系。史诗的作者还将忠勇双全的英雄人物熙德和以卡里翁两公子为代表的某些封建贵族的丑恶行为进行了鲜明的对比:熙德的忠勇、正直、慷慨、宽宏的性格受到了充分的赞扬,而卡里翁两公子等人的怯懦贪婪、奸诈残暴受到了无情的揶揄和揭露。


熙德

精神

《熙德之歌》从艺术角度看是一部贯穿着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它不仅描写人物异常生动真实,具有典型意义,而且还如实地反映了西班牙当时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作品的语言淳朴自然,笔法简练生动,许多场景,寥寥几笔,便形象地展示在眼前。例如,关于激烈的战争场面的描绘:

人们只见到刀枪在上下飞舞,

许多面盾牌被刺穿,

许多件铠甲被撕烂,

许多面白旗被血染红,

  许多匹无主的骏马在狂奔。

  摩尔人高呼:“*!”

  基督徒高呼:“圣雅各!”

  又如描述熙德与妻女告别的情景:

  美髯公这时伸出双手,

  将一对女儿抱在怀里,

  让她们紧紧地贴着自己的前胸——

  他是多么疼爱她们!

  一声长叹,两眼早已泪如泉涌。

  “堂娜·希梅娜啊,我的贤妻,

  我爱你犹如爱我自己。

  我将远行,你却留在此地,

  生生分离已昭然若揭。

  求主和圣母马利亚同意,

  让我亲自办理女儿的婚事。

  愿我此生有幸得到长生,

  好回来陪伴你——我忠诚的夫人。

  这儿我们看到了熙德这个赳赳武夫性格的另一面——对亲人无比深沉的爱。

就语言艺术而言,《熙德之歌》作为西班牙文学史上的早期作品,和当代的作品相比,不免显得有些粗糙。上文已讲到,它是游唱诗。游唱诗的写作是为了进行口头吟唱,因此,主要要求顺口动听,并不太注意韵律,每行的音节也不固定,有时相差很大。由于演唱没有固定的场所,听众十分庞杂,秩序又不好,演唱者为了将故事的情节交代清楚,常常将某些重要的段落重复吟唱。这都是游唱诗的基本特征。

批判

此剧上演时虽轰动了巴黎,但也遭到了当时的红衣主教兼首相黎塞留的报复,在他的授意下,法兰西学院在1638年发表了《法兰西学院对〈熙德〉的批评》。小小的剧本,竟由法兰西学院出面干涉,这在法国戏剧史上算得上一件大事。

从1629年开始,高乃依的一生共写了30多部剧本。晚年,他曾与年轻的拉辛进行过抗衡,终于在悲剧《苏连娜》(1674)失败后,永远地退出了舞台。

1796年,奥地利和法国开战,这一事件更激发了作曲家写作国歌的豪情。不久之后,海顿返回奥地利,海顿的朋友斯维吞把海顿的想法告诉了当时的奥地利首相沙劳,沙劳命诗人豪什卡写了“上帝保佑法兰茨皇帝”的歌词。海顿就根据《上帝保佑弗兰茨皇帝》(GottErhalteFranzdenKaiser)的歌词,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在1797年1月把它谱成了四部庄严的合唱曲,这是其中一首“NationalAnthemofAustria”,也称之为《皇帝赞歌》。

地位

《熙德之歌》不但在西班牙文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而且从世界文学史上的角度看,也是一部不可忽视的作品。文学史家们常常将它与法国的《罗兰之歌》(1080)、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1200)并列,统称为中古欧洲的三大英雄史诗。

剧本《熙德》

高乃依(1606—1684)所作的《熙德》,是法国第一部古典主义名剧,取材于西班牙史。熙德是历史上的英雄,此剧作于1636年公演时轰动了巴黎。

故事是这样的:唐罗狄克与施曼娜相爱,这对情人的父亲,却因国王选太子师傅一事而争吵起来,话不投机时,施曼娜父亲干脆打了对方一记耳光。唐罗狄克的父亲跑回家中,向儿子说明了经过。儿子心中顿时矛盾起来,父仇不可不报,但对方又是爱人的父亲,要父亲还是要爱人?终于他找到了施曼娜的父亲,并在决斗中杀死了爱人的父亲。自己的父亲竟被爱人所杀,施曼娜心中也万分矛盾。最后她下决心要向国王请求处死唐罗狄克。正当她打定主意时,唐罗狄克手里拿着剑请求施曼娜杀死他。剧情的发展是,唐罗狄克在阻击摩尔人的战斗中立了功,施曼娜也因深爱唐罗狄克而原谅了他。


熙德

上一篇:隆兴和议

下一篇:清初六大弊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