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百科

咸亨

科普小知识2022-01-05 11:26:12
...

咸亨(670年三月—674年八月)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唐朝使用这个年号共4年余。咸亨元年(六七0),吐蕃兴盛,四月,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至此,唐在西域的统治开始动摇,吐谷浑、鄯善、且末之地,正式为吐蕃所据。

1、君主介绍


李治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即唐高宗(649至683年在位),祖籍陇西成纪,628年出生于长安。唐朝第三位皇帝,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

贞观二年(628年)六月李治出生于东宫的丽正殿。贞观五年(631年)被封为晋王,后因唐太宗的嫡长子太子李承乾与四子魏王李泰相继被废,他才于贞观十七年(643年)被册立为皇太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去世,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唐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由于他勤于政事,故而“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高宗还在废立皇后问题上坚持自己的主张,排除了元老派的干扰。显庆五年(660年)以后,高宗经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武皇后乘机开始参与国家大事。高宗的健康状况不佳,政权由高宗向武则天手中转移的趋势逐步形成。唐高宗在位期间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

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2、纪年对照

年号纪年 咸亨元年 咸亨二年 咸亨三年 咸亨四年 咸亨五年
公元纪年 670年 671年 672年 673年 674年
干支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3、大事记

咸亨元年

罢安西四镇

与于阗联合攻陷龟兹拨换城(今*温宿)。时安西都护府统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个军镇,治所在龟兹,既陷,罢安西四镇。


吐蕃

唐军败于大非川

咸亨元年(六七0)四月九日,唐以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率十余万人讨吐蕃,且援吐谷浑还故地。逻娑乃吐蕃首都(今拉萨),唐军直指吐蕃心脏。八月,唐军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将进乌海,仁贵以乌海险远,军行艰难,辎重难以随军前进,留待封等二万人及辎重于大非岭上,嘱其筑两栅,围辎重,待先遣军袭取乌海后再汇合。仁贵率轻锐部队倍道兼行,趁吐蕃不备,败其于河口,进屯乌海。待封本与仁贵官位相等,此次出征为仁贵之副,耻居其下,不听指挥,率兵士辎重随跟其后,半途遇吐蕃二十余万人,战而大败,辎重尽失。仁贵无后援,只得退守大非川。吐蕃相论钦陵率兵四十余万击之,唐兵大败,死伤略尽。仁贵、待封、阿史那道真与钦陵约和,仅以身还。高宗令大司宪乐彦玮至军中查败状,械送京师,三人免死除名。唐军之败,将帅不和系原因之一,但主因是两方力量悬殊太大,吐蕃兵力三倍于唐兵。唐军孤军深入,运输艰难,地形不熟,故有此败。九月,唐又以左相姜恪为凉州道行军大总管,出击吐蕃,后以恪卒,乃班师。

吐谷浑复国未成

咸亨元年(六七0),吐蕃陷安西四镇四月,唐发兵讨吐蕃,乃兼送吐谷浑还青海故地。然唐军战而大败,吐蕃尽占吐谷浑之地,吐谷浑复国未成,可汗慕容诺曷钵率亲近数千帐再次内附。

唐再平高丽

唐灭高丽,以安东都护府统辖其地。高丽民不满唐朝统治,咸亨元年(六七0),爆发大规模反抗斗争,时间长达四年,新罗亦参与战争。是年四月,高丽酋长剑牟岑率众反,立原高丽王高藏外孙安舜为王。唐派左监门大将军高侃为东州道行军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为燕山道行军总管讨伐安舜,又遣司平太常伯杨昉绥纳高丽亡余。安舜惧,杀剑牟岑,逃奔新罗。二年(六七一)七月,高侃破高丽余众于安市城。三年(六七二)十二月,双方又在白水山(即泉山)激战,唐兵获胜。新罗遣兵来救高丽,唐兵击破之,生俘新罗援兵二千。四年(六七三)闰五月,李谨行于瓠芦河之西又破高丽兵,俘获数千人,高丽余众皆逃奔新罗。谨行妻刘氏先留守伐奴城,高丽引靺鞨攻之,刘氏擐甲帅众坚守此城,高丽久攻不下,退兵。四年之战,唐军获胜。

