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熙
永熙(532年十二月-534年十二月)北魏孝武帝元修的第三个年号,历时二年余。
1、君主介绍
元修
元修生性沉厚,遍体有鳞文,颇好武事。永安三年(530年),封为平阳郡王。普泰初年,转任侍中、镇东将军、仪同三司、兼为尚书右仆射,加侍中、尚书左仆射。中兴二年(532年),高欢拥立他为皇帝。永熙三年(534年),元修与高欢决裂,率众入关中投奔宇文泰。同年十月,高欢拥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十二月,元修因与宇文泰政见不和,为宇文泰毒杀,改立元宝炬为帝。北魏从此正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元修死后被宇文泰下令埋进草堂佛寺,十余年后才得正式落葬,陵号云陵。西魏追加谥号孝武皇帝,东魏上谥号为出帝,庙号显宗。
2、大事记
西迁关中
元修
永熙三年(534年)秋七月丁未,孝武帝元修招还前线督领御林军的心腹侍中、仪同开府斛斯椿,继而率京中各人马由宫中发动,从之而西有名可考者有:宗室亲王太尉南阳王元宝炬(即西魏文帝)、清河王元亶(东魏孝静帝元善见父)、大司马广陵王元欣、广阳王元湛、陈郡王元玄、元孚、元毗、元懋、元顺元伟父子、平原长公主元明月、元赞、元最、元季海、元畅、元定、元融、元子孝、元仲景、元烈、元仲显拓跋虎父子、元均等等;官员大臣侍中、仪同开府斛斯椿、王盟、大都督源子恭、太傅、录尚书事长孙稚等等,其中武卫将军独孤信弃家千里奔主乃是千古佳话,孝武帝乃言“乱世识忠臣”。其中,太尉南阳王元宝炬、清河王元亶、广阳王元湛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掌握西迁禁军事宜,南阳王别舍僧侣沙门惠臻负玺持千牛刀以从。
到了夜里,西迁的人马逃亡过半,清河王元亶、广阳王元湛向东逃回到高欢帐下。高欢在元修西逃不久后进入洛阳,在永宁寺居住,派遣领军娄昭等人前去追回孝武帝元修,请求元修东还。长孙子彦在陕州被攻破,弃城而走。高敖曹率领劲骑追孝武帝元修一直到关中,但没有追上。孝武帝西迁过程中,长期都是在赶路过程中,缺少衣食,而且饮水也十分困难。到达湖城之后,才有村民向孝武帝献上食物。到达稠桑,潼关大都督毛鸿宾向孝武帝献酒食,跟从孝武帝西迁的一行人才有了衣食。孝武帝到了长安之后,宇文泰、王思政携诸将奉迎孝武皇帝人马随行,孝武帝方才解高欢之围。
不幸遭弑
永熙三年(534年)十月十七日(11月8日),高欢以元修弃国逃跑为由,遥废其帝号,另立元善见为帝,十日后迁都邺。永熙三年闰十二月十五日(535年2月3日),宇文泰以元修淫及从姊妹有伤大雅为由,把元明月和元修都给杀死,改立元宝炬为帝。北魏从此正式分裂成东西魏。
元修死后,被宇文泰下令移于草堂佛寺,十余年后才得正式落葬。西魏上谥号为孝武皇帝。东魏方面,追谥为出帝。
3、历史纪事
(图)宇文泰
公元534年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北魏亡,历经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
公元534年分裂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
公元534年编辑魏高欢指使秦州刺史侯莫陈悦杀贺拔岳。诸将推宇文泰为帅。泰西攻侯莫陈悦,悦兵溃自杀。魏孝武帝集结军队,将讨高欢;欢举兵反,南向洛阳。帝召贺拔胜,胜按兵不动。高欢兵渡河,孝武帝奔关中,依宇文泰。高欢入洛阳,遣侯景攻荆州,贺拔胜兵败投梁。高欢立清河王亶之子善见为帝,年十一,改元天平,是为东魏孝静帝。魏从此分为东、西。东魏迁都于邺,令下三日即行,四十万户狼狈上路。欢自回晋阳。闰十二月,宇文泰毒杀孝武帝,立南阳王宝炬,是为文帝。
魏侯莫陈悦杀贺拔岳
