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成本
冲击成本(Impactcost)是指在交易中需要迅速而且大规模地买进或者卖出证券,未能按照预定价位成交,从而多支付的成本。冲击成本被认为是机构大户难以摆脱的致命伤。冲击成本全称价格冲击成本。国际上通常用它来来衡量股市的流动性。它也可称为流动性成本,是指一定数量的委托(订单)迅速成交时对价格的影响,因此是一个包含即时性和合理价格两方面要素的指标。
1、简介
套利成本是套利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包括交易成本、资金成本和冲击成本。
冲击成本
冲击成本是指在套利交易中需要迅速而且大规模地买进或者卖出证券,未能按照预定价位成交,从而多支付的成本。冲击成本全称价格冲击成本。国际上通常用它来来衡量股市的流动性。它也可称为流动性成本,是指一定数量的委托(订单)迅速成交时对价格的影响,因此是一个包含即时性和合理价格两方面要素的指标。
相应的流动性成本指标(价格冲击指数),即一定数量(如10万元)交易对市场价格的冲击程度。以上交所价格冲击指数为例,从流动性成本看,尽管近十年来我国股市流动性有很大的改善,但与国际市场相比,仍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比较上海市场与欧、美、亚洲等市场的流动性成本,可以发现,上海市场的流动性不仅远远低于德国、东京、纽约、泛欧、伦敦、纳斯达克等成熟市场,也低于印度、墨西哥等新兴市场。
冲击成本被认为是机构大户难以摆脱的致命伤。比如,机构大户看好一组股票时,必须花很长时间才能实现自己的建仓目的,如果急于建仓,由于短时间内大量买进会抬高股价,势必会使建仓的成本远高于预期成本;同样,如果急于抛股时,等于是自己在打压股价,最后实现的卖出价低于原来的预期价格。对散户而言,由于买卖交易量很小,冲击成本几乎为零。
2、分类分析
冲击成本的大小,既与委托交易的数量有关,也与流动性大小有关。市场的流动性越小,冲击成本越大。股票市场上每天的成交金额有几百亿元,看上去规模不小,流动性也可以。但那是上千只股票共同交易的结果,如果细分到不同的个股,不难发现其中一些股票的流动性还是很差的。相对而言,买卖股指期货的冲击成本就非常小。这是因为相应的股指期货合约只有几个,交易集中导致流动性非常强,即使是机构大户,在其中进出也很方便。
冲击成本
开放式基金套利成本
如果开放式基金是由大量的小额持有人持有的话,每日和长期申购赎回的流量是均衡的,所引发的交易成本和冲击成本较低。如果大额持有人频繁申购将引发短期的流量失衡,所引发的交易成本和冲击成本较高。开放式基金在美国称为共同基金,是小额持有人资金的集合投资,不应该成为大额持有人甚至是大型机构投资人翻江倒海的工具。
在国内,目前对单一持有人的申购规模是不做限制的。基于此,如果大型机构持要频繁进出,应该向这些机构收取费用以弥补长期持有人。应该给中小投资者补贴的赎回费并没有全部计入基金资产做为对长期持有人的成本弥补。相反,基金管理公司提取了赎回费之后,反而有一定的财力变相减免机构持有人的交易成本。在赎回费和申购费“补贴”下,机构投资人更加频繁进出开放式基金,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了中小投资人的交易成本负担。
打个比方,开放式基金犹如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基金管理公司是船长,持有人是乘客。一部分乘客频繁上船和下船,导致航行时断时续,给还在船上的乘客造成冲击。频繁的申购和赎回让基金资产处于不稳定状态,而由此增加的交易成本由长期持有人即还在船上的乘客承担。赎回费本来是作为对长期持有人的补偿,却被基金管理公司提取作为销售费用。基金行业希望持有人长期投资,但结果却是长期投资者负担短线客交易成本并承受由此引起的冲击。这背后暴露的是全球开放式基金“共同集合”理财存在的内在缺陷问题。
股指期货
“期货+ETF现货”冲击成本较小。通过测算,股指期货保守总冲击成本在1.1‰左右,而通过ETF组合构建的组合总冲击成本约为1.6‰,总冲击成本约为2.7‰,这个冲击成本在80%的概率下很难被超越。实际交易时,总冲击成本将更小。
股票组合
股票组合冲击成本较高。以我国为例,经过测算,沪深300成分股组合总冲击成本一般在5—6‰左右,该冲击成本在80%的概率下很难被突破。冲击成本最小的20只股票总冲击成本为2—3‰。
3、关联
波动风险
冲击成本
在进行“冲击成本”的测算时应该将“流动性”也纳进来综合考虑。为减小冲击成本而过分降低交易速度并不可取,交易时间过长反而会带来股票价格波动风险加大,得不偿失。应该寻求冲击成本和交易时间长度的平衡。
流动性
“冲击成本”和“流动性”在统计意义上呈现此消彼长。
经过冲击成本和流动性的散点图关系看出冲击成本和流动性之间没有线性关系,也看不出规律性。流动性小时,冲击成本也有可能比较小,反之亦然。但是,当流动性小时,冲击成本较高的情形出现概率更大;流动性大时,冲击成本较高的情形出现概率低。从这点来讲和“流动性大,冲击成本小”的常识相一致。
4、举例
报告显示,2007年上海市场流动性进一步上升,交易的间接成本(价格冲击成本)显著下降。以交易10万元股票的价格冲击成本为例,1995年高达199个基点,2006年下降到31个基点,2007年进一步下降到了20个基点。但2007年沪市的流动性指数(使价格上涨1%所需要的买入金额和使价格下跌1%所需要的卖出金额)有所上升,2007年比2006年上升了119%,比1995年上升了369%。
总体来看,上证50成分股流动性成本最低,上证180成分股(不含上证50成分股)次之,B股和ST股票(含*ST股票)的流动性成本最高。此外,流通市值越大、股票价格越高,则流动性成本越低。从按行业分组情况看,金融、保险业及采掘业的流动性成本最低,传播与文化产业及信息技术业的流动性成本最高。另外,2007年沪市的相对有效价差则进一步下降,订单执行质量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