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苏州河

科普小知识2022-06-10 16:32:53
...

苏州河,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俗称,民间一般认可的河段是:起于上海市区北新泾,至外白渡桥东侧汇入黄浦江。有时也泛指吴淞江全段。苏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古代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苏州河下游近海处被称为“沪渎”,是上海市简称的命名来源。

中文名:苏州河

外文名:SoozhowCreek

所属水系: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

所在位置:上海市区

起止点:上海市区北新泾,至外白渡桥

1、简介


苏州河

苏州河上的桥:真正意义上的桥梁始建于19世纪末,沟通当时英美租界的苏州河口的“威尔斯桥”。原先此桥为木结构,20世纪20年代在其侧另建钢结构大桥,即著名的外白渡桥。到上海解放的时候,位于城区的苏州河段先后建成了18座大桥。19世纪所建多为木结构,20世纪初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这些桥中不少为租界工部局所建或改建,因此一般桥梁都集中于苏州河东段,且多带有浓郁的欧洲城市拱桥风格。  

苏州河原名吴淞江,在外白渡桥汇入黄浦江,在租界时期,外国侨民常常从这里搭乘船去往苏州,所以苏州河的名字应运而生。对于老上海人来说,苏州河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这一条分隔了繁华的十里洋场和琐碎不堪的弄堂的河,被许多艺术家赋予了独特的文艺气息。蜿蜒绵长的苏州河水,恰似缓慢搏动的历史脉络,目睹着上海这座东方明珠的变迁。

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名字用在苏州河也同样恰当,坐落于四川路桥北的邮政局大楼(上海邮政博物馆)便是这些建筑中较为突出的一座。大楼建成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8层高的塔楼雄伟而不呆滞,顶部为巴洛克风格的装饰亭,原有天使群雕和两组主题雕像,配以大楼两侧的科林斯柱,端庄秀丽。

苏州河两岸还曾是大型工厂的聚集地,近年来,*大力整治,工厂慢慢已经迁出了苏州河地区。许多画家、艺术家看上了这些空旷的厂房,将它们租下当作工作室、画廊等,M50创意园便是其中的代表。相比起泰康路的艺术街,这里多了些粗犷的仓库风格,非常有特色。

2、前世今生


苏州河

人们普遍认为上海城市是近代从外滩口黄浦江发展起来的,因此在许多人的眼里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学术界也有很多学者赞同这一观点。但是我们查阅了许多资料典籍、经过数次的实地考察并参观了博物馆以后,越来越相信苏州河才是上海真正的母亲河。

源远流长苏州河

苏州河发源于太湖,曾经是上海通往江苏南部的主要水上交通线和上海市区重要航道。《后汉书·左慈传》中有“所少吴淞江鲈鱼”,因此人们以此为据,认为苏州河原名吴淞江。在明代以前,苏州河比黄浦江宽阔浩荡,横贯上海与江南各繁华区域,是上海地区最重要的航道。19世纪英国人入侵中国,在上海建立租界,才把吴淞江称作苏州河。所以直到今天,苏州的上游还是称作吴淞江,而下游黄浦江汇入长江的交汇处还叫吴淞口。

苏州河畔青龙镇──上海城市的起点

上海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青浦的崧泽文化、青龙古镇。青龙镇位于现在上海青浦的白鹤,唐天宝年间逐渐兴盛。苏州河流经青龙镇的一段支流被称为青龙江。青龙镇北临青龙江,东濒大海,“依海枕江,襟湖带浦”,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而航运发达,成为江南地区内外贸易的最早港口。青龙镇的兴盛有赖于盛唐时期开放的国策,依托于苏州河优越的航运条件。这里贸易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佛教空前发展。现今,我们还能在古青龙镇一睹东南第一寺青龙寺兴旺的香火,并从保存完好的古青龙塔想像当年的佛教盛况。