官名复旧

咸亨元年(六七0)十月二十七日诏,龙朔二年(六六二)二月所改百官之名仍复其旧。东台复为门下省,西台复为中书省等。

咸亨二年


妙法莲华经

虞昶监造妙法莲华经

咸亨二年至上元三年(六七一至六七六),虞昶等监造妙法莲华经(敦煌出有残卷)。昶乃大书法家虞世南之子,此经乃唐代官书经本。门下省群书手、左书坊楷书等专业经手抄成,有初校、再校、三校,由唐玄奘著名弟子大德详阅,并由九卿监造,慎重之至。官本写经,北魏以来有之,至唐组织益密,后出转精。唐高宗时宫廷抄写大量经卷,分发全国,经手多为虞世南弟子,经卷多以虞体书成。敦煌出土此经残卷具有代表意义。尤其王思谦书经卷第六,既承前期经书之质朴,又具唐楷特有之媚秀,笔法圆融遒丽,气韵高逸,乃唐人写经之上品,亦是唐代传世书法墨迹中精品。

唐驻百济镇将遣使至日本

咸亨二年(六七一)正月,唐驻百济镇将刘仁愿遣李守真等至日本上表,七月还。唐驻百济军队补给欠佳,守真此去或为表清日本补充军需事宜。十一月,唐使郭务悰又率六百人及百济送使沙宅、孙登等一千四百人,共二千人,乘四十七艘船至日本。行至比智岛,务悰以人多船众,易生误会,导致射战,遂遣沙门道文等先至对马告来朝之意。对马国司牒知太宰府,府驰驿以报。时天智天皇驾崩,至明年(六七二)三月,乃遣内小七位阿昙连稻敷至太宰府告丧于务悰,务悰等换丧服,三遍举哀,向东稽首。并进书函及信物。务悰此行或亦为军需补给之事。五月,日本给务悰絁一千六百七十三匹,布二千八百五十二端,绵六百六十六斤,及甲、胄、弓、矢等物,务悰乃率众携物归。

西突厥阿史那都支为匐延都督

咸亨二年(六七一)四月,唐授西突厥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安集西突厥五咄陆之众。都支原为西突厥可汗遣往处木昆部的监国吐屯,处木昆为西突厥五咄陆部之一。龙朔二年(六六二),唐将苏海政讨龟兹,杀押五咄陆之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都支遂与李遮匐率众附吐蕃。唐为羁縻之,遂有是授。然都支始终与唐有贰心,调露元年又叛。

咸亨三年

唐伐姚州永昌叛“蛮”

咸亨三年(六七二),姚州永昌(今云南保山)“蛮”民起事,反抗唐朝统治。正月,唐以太子左卫副率梁积寿为姚州道行军总管,发梁、益等十八州兵,募五千三百人讨伐“蛮”民。“蛮”民以和舍、设蒙俭为首领,连营布阵,踞险扬兵,东西三十余里,马步二十余万抵抗唐兵。积寿遣中郎将令狐智通率兵挡其步阵,遣临源府果毅马仁静勒兵九百断其伏军,又遣银州刺史李大志率骑兵击其马军,遣嶲州都督府长史、行军司马梁待辟率步卒三千,绝其退路,自己亲率行军长史韩余庆等长驱直进,杀“蛮”民七千余人,获马五千余匹,生俘和舍等人,唯蒙俭脱身得逃。

昆明“蛮”内附

昆明“蛮”以西洱河(即叶榆河)为境,自武德中(六一八至六二六)遣使入贡,以后岁与牂牁使者偕来。总章三年(六七0),置禄州、汤望州。咸亨三年(六七二)正月十七日,其十四姓率户二万三千内附,唐析其地置殷、总、敦三州(殷州居戎州西北,总州居西南、敦州居南)。其后,唐又置盘、麻等四十一州,皆以首领为刺史。

徙吐谷浑于灵州

唐军大败于大非川,吐谷浑复国无望,唐廷遂于咸亨三年(六七二)二月徙居凉州南山的吐谷浑诺曷钵部于鄯州浩亶水(今青海大通河)之南。然鄯州地狭,邻近吐蕃,吐谷浑畏惧吐蕃来扰,不安其居,因此,唐廷又徙吐谷浑于灵州鸣沙县(今宁夏灵武县西南),以其部落置安乐州,意为既安且乐。后又置长乐州安置吐谷浑。

