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俄语: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нев,乌克兰语:Леоні́дІллі́чБре́жнєв,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委员会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元帅军衔。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1931年加入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继任苏共第一书记。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对*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推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他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个人崇拜,苏联经济陷于停滞。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勃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安葬在列宁墓后。
中文名: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外文名: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нев
别名:勃列日涅夫
国籍:苏联
民族:乌克兰人
出生地: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
出生日期:1906年12月19日
逝世日期:1982年11月10日
职业:苏联党政军最高*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苏共*总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联元帅
毕业院校:莫斯科农业大学
1、简介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нев,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前苏联政治家,曾任苏联**第一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军队最高*。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1931年加入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对*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臭名昭著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勃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安葬在列宁墓后。
2、生平概述
生平经历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俄语:ЛеонидИльичБрежнев,英语:LeonidBrezhnevDoeRidge,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苏联政治家,早年在当地进行工农业管理,表现优异。1931年加入苏联*,二战时是乌克兰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52年任苏共*书记。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改任苏军总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任哈萨克党*第一书记,积极推行赫鲁晓夫的垦荒政策。1956年再次当选为党*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书记。1957年开除马林科夫集团后,升任主席团正式委员。1960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任苏共第一书记。在结束了赫鲁晓夫的无序而带有*化色彩的改革之后,他坚持斯大林主义,停止对于斯大林的批判。但他不具备斯大林的钢铁性格,无力实行斯大林的强力指导。对外关系上,否定了赫鲁晓夫的“和平过渡、和平竞赛、和平共处”的“三和路线”,对外实行强硬路线,在他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苏联实体经济也达到美国的2/3,(美国认为只有1/2),国内的福利也有很大的发展。对*国家,他推行“有限主权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1968年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
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1979年,由于阿富汗新*取消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为导致苏联衰落和最终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任内苏联与中国关系长期没有改善。但勃列日涅夫去世前发表的1982年“塔什干讲话”,被认为是中苏解冻的早期讯号。
在他统治后期,由于老人政治的盛行,地方*的强大,超高的军费开支和无力指导的计划经济,苏联经济已经逐渐停滞。尤其是农业生产连年下降,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也迅速削弱,苏联变得外强中干。勃列日涅夫的政策总体趋向于保守和僵化,其领导期间腐化和裙带风盛行。党内腐败愈演愈烈,高级*成了特权阶层。他曾有句经典名言:“靠工资谁也活不了”,在其这种暗示的影响下,腐败像癌细胞在苏联*内扩散,埋下了苏联*瓦解的危机。
个人年表
1906年12月19日,生于乌克兰叶卡杰琳诺斯拉夫州卡门斯科耶。1921—1923年在卡门斯科耶冶金厂做工。1923—1927年加入共青团;在库尔斯克农田耕作与土壤改良中等技术学校学习。1927—1930年任自俄罗斯奥尔沙区科哈诺夫斯基镇的土地丈量员;在库尔斯克州的一个区任区农业管理局农田耕作组组长;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比塞特任县执行委员会农业部部长,比塞特县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市任乌拉尔州农业部副部长。
1930年在莫斯科农业大学学习。1931年加入联共(布);在卡门斯科耶冶金学院夜校学习,并同时在冶金厂做工,任冶金学院党组织组织委员。1935年毕业于冶金学院,获工学士学位;在卡门斯科耶冶金厂当工程师,服兵役。1936年在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冶金厂任工程师,并任冶金技术学校校长;5月,任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苏维埃副主席。1938年5月,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部长。1939年2月,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主管宣传工作的州委书记。1940年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负责国防事务的州委书记,团政委。1941年7月,入伍;同月,任南方方面军政治部第一副主任,团政委,旅政委。
1942年4月,在第十八集团军任政治部主任;10月,获上校军衔。1944年获少将军衔。1945年4月,任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7月,在伦贝格任喀尔巴阡军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任扎波罗热州委第一书记。1947年11月,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1950年3月,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6月,在苏联**委员会工作;7月任摩尔达维亚党*第一书记。1952年10月,任苏共*委员。1953年3月,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逝世。被解除苏共*书记的职务,任命为海军部政治部主任,领中将军衔。1954年2月,任哈萨克党*第二书记。
