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县
梨树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之美誉,全县幅员面积4209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1个工业集中区、295个村,总人口81万,其中农业人口61万。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人均占有粮食、人均贡献粮食、粮食单产和粮食商品率四项指标曾在全国名列前茅。先后被命名为“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诗歌之乡”,2012年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食品类)农畜产品加工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4年又被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硅灰石之乡”。
中文名称:梨树县
外文名称:Lishu
别名:奉化县
行政区类别:县级市
所属地区:吉林省四平市
下辖地区:14个镇、6个乡
*驻地:梨树镇向阳街2号
电话区号:(+86)0434
邮政区码:136500
行政代码:220322
地理位置:吉林省西南部
面积:4209平方公里
人口:69.7万(2014年2月数据)
方言:东北话
气候条件:温带季风气候
著名景点:叶赫那拉古城,偏脸城遗址,北方巴厘岛
火车站:四平站
车牌代码:吉C
民族组成:汉族、满族、蒙古族等19个民族
1、历史沿革
从境内长山遗址考证,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梨树已有人类繁衍生息,肃慎、夫余、高句丽、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迭居。清朝初期,县境南部为盛京西流水围场一部,北部为蒙古达尔罕王游牧地。1803年(嘉庆八年),蒙王招垦,始有山东、河北等地汉民徙入。1821年(道光元年),昌图厅在梨树设分防照磨官署,辖9个社,驻地奉化社。1878年(光绪四年)设县治,名为奉化县。因与浙江省奉化县重名,1914年更名梨树县。
辽金时代属韩州。治所曾多次迁徙。1150年(天徳二年)州治所从柳河县(今辽宁省昌图县八面城)移至九百奚营(今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偏脸城)。
元代属开元路咸平府。
明代废府置卫。此地属辽海卫(治所今昌图老城)。1513年(正德八年),居住在松花江、嫩江流域的海西女真族塔鲁木卫一部在部落酋长祝孔革率领下南迁至县境叶赫河岸定居,遂称叶赫部。
清代以柳条新边为界,南部为盛京西流水围场一部,北部为内蒙古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中旗属地。
1821年(道光元年)昌图厅于辖区北部设梨树城分防照磨,始定区划。辖守善、瑞祥、新恩、惠远、永隆、太定、允顺、恩化、贞顺9个社,472个自然屯。
1878年(光绪四年)设县治,名奉化县,隶属昌图府。1882年(光绪八年)县境南部隶属伊通州。
中华民国时期,废府、厅、州制,实行省、道、县制。1913年(民国二年),县境南部隶属伊通县。1914年(民国三年三月一日),奉化县更名梨树县。1929年(民国十八年),奉天省更名辽宁省,梨树县隶属辽宁省。
日伪统治时期,1941年将辽宁省北部市县设置伪四平省,梨树县为其属县。1945年“九三”胜利后,废伪四平省,置辽北省;1949年1月,撤辽北省,设辽西省,梨树县隶属辽北省、辽西省。
*成立后,1954年6月19日,撤辽西省,同年7月21日,梨树县划归吉林省;1956年4月,划归吉林省。
主岭专区。1958年10月23日,设四平专区;1983年8月30日,撤销四平专区,改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梨树县隶属四平专区、四平市。
梨树县城所在地梨树镇,位于县境中南部、昭苏太河南岸,东北距吉林省会长春市120公里,南距四平市15公里。原为一小屯落,1821年(道光元年),照磨署移建于此,称梨树城。初期城区只有东西、南北各2条呈“井”字形土街道,四周挖壕蓄水,为防御工事;壕上架桥,以通出入。街口接民房筑土墙,置东、南、西、北4门,门旁设炮台。1865年(清同治四年),农民起义首领马国良(绰号马*)率部破城,墙圮门毁。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重建,夯土筑墙为城,城周长8010米,墙高4.5米,城墙筑垛口,高1米。城内设马道,高2米。仍置东、南、西、北4门,依次为启文门、拱化门、振武门、致和门。清代,盛京(今沈阳市)至吉林乌拉(今吉林市)、盛京至卜奎(今齐齐哈尔市)2条古道从县城通过,交通便利,商贸繁荣,故称“买卖街”。粮栈、绸缎布匹、日用百货、杂货等商户林立,烧锅、粮谷加工和铁木、皮麻、柳编等手工业作坊50余户,为周围百余里农副产品和工业品集散地,是柳条边外较繁华大型集镇。20世纪初,长春至大连铁路通车后,四平街商贸兴隆,经济中心逐渐南移。东北沦陷时期,日伪统治者基于战争掠夺,实行经济统治,县城工商业更趋凋敝,沦为一般小集镇。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多年改造建设,至1986年,城区面积由原5平方公里扩大至9.5平方公里。1999年,城区规划面积扩大为40.76平方公里。
2、行政区划
梨树县人民*驻梨树镇向阳街2号。梨树县辖14个镇、6个乡:梨树镇、郭家店镇、榆树台镇、小城子镇、喇嘛甸镇、蔡家镇、刘家馆子镇、十家堡镇、孟家岭镇、万发镇、东河镇、沈洋镇、林海镇、小宽镇、白山乡、泉眼岭乡、胜利乡、四棵树乡、双河乡、金山乡。
3、地理环境