但苏州河有其致命的缺点,即河道曲而多湾,明散文家归有光有句:“古江蟠曲如龙形”。因而河沙逐年淤积,到了元代,苏州河就变成仅以一箭就可以射越而过的小河。原来是支流的黄浦江,宽度并没有太大改变,所以才形成今天支流宽过主流的局面。明代以来,苏州河就逐渐衰落了。于是海口东移,青龙镇也随之没落。由此可见,从历史渊源来看,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更具有说服力。

苏州河──无可替代的航运枢纽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开海禁,从而促进了对外贸易,也使上海内河航运有极大的发展。北洋、南洋、国外、长江航运都与上海有货物往来。南北货、洋货纷纷从上海入港,沿苏州河过运河,入长江,运往内地各省。杭州、嘉兴、湖州、苏州、无锡、常州与上海更是航运关系紧密,通过苏州河南北物资迎来送往,从而造就了苏州河无可替代的枢纽地位。

19世纪中叶上海刚刚开埠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供出口的物产,要弄到丝绸、茶叶、瓷器、土布,都要深入到内地。此时,“苏州河”就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她可以进入苏州,又和大运河相连,这样就连通了五湖四海,使上海成为“水路辐辕”、“万商云集”的地方。

开埠以后,在上海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苏州河突出的航运地位,苏州河开始了航运发展的“黄金时代”。此间民族内河轮运企业大量涌现,轮运航线广泛开辟。苏州河为上海的城市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苏州河畔老建筑──近代城市的兴起

1843年《虎门条约》签订后,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纷纷在上海建立租界。上海最初的租界沿苏州河东段两岸而建。租界的出现虽然给上海套上了殖民地的枷锁,但是也给上海城市的近代化带来了新的契机。租界在经过最初的混乱之后,开始了有条不紊的扩张。建设洋行、修建华人居所、拓宽道路、改造桥梁……近代城市初具规模。租界的扩张,不仅直接造就了上海近代城市,其具有的示范效应,也产生了连锁反应,推进了华界的近代化建设,并从苏州河沿线向整个城市辐射。至此,上海进入了快速城市化的轨道。今天依旧矗立在苏州河两岸的众多优秀建筑就是上海近代城市化的见证。

苏州河畔老厂房──上海民族工业的起步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外商开始在中国开设工厂,主要集中于苏州河以北和黄浦江西岸。这大大刺激了有识之士振兴民族工业的愿望。在“实业救国”的理想下,上海的民族资本开始发展起来。由于具有“通江达海、连接腹地”的航运优势,苏州河成为我国早期民族工业十分集中的地区。在*路以西苏州河沿岸,大量的厂房拔地而起。至20世纪20年代,两岸有较大规模的纺织、面粉、榨油、机械制造等工厂数十家;至1949年,沪西工业区内工厂密布,各类工厂企业1914家,许多企业在国内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直至改革开放前,沪西工业区依然是上海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上海最重要的纺织工业集中区。因此苏州河是上海民族工业的发祥地。

苏州河的文化积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

我们习惯上将上海的文化称为“海派文化”。所谓“海派”,就是从别处汲取,逐渐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海派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和多元化。青龙镇的古文化和水文化,具有现代上海海派文化的雏形,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融合,其面向海洋、通向海外、走向世界的特征,是青龙镇富有活力的源泉,更是上海海派文化发生、发展、繁荣的源头。

近代租界在苏州河两岸建立,是中西方文化的又一次碰撞,在接受西方文明的过程中,上海的文化更加具有国际性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所以,是苏州河孕育和积淀了海派文化。

拯救母亲河──我们在行动

近代工业的兴起促进了上海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苏州河的污染。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上海的工业规模十分有限,苏州河的污染尚未达到极致。建国后,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苏州河沿岸的工业厂房更加密集,人口更加集中。上世纪70年代苏州河上海境内段全部遭到污染,成为黄浦江的重要污染源之一。进入80年代后,苏州河的黑臭日益严重,曾经令人骄傲的苏州河,已经成为上海的耻辱,不但严重影响两岸居民的生活质量,而且也有损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为了还苏州河以清澈,上海市*1998年批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拉开了全面整治苏州河的序幕,直到现在,整治工作依然在进行。令人欣慰的是,苏州河已经“复活”,河水变清,鱼虾重现,生态系统初步恢复。