1955年8月,任哈萨克党*第一书记。1956年2月,苏共举行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被选举为主席团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1957年6月,任苏共*主席团委员。1958年任苏联*俄罗斯联邦局副主席。1959年1月,出席苏共第二十一次代表大会,并发言。1960年5月,第五届最高苏维埃举行第五次会议,被任命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7月,因当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免去了苏共*书记的职务。1961年10月,出席苏共二十二大,并发言;12月,获*劳动英雄称号。1962年9月,出访南斯拉夫。
1963年6月,在苏共*举行的全会上,被选为苏共*书记处书记。1964年7月,由于已任苏共*书记,被解除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一职;10月,苏共*全会,被选举为苏共*第一书记;同月,在红场欢迎宇航员大会上发表讲话;同月,与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一书记哥穆尔卡等人在波兰边境比亚沃维斯卡森林的普什哈会晤;11月,在克里姆林宫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12月,在第六届最高苏维埃举行的第五次会议上,接任苏联宪法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1965年1月,出席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4月,访问波兰;5月,在克里姆林宫庆祝苏联卫国战争胜利20周年大会上作报告;十月,再次访问波兰;同月,在苏共*举行的全会上作《关于召开例行的苏共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报告;10月,第六届最高苏维埃举行第六次会议,被选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11月,访问*德国。1966年1月,访问蒙古;2月,英国首相威尔逊访问苏联,与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3月,苏共举行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他在会上作了苏共*总结报告,在这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苏共*总书记。1967年1月,访问波兰;同月,访问埃及;2月,访问捷克斯洛伐克;4月,率代表团参加德国统一社会党第七次代表大会;5月,访问保加利亚;9月,率团访问匈牙利。
1968年1月,访问波兰;同月,访问*德国;3月,与保、匈、*德国、波、捷党政*在*德国德累斯顿会晤;4月,苏共*举行全会,会上作了《关于国际形势的迫切问题和苏共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而斗争》的报告;5月,与保、匈、波、*德国*在莫斯科会晤;7月,与捷共*主席团在捷边境城镇切尔纳会晤;8月,与捷、波、民德、保、匈*在布拉迪斯拉发会晤,之后,苏共*全会于19日决定对捷进行军事干涉。1969年1月,在莫斯科红场发生枪击事件,据说,是针对苏联*的;6月,在莫斯科举行了*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会上致开幕词并作了长篇发言。
1970年5月,言论集《遵循列宁主义的方针》一书出版;同月,访问捷克斯洛伐克;同月,在第八届最高苏维埃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选举了包括他在内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8月,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苏,与勃列日涅夫会见;10月,法国总统蓬皮杜访苏,同勃列日涅夫举行了会谈。1971年3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访苏,与勃列日涅夫举行会谈;同月,苏共举行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会上作了总结报告;4月,苏共举行第一次*全会,选举他为总书记;5月,率团参加捷克斯洛伐克*第十四次代表大会;6月,率团参加德国统一社会党第八次代表大会;8月,与保、匈、民德、蒙、波、捷党政*在克里木会晤;9月,与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克里木会谈;同月,对南斯拉夫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同月,访问匈牙利、保加利亚;10月,萨达特访苏,与勃列日涅夫会谈;同月,访问法国、*德国;12月,率团参加波兰统一工人党第六次代表大会。
1972年4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特别助理基辛格访苏,与勃列日涅夫会谈;同月,埃及总统萨达特访苏,会见勃列日涅夫;同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签署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谈判的两项协议等文件;10月,言论集《遵循列宁主义的方针》第三卷出版;11月,又一言论集,题为《苏共为一切革命力量和爱好和平力量的团结而斗争》出版。1973年1月,法国总统蓬皮杜访苏,与勃列日涅夫在明斯克附近的扎斯拉夫尔进行工作会晤;5月,获得“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奖金”;同月,访问波兰、*德国及联邦德国;6月,访问美国,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同月,访问法国;7月,接受加强国际和平列宁奖金;同月,与东欧及蒙古各国*在克里木会晤:9月,1964—1972年的言论集《关于苏共和苏维埃国家的对外政策》出版;10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苏,同勃列日涅夫会谈;11月,访问印度。
1974年1月,首次访问古巴;4月,参加在华沙举行的华沙条约国政治协商委员会会议;6月,阿富汗*总统达乌德首次访苏,勃列日涅夫与达乌德会晤;6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苏,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会谈,并签署了10项文件;7月,访问波兰,参加波兰国庆30周年纪念活动;10月,在柏林参加*德国25周年国庆活动;同月,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举行会谈;同月,与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举行会谈;11月,与美国总统福特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会谈,并第一次“中风”;同月,率团访问蒙古,参加蒙古人民革命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及蒙古人民*成立50周年庆祝活动,再次“中风”。1975年2月,与来访的英国首相威尔逊举行会谈;3月,率团参加匈牙利*工人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7月,率团参加在赫尔辛基举行的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第三阶段会议,会议期间与多国*举行会晤;11月,与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统谢尔举行会谈;同月,与来访的意大利总统利昂纳举行会谈。12月,牢团参加波兰统一工人党第七次代表大会,并发表讲话。
1976年2月,在苏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上作总结报告,代表大会结束时,被选为苏共*总书记;5月,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苏联元帅军衔;6月,率团出席欧洲*和工人党会议,并作长篇发言;11月,访问南斯拉夫;同月,访问罗马尼亚;12月,在70寿辰时,苏共*、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部长会议联合给勃列日涅夫写贺信。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他第五枚列宁勋章、第二枚苏联英雄金星奖章和荣誉武器(短佩剑)。1977年6月,会见来访的索马里第一副总统萨马特尔;同月,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会议,解除波德戈尔内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职务,选举勃列日涅夫担任这一职务;同月,访问法国;8月,与来访的南共联盟*总书记铁托举行会谈;11月,同芬兰总统吉科宁会晤。
