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浮山县

科普小知识2021-12-21 16:09:32
...

浮山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太岳山南麓,临汾盆地东缘,西傍临汾、襄汾,南临翼城,东连安泽,东南毗沁水,北接古县,是中国山西省临汾市所辖的一个县,面积946平方公里,辖2镇7乡,人口13万,县*驻天坛镇。浮山县文化古老,遗产丰富,人文景观众多,是晋南粮棉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浮山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相传为尧王休闲避暑的圣地。县内文化遗产丰富,底蕴深厚,浮山锣鼓、剪纸、木偶、饮食等传统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声誉,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

名称:浮山县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山西省临汾市

下辖地区:2镇7乡

*驻地:天坛镇

电话区号:0357

邮政区码:042600

地理位置:山西省省境南部

面积:946平方公里

人口:13万(2013年)

方言:晋南话

气候条件:温带大陆性气候

著名景点:天圣宫古遗址、铁牛山汉代冶铁遗址、古郭城遗址等

火车站:浮山县火车站

行政代码:141027

1、历史沿革

浮山县自唐虞至闾属冀州,即平阳府。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属河东郡。汉属襄陵。三国、晋属平阳郡。北魏改平阳郡为唐州,后又改称晋州,县属之。北齐、后周属擒昌县。后周置郭城县县属之,仍归晋州。随初改平阳郡为平河郡,未久即废,大业初改置临汾郡,后复称平阳郡,属冀州,本县归属平阳郡。唐武德二年(619)析襄陵置浮山县;三年改名神山县,属晋州。五代、宋均称神山县,宋属平阳府。金大定七年(1167)复名浮山县。兴定四年(1220)改名忠孝县。元大德九年(1350)复称浮山县,属晋宁路。明洪武辛未(1391)改晋宁路为平阳府,县隶之,全县划为3乡7坊8里。清仍属平阳府,全县划为4路8里4所432村。民国初属河东道,16年(1927)废道,属省。

1942年以临浮公路为界,分为青城县和浮山县,公路北为浮山县,南为青城县。1945年青浮合并,复为浮山县。1947年4月浮山城解放,1949年县**改为人民*,1958年与临汾、襄汾合并为临汾县,1959年11月复为浮山县至今。

2、自然环境


浮山县

地理位置

浮山县位于山西省中南部,临汾盆地东缘。地理坐标:北纬35°49′至36°06′,东经110°41′至113°13′。西接临汾、襄汾,南临翼城,东连安泽,东南毗沁水,北接古县,东西长51.7公里,南北宽31.8公里,总面积93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浮山县境内地形分为西部残垣平川区、中部坡梁沟壑丘陵区、东部和西南部土石山区三大主体地貌单位。地貌大致为东高西低,东部山岭起伏,有大圪塔山、媳妇山、蘑菇山圪塔;西部黄土丘陵,有黄花岭和月山岭;中东部的四十里岭为分水岭,横穿南北;南部有二峰山和司空山;北部有北天坛山;中部有天坛山和分布不均的小平原。海拔高度平均为1044.8米,最低位西佐乡的前河村,海拔为577.8米;最高为寨圪塔乡的西凹东山,海拔为1511.8米;县城海拔800米。

气候条件

浮山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特征是多风少雨,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季受西北气候影响,寒冷干燥,雨雪稀少,易出现较大西北风。一月份最冷,平均温度-3.7℃,最低气温-19.2℃,最大风力可达8级以上。春季风多雨少,易出现大风降温和春旱天气。夏季高温伏旱,最高温度可达37℃以上。尤以七月份最热,日均温度24.2℃,常出现暴雨和冰雹天气。秋季温热阴雨,雨量多集中在7—8月份,阴雨过程长达5—7天,春季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得46%以上。

3、行政区划

浮山县辖2镇7乡,2个居民委员会和185个村委会。

2镇7乡分别为:天坛镇、响水河镇、东张乡、槐埝乡、米家垣乡、张庄乡、北王乡、北韩乡、寨圪塔乡。

2个居民委员会为:东街居民委员会和西街居民委员会。

4、人口民族

浮山县1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1154人。全县居*要是汉族,还有部分回、白、满、蒙等少数民族。