永熙三年(五三四)二月,魏贺拔岳将讨灵州刺史曹泥(泥附高欢),使都督赵贵至夏州与宇文泰计议(时泰任夏州刺史)。泰道:“曹泥孤城阻远,不足为虑。侯莫陈(姓)悦(名)贪而无倌,宜先图之。”岳不听,召悦会于高平(今宁夏固原),共商讨泥。悦巳为右丞翟嵩所离间,乃谋图岳。岳令悦前行至河曲(今甘肃庆阳西南),悦诱岳入营坐,议论军事,悦佯称腹痛出,其婿元洪景拔刀斩岳。岳众散还平凉,未有所属,赵贵道:“宇文夏州英才盖世,远近归心,赏罚严明,士卒无不效命,若迎奉之,则可成大事。”都督杜朔周以为然。众乃使朔周驰至夏州召宇文泰。
宇文泰领贺拔岳军
永熙三年(五三四)二月,魏宇文泰与杜朔周及诸将共议大计,泰以为应立即讨伐侯莫陈悦,如不早图,众心将离散。夏州首望都督弥姐之进(四字人名)阴谋应悦,泰命帐下都督蔡佑斩之,遂以佑为子。泰与诸将轻骑驰奔平凉(今甘肃华亭县西),令杜朔周率众先占据弹筝峡,命朔周复姓名为赫连达。泰抚慰百姓,远近皆来归附。高欢亦使侯景招抚贺拔岳部众。泰至安定与景相遇,泰谓景道:“贺拔公虽死,我宇文泰尚存,卿欲何为!”景失色道:“我犹箭耳!唯人所射。”遂还。孝武帝闻岳死,军中已奉泰为主;而悦既附高欢,不肯应召,乃以泰为大都督统帅岳军。
宇文泰
永熙三年(五三四),宇文泰于三月引兵击侯莫陈悦,至原州(今宁夏固原),众军毕集。泰军令严肃,秋毫无犯,百姓大悦。军出木狭关,雪深二尺,泰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悦闻之,退保略阳(今甘肃秦安县东北),留万人守水洛,泰军至,水洛即降。四月,泰遣轻骑数百趋略阳,悦退保上邽(今甘肃天水市),召李弼与之拒泰。弼知悦必败,暗遣使通泰,请为内应。悦弃上邽州城,登南山凭险拒泰。弼诱泰部下争奔上邽。然后率全城降泰,泰即以弼为秦州刺史。当夜,悦出兵将战,军自溃散。悦既败,与其二弟并子及谋杀贺拔岳者七、八人弃军逃走,在山中回旋往来,不知所往。左右劝悦投曹泥,悦从之,自乘骡,左右皆步从,拟自山中趋灵州。宇文泰使原州都督贺拔颖追悦,悦望见追骑,缢死于山中。至此,宇文泰平定秦、陇。
魏孝武帝西奔
孝武帝既杀高乾兄弟,而又重用宇文泰,高欢在晋阳,心益疑。帝不自安。永熙三年(五三四)五月,佯称伐梁,发河南诸州兵,集于洛阳,与斛斯椿检阅之,而实欲伐晋阳。帝与高欢书,犹诡称“虽云南伐,实防贺拔胜与宇文泰。”高欢亦借伐荆(指胜)、雍(指泰)之名,整大军南下,帝与高欢遂隔河相持,帝知不敌。六月,以宇文泰为关西大行台,许以冯翊长公主为妻。帝谓泰帐内都督杨荐道:“卿归告行台,速遣骑迎朕。”泰以前秦州刺史骆超为大都督,将轻骑一千赴洛阳;又遣杨荐与长史宇文测出关候接魏帝。高欢从晋阳勒二十万兵南下,发文告道:“孤以尔朱擅命,建大义于海内,奉戴主上,诚贯天地;横为斛斯椿谗言构陷,以忠为逆,今者南迈,诛椿而已。”以高敖曹为前锋。宇文泰亦移檄州郡,数欢罪恶,自率大军发高平,前军出关屯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北)。贺拔胜北上屯军于汝水。秋七月初九日,魏帝亲勒兵十余万屯河桥,以斛斯椿为前驱,于邙山之北列阵。宇文泰对左右道:“高欢数日行八、九百里,此兵家所忌,当乘便击之。今主上不能渡河决战,且沿津据守。长河万里,捍御甚难,若有一处可渡,大事去矣。”即以大都督为别道行台,自蒲坂(今山西永济)趋并州抄高欢之后。另遣大都督李贤率精骑一千赴洛阳。魏帝先使贾显志镇守滑台,后又遣大都督侯几绍增援。两军战于滑台东,显智率军降欢,几绍战死。二十六日,欢引军渡河。魏军问计于群臣,有欲南依贺拔胜,有欲奔梁,有云西赴关中,也有人欲守洛口死战,计未决。二十七日,魏帝遣使自虎牢召椿还,遂率南阳王宝炬、清河王亶、广阳王湛以五千骑宿于瀍西(源出洛阳市西北),南阳王别舍沙门惠臻负玺持千牛刀随从。众知帝将西奔,其夜,亡去者过半,亶、湛亦逃归洛阳。惟武卫将军独孤信单骑追帝。二十八日,帝西行遇李贤自崤来迎。二十九日,欢入洛阳,居永宁寺,遣领军娄昭及高敖曹等追帝,请帝东还。帝策马急驰,粮饮乏绝,两三日内,唯饮山涧水。至湖城,王思村百姓以麦饭壶浆献帝,帝悦,免十年赋税。至稠桑,潼关大都督毛鸿宾迎献酒食,帝始与从官解饥渴之困。
高欢人洛杀辛雄诸大臣