1978年2月,会见来访的古巴副总理兼国防部长劳尔·卡斯特罗;3月,会见*德国部长会议主席斯多夫;同月,被授予胜利勋章;5月,出访联邦德国;同月,访问捷克斯洛伐克;12月,会见来访的阿富汗人民*党*总书记、总理塔拉基。1979年5月,率团访问匈牙利;6月,在维也纳同美国总统卡特举行会谈;9月,同阿富汗人民*党总书记、革命委员会主席塔拉基举行会谈;10月,率团访问*德国,并参加*德国国庆30周年活动。1980年5月,率团抵贝尔格莱德,参加铁托总统的葬礼;同月,与法国总统德斯坦会谈;同月,与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会谈;8月,致函美国总统卡特、联邦德国总理施密特及其他西方国家*,表示愿同西方就削减欧洲中程导弹问题进行谈判;10月,与来访的阿富汗革命委员会主席卡尔迈勒会谈;12月,出访印度。
1981年2月,苏共举行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再度当选为苏共*总书记;4月,率团出席捷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并在会上讲话;5月,与来访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会谈;11月,访问联邦德国。1982年3月,在苏联工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讲话;同月,在塔什干授勋大会上发表关于对华政策的讲话,并谈及对日关系问题;5月,在苏联共青团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同月,会见黎笋,黎笋授予他一级胡志明勋章和越南劳动英雄称号;9月,会见访苏的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11月,在克里姆林宫庆祝十月革命65周年招待会上发表讲话;11月10日,猝然去世,终年76岁。
早年仕途
1906年12月19日,勃列日涅夫出生于今乌克兰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一个冶金工人家庭,孩童时代的勃列日涅夫他9岁时考上本镇男子古典中学预备班。少年时代的勃列日涅夫性格内敛,沉静好思,学习十分认真勤奋。1921年夏中学毕业,年仅15岁的勃列日涅夫便开始了劳动生涯,在他父亲所在的冶金工厂里当钳工。
1921年至1922年,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早灾和随之而来的大饥荒,再加连年内战造成的破坏,工厂*停工。他一家为了寻找生活出路,不得不迁返故乡库尔斯克务农。1923年,他考取库尔斯克土地规划、土壤改良中等技术学校。同年加入共青团。4年学业期满毕业,正值苏联进入农业集体化时期。他先后在库尔斯克省、白俄罗斯和乌拉尔从事土地规划工作,被推选为乌拉尔州比谢尔特区劳动人民代表苏维埃代表。此后,他担任过土地部主任,区苏维埃执委会副主席和乌拉尔州土地管理局副局长等职。1931年6月,苏联农业集体化有了很大进展,而工业发展缓慢,联共(布)*决定“用一切办法发展重工业,加快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他这时回到了第聂伯冶金工厂,同时考入卡缅斯科耶冶金学院夜校部,攻读热动力学专业。同年10月,他加入苏联*(布)。1935年,他毕业时,被授予学士学位和冶金工程师职称。同年应征入伍。在后贝加尔军区装甲学校学习了一段时间,被派遣到连队,先任排长,年轻时的勃列日涅夫旋即担任坦克连政治指导员。1936年复员回冶金工厂当工程师,并继续做党的工作,曾任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苏维埃执委会副主席。
1937年初,乌克兰开始肃反运动。他没有受到牵连,又年轻能干,工作表现优异。在1938年5月,由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科罗特钦科推荐,担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党委商业部长,次年2月被擢升为主管宣传工作的州委书记。
1939年9月1日,德国法西斯进攻波兰,苏联处于临战状态,急需大批武器装备。1940年,联共(布)*给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下达一项任务,要他们把州里的一部分企业转为生产军事设备的兵工厂,由一位州委书记主管国防工业。勃列日涅夫组织能力很强,熟谙冶金专业,被选为主管一职。
军中四年
勃列日涅夫在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工作期间,战场上的勃列日涅夫深得乌克兰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的信任。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被赫鲁晓夫作为“具有丰富的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经验的工作者”推荐到军队。同年7月,他被任命为南方面军(后改为黑海集团军群)政治部主任,他先后参加了罗斯托夫、诺沃俄罗斯克等地的保卫战和乌克兰地区的作战,后来又转战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匈牙利等国家。战时,他一直从事政治工作,曾获两枚红旗勋章、一枚红星勋章和一枚波格丹·赫麦里尼茨基勋章。1944年升为少将。
政治生涯
卫国战争胜利后,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喀尔巴阡军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8月复员任乌克兰扎波罗热州委第一书记。他在该州的主要使命是重建在战时遭到破坏的水电站和炼钢厂。第聂伯列宁水电站用了半年时间便重新发电。然而扎波罗热巨型炼钢厂恢复速度缓慢,州委受到了《真理报》的点名批评。勃列日涅夫总结了经验教训,加快了建设步伐,并在全州开展了斯达汉诺夫工作者运动。1947年秋,扎波罗热巨型炼钢厂第一期工程,5个大型车间首先投入生产,斯大林写信祝贺他们“取得伟大的生产胜利。”
1947年11月,勃列日涅夫任乌克兰*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任职期间,该州的大部分企业和住宅进行了重建和扩建,彼得罗夫卡、捷尔任斯基和其他许多大工厂超过了战前的生产水平,土地播种面积也超过战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增长。全州顺利地完成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
1950年夏,勃列日涅夫调任摩尔达维亚党*第一书记。他到任后,首先领导制定了一项全面发展农业的计划。一年时间内摩尔达维亚的农业取得了可观的进展。1951年财政收入比1950年增长25%。同年秋,他两次在《真理报》头版致斯大林的信中,报告了摩尔达维亚果农和葡萄栽培制酒者的成绩。
952年10月,勃列日涅夫在苏共十九大当选为苏共*委员、*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书记。1953年斯大林逝世,他在苏共改组*主席团和书记处时落选,改任苏联陆海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五十年代中期,苏联开展了垦荒运动。他于1954年1月被派到哈萨克斯坦执行垦荒任务,初任哈萨克党*第二书记,翌年8月任第一书记。哈萨克*两年内共开荒1,800万公顷,粮食产量增加9倍以上。他被授予列宁勋章。1956年2月,勃列日涅夫出席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重新当选为苏共*主席团候补委员和*书记。
1957年6月,他支持赫鲁晓夫,指责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反对列宁主义”。不久,他被提拔为苏共*主席团委员。1960年5月,勃列日涅夫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成为继加里宁、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什维尔尼克、伏罗希洛夫之后第四任苏联国家元首。同年7月起,他不再兼任*书记职务。1963年6月,弗·罗·科兹洛夫患病之后两个月,勃列日涅夫重又担任*书记。1964年7月,他辞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职务,专门致力于党务工作。
执政时期
独揽大权