地理境域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长白山大黑山余脉由东部入境,向西南延伸,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极点叶赫满族镇大砬子山,532米(叶赫镇2005年7月划归四平市),低极点刘家馆镇大力虎村团山子屯,110.3米,相对高差421.7米。县境东南部为剥蚀地形,多低山丘陵,海拔300~400米,占全县总面积21.8%;中部为台地冲积平原,地势略有起伏,以剥蚀堆积地形为主,海拔160~250米,占总面积44.1%;北部沿东辽河中下游河谷平原,地势低洼平坦,风沙盐碱相间,以风积冲积地形为主,海拔112~160米,占总面积34%。
气候特征
梨树县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作物生长期日照、降水较充足。春季干燥多风,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朗气爽,冬季寒冷多雪,间有暖冬。气候特点雨热同步,能充分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年均日照时数2644.2小时,其中作物生长季节4~9月,日照时数1435.5小时,占全年日照总时数59%,平均每天日照8小时。日照充足,光能源较丰富。年太阳总辐射每平方厘米122.79千卡,光合有效辐射量每平方厘米60.17千卡。
4、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梨树县受地质条件和土质影响,县域土壤类型较多。由南向北依次为山地石质土、灰棕壤、石灰岩土、棕壤、白浆土、黑土、黑钙土、淡黑钙土、草甸土、盐土、碱土、坡积土、冲积土、泥炭土、沼泽土、风沙土和水稻土,共17个土类,39个亚类,47个土属,132个土种。
矿产资源
梨树县主要优势矿产资源为硅灰石、大理岩、天然气、石油。全县矿藏100余种,主要有金、银、铜、铁、锌、石灰石、硅灰石、大理岩、花岗石等。已发现矿产37种,查明资源储量的12种,其中能源矿产3种,黑色金属矿产2种,有色金属矿产3种,贵金属矿产2种,水汽矿产2种,余为冶金、化工辅助材料及建筑材料与非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中硅灰石、水泥用大理岩质量好,储量大。硅灰石储量在2000万吨以上,原料产品销往美国、德国、法国、荷兰、日本等地;石灰石储量约10亿吨,已开发23个品种。
森林资源
梨树县森林资源海拔在250~400米之间,山峦起伏,岗岭相连,山高林茂。东傍东辽河,中有石岭河。“六山一水三分田”,土壤为山地棕壤、灰棕壤,属温带针阔叶树混交林区。天然次生林树种有柞树、枫桦、山杨、椴树、水曲柳、黄菠萝、核桃楸、山槐等;人工林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黑松、油松、红松、紫穗槐等;经济林树种有山楂、苹果梨、李子、苹果等。区内林种为用材林、防护林中的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特用林及零星树木。
5、经济发展
农业
梨树小区
农业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478个,辐射带动农民10.1万人,合作种类不断增加。其中,阎家百信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成为全国第一个获得金融许可执照的村级合作社,常贵农机合作社成为全省土地流转最多的合作社。全县全年流转土地面积达36.3万亩。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完成水利工程量246万立方米,通过退耕还林更新造林,森林面积达2.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7%。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机总动力达54.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5.4%;拖拉机保有量达14833台,比上年增长3.1%,配套机具达5230台(套),机具配套比达1:2.6;联合收割机达716台,其中:玉米收获机690台,水稻收获机24台,大豆收获机2台。土地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土地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工业
2013年末,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达114.3亿元。全县工业以食品、建材、机械、农副产品加工四个行业为主。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实现工业增加值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实现利润7.4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完成销售收入32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实现税金3.9亿元,比上年下降1.3%;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9.6%,与上年持平。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4.6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2%,万元产值能耗率12.2%,比上年下降13.7%。
金融