5、自然资源

人文资源

浮山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相传为尧王休闲避暑的圣地。县内文化遗产丰富,底蕴深厚,拥有遗址25处,文物保护单位113处,其中,省级保护单位14处。*、朱德总司令路居寨圪塔乡山交村旧址,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闻名全国的寨圪塔供销社,发扬扁担精神,成为全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浮山县老君洞,凝聚了我国道教文化之精华,保留有稀世艺术珍品,对研究道教文化有着任何一个文物景点不可替代的作用。浮山锣鼓、剪纸、木偶、饮食等传统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都享有一定声誉,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其木偶表演被誉为“中华一绝”,剪纸作品远销英、美、法、德、港等八个国家和地区,鼓乐表演也在全国不同的比赛中屡获大奖。

生物资源

浮山县土地面积宽广,有常用耕地29.6万亩,荒山荒坡71余万亩,天然优良草场10余万亩,野生植物种类多达400余种,其中,连翘、黄芩、山楂、远志、柴胡等产量较多,是农民收入的一大来源。农业以粮食和多种经济作为为主,历史上曾以产粮多而享有“拉不完的东山”之美誉。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高粱、谷子、豆类、三樱椒、蔬菜等,干鲜果以苹果、核桃、西瓜等为主。神山贡米、优质核桃、三樱椒、大棚瓜菜作为浮山县特色优质产品,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

水电资源

浮山县电能充裕,水源充足。电力属华北电网区,电能供应充足而富有。山交河、响水河等数条河流经境内,以四十岭为界,全县分属汾河和沁河两个流域。全县水资源总量5377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303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410立方米。

矿产资源

浮山县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云母、石英石、重晶石、石灰石等。铁矿石总储量1.2亿吨,占临汾市总储量的60%,平均品位40%以上,被誉为“人参铁”,是山西省富铁矿生产基地之一;煤炭属沁水煤田,资源丰富,分布面积大,埋藏浅,便于开采,初步探明储量在76亿吨,煤质均为无烟煤,工业及民用价值极高;金矿探明总储量0.76万吨,分布在槐埝乡圪塔岭一带;石灰石探明总储量1947万吨,主要分布在天坛、张庄、响水河、米家垣等乡镇;重晶石探明总储量63万吨,主要分布在米家垣乡;耐火粘土探明总储量83.9万吨,主要分布在天坛镇前交村。

6、发展建设


浮山县

城市建设

加快城镇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县城承载能力,城镇化率提高3.41个百分点。今年分步实施城市街巷改造和绿化工程,着力打造精品街道。继续加大供热、供气工程推进力度,供热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供气实现县城用户全覆盖。尽快完善尧山广场主体建筑内部配套设施,5月份投入使用;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9月底前投入使用;新建劳动保障培训中心、移动通讯综合大楼和*局刑侦大楼工程;建设完成廉租房100套、限价商品房200套。大力发展小城镇,支持鼓励东张、响水河一体化发展,加强北王小城镇建设,统筹推动基础设施、项目产业、社会事业发展,充分发挥承接县城、带动农村的桥梁纽带作用。全面开通城乡公交和临浮城际公交,加快推进中南铁路浮山客运站建设。

提升管理水平。以“三城联创”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深入开展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城市交通整治、市容市貌整治、违法建筑整治等专项活动,启动数字化城管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不断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引导群众积极参与,自觉维护城乡秩序和环境卫生,实现城市建设与管理水平同步提高,城市品位与市民素质同步提升。

除此之外,浮山县还始终把建设生态优美家园作为未来发展的长远大计,坚持狠抓节能减排、节能降耗工作,努力让全县人民呼吸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享有更多的青山绿地。