在勃列日涅夫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压根没有人会把这位性格温和、“身材魁梧的美男子”(斯大林语)同苏联*最高*的职位联系起来。勃列日涅夫在青年时代并没有显示出其有异于常人之处,但其低调耕耘的升迁之路却异常顺利。1939年,年仅33岁的勃氏就担任了州党委书记,并在卫国战争中先后担任了第18集团军和乌克兰第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被授予少将军衔。
战争结束后,工作表现优异的勃列日涅夫连升三级,从1952年起担任苏共*书记,并深得斯大林赏识。在当时的苏共*委员会中,表现低调温和的勃列日涅夫是被公认为对谁都不会构成威胁的人。他本人也曾多次“谦虚”地表示过:自己没有领袖的才能,更没有那样的野心。因此,在当时险象环生、群雄逐鹿的权力场中,勃列日涅夫反倒低调地避过了无数灾祸。
1964年10月,苏共*书记苏斯洛夫和克格勃负责人谢列平密谋把赫鲁晓夫赶*。赫鲁晓夫*后,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为争夺大位陷入僵持,为避免两败俱伤,于10月14日举行的苏共*全会上推举勃列日涅夫为苏联最高*。11月和12月又担任了赫鲁晓夫的另外两个职务。他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
对外方面他注重外交,推行“主权有限论”,声称当华沙条约成员国的*政权受到威胁时,苏联可以进行武力干涉,此为著名的勃列日涅夫主义。他在1968年派军队镇压捷克斯洛伐克。1976年5月,他成为苏联元帅。1977年至1982年他去世前最后五年,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内在强势的勃列日涅夫在执政最初的几年,依旧显得比较温和,他强调集体领导,领导核心相对稳定。从七十年代起,他逐步把自己所信任的人提拔上来,成立了由“总书记助理”组成的亲信队伍,经常插手*事务和过问外交工作。1971年,他参加苏联部长会议讨论第九个五年计划指标,并打破先例由他个人签署公布。他的名字、照片、语录充斥苏联各种报刊。这时,他已改变了过去与柯西金、波德戈尔内共同参加重大活动的做法,独自一人观看苏军举行的“德维纳”军事演习,检阅演习部队,作总结讲话,扩大他在军队中的影响。那天勃列日涅夫穿着元帅服,指着自己的元帅肩章,对等候祝贺的亲信们高兴地说:“伙计们,我终于熬到了这一天!”勃列日涅夫这句话的意味深长之处在于:在此之前,他和他所提拔的亲信们挫败了野心勃勃的谢列平,击败了向他发出挑战的波德戈尔内,架空了柯西金,获得了“苏联元帅”这一崇高荣誉。经过长达12年的“集体领导”,他终于独揽党、政、军大权,终于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了。苏共*马列主义研究院出版了《勃列日涅夫传略》。1977年6月,他兼任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已经徒有虚名的集体领导最终解体。至此,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党政军名副其实的最高*者。
平稳内政
勃列日涅夫上台伊始,宣称继续执行苏共二十大和二十二大路线,说这一路线“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苏联*和苏联*对内对外政策的唯一的、不可动摇的路线。”同时他也指出,“凡是以主观主义和随心所欲的决定来偷换对事情应采取的科学态度的地方,挫折和错误都是不可避免的”,“在农业生产的领导中只凭意志行动越来越占上风,次数很多的、有时是臆想出来的改组造成了神经过敏状况。”他逐步对赫鲁晓夫时期一些不得人心的作法进行修补,重新确立党高于一切的原则。1964年11月,他将两年前改组的工农业党组织合并,建立了统一的州、边疆区党委会。1965年6月,他取消了经济行政区各级国民经济委员会和部门性国家委员会,成立了全苏和加盟*各部。采取稳定*队伍的方针,不再搞大换班和频繁调动。对斯大林的评价逐渐肯定一些,允许在宣传和文艺作品中正面提到斯大林,并在斯大林的墓前设置了半身胸像。他本人曾称颂“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领导了反击敌人的一切行动”,“在动员苏联所有力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勃列日涅夫收起了赫鲁晓夫“全面展开共产主义建设”的口号,代之以建成“发达*”的提法。1967年11月,他首次提出“发达*”的概念,宣称,苏联已“建成发达的*社会”,即“各尽所能,按劳付酬的原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1977年,他进一步阐述说,“成熟的发达的*阶段,是从资本主义走向共产主义道路上一个相当长的发展阶段”,这个社会的宗旨是“依靠强大的先进工业,依靠大规模的高度机械化农业,把越来越充分地满足公民的多方面需要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的主要目标。”
勃列日涅夫任职期间,苏联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有所增强。1965年至1981年期间,苏联国民经济固定生产基金增长2.42倍,社会生产总值增长1.46倍,国民收入增长1.44倍,工业产值增长1.77倍,农业平均产值“十五”计划期间比“七五”计划期间增长50%。勃列日涅夫认为“发展重工业,过去和现在都是苏联经济政策的不变原则”,是完成一切国民经济任务的前提。为此,他把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他尤其重视发展军事工业,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这使苏联军费开支不断增大,从1965年的326亿美元到1981年增至1,550亿美元,即增长了3.75倍,占苏联财政支出的1/3。
国内建设
1965年,秋明地区的萨莫特洛尔油井投产,第二年,乌连戈伊天然气田投产,庞大的秋明油田已具备全力发展的规模。仅这乌连戈伊的储量经查明就占世界总储量的40%!这是一笔大得、多得难以想像的财富。于是,苏联经济的发展立即卷进了一道勃列日涅夫意想不到的轨道。
这时,勃列日涅夫60来岁,身体健壮,精力充沛,勃列日涅夫又具有一番救国家于危亡之中的干劲和理想,再加上他的身边有一批能干的实干家辅佐——柯西金掌管经济,安德罗波夫致力内政,葛罗米柯主持外交,几朝理论元老苏斯洛夫给他出谋划策,一时间国家呈现出热气腾腾的发展趋势。他们把目光投在石油上,一切以油气为重点来决策国内外大事。很快就又有了苏尔古特等大油气田,1974年苏联的第二条西伯利亚大铁路——贝阿铁路有3100公里通车,油气可以沿这条铁路线西去俄罗斯欧洲部分、东欧国家和西欧,东去太平洋。自此,西西伯利亚的石油和天然气成了在苏联创造奇迹的神:大量的石油运到国际市场,赢得了滚滚的财源,可以进口大量的粮食、食品和日用工业品了。于是,勃列日涅夫可以理直气壮地宣布降低物价。
这种普通劳动者的冲天干劲和辉煌业绩,苏联历史上少有的欢乐和繁荣气氛使勃列日涅夫感到非常的自豪。勃列日涅夫希望把数代*干而未竟的事业在他的手中全部完成。于是,就有了“发达共产主义”之说。
经济增长
勃列日涅夫时期也遇到不少经济难题,比较突出的是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苏联“八五”、“九五”、“十五”计划期间,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6%和3.8%,工业产值平均增长率分别为8.5%、3.4%和3.4%。由于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比例失调。从1979年开始农业连年减产。农业产值1979、1980和1981年分别下降3.1%、2.5%和1.9%。农业不振严重地影响国民经济,特别是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造成市场供应紧张。此外,现行经济管理*的许多弊端仍未消除,如经济决策权过多地集中于领导机关;企业本来就不多的自主权仍不断受到侵害;现行的经济*不适应集约化方针的推行,价格的制定不利于采用新技术和生产新产品;官僚主义、平均主义严重,等等。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却开始深入苏联普通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迪斯科、爵士乐等西方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一度根绝的吸毒现象开始风靡一时。据统计,在当时的苏联,大约形成了2400个黑手党组织,并且这些黑手党大都有官僚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莫斯科已和纽约一样,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改革受挫
勃列日涅夫时期,对苏联的经济历史遗留问题的改革从没有间断过。改革涉及的面比较广泛,使苏联的经济管理*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个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其实质是在计划经济的框架内,有限地利用市场机制;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这个改革在当时曾一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促进了苏联经济的发展,使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达到了鼎盛期。