永熙三年(五三四)八月初四日,丞相高欢召集百官责之:“为臣奉主,匡救危乱,若居处不谏争,外出不陪从,平时邀宠争荣,急时各自逃窜,臣节何在!”众无以对,兼尚书左仆射辛雄道:“主上与亲近图谋,雄等不曾预闻。及乘舆西行,若即追随,恐有附佞党之嫌;留待大王,又以不从见责,雄等进退无所逃罪。”欢道:“卿等位居大臣,当以身报国,群佞用事,可曾有一言谏争乎?使国家之事一旦至此,罪欲何归!”乃捕雄及开府仪同三司叱列延庆、兼吏部尚书崔孝芬、都官尚书刘揿、兼度支尚书天水杨机、散骑常待元士弼等,尽杀之。而以清河王元亶为大司马,居尚书省,承制决事。
宇文泰迎孝武帝
永熙三年(五三四)八月,宇文泰使赵贵、梁御率甲骑二千奉迎,孝武帝沿河西行,谓御道:“此水东流,而朕西上,若得复见洛阳,亲谒陵庙,卿等之功也。”泰备仪仗迎帝,谒见于东阳驿,免冠流涕道:“臣不能遏止寇虐,使圣驾播迁,臣之罪也。”帝道:“公之忠节,著于遐迩。朕以不德,导致寇兴。今日相见,深感厚颜。方以*委公,公其勉之!”将士高呼万岁。遂入长安,大赦,以泰为大将军、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军国大政,尽委决于泰。
魏贺拔胜奔梁
永熙三年(五三四)九月,贺拔胜使长史元颖行荆州事,守南阳,自率所部西赴关中,至淅阳,闻欢已屯兵华阴,不得入关,欲还。行台左丞崔谦劝之速入,胜不听,遂还。欢乃还洛阳,遣行台侯景等引兵向荆州,荆州百姓邓诞等擒元颖接应侯景。贺拔胜至,景迎击之,胜兵败,率数百骑奔梁。
高欢立元善见为帝,魏分东西
高欢自发晋阳,向孝武帝上四十启,帝皆不报。永熙三年(五三四)冬十月,高欢至洛阳,又遣僧道荣奉表于孝武帝道,“陛下若远赐一诏,许还洛京,臣当勒众文武,恭迎圣驾。若返正无日,则七庙不可无主,万国须有所归,臣宁负陛下,不负*。”帝亦不答。欢乃集百官耆老,议所立。众议乃立清河王亶(父元怿)世子善见为帝。帝乃孝文帝曾孙,孝明帝侄。十七日,即位于城东北,时年十一岁,大赦,改元天平。是为东魏孝静帝。
东魏天平元年(五三四),丞相高欢以洛阳西连秦雍,南近梁界,乃议迁都邺,文书下后三日即行。十月二十七日,东魏帝自洛阳赴邺,四十万户狼狈上路。收百官马,尚书丞郎以上非陪从者,皆令乘驴。迁毕,欢还晋阳。改司州为洛州,以尚书令元弼为洛州刺史,镇守洛阳。以行台尚书司马子如为尚书左仆射,与右仆射高隆之、侍中高岳、孙腾留邺,共理朝政。下诏:迁邺之民资产未立,发粟一百三十万石赈救。
宇文泰鸩孝武帝,立元宝炬为帝,是为西魏
魏永熙三年(五三四),魏孝武帝闺门无礼,从妹不嫁者三人,皆封公主。平原公主明月与南阳王宝炬同母,从帝入关,丞相泰使元氏诸王杀明月,帝不悦,从此与泰有隙。十二月十五日,孝武帝饮鸩酒而死,年二十五岁。泰与群臣议所立,多举广平王赞(孝武之侄)。侍中濮阳王元顺于别室泣谓泰道:“高欢逼逐先帝,立幼主以专权;明公不应效之。广平年幼,不如立长君为善。”泰乃立南阳王宝炬(孝文帝孙,父愉)为帝。年二十九。
达摩像
永熙三年(五三四),菩提达摩,南天竺王子(一说波斯人),姓刹帝利,曾从西天竺禅宗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受心法,自称二十八祖。梁普通元年(五二零)泛海至广州。普通中,武帝迎至建康,与谈佛理,不合。遂一苇渡江至北魏,往嵩、洛、邺等地传法。曾住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达摩之学以《楞伽》四卷为本,变次第渐悟之禅为得修顿悟之禅,时以为“教外别传”,不为南北所重。后得弟子慧可(二祖),传与心法及袈裟,作偈曰:“吾今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预育所创禅宗,将来必然大盛。梁中大通六年(五三四),一说大同初(五三五)年,示寂于洛滨,葬河南熊耳山。禅宗衣钵相传,以达摩为始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然后大盛,分裂为南北二宗,北宗六祖为弘忍弟子神秀。慧能之禅超出佛教戒律,间杂儒家和老庄思想,故自唐宋以后,渐成士大夫之禅,兼为中国佛教之大宗。
4、同时期其他政权使用的年号
南朝梁中大通
高昌章和
刘蠡升神嘉
东魏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