农业概况

浮山县以设施蔬菜、规模种养、加工转化、观光旅游为主的张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现代农业的标杆。园区内包括设施蔬菜大棚、晋杰育苗中心、黄花菜种植加工、中宝脱水蔬菜加工、宏源青苗木花卉栽植基地、红豆杉培育基地、凤凰山庄农村休闲旅游、徐民牧业千头牛场、张庄乡辛落村春秋大棚等多个项目,到“十二五”末,将打造成一个“种、养、加”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吃、住、游”一条龙的立体式、全方位山区丘陵模式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总产值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上万元的目标。目前,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管理机制、服务体系和经营模式逐步完善。晋杰育苗中心、管理服务中心、物流中心先后竣工投入使用;新建的174座日光温室大棚完成棚体骨架搭建工程;园区内水、电、路等公用设施不断完善。在辛落、蛟头河、梁家河、南霍等村发展瓜菜大棚250座500亩。栽植核桃1.5万亩,累计达到12.5万亩。支持发展“一村一品”专业村50个。同时,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在大面积铺开,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认证力度也在进一步加大,规范化、市场化、科学化的园区管理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力求创优品牌,提高效益。

除此之外,浮山县还坚持“农业品牌化”战略,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大力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沿着不断深化“强化基础、壮大产业、创新品牌”的思路,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推进了传统特色产业区域化布局、定向化培育、集约化经营。继续抓好*绿色谷子生产基地建设和小麦高产核心示范田建设,同时认真做好产品深加工,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汉中洋食品饮料公司发展核桃基地3000亩,启动干果产业一体化综合开发项目;振强杂粮醋万吨生产线年内投产;玉杰牧业公司建成万头生猪繁育养殖场。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构建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互利共赢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县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增长15%。

工业概况

浮山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并重,树立新理念,挖掘新优势,打造新支柱,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壮大工业经济,走出了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的新路子。一是加快推进煤焦化电产业,紧紧扭住中强煤化循环工业园区这个龙头,大力发展煤焦、煤电、煤化工产业,将其打造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二是推动铁矿产业技术改造升级,提升矿山企业装备水平和机械化、信息化水平,依托东诚钢铁公司和鸿丰达铸冶公司,建设优质铸造铁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锰铁合金、高端铸造等项目。三是培育壮大尾矿开发利用产业。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对全县尾矿资源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制定尾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规划,着力发展稀有金属提取、微晶玻璃、透水砖、泡沫陶瓷、发泡陶瓷等新型建材产业,实现尾矿资源高效回收、循环利用。四是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硅酸钙板、商品混凝土、特种水泥、免烧砖、复印机专用定影膜等产业,加快推进矿用智能电瓶车、石材设备制造等项目建设,使其成为转型企业的典范。

目前,浮山县多元发展、多级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已初步形成。鸿丰达450立方锰铁合金高炉已试运营,年可生产25万吨铸造生铁,实现产值10亿元,“采-选-冶-铸”产业链条正在形成;福山煤业90万吨煤矿升级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效,3万吨活性炭项目完成联动试车,可实现产值3亿元;投资2000万元的恒伟混凝土二期工程已经竣工,年可生产商品混凝土40万立方,实现产值1.5亿元;玉杰食用菌公司逐步形成全封闭循环生产链条;投资2250万元的满兴硅酸钙板年产硅酸钙板85万张,实现产值2500万元;与西班牙合作的石材加工设备、智能电瓶牵引车项目已开工建设,不仅开创了浮山县中外合资的先河,更填补了该县装备制造业的空白。

7、社会事业


浮山县

基础设施

市政建设方面,垃圾处理厂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集*气、供热工程成功运营,实现供气600余户,供热面积达16万㎡;县示范幼儿园、中医院、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完成主体工程;尧山广场主体建筑基本竣工;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老*活动中心、职工活动中心建设工程主体封顶。交通设施方面,北埝大坝全面竣工;古北线东郭至米家垣段建成通车;中南铁路浮山客运站建设有序推进;长临高速浮山直连线项目争取工作取得新突破。电力设施方面,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完成总工程量的73%;110kv浮山变电站改造工程投入运行;文昌110kv输变电工程开工建设;北王220kv输变电工程,完成土地、环评等前期工作。

环境质量

浮山县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活动,认真实施十大环境整治工程,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两次夺得全市流动红旗。县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56天,综合污染指数下降8.9%。节能减排方面,完成建筑节能改造1.8万㎡;新建节能吊炕1000铺、园区沼气100座。万元GDP综合能耗、工业粉尘、氮氧化物等7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部完成。涝河、洰河浮山段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生态治理方面,完成圪塔岭金矿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植树造林4.34万亩,通道绿化128公里;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面积49.94万亩。