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没有能够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日益暴露。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新经济*的进一步探索。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的实行,对于以往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政治*内部*盘根错节,出现尾大不掉的情势,改革已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力,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改革中断。
对外关系
有限主权论
在勃日列涅夫的领导下,勃列日涅夫与铁托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逐渐演变成霸权主义。苏联不但把自己推行*的模式推荐给东欧*国家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还不惜动用军事手段来推行这种干涉。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布拉格之春,不久勃列日涅夫就推出了其有限主权论,为其侵略捷克斯洛伐克的行为作辩护,:“……当出现对整个*大家庭威胁的时候,这就不仅仅是一个国家人民的问题,而是所有*国家共同的问题和关心的事情了。当国内外*敌人直接行动威胁*阵营的共同利益”的时候,就要以“军事方式援助兄弟国家来消除这种威胁的行动”。1970年6月,他对苏联选民讲话时说:“苏联是个位于欧洲和亚洲广阔区域上的*国家。这就使我国的对外活动负有特殊的责任。而我们也不能回避这一责任”。1968年8月,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全会上提出对对苏联的有限主权论、国际*论等内容加以谴责。1968年11月,罗马尼亚**齐奥塞斯库指出“限制或放弃华沙条约某一成员国的主权的理论(即有限主权论)不符合*国家关系的准则”。1968年-1969年,中国的两报一刊社论批判勃列日涅夫主义为霸权主义,是“社会帝国主义的强盗理论”。在他任职期间,苏联对外进行了一系列的*范围扩张活动,包括1969年3月和8月侵犯我国领土珍宝岛和铁列克提地区,1978年12月支持越南进攻*柬埔寨,1979年12月出兵入侵阿富汗等等步骤。
中苏关系
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在与我国边境接壤地区增派重兵,在蒙古驻军和设立导弹基地,造成中苏紧张关系在赫鲁晓夫时期的基础上进一步恶化。他逝世前几次讲话中,表示“真诚地希望同中国关系正常化”,愿与中国“继续就边界问题举行谈判,就改善关系的措施达成协议。”
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也是中苏关系起起落落的时期之一。1964年赫鲁晓夫被政变推翻后,中国*派出了以*为首的党政军高级代表团到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节的庆祝活动,顺便试探苏联的对华政策。在酒会上,苏联国防部长走到贺龙元帅面前说:“我们把赫鲁晓夫搞掉了,你们还不把*也搞掉?这样就天下太平了。”当*要求苏方道歉时,勃列日涅夫承认国防部长说的是酒话,但他强硬的表示,在对华关系上,他和赫鲁晓夫态度完全一致。结果这句话将中苏关系再次推向冰点。
1969年3月,中、苏两国军队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了三次武装冲突。珍宝岛事件爆发后,苏联领导层反应十分强烈。在苏联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等人的强烈主张下,勃列日涅夫竟打算“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准备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事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核打击”。为取得美国人的支持,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奉命将消息告知美国方面。
然而尼克松*认为:一个强大中国符合西方的战略利益。最可怕的是,一旦让苏联人打开潘多拉盒子,整个世界就会跪倒在北极熊的面前。“我们能够毁灭世界,可是他们却敢于毁灭世界。”几天后,《华盛顿明星报》在醒目位置刊登了一则消息,题目是“苏联欲对中国做外科手术式核打击”。这则消息立即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勃列日涅夫气愤异常,愤怒地喊道“美国诬蔑了我们”。
此后,苏联陈兵百万于中苏边境,对中国的安全构成极大威胁。但*逝世后,勃列日涅夫在执政晚期意识到了中苏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性,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年中接连发出积极的信号,为中苏关系“结束过去、开辟未来”拉开了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讲,中苏关系在勃列日涅夫手上达到了对立的顶峰,也开启了正常化的大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中苏关系的一个分水岭,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问题表决上,苏联等欧洲国家投赞成票,但由于中国批判苏联“修正主义”、“社会帝国主义”只是报道“联合国128个成员国中,赞成我们的票一共76个,17票弃权,反对票只有35个。投赞成票的,亚洲国家19个,非洲国家26个,拉丁美洲是美国的后院,这次居然有7个国家投我们的票。现在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缓和战略
1969年,勃列日涅夫为了摆脱“布拉格之春”事件给苏联外交带来的困境,勃列日涅夫与卡斯特罗初步提出了关于“欧洲缓和”的设想和主张。到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召开时,勃列日涅夫正式提出了6点“和平纲领”,并宣布要“把缓和摆在巩固和加强苏联‘和平共处’外交的首位”。
在“缓和”政策正式确立之后,苏联利用当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淖、国内“新孤立主义”思潮兴起及西方发生经济危机等一系列有利于苏联机会,大搞“缓和”外交,不但顺利解决了多年悬而未决的欧洲边界问题和柏林问题,还成功组织召开了“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形成的“赫尔辛基精神”更是勃列日涅夫“缓和”外交取得的巅峰之作。
“缓和”政策实施的原因有:第一,苏联经济通过60年代的高速增长之后,由于粗放式的经济的影响,在70年代开始减速,苏联领导层认识到“效益和质量”重要性,希望改善同西方的关系,达到引进西方技术与资金的目的。第二,苏联在东欧的权利并不被西方国家所承认,而东欧问题一日不解决,苏联西方的威胁就一日不会消失,而通过“缓和”的外交政策达成法律上的欧洲战后现状不可改变无疑将是苏联所乐见的。第三,美国已经准备从越南脱身了,不过骄傲的牛仔希望能体面的从越南撤出,而这需要苏联这个对越南有着巨大影响的国家帮助。第四,苏联自古巴导弹危机中失败之后,就认识到美国在军事力量上对苏联的绝对优势,信仰“拳头大的当头”原则的苏联领导层,在常规与核武两方面的扩军备战,使得美国在军事力量上的优势开始缩小,而美国希望通过与苏改善关系来遏制苏联扩充军备的势头,从而达到巩固美国在军事力量上的优势。
1972年5月22-30日,尼克松、基辛格访问莫斯科,同勃列日涅夫进行最高首脑会唔之后,东西方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友好对话开始代替了剧烈对抗。苏联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交往明显增多:苏联同西方的贸易额由1970年的46亿卢布增至1980年316亿卢布,前后增长6倍;1964-1970年,苏从西方得到的长期贷款仅38亿美元左右,而1971-1980年间,贷款额增至300多亿美元。可见苏联凭借推行“缓和”政策获得了在与西方直接对抗中前所未有的好处。