吐蕃大臣仲琮入贡

咸亨三年(六七二),吐蕃遣大臣仲琮来唐入贡。仲琮少时为人质,曾入朝诣太学读书,颇晓文字。高宗赐宴,甚优礼之,问仲琮,吐蕃赞普孰与其祖为贤,仲琮曰:今之赞普,雄勇果断,不及其祖,然勤于听理,下不敢欺,亦是令主。吐蕃土风寒苦,物产贫薄,逻娑川唯有杨柳,更无草木。乌海之南,盛夏犹积雪。赞府春夏逐水草而居,秋冬始入城隍,但施庐帐,又无屋宇,文物器用,不及中夏万分之一。但其国法严整,上下齐力,议事自下而起,凡事利于民乃行,所以国祚能持久。高宗责问吐蕃吞灭吐谷浑、败唐军于大非川、寇逼凉州之事,仲琮答己仅奉命朝贡,不晓军旅之事。及仲琮还,高宗以仲琮非执权之臣,来朝又非乞和,故轻其使,遣都水使者黄仁素往吐蕃报聘,仁素竟不得吐蕃情实而还。

置柏崖仓


李弘艺术形象

咸亨三年(六七二)六月,唐于洛州柏崖置柏崖仓。此乃转运仓。总章元年(六六八)及是年关中旱灾饥荒直接促使唐设此仓,以屯河东、北租粟,转输关中。

太子弘监国

咸亨三年(六七二),高宗赴东都,十月二日,令太子弘于京师监国。时大旱,关中饥乏,弘视廊下兵士食有榆皮蓬实,遂令家令寺给米使足。时左、右庶子戴至德、张文瓘、萧德昭同为辅弼,太子多疾病,庶政皆决于至德等。

咸亨四年

诏改修国史

咸亨四年(六七三)三月,诏刘仁轨等改修国史。太宗、高宗以来,许敬宗掌修国史。敬宗记事阿曲,虚美隐恶。内史舍人封德彝曾曰:“虞世基被诛(为宇文化及所杀),世南(世基弟)匍匐请代;善心之死(敬宗父,同为宇文化及所害),敬宗舞蹈以求生”,为世传闻,敬宗深恨之,及修史为德彝立传,盛诬德彝。太宗赐《威风赋》于长孙无忌,敬宗改记赐己之姻亲尉迟敬德。敬宗贪财,嫁女于原皇家隶人钱九陇,为之曲叙门阀,升九陇与刘文静、长孙顺德同卷。有蛮酋庞孝泰率兵从讨高丽,怯懦败阵,敬宗纳其贿,称其频破贼,斩获数万,唐将骁勇者唯苏定方与孝泰。如此等等,多有不实。初,高祖、太宗两朝实录有敬播撰记,信而详直,敬宗并以己之爱憎曲事删改之。因此,乃有是诏。

弓月、疏勒来降

咸亨四年(六七三)十二月二十五日,弓月、疏勒二王来降。其先,弓月叛西突厥兴昔亡可汗,南结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降之。唐高宗遣鸿胪卿萧嗣业发兵讨之,嗣业兵未至,弓月惧,乃偕疏勒入朝。高宗赦其罪,遣归国。

咸亨五年

唐伐新罗

上元元年(六七四)正月,唐发兵攻新罗。新罗屡受百济、高丽夹攻,求救于唐,唐屡助击之。及百济、高丽灭,新罗兼并野心膨胀,乃与唐矛盾迅速激化。咸亨元年至四年(六七零至六七三),唐讨伐高丽,新罗派兵增援高丽,收留高丽来奔者,又占领百济故地,因此,一俟高丽战之结束,唐即发兵伐新罗。此战历时二年。正月,唐高宗诏削新罗王金法敏官爵(原授鸡林州大都督府都督)。时法敏弟仁问在唐京师长安为右骁卫员外大将军临海郡公,唐立之为新罗王,使归国,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副之,率兵向新罗。二年(六七五)二月,仁轨大破新罗之众于新罗七重城。靺鞨兵浮海攻新罗南境,获胜。安东镇抚大使李谨行屯新罗买肖城,经略其地,亦胜。唐兵三战皆捷。新罗乃遣使入朝谢罪,并献贡品。金仁问中道还,辞王位,高宗乃赦法敏之罪,诏复法敏官爵及王位。新罗虽败,然已多获百济之地。唐兵虽胜,兹后却逐渐退出,承认新罗并吞百济及高丽之现实。

