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科普文章

孔繁森

科普小知识 2022-06-09 12:08:31
...

孔繁森,1944年出生,山东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孙。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于1994年11月29日在*塔城地区考察工作期间,不幸因公殉职,终年50岁。孔繁森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好*、优秀*员。他忠于人民,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勤勤恳恳为党工作,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献给了*革命和建设事业。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两次主动要求赴*工作。

姓名:孔繁森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东聊城堂邑五里墩村

出生日期:1944年7月

逝世日期:1994年11月29日

职业:领导*

毕业院校:聊城技校

信仰:共产主义

1、人物介绍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山东聊城人。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到*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孔繁森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员的高尚情怀。

2009年9月10日,在*宣传部、*组织部、*统战部、*文献研究室、*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孔繁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藏区工作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

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

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的温暖。因*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攸关。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换床单。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市长格桑顿珠见孔繁森负担太重,领走了曲尼。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

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歌曲《走进*》、《公仆赞》、《等你回家》就是对他的赞颂。

3、“平凡”书记


孔繁森

1979年,国家从内地抽调一批*到*工作,时任山东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年仅35岁的孔繁森主动请缨。

从踏上*高原那天起,孔繁森就表示:“我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这块神圣的土地,献给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报到后,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想改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征询他的意见时,孔繁森以山东人特有的直爽、豪迈回答道:“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

就这样,孔繁森在之后的三年中跑遍了岗巴的乡村、牧区,他与当地的牧民倾心交流,与他们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挖泥塘、修水利,与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藏族同胞的眼中,他是一位“平凡”的书记,没有一点官架子。同样,在与藏族同胞的接触中,孔繁森也深深爱上了这片壮丽而神奇的高原,更深深爱上了这里纯朴的藏族同胞。

1981年,当孔繁森被调回山东时,岗巴的藏族同胞含泪为他送行。孔繁森动情地说:“如果有机会,我愿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终生难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奋斗!”

记者问一位藏族老人:“孔繁森待您是不是就像您的亲生儿子一样?”老人却说:“不,孔书记不是我的儿子,他是我的父母!”

孔繁森是千千万万进藏*中的优秀代表。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少数民族聚居的*等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内地缓慢。*一直关注着*建设,多年来采取了许多措施,从政策上、物资上、人员上给予大力的支援,选调东部*进藏就是其中的措施之一。

作为一名汉族的领导*,孔繁森不仅带去了党的关怀和内地人民的厚谊,而且带领着藏族同胞发展经济,生活上也与当地藏族同胞融合在一起。当地人们不仅把他视为领导,更把他当成亲人。

在*工作期间,孔繁森很重视藏语文教育。他下乡时,总是用所学的藏语同农牧民打招呼,时刻把藏族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他在部队时学过医,为了救一位藏族老人,他曾口对口地吸出了老人喉中的痰。

孔繁森热爱藏族群众,他自己也深受藏族同胞的爱戴。孔繁森去世后,一位90多岁的藏族老人一直哭了半个多小时,一边哭,一边不停地按照藏族的习俗摸着脑门为孔书记祈福,反复念叨一句话:“孔书记没了,我的福气也没了!”记者问这位老人:“孔繁森待你,是不是就像您的亲生儿子一样?”老人却说:“不,孔书记不是我的儿子,他是我的父母!”

4、获得荣誉

1994年9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称号。1994年11月29日,在带领工作组赴*塔城地区考察时,不幸以身殉职。为纪念孔繁森、发扬孔繁森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署,**自治区党委,*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先后作出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决定。《人民日报》发表《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社论。**总书记、国家主席*,**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乔石,先后为孔繁森题词,对孔繁森同志给予极高的评价。**组织部追授孔繁森"模范*员""优秀领导*"的称号。

5、人物故事


孔繁森

孔繁森在藏区工作多年,常年劳累,患有严重的痔疮。他经常下乡,由于饮食和卫生条件较差,尤其是在不能通车的地方还要骑马,每次回来时,他的内衣都会和皮肤粘在一起,疼痛难忍。在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出门工作容易遇到意外。1989年11月,他与几位同事一起下乡检查工作,途中因所乘汽车被拖拉机撞翻而受了重伤,一个小时之内就吐血7次,连续昏迷了13天。他身体刚刚恢复就开始了工作,拉萨市长不得不将他“强行”送往内地治疗。

1994年,阿里地区遭到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孔繁森组织抢险救灾时,每天都工作到深夜。2月26日凌晨2点多,他躺下后感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便挣扎着爬起来,给同行的小梁写了一封短短的遗书交待后事:“万一我发生了不幸,千万不能让我母亲和家属、孩子知道,请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写一封平安信。我在哪儿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新时期*员的楷模孔繁森,更是一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好*。这位模范*收留了三个震灾中认识的孤儿,父母被震灾夺走了生命。他将这3个孤儿接到家里,担负起养育责任。他的家境本来就不富裕,再加上每次下乡总要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有时不到半个月,工资就所剩无几。领养了3个孤儿后,孔繁森经济上更加拮据。为了不让孩子们跟着他受苦,他悄悄地来到了*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护士认为他年纪已大,不适合献血,他就恳求护士:"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护士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1993年,他先后献血900毫升,共收取医院按规定付给的营养费900元,都用于生活补贴。