全球出击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间,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同样巨大的重工业投资,《时代周刊》封面上的勃列日涅夫(6张)使得苏联的军事力量迅速膨胀,逐步改变了苏美之间的力量对比。60年代,苏联处于美国军事力量的压制之下,而到70年代时,苏联的军事力量已经能与美国平起平坐,有些方面甚至超越了美国。如:苏联海军在之前就是一支近海防御舰队,但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不仅使苏联*大力发展战略核武器,在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大力支持下,海军得到了扩建,苏联舰队由近海防御舰队转变成为一支具有远洋作战能力的武装力量;战略核武器方面,1962年古巴危机时,苏联的战略武器(洲际弹道导弹、潜射弹道导弹)只有美国的1/4,当时美国拥有1038件,而苏联仅有265件,到1970年时,苏联已拥有洲际弹道导弹1300枚,首次超过了美国1054枚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
战后独立的亚、非、拉等前殖民地国家也已经成长起来了,而这些已经成长起来的第三世界国家在很大一定程度上是反对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这一时期,由于苏联打着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旗号,援助第三世界进行的反帝、反殖斗争,客观上造成了有利于苏联的局面,使得苏联认为其在决定世界命运发展方面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军事实力的膨胀以及国际形势有利于苏联的发展,到70年代中期,苏联的国家战略开始转向了,进攻性战略开始出现在苏联*的讲话中了。苏共*书记波诺马廖夫于1975年6月发表的讲话时就曾说道:“我们的时代是*发起稳固的不可逆转的历史性进攻的时代”。勃列日涅夫在同年10月的一次讲话中也提道:“经济力量和防御力量的加强使苏联胜利地在国际舞台上展开积极的‘攻势’”。
1971年5月苏联与埃及签订《苏埃友好合作条约》,向其提供50亿美元的经济、军事援助,派遣军事专家顾问达18000多人。当然苏埃友好合作条约也拥有所有友好合作条约中必有这么一句话:缔约双方的任何一方遭到威胁,双方立即协商,以消除威胁并采取一定措施保障两国的和平与安全。同年8月,苏联与印度缔结《苏印友好合作条约》之后不到两个月,印度即入侵巴基斯坦,并占领了东巴基斯坦,在这一过程中苏联向印度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装备;1978年11月,苏联与越南签订《苏越友好合作条约》,越南比之印度还要心急,缔约后不到一个月,越南便入侵柬埔寨,而越南的10万大军的指挥者就是苏联的军事顾问。而在整个70年代,像这样带结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共有10多个第三世界国家与苏联签订。
除了建立条约网,控制渗透签订国和地区之外,利用代理人进行战争是苏联另一个主要干涉与扩张手段,而古巴军队在这阶段成了苏联的金牌打手。1975年,苏联通过古巴军队对安哥拉内战进行了大规模的武装干涉,把近2万人的古巴军队和大批武器装备运入安哥拉。苏联自己的军事人员包括飞机和坦克驾驶员、军事顾问等也直接参与了军事行动。1977至1978年,苏联又利用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在欧加登地区的武装冲突,在非洲之角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卷入,向埃塞俄比亚运送了1.7万多名古巴军人和大批军火,苏联军官还指挥了古巴和埃塞俄比亚军队的联合军事行动。与此同时,苏联还利用古巴军队插手扎伊尔和*也门的内政。
此外,在70年代后半期,苏联还普遍加强了对第三世界兄弟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尤其是军事援助。1970至1974年苏联对第三世界的军事援助为140亿美元,1975至1979年猛增到300亿美元。通过上述手段,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与苏联在经济及军事方面都保持着较为紧密的关系,这些国家的*无一不是亲苏派。在扶植起一批亲苏政权之余,苏联还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沿岸、地中海、红海、南亚和东南亚等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获得了一批机场和港口的使用权,在越南、古巴、阿富汗更是建立了海外军事基地。苏联进攻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打击、削弱、排挤并力图压倒它的主要对手美国,而它在70年代的海外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在全球的*和影响,扩大了自己的*范围。
3、老人政治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延续了官僚们以往的要求,苏联领袖(10张)废除了苏共*委员会和党委会每次改选必须更换1/3成员的做法,并保证要使*得到尊重(叶利钦:《叶利钦自传》)。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第一年,地方党委书记只更换了9%,14个加盟*书记只更换了2个。从苏共23大到26大,苏共*委员会实际连任率达到90%。苏共*政治局候补委员拉希多夫在乌兹别克斯坦担任了20年党的第一书记,库纳耶夫在哈萨克斯坦也当了20多年第一书记;格里申于1967年担任莫斯科市委书记,戈尔巴乔夫时代才被换下来;乌克兰党*第一书记谢尔比茨基则在这个岗位上干了17年,直到退休。
这种*队伍超常规的“稳定”,一方面造成了高层机关长期无法输入新鲜血液,造成这些机关陷入“严重的停滞”,成为一潭死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老人政治”局面;另一方面,这些高层官员长期担任这些地区的“封疆大吏”,都按照对自己忠实程度提拔亲信,排斥异己,逐渐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帮派*。例如前面提到的拉希多夫在乌孜别克斯坦执政20多年,该*的党、政、经和政法部门全部都是他的亲信,仅在乌孜别克斯坦**机关,他的亲属就达14人之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基层*,及工业企业、工地、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的领导*更换过于频繁,朝令夕改,造成严重局面。由此可见,勃列日涅夫的“稳定”政策,是只针对高级官员的“稳定”,目的在于保证高级官僚的既得利益。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发誓要“保证对*的尊重”,因而立即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废除的全部*特权,并且享受特权的*范围有所扩大,特权种类日益增多。特权制度又被称为“*名册”制度,它把上层人物与苏联普通公民化分开来,引起了普通苏联公民的强烈不满。不仅如此,勃列日涅夫时代的官僚们还纷纷效仿勃列日涅夫本人,兴建专供自己享用的“狩猎小屋”和上层圈子聚会的放荡私人会所。这些被称做“小屋”的私人别墅往往象宫殿一样富丽堂皇,带有花园、室内游泳池和其他设施。
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社会贪污、腐败和特权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勃列日涅夫本人生活非常奢侈,他在扎维多沃的“小屋”花费了数百万卢布的国防开支,并且在莫斯科郊外至少还有六栋别墅。阿塞拜疆*第一书记阿利耶夫曾赠送给勃列日涅夫一枚硕大的钻石戒指,勃列日涅夫爱不释手,常常在几百万电视观众面前堂而皇之地摆弄这枚心爱的戒指。作为一个父亲,勃烈日涅夫有强烈的“舔犊之情”,对自己的子女非常“宽厚”。虽然他也常常斥责他风流纵欲的女儿和一心敛聚钱财的儿子,说他们给他丢脸,但这并不妨碍勃烈日涅夫动用公款为他的女儿与儿子修建别墅。甚至连其甘当乌龟、不学无术、贪婪无比的的女婿邱尔巴诺夫也因为得到了勃烈日涅夫的庇佑而扶摇直上,当上了苏联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和*委员会候补委员。邱尔巴诺夫贪污了多达20亿卢布的公款,在勃烈日涅夫死后才被押上被告席。
1980年,克格勃副主席谢苗·库兹米奇·茨维贡将军在安德罗波夫布置下,领导一次反腐化调查时无意中从勃烈日涅夫的女儿加琳娜·邱尔巴诺娃的情人布里亚季亚家中搜查出一大批钻石等贵重物品,布里亚季亚供认钻石是属于加琳娜的,顿时弄的满城风雨。这时,一贯以所谓“正统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家”自居的苏斯洛夫不顾重病在身,亲自来掩盖勃烈日涅夫家族的丑闻。苏斯洛夫狠狠教训了茨维贡,并不许其逮捕布里亚季亚。茨维贡将军处于是忠于勃烈日涅夫家族还是忠于职守的矛盾中,1981年1月19日,他以开枪自杀的方式求得了解脱。