历史文化的传承

历经岁月的洗礼,对于苏州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们作出了许多努力。目前普遍采取的方法,便是将苏州河两岸的老仓库,老厂房,改造成创意园区。这样做,虽然保证了它的外观完整性,但是我们应该更深入地挖掘于苏州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们应该将母亲河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我们是否可以将散落在苏州河沿岸的历史文化遗存包括沿河古镇、沿岸人家、河上传奇、民风习俗、桥梁建筑等等深入研究,依河岸建成一个连成一体的母亲河文化宝库。由*部门统筹,依靠科研、教育、行政、建筑、旅游、教育、经济等各行业部门的合作,将母亲河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大力弘扬。这样上海人和来上海的人都能从内心深处去铭记这条河,毕竟它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儿时的记忆,是上海城市发展的见证,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根!我希望,几十年后,或是更长远以后,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看到这条河流的时候,心中能够充满感动。

3、开发潜力


颐和园-苏州河

城市生态功能

水体是城市的脉络,河流往往是城市内最大的开放性自然生态系统。苏州河从西向东贯穿上海主城区,其水系使其“水”要素在城市建成区中延伸,具有独特的渗透特点。以“水”、“桥”、“绿”、“道”为要素构成的带状空间,将发挥城市“生态轴线”的功能。因此,在沿河地带文化景观开发功能选择中,生态环保是其首选功能。

开放性的公共亲水游憩娱乐功能

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游憩休闲和景观空间是现代城市河流沿岸开发的重要任务。建生态堤、布置绿色步行道(greenway)、沿岸公园、广场、亲水平台等空间场所是实现此项功能开发的重要手段。

城市历史文化功能

历史文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底蕴,是城市亲和力的重要支撑。苏州河源远流长,是上海多元文化发展的中枢,既有西方外来文化,也有本地民族文化,还有中西融合的文化。因此,必须做足苏州河沿岸文化景观功能开发这篇文章,充分发掘沿岸拥有的丰富的历史印痕,构筑城市历史文化追忆空间,再现城市历史风貌,提高上海城市文化品位。上海在建设国际大都市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本地民族文化景观功能开发。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巴黎、伦敦莫不如此。

旅游功能

苏州河沿岸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从历史名桥、名人故居、民族产业、革命纪念地,到宗教民俗、海派建筑、文人真迹等,可谓应有尽有。以苏州河为纽带将这些人文景观串连起来,浑然天成。将苏州河作为上海市区旅游干线加以开发,填补城区旅游线路空间空白,延伸黄浦江沿岸旅游线路,拓展核心区旅游时空,必将与黄浦江珠联璧合,共筑上海旅游黄金水道。从远期来看,苏州河旅游干线可发展成为沟通杭嘉湖江南水乡、田园风光与科技农业观光旅游干道。同时,发展旅游必将进一步带动市域相关服务产业的发挥,对上海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4、河上的桥


鸟瞰苏州河

“三代白渡桥”

用上海话念这个名字,马上就会知道它背后的含义,“白渡”:过河免费,不要钱。怎么来的这个名字?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当时的名字叫“威尔斯桥”,是座木桥,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

造桥纯粹为牟利的威尔斯等人曾声称,上海道台特准许其专利,人行需交“过桥税”,且只向华人收税,外桥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继之,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设置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路华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钱,乃称之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定名为“公园桥”。从此,这里过桥不再付费,遂称之为“外白渡桥”——这就是第二代的“外白渡桥”,原来的“威尔斯桥”则被工部局收购后拆除。

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以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代替。光绪32年,打下第一根桩,第二年竣工。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桥。