2013年,梨树县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23.6亿元,比2012年增长13.6%。其中,储蓄存款91.5亿元,比2012年增长12.2%;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9.8亿元,比2012年增长11.9%。梨树县保费收入达2.7亿元,比2012年增长17.4%;支付理赔款0.9亿元,比2012年增长28.6%。
6、社会保障
医疗卫生
2013年全县有医疗机构421个,医院床位1996张。其中:县直医疗卫生机构53个、村卫生所271个、个体诊所97个。全县卫生人员总数3683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973人,注册护士547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39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0.78人。
交通
2013年全县公路里程2435公里,拥有民用汽车6104辆,营运公共汽车315辆,出租汽车1120辆。公路客运量513万人,旅客周转量27607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620万吨,货物周转量1131217万吨/公里。
邮电
2013年邮政局所27个,邮政业务总量3274万元,电信业务总量9952万元。本地固定电话用户7.6万户,移动电话69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5.1万户。有线电视用户15.1万户。
7、社会发展
教育
公园一角
学校有梨树一中,梨树二中,吉林师范大学实验高级中学,梨树三中,梨树四中,梨树县实验小学等。
文化
2013年,梨树县有乡镇综合文化站20个、农村文化大院132个、农家书屋291个、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藏书量7.1万册,博物馆1个、影剧院1个、综合性体育场馆1个、体校1个;二人转剧团1个。
科技
2013年,梨树梨树县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0项,申请国家专利15件。
基础建设
2013年,梨树县县城区整修了奉德路文礼段、毛巾厂东路等共29条巷路。梨东线、十家堡公铁立交桥引道、四梨大街等工程竣工通车。完成“村村通”建设230公里,改造八怀线等县乡公路110公里。县乡两级公路绿化实现全覆盖,绿化面积达100公顷
8、地域文化
文化遗址
偏脸城
梨树城分防照磨衙署在古城的城垣中并没有驻多久,便移至城南的奉化屯。奉化屯周围早年曾是一片沼泽地,清嘉庆年间形成屯落。分防照磨衙署迁至奉化屯后,最初那里并无城垣,四周都是开阔地,无险可依。后来衙署为防“匪患”,便在聚落四周挑壕蓄水,垒土为墙,作为防御工事。还在壕上建桥以便出入,街口处连接民房立了东、西、南、北4个门,在门旁设了炮台。城墙高4.5米,墙上筑垛口,高1米,城内设马道,状似土围子。1865年(清同治四年),马国良(号称“马*”)起义军曾攻破奉化土墙,四门倒塌,起义军冲进城内,杀官逐吏,开狱分仓。
由于奉化附近开发面积不断扩大,1877年12月1日(清光绪三年十月二十七日),盛京将军奏请清廷,在奉化地方添设新县。12月21日(十一月七日)旨准,定名为奉化县,县城设在奉化,“一切章程均照怀德县一律办理”,为“疲难沿边题调要缺,蒙民兼理”,隶属于奉天省昌图府。建县时“奉化”为梨树分防照磨衙署驻地的社名,建县后取社名为县名。“奉化”二字,若再上溯,应源于奉化屯,因当时奉化县地处边北扼要之地,是“盗寇出没”,“顽民盗风不息”之地,统治者为了教化当地“顽民”,故大肆宣传要“遵奉王化”,因此取“奉化”之名。设县后原驻奉化的梨树分防照磨移驻八面城。初设县时,奉化早年修筑的土围子已夷为平地。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为防义和团和土匪,知县王顺存召集绅商募捐,修筑城墙。知县鲜俊英继任后,继续修筑,才最后完工。城墙周长9000米,城外护城河上宽5米,深5米,底宽3米。该城墙到*已倒塌殆尽。
1912年(民国元年),改县衙为县公署。1914年(民国三年),因与浙江省奉化县重名,遂借用梨树古城名,更名为梨树县。早在梨树分防照磨驻奉化时,有人亦称奉化为梨树城,也有人说是因奉化屯内梨树繁茂,故将奉化称梨树城。县名更为梨树后,便正式将奉化更名为梨树城,此后便很少有人使用奉化这个名了。梨树城位于昭苏台河南岸,由于交通便利,往来行旅多,农产品交易繁忙,所以在此期间梨树城又叫过买卖街,蒙古语称“库都力”。昔日的买卖街,粮栈、绸缎布匹、日用百货、杂货等商户林立,烧锅、粮谷加工和铁木皮麻柳等手工业作坊50余户,为周围百余里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集散地,是柳条边外的繁华集镇。官、商、富户也接踵而至,建衙署、修祠庙、开商铺、起住宅,使梨树城渐渐成了一个大聚落。由于商业日趋发达,在城中形成井字街区,经纬路各两条。直到“长大”铁路通车后,四平街(今四平市)经济贸易兴起,经济中心逐渐南移,昔日繁华的买卖街逐渐萧条。东北沦陷以后,工商业凋敝,梨树城沦为一般小集镇,仅剩下一些小手工作坊和小药铺等,井字街两旁都是低矮的土平房,一直到解放时也没有一家影、剧院。
民俗文化
二人转舞台
梨树二人转有着200多年的历史。2009年,梨树二人转艺术被省*批准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梨树县又被吉林省文化厅命名为“二人转之乡”。
2011年7月9日,由中国曲协授予的“中国二人转之乡”的牌匾落户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由中国曲协副主席姜昆、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董耀鹏将“中国二人转之乡”的牌匾授予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