安全形势

安全责任进一步落实,强化*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逐级细化,层层分解,落实到基层和企业,落实到每个岗位和环节;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地下矿山加紧完善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等“六大系统”,4座库容百万立方以上的尾矿库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46家企业达到三级以上安全标准化水平;安全整治进一步深入,继续引深“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和安全生产百日活动,在煤矿、非煤矿山、尾矿库、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危化、消防、食品安全等重点行业领域,开展专项整治,消除安全隐患;应急能力进一步提高,督促指导企业修订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库,并成功举行了危化品应急演练;社会治安、信访形势保持平稳态势,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谐感进一步增强。

民生事业

全年财政用于民生事业投资达3.8亿元,增长14.1%。教育工作方面,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化、优质化发展,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比上年提高23分,高考达线136人。医疗卫生方面,医药卫生*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远程会诊全面启动;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人口计生方面,县计生服务大楼建成投入使用,器械全部配套,人员调配到位,全年征收社会抚养费137万元,兑现奖扶资金339万元,成功创建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文化工作方面,持续加大文化产业开发力度,剪纸、锣鼓、木偶等民间文化得到新提升。社会保障方面,全县新增就业13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0.1%、99.56%;全县各类医疗补偿2537万元;发放基础养老金977万元;城乡养老保险和低保标准逐步提高,覆盖面不断扩大。

8、主要物产

浮山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梁、薯类等;主要经济物物有葡萄、核桃、葵花、土豆和各种蔬菜。

浮山境内已发现的陆栖动物已达100余种,约占全国陆栖动物总数的5%。其中鸟类80种,哺乳类23种,爬行类8种,两栖类4种。大型动物有金钱豹、野猪、山羊等。在野生动物中,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金钱豹、猫头鹰等;三类保护动物7种。

浮山为土石山黄土丘陵沟壑区,树种以油松、山杨、辽东栎为主。森林资源大都集中在太行山系、太岳山南麓的四十岭的主脊东西两侧。经济林以木本粮油为主,有核桃、苹果、元宝枫、花椒、柿子、红枣等。

野生牧草种类繁多,约有120余种,其中优质牧草有23种。药用植物分布较广。其中连翘、柴胡、黄芹、远志、桔梗、枣仁等全国颇有盛名。

9、文化民俗


木偶

木偶

浮山木偶戏,在山西的传播历史悠久,这种相传为“傀儡戏”、“傀儡子”的民间戏曲,源于汉代,是由殉葬木俑演变发展而来的。山西省境内,木偶戏又分成提线和杖头两种形式。

清代末年,民国初年,山西境内的浮山、孝义等地木偶兴盛,浮山县有许多人以作偶制箱而闻名,这期间,山西出现了许多木偶戏艺人。

山西木偶戏的代表剧目有《通天河》、《火焰山》、《三打白骨精》、《孙悟空智取芭蕉扇》、《木偶杂技》、《草原红花》、《小卖瓜》、《夜半鸡叫》、《西游记》等。

木偶戏艺人一人多艺,操纵演唱配合密切,水乳交融。表演中,出台木偶挥刀动枪,舞拳弄棒、抖袍提袖、甩稍摆翅、耍扇抛彩、卸帽脱衣、吹胡子瞪眼、盘脚打座、摇头、跪、拜翻、跳等等,全凭艺人操纵。

锣鼓

浮山又锣鼓名庆唐神鼓,是一种大型的鼓乐表演,最早起源于唐武德三年间(公元620年)庆唐观(这里即是皇家宗祠,又是道教宫观)。

在唐代庆唐观每年举行两次常规的法事祭祖活动,不是唐皇亲临,就是派太子、公侯、大臣前来。锣鼓是道观祀神的主乐,其锣鼓套曲是在唐代宫廷乐舞和道教音乐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它既有其它锣鼓乐所普遍存在的共性特征,又有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后融入民间,在浮山广为流传,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队,都有自己的“锣鼓歌”。