人们影象里,外白渡桥只是外滩风景区的一部分。事实上,它还承担着极重要的交通作用。有人做过一个统计,八十年代末,每昼夜外白渡桥的交通流量,就已达到2.7万辆次。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外白渡桥经历了多次“小修小补”,随后,经典的故事发生了。

在2007年年底,外白渡桥的设计公司,英商霍华斯·厄斯金公司致信上海市政部门,提醒外白渡桥已经达到当初设计使用年限100年,现已到期,请注意维修。而细心的上海人,此时又翻出了了当初用英文书写的,外白渡桥的设计图纸——这样,一场移桥工程开始了。到2009年4月,在经历了第一次彻底翻修后,这座1000吨的钢桥重回原址。

“二白渡桥”

乍浦路桥,北连乍浦路南接虎丘路,建于1927年,是一座欧式风格的三孔钢筋混凝土桥。1927年之前,这里是一座木桥,最早建于1873年,因为紧贴“外白渡桥”,所以上海人称其为“里摆渡桥”、或“二白渡桥”。再往前推,这里曾有一座浮桥,是传教士文惠廉建造的。

“四川路桥”

苏州河沿岸有不少著名地标性建筑,上海邮政总局大楼就是一处,而和这栋大楼同时建造的,还有现在的四川路桥。

四川路桥建成于1923年,当时取名为“邮政局桥”,1943年改称为“四川路桥”至今。四川路桥的桥址,最初同样也是个渡口,名“二坝郎渡口”。1878年工部局曾在此建木桥,几经修整重建后,于1922年拆除改建。

“三白渡桥”

跟大马路、二马路一样,有“二白渡桥”,就有“三白渡桥”,这就是河南路桥。

1843年的时候,这里曾有一个渡口,人称“三摆渡”;次年,长62米的驼峰式六孔木桥,在这个摆渡口建造起来。1925年,木桥又改建成了现在的钢筋混凝土的均衡翅式带悬桥。当年,因桥堍下还建有天后宫,故又称“天后宫桥”。

“老闸桥”

这是老上海口中,福建路桥的另一个名字,因为,当年这里留有古代建造的石闸。1875年,这里建起了一座木桥,就叫“老闸桥”,直到1962年方才拆除,如今的桥则是1968年建成的。与老闸桥相对应的是新闸桥,一座载重量仅3吨的钢架步行桥。(我们在新闸路一篇中曾介绍过,新闸的路名,就是和老闸相对应的;而“闸北”二字,自然也就意味着这座老闸以北的地区。)

“舢板厂新桥”

今天许多人不知道,恒丰路桥原来叫“舢板厂新桥”,当初,这儿曾经是外国人办的赛船总会所在地,上海人称之为“舢板厂”。1903年,由广东、浙江商人集资,在此建造了一座木桁架桥。1927年重建后,正式改名“恒丰桥”。现在的这座桥,是在1987年重建的。

“盆汤弄桥”

老上海一定记得,在苏州河上有一座连接山西南路和山西北路的六孔木桥,“盆汤弄桥”,为啥叫这个名字呢?因为老底子,山西路叫“盆汤弄”。1956年,因其陈旧而被拆除,之后再也没有重建。2006年,河南路桥改建时,为方便行人过河,就建造了现在的山西路桥。

拆掉的“自来水桥”

苏州桥上还有一条专为架设自来水管道的桥,人称“自来水桥”,也就是后来的江西路桥。桥下管道为通向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供水管道,英商上海自来水股份有限公司,还在公共租界中心地点,江西路、香港路口,建造了容量为682立方米、高31.5米的水塔1座。1942年,这座桥被整体拆除。

“新、老垃圾桥”

过去在苏州河上,还有以垃圾来冠名的两座桥,新、老垃圾桥。“老垃圾桥”,就是今天的浙江路桥,这也是苏州河上,除外白渡桥之外的另一座钢桁架结构百年