称天皇、天后,改元上元

咸亨五年(六七四)八月十五日,唐高宗追尊六代、五代祖及妣为皇帝、皇后,增高祖、太宗及皇后谥号,改称高宗为天皇,武后为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称。改元上元,大赦天下。

4、停用时间

咸亨五年(六七四)八月十五日,唐高宗追尊六代、五代祖及妣为皇帝、皇后,增高祖、太宗及皇后谥号,改称高宗为天皇,武后为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称。改元上元,大赦天下。

5、名人逝世

咸亨元年(六七0),赵仁本卒。

咸亨元年(六七0),赵仁本卒。仁本陕州河北(今山西平陆县)人。隋末任官,贞观中累转殿中侍御史。仁本善记忆,遇诏敕,手写速记,临事亦皆暗记,时人为之叹服。曾有敕差一御史任远使,同列皆托辞不行,仁本以食君之禄,当为君效死力,虽跋涉艰险,亦不能有所辞,主动请行。既行,处事称旨,擢吏部员外郎。乾封中(六六六至六六七)历迁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太子右中护兼正谏大夫,司列少常伯。时许敬宗为右相,欲用亲信,有所请托,仁本皆拒之。敬宗因此怀恨,咸亨元年(六七0),转仁本左肃机,罢知政事,乃卒。仁本曾充使检校四部群书。任详刑少卿时撰《法例》三卷,作为断案准则。高宗后以烦文不便废之。

咸亨元年(六七0),张文收卒。

咸亨元年(六七0),张文收卒。文收贝州武城(今山东)人,文瓘从父弟。录善音律,曾以萧吉《乐谱》未详,博采群言及考历代沿革,裁竹为十二律吹之,尽备旋宫之义。太宗时召入太常寺,与太常少卿祖孝孙参定雅乐,行用于世。太乐有十二古钟,隋惟用七钟,另五钟设而不击,俗称哑钟。文收吹律调之,十二钟皆用。以功授协律郎。贞观十一年(六三七),文收表请厘正太乐,太宗以天下丧乱,虽改音律而乐不和;天下太平,则音律自然调和,无须更改,故不依其请。文收以孝孙《十二和》(即《大唐雅乐》)之制不完备,与起居郎吕才考正律吕,叶其声音,乐曲遂备。十四年(*0,一说高宗即位之后),制《景云河清乐》,又名《燕乐》,以玉磬、方响等二十来种乐器奏之,编成舞蹈。咸亨元年(六七0)迁太子率更令。有《新乐书》十二卷。


李淳风

李淳风在世

淳风岐州雍(今陕西凤翔)人。父播,隋时弃官为道士。自号黄冠子,颇有文学,注《老子》、撰《方志图》。淳风博涉群书,尤明天文、历算、阴阳之学。历官将士郎直太史局、承务郎、太常博士、太史丞、太史令、秘阁郎中。因修国史有功,封昌乐县男。淳风贞观初与傅仁均争论《戊寅历》之失,上疏言十八事,见纳七事。七年(六三三),造成浑天黄道仪,于古代浑仪六合仪和四游之间加三辰仪,使浑仪变成表里三重。三辰仪由黄道环、白道环、赤道环相交构成,黄道环测太阳位置,白道环测月球位置,赤道环测恒星位置,三辰仪可绕极轴在六合仪中旋转,四游仪可在三辰仪中旋转,以便直接观测日月星辰在各自轨道上的视运动。淳风撰《法象志》七卷,讲述所制浑仪结构及使用方法,并总结分析历代浑仪得失,介绍当时尚存的北魏斛兰所造铁浑仪。显庆(六五六至六六一)后撰成《乙巳占》,分类汇编唐以前数十种星占之书,内容涉及星占、天文、气象等,现存于世。所撰《麟德历》,麟德二年(六六五)颁行于世。又撰《晋书》、《隋书》两书中《天文》、《律历》、《五行志》,《文思博要》及《典章文物志》、《秘阁录》,并演绎《齐民要术》等凡十余部。以《五曹》、《孙子》十部算经理多舛驳,与国子监算学博士梁述、太学助教王贞儒受诏注之,于国学行用。咸亨后乃卒,年六十九。