在外人眼里,一个*的中高级*生活如此清贫真难以想像。1993年,妻子到*探亲,去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妻子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他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

妻子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回到济南后,他妻子去看上大学的女儿,女儿一见面就对妈妈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他妻子一听,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连回家乡聊城的车票还不够,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孔繁森把工资中的相当大一部分用于帮助有困难的群众,平时根本就没有攒下几个钱。他给群众买药,扶贫济困时出手大方,少则百十元钱,多则上千元。他因车祸牺牲后,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在场的每个人都流了泪。

6、孔繁森日记摘抄

这里还有不少人温饱问题没解决

1987年9月20日上午9时飞机上

参加在兰州召开的全国粮援项目会议,使我深深地感受到粮食来之不易。分发内地援助的粮食要合理,要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用于生产的开发,用于提高人民生产能力。要通过粮援项目启发人民的自力更生精神,教育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同时要和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和国家保持友好的关系。

祖国的大西北和祖国的边远贫困地区,是教育*、党员的好课堂。应教育我们的*和党员,这里还有不少人温饱问题没有解决,许多人喝水都有困难,更谈不上使用电冰箱、彩电、洗衣机等生活用品了。同是炎黄子孙,同样是在*的领导之下,凡是有觉悟、有良知的*员和国家*,都应认真地沉思一下,想想这里的人民群众,并以实际行动积极地做出努力。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1990年5月23日上午

参加*评议党员会议。我从1965年入党以来,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始终没有改变。参加工作30年来,我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没有动摇、改变过,不管是工作顺利的时候,还是我们党处于困难时期,自己都能坚信党的领导,坚信共产主义信念。

30年来,我当过兵,当过教员,做过青年工作、宣传工作、县里工作、林业工作、机关工作,基本上都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人生什么是最大的幸福?组织信任,群众拥护,工作胜任,能为他人解决点困难和痛苦,我认为这是人生的最大幸福。所以,我认为我能够两次进藏,帮助*同胞做些工作,心里感到由衷的幸福。

作为一个领导*要体贴人,关心人,理解人,并且要善于使用人;要深入群众,以心换心,以情换情;要善于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分管的工作做起,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和力量。总之,要下决心为*人民做点贡献。

救灾

1992年8月1日上午尼木县

地震受灾情况:

帕古:色巴村,3户受害,其中杨配,6口人,6间房;白马,4口人,2间房;杨吉,4口人,2间房。共14口人,10间房,现已搬至小学去住。

7月30日下午4点25分左右发生地震,色巴村还有4户裂口房已成危房。1.曾穷,3口人,6间房;2.杰果,8口人,7间房,已有5间不能住人;3.卓马曲吉,9口人,5间房;4.索拉,5口人,5间房。普松乡曲水村,84户,房子有损害的41户,部分倒塌的7户,已搬出外边住的4户;有6条水渠塌方,150米,12处。东嘎乡普巴村,有21户房子受害,其中已成危房的12户。彭岗乡的帕普村:乡农牧区组牧区组,14户,房子全部倒塌的8户;严重裂缝的6户,已不能住,有帐篷的只有一户,有的房山已裂开。农区组,44户,其中房子全部倒掉的4户,村委会房子也倒啦,严重裂缝的30户,轻裂的10户。续普乡,房子裂缝重的10户;山岗乡不能住的4户,全乡有30%的房子受损。不知情况的还有霍德乡、顿巴乡、村岗乡、尼木乡。


孔繁森

续迈乡,严重裂缝6户,29人,不能住人啦。卡如乡指南村倒掉2户,15人,死亡两只羊子。卡如乡房子6处裂缝。

马江乡情况不明。

县委*的领导同志们分四个组已下去。

怎么办?

一、县里成立救灾抢险组,最好每乡一个组,由县领导带队,动员县乡的有关领导参加。

二、下去的任务主要有,一是摸清情况;二是动员*群众党团*自救;三是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四是做好宣传,防止敌人破坏。

三、摸清情况写出材料,立即上报。

四、市里成立领导小组,立即下来,协助县里解决实际困难。

五、先解决受灾严重的住、吃问题。一是从拉萨买点帐篷;二是解决部分粮油分给特困难户。先买30顶帐篷,拿出5万元解决当务之急。

7、相关评价

孔繁森去世后,中国*和中国*将他誉为“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优秀领导*中的杰出代表”,并开展了一场中国全国范围的“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活动。1995年4月中国国务院追认他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因孔繁森身前下乡工作经常有新闻记者陪同,留下了许多新闻报道和照片,后根据他的生平拍摄了一部名为《孔繁森》的电影。

*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孔繁森》一文已被苏教版语文书收录为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