面塑

始于唐初,兴盛于宋、金,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善其艺者多为妇女,凡年及十余岁者,皆能为之。其面塑种类主要有箍拦、糕儿等。箍拦:为圆箍型蒸食品,亦称圆食,是一种象征“团福”的礼品。凡男婚女嫁或小儿生辰满月等喜庆吉日皆赠以塑花箍拦。在箍拦上直接塑花者,为“花儿箍拦”,在“花儿箍拦”之上再悬塑一层花鸟,以蔑签插撑,称作“插花箍拦”。其塑镂图案依据喜庆内容而定。如属婚喜,则塑以“龙凤喜配”、“凤凰牡丹”等。在塑花的格调上,本县可分南北两个流派。南派以张庄乡为中心,包括城关、西佐、响水河、东张、槐埝等乡镇大部分村庄,其工艺精湛细腻,号称典雅派。北派以北王为中心,包括北韩、乔家垣、东腰等乡镇,其工艺粗犷、生动,富有地方气息。

糕儿,又叫枣儿糕。谐“早而高”之韵,是庆祝生辰或婚典的礼品。分寿庆糕儿和喜庆糕儿两种。面糕的组成,分糕座与糕盖两部分。糕座是用面条卷红枣为云卷,多卷相拼为基座。糕盖为工艺的主要部分,盖为饼样,边镂花纹,顶饰花鸟,除寿庆糕儿塑以“寿”字、蝙蝠寿桃等图案外,其它喜庆糕儿须按其喜庆内容之不同而塑造不同的花样,如婚礼糕儿,多塑以“凤凰戏牡丹”之类,小儿生辰满月,则塑以“牡丹石榴”、“莲笙贵子”之类等。1994年*文化部文化司和日本三山陵女士来浮拍摄电视,传向日本。1999年春节期间(农历正月12日),梁春兰之“面塑”获山西电视台周末版卓里杯农民绝活大赛一等奖。

剪纸

浮山有“剪纸之乡”的美称。浮山剪纸历史悠久,遍布全县各地,并流行于晋南一带,其花样繁多,除窗花、礼花外,十二个月“桥花”串连起来,用于儿童生日庆贺,颇有地方特色。一九九三年浮山县被文化部誉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用于丧葬、祭祀及祈祷之类,有纸幡、金银山、桥马人物、斗旗等。用于人们服饰、枕头、兜肚、遮裙、钱包、鞋帽、手帕等绣花之底稿尤为广泛;还有的用于农家门帘、桌裙、椅搭、盖巾、被褥、花布印刷、剪贴之图案,也具有一定规模。

10、旅游概况

近年来,浮山县委、县*着力实施了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战略。他们立足本县实际,以山区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古老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通过做大旅游产业,搞活商贸,繁荣文化,带动了全县经济发展,使秀美山川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主渠道。

位于县城东30公里的寨圪塔乡,是我省生态环境优美乡镇之一,全乡森林覆盖率已达66%,传说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曾在此栖息生活,绘制八卦,始创文字。经考证,川口村一带确有龙山文化遗址。在抗日战争时期,朱德、*、*、任弼时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驻足在这里,点燃了浮山县的革命之火。该县利用这一优势,将农家庭院景致与庄园经济相结合发展乡土民俗旅游;将抗战遗迹、革命史实与艰苦创业精神相结合发展红色旅游;将尧文化与龙山文化相结合发展寻根觅古旅游;将秀丽山水与人文开发相结合发展自然景观旅游。目前,以自然山水秀美著称的太皇峪、孟家沟已开发成为自然景观旅游点,登山、垂钓、听涛、氧吧等项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龙山文化遗址与尧山森林公园遥相呼应,形成了寻根觅古旅游链条;以八路军总部旧址与寨圪塔乡供销社的扁担精神为载体,形成了独特的红色旅游景点;该县依托旅游产业的发展,积极优化发展环境,开展人性化旅游服务,推出了农家乐、庄园游等项目,并完善了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设施,成为体验农家生活、感受乡土气息的好去处。随着该县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以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东山旅游链条正在日臻完善。

11、文胜古迹


浮山县

太皇峪

太皇峪生态旅游区地处临汾市东58公里,距浮山县城30公里,五山环抱,如坐椅中,被视为浮山的风水宝地。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62%以上,树种资源丰富,珍稀名木众多,溪水常年不断,山泉飞瀑相连,是人们享受自然山水风光,沐浴历史文化,品味山乡风情,感受农家欢乐的一个休闲生态旅游胜地。