由于勃烈日涅夫的权力不是建立在群众拥护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他欣赏、提拔的亲信们的“团结”和“稳定”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他的亲信,无论有多么腐败、多么无能、多么遭人憎恨,勃烈日涅夫都奉行着“保护*”的方针予以庇护。“理论家”苏斯洛夫给勃烈日涅夫找到了一条“理论基础”:“*的稳定,这是胜利的保障。”勃烈日涅夫时刻奉守这一准则,时刻注意“保护*”。例如,克拉斯诺达尔斯克边疆区第一书记麦都诺夫滥用职权,他治理下的地区贿赂成风,腐败盛行。当克格勃首脑安德罗波夫建议将麦都诺夫撤职查办并交送法庭时,勃列日涅夫却连连摇头说:“不能这么办。他是一个大的党组织的*。人们信任他,跟他走,而现在我们要把他送上法庭?再说,他那个区里的事情还进行得不坏嘛。我们换一个不诚实的人会把这个区的事搞坏的,先把他调到别的地方去,看看他怎么样再说吧。”乌孜别克斯坦党的第一书记拉希多夫长期敛聚财富、将该*的棉花收入据为己有,将整个*党组织变成自己的“家天下”,为此,苏共*收到了数以万计的举报信,而勃烈日涅夫却把这些信件送还拉希多夫,并且先后授予拉希多夫多达12枚的勋章,以表彰他的工作。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勃夫因心脏病卒于莫斯科,终年76岁,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列宁墓后。他留下的著作有:《遵循列宁主义方针》(8卷)、《论苏共和苏维埃国家的对外政策》、《论现阶段苏共经济政策的主要问题》、《发达*的经济管理问题》、《苏共的农业政策问题和哈萨克的开荒》、《论对劳动人民的共产主义教育》、《保卫和平与*》,回忆录《小地》、《复兴》、《荒地》、《按工厂的汽笛生活》、《祖国之情》以及在国外出版的著作《*、*和*》等。
4、历史评价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逝世,终年76岁。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的国家实力历史性地达到了顶峰,但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积累的无数历史尖锐矛盾缺乏足够的认识,使这些矛盾越积越深,社会动乱的能量越积越大。
在勃列日涅夫去世的20多年后,俄罗斯人民依旧十分怀念这位“忠厚长者”。俄各界对于勃列日涅夫的评价呈现出肯定大大多于批评的总体态势,勃列日涅夫至少有一点令其他人望尘莫及:他的国际声誉是最好的。俄罗斯权威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民调显示,39%的民众对这位曾经执掌苏联大权18年的苏共总书记表示欣赏、有好感或尊重,与此相比,对斯大林有同感的大约占36%,戈尔巴乔夫则有20%;对勃列日涅夫感到愤恨的只有12%,而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两位*则高达38%和43%。全俄舆情研究中心的调查则表明,勃列日涅夫是仅次于普京的声望最高的*。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时期是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一半的人认为勃列日涅夫在俄发展史上扮演了非常正面角色。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与现在相比具有公正的优势,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统计数据表明,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的1965年,苏联人的平均工资只有96.5卢布,到了其执政晚期就上涨到170卢布。很多苏联人在这段时间内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购买了像样的家具、服装甚至汽车。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分化为界限分明的贫富两大社会集团。对于大多数俄罗斯民众,勃列日涅夫时代是如今“不公正、不平等”的俄罗斯的对立面。根据列瓦达中心的材料,2005年1月,48%的受访者认为,如果俄罗斯所有的一切都保留在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的状况会比较好。二是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处于发展的巅峰期,国际格局一度呈现出苏攻美守的局面,俄罗斯的大国主义传统和实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然而在苏联解体之后,在经历了十几年的经济和社会资本主义化之后,俄罗斯始终没有能够找回曾经的大国荣光。而大国意识和强国意识恰恰在俄民众的意识形态认同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然,俄罗斯人民在赞扬和缅怀这位国家*的同时,也在反省勃列日涅夫时代。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因为诸多历史遗留问题而开始停滞不前,这段时间内,苏联GDP增速从1966年至1970年的年均21%,到后期的9%。苏联经济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依赖于石油和天然气出口。
5、人物轶事
一个好猎手一个飞车族
一个电影迷
勃列日涅夫选拔官员的标准很简单,只要是曾在他的母校读过书,或来自他工作过的地方的人,都有可能获得提拔。在给大量亲信委以重任的同时,勃列日涅夫也在逐渐排挤他不信任的人。以至于苏联著名外交家葛罗米柯曾发过这样的感慨:“我们的政治局就像百慕大三角一样,有的人突然从这里出现,有的人突然在这里消失。”勃列日涅夫还有强烈的“舐犊之情”,对自己的子女异常“宽厚”,竟用公款为子女营造豪华别墅。他的女婿丘尔巴诺夫也青云直上,在短短十年内,由一名低级军官晋升为上将。
而勃氏本人的个人生活也颇受非议,据他的翻译苏霍德列夫回忆,勃氏有两件事干得极好:打猎和开车。他曾亲眼看见勃氏在打猎时一枪命中野猪心脏。1973年,勃氏访问美国时,尼克松送了一辆“林肯”牌轿车给他。勃列日涅夫马上拉着尼克松坐到车上,在狭窄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吓得尼克松和坐在后座上的翻译出了一身冷汗。而在勃氏执政后期,他则总泡在家里看电视、看电影,然后再招来他喜欢的演员,给他们颁发各种各样的奖章和勋章。
勃列日涅夫当政时期的苏联,国民经济增长率长期保持两位数,经济规模也保持世界第二,但其主要的消费品却长期短缺;苏联拥有当时世界最多的耕地,但粮食却连年歉收,不得不花大笔外汇进口粮食;苏联的宇宙飞船可以到达月球和火星,汽车却故障频出且耗油惊人;许多苏联百姓家里的家用电器陈旧不堪,电视机爆炸事件经常发生,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苏联生产的电视机应当送给敌人。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却开始深入苏联普通公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灵深处。迪斯科、爵士乐等西方文化成为年轻人的时尚,一度根绝的吸毒现象开始风靡一时,社会治安状况大大恶化。据统计,在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苏联,大约形成了2400个黑手党组织,并且这些黑手党大都有官僚背景。上世纪80年代初,莫斯科已和纽约一样,成为世界上最不安全的大城市之一。
拿错讲稿浑然不觉
勃列日涅夫的翻译霍德列夫在回忆录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知识贫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往往用诸如“我们将研究研究”、“我们考虑考虑”这类话搪塞对方提出的问题。只要手头没有讲稿,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
勃列日涅夫的翻译霍德列夫在回忆录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是一个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知识贫乏的人,对任何事情都不求甚解,往往用诸如“我们将研究研究”、“我们考虑考虑”这类话搪塞对方提出的问题。只要手头没有讲稿,他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出来。1979年,勃列日涅夫和美国总统卡特私下会晤,他照本宣科,念着为他准备的稿子,当念到划去的段落时,竟转过头去问翻译:“我还要往下念吗?”1982年9月,勃列日涅夫到阿塞拜疆视察,在阿塞拜疆党员大会上致祝贺词。他拿错了别人为他准备的另一份讲话稿念了起来,居然没有发觉!由于他的讲话与大会毫不相干,台下听众骚动起来,秘书连忙替他换了一份讲稿,他这才明白念错了稿子!