咸亨二年(六七一),荣国夫人卒,武后出大锦瑞,令敏之造佛像为荣国追福,敏之私隐用之,又居丧释衰絰,奏妓乐。武后乃上表言敏之前后罪恶,请加窜逐。

咸亨三年(六七二)八月,许敬宗卒。

咸亨三年(六七二)八月,许敬宗卒。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今富阳西南)人。幼善属文,隋举秀才,为通事舍人。后投李密,为元帅府记室。入唐历任涟州别驾、秦府学士、著作郎,兼修国史,中书舍人、给事中。贞观十七年(*三),以修武德、贞观实录成,封高阳县男、检校黄门侍郎。十九年(*五),太宗伐高丽,皇太子监国,敬宗以太子右庶子参掌机要,因中书令卒,又检校中书侍郎,从太宗征战,马前草诏,文采飞扬,由是专掌诰命。高宗即位,迁礼部尚书、入卫尉卿、加弘文馆学士。因助立武后,深得高宗、武后信任,加太子宾客,历任侍中、中书令、太子少师、同东西台三品,进封郡公。任遇之重,当朝莫比。然敬宗诬构大臣,谋逐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监修国史,记事阿曲,贪财受赂,好色无度,弃长子于荒徼,嫁少女于荒蛮,及死,人议谥曰缪,后改曰恭。终年八十一。有文集八十卷。贞观以来朝廷所修《五代史》、《晋书》、《东殿新书》、《西域图志》、《文思博要》、《文馆词林》、《累璧》、《瑶山玉彩》、《姓氏录》、《新礼》皆敬宗总知。其孙彦伯有文才,敬宗晚年文笔,多为彦伯代作。

咸亨三年(六七三)二月十七日,姜恪卒于河西镇守。

恪乃唐高宗时左相,历任将军、司戎太常伯、侍中。麟德二年(六六五)三月,授同东西台三品,封永安郡公。恪素立功塞外,然无宰辅之誉。时与右相阎立本对掌枢密,立本善画,时人以《千字文》中语讥二人:“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咸亨元年(六七0),恪以左相任凉州道行军总管以御吐蕃。三年(六七三)二月十七日,卒于河西镇守。


步辇图

咸亨四年——阎立本,唐朝画家。

咸亨四年(六七三)十月一日,阎立本卒。立本雍州八年(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人。父毗,隋殿内少监。兄立德,唐将作大匠、工部尚书。父子三人皆善画,有巧思,擅工艺。立本显庆中(六五六至六六一)累迁将作大匠,后代立德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六六八),自司平太常伯拜右相,赐爵博陵县男。咸亨元年(六七0)改任中书令。立本虽任官为宰相,然并无宰辅之器,唯应务而已。时人讥其与左相姜恪为“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立本绘画师法张僧繇、郑法士及阎毗,尤善人物写真。曾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图》、《职贡图》、《历代帝王图》、《步辇图》及《文成公主降番图》,时人咸称其妙。《历代帝王图》今存十三图,画两汉至南北朝、隋代十三帝王像,各具神态。《步辇图》描写贞观十四年(*0)吐蕃遣使求婚,太宗接见使者禄东赞之情景,生动真实。太宗曾与侍臣学士泛舟于春苑,诏在座赋诗,召立本写真。阁外传呼“画师阎立本”,立本时身为主爵郎中,奔走流汗,俯伏池旁,手挥丹青,瞻望座宾,深以为耻。退曰:“吾少好读书,文辞不减侪辈,今以画知名,与厮役等,辱莫大焉。”诫其子勿习此末技。然画乃立本性之所好,欲罢不能。

咸亨五年——崔行功,卒

上元元年(六七四),崔行功卒。行功恒州井陉(今属河北)人。少好学,中书侍郎唐俭爱其才,以女嫁之。俭前后征讨,所有文表皆行功为之。高宗时累转吏部郎中、兼通事舍人、内供奉、司文郎中、兰台侍郎。当时朝廷大典册,皆出自行功及兰台侍郎李怀俨之手。行功充使检校四部群书。此书先由魏征总知,后由虞世南、颜师古续之,高宗初,择散官随番雠校,其后诏东台侍郎赵仁本、舍人张文瓘、行功及怀俨相次检校,行功专知御集。行功又参与撰写《晋书》、《文思博要》,有集六十卷,另有医书《崔氏纂要方》十卷。

上一篇:太兴

下一篇: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