天圣宫古遗址

位于浮山县城南20公里的贯里村,为唐皇所建的宗庙。唐皇视老子为先祖,武德三年建词,开元十四年(726)诏改庆唐观,御书额及碑文赐之,命高力士重修。前老君殿,次三清殿,再次三皇殿。内有六圣御容。后唐长兴中增修。宋景德二年二月甘露降殿柏,百鹤来翔。敕建前后三门道院及行廊大小三百余间。天圣五年(1027)诏改为天圣宫。大中祥符七年(1014)遣宰相王旦奉玉册、玉宝上徽号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八年古柏别生槐,高人一丈有奇。

观有古柏千株,郡东第一胜景。乾隆二年(1737)县举人张大统倡捐重修。民国15年(1926),祀神失慎,致兆焚如。三清殿遂付一炬,殿内古昔遗迹,均烟无传。该遗址尚存历代碑碣47幢,其中不少为历代帝王所敕建。如“大唐龙角山庆唐观纪圣铭”碑,系唐玄宗“御制御书”,为省级重要保护文物。其它如老子道德经幢和琉璃角柱、乐舞石刻等遗物尚存,地下文物亦不断发现。

铁牛山汉代冶铁遗址

位于浮山县城南8公里的范家坡村,铁牛山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300米,总面积达105万平方米。因小山丘巅有一古铸铁牛而故名。1958年大炼钢铁时,铁牛被炸毁。同时从山上挖出数百吨铸铁,以及铁龟、铁鱼、铁狮子等铁铸物。后经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考古所多次考察,在2.5米厚的土层中,发现三座古代炼铁炉遗址和众多遗物,其中有大量的绳纹瓦和少量的灰陶片。从矿渣中发现有木炭和铁块,经鉴定,属汉代木炭炼铁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郭城遗址

位于浮山县城南5公里的古县村。据《浮山县志》(民国版)载:郭城即古县治,浮山废城。又据《山西通志》关梁考六志记载:浮山原属襄陵地,北魏由襄陵析出置葛城县,北周改葛城为郭城。后唐同光二年(924)由郭城迁徙今县址。《魏书》称擒昌为郭城、其城三面险绝,惟东面平夷。该遗址约2平万公里,古城门洞及城墙等遗物尚存。70年代,遗址中发现有造像碑13幢,价值甚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北新石器时代及汉代遗址

位于浮山县城北8公里之桥北村西南,70年代发现。1998年10月山西考古研究所联合发掘。原有面积约70万平方米,现有面积约40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3米左右,从其遗址考证,该遗址上自新石器时代中期到汉代期间基本没有缺环。其中新石器时代、东周及汉代遗物最为丰富。桥北遗址包含商代晚期即殷墟时期文化遗址。其复原的陶鬲、豆等为晋南地区首次发现。同时,在此遗址东部还发现一座古城址。古城之东墙地面尚残存三段,最宽处5-6米,残高5米。顶宽4米。保存最好的一段长70米,专家认为该城墙建筑年代为春秋晚期,使用年代可延续到汉代。

北西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位于县城西3公里北西河村周围。遗址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约0.7米,厚达12米以上。70年代后期发现,80年代处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对发掘、考察、出土文物中包含许多的甬、罐、盒、釜等彩陶片和石锛、石斧、石刀、石铲、石锤等物,经鉴定属于约6千多年的仰韶文化。

史家坡古脊椎动物化石遗址

位于浮山县城南13公里司空山西麓的史家坡村北沟,1961年发现。遗址地处断崖,化石层在红土钙质结构下灰黄坚硬土质中,踞地表约70余米,高为12米,长达50余米,经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管会接连四次发掘、考察,发现以三趾马为代表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经鉴定为新生代上新世第三纪,距近约800至1000万年左右。该化石除三趾马外,还有犀牛、狗、羚羊、象、鹿、虎、龟等13种动物化石。为省级保护动物化石群11处之一,对研究古气候、古地理、古地质、古生物演化及人类早期进化均有重要价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