更为搞笑的是,在当年莫斯科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勃列日涅夫致欢迎词。勃列日涅夫把秘书写好的发言稿忘在外衣口袋里,上了主席台一句话也讲不出来。呆了一会儿,勃列日涅夫终于讲话了。他的欢迎词非常费解,谁都听不明白,因为他只是一连把俄文字母“O”(注:念“噢”)念了五遍:“噢!噢!噢!噢!噢!”原来,他把奥运旗上的五个环,当成了五个“O”!
黑猫传闻
勃列日涅夫在1969年初访问印度时,有一位宗教界人士向他赠送了一只据说能避祸趋福的黑猫,并说这只猫能使勃列日涅夫避祸免灾,但这只猫只能由勃列日涅夫一人亲自喂养,并且每天喂食生肉,如果这猫有什么三长两短,那它的主人的寿命也不会很长了。
勃列日涅夫对这一说法坚信不疑,在勃氏与其家人长年居住的扎列奇别墅,给这只猫专门腾出了一间房,给猫吃的一定是带血的牛犊肉,并且一概是由勃列日涅夫亲手喂养,除主人外,这只猫不让任何人靠近其身边。后来,这只猫还真救了主人两次性命。
遗憾的是,1982年春天,黑猫被汽车给压死了。在黑猫死后,勃列日涅夫的身体状况也急剧恶化。黑猫之死让勃列日涅夫感到非常痛心,猫死之后在冰箱里还一直存放着大块牛犊肉。这年11月勃列日涅夫也去世了。
浓郁的“勋章情结”
勃列日涅夫还有浓郁的“勋章情结”。以发奖章、勋章的方式颂扬自己治理下的苏联社会,成了勃氏工作日程中最重要的事,并对此走火入魔。他的警卫讲了这样一件真事:勃列日涅夫在看电视连续剧《*》时,一个护士在一旁说,剧中的侦察员伊萨耶夫是个真实的人,现在还活着,只是被人遗忘了。这一下可算是触动了勃氏最敏感的那一根神经。他马上让警卫去了解伊萨耶夫的近况,如住在哪里,现在干什么等等。警卫说,不用去了解,没有这个人,那是电视剧塑造的艺术形象。勃列日涅夫还是不放心,又给安德罗波夫打电话,得到的是同样的回答。怎么办?勃列日涅夫本来是想给这个伊萨耶夫颁发勋章的,人都没有,勋章怎么发?勃氏这时来了聪明劲儿,他把一枚金星勋章授给了扮演伊萨耶夫的演员维亚切斯拉夫·吉洪诺夫。
从此以后,勃列日涅夫形成了一个习惯,在家里看电视、电影,一旦有喜欢的演员,就召唤过来,给他们颁发各种各样的奖章、勋章。这成了勃氏执政后期的主要工作和生活内容之一。
勃列日涅夫当政期间究竟给多少人发了多少奖章和勋章,已无法统计清楚;但可以说清楚的是,他没少给自己发勋章,仅仅以列宁名字命名的奖章他就得了3次,金星勋章得了19枚!翻看历史照片,坐在主席台上志得意满的勃氏,胸前总是左3枚右3枚地挂着一串串奖章和勋章。
1978年,勃列日涅夫因出版他的文学三部曲《小地》、《处女地》和《复兴》而名噪一时,并获列宁奖金。没想到在他死后3年,有人即在《旗》杂志上指出这3个中篇出自一班御用文人之手,真正作者并非勃列日涅夫。这是勃列日涅夫为历史提供的又一个笑话!
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像往常一样服下安眠药后睡觉,却再也没有醒来。当警卫人员到点请他起床时,发现他已停止了呼吸。他跟斯大林一样,直到撒手归天,这才恋恋不舍地松开了权杖!
时间一晃过去了20多年,勃列日涅夫的名字仍常常出现在俄罗斯的各种场合,挂在老百姓的嘴边,不过不是怀念,而是对他进行讽刺。说唱艺术家彼德罗相在舞台上装出一副臃肿不堪的样子,嘴角歪斜,学勃列日涅夫说话:“今天,我……代表……苏……苏联*……授予您勋……章……”
6、勃列日涅夫之死
死亡与宣告
自1974年开始,勃列日涅夫就病魔缠身,其中尤以心脏病、白血病、颌骨癌、肺气肿及循环系统疾病等为重。有关其死亡的流言在1970年代中期便已存在。而其屡次缺席重要会议和外交会晤也使得有关他健康日益下降的信息开始流传。虽然苏联*一再坚称勃列日涅夫身体健康,但在1982年后,勃列日涅夫便很少再有露面,而就算出现在公共场合,其身旁也总有医生陪同。1982年5月,他突患严重的中风,但直到于当年11月10日其因心脏病去世,勃烈日涅夫都一直拒绝交出统治权。苏联举国哀悼五天之后,为其在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举行了国葬。
莫斯科时间下午7:15起,苏联*电视台原本播放的常规的电视节目及一个音乐会被一部列宁的纪录片所替代,这也成为勃列日涅夫死讯的首个暗示,而在苏联*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时间》中,主持人平日的正装也由丧服所代替。苏联人最初以为是没有出席几天前的十月革命65周年庆典的安德烈·基里连科逝世了。随后,各家电视台都突然发生了改变,例如播放未列入播放时间表的战争回忆节目和将冰球比赛替换为播放柴可夫斯基的第6号交响曲。勃列日涅夫的死讯最终是由苏联广播和电视主持人在死后第二天同时宣布的。电视宣告在莫斯科时间上午11点由伊格尔·基里洛夫播报。
西方国家的评论员因为发现勃列日涅夫并未给安哥拉总统若泽·爱德华多·多斯桑托斯签发独立日的祝贺信而察觉他已经死亡。因为此前勃列日涅夫给苏联的盟友都签发了祝贺信,唯独不给安哥拉有违外交礼节。在西方国家的评论员们看来,延迟播发死讯是一种苏联领导层中争夺继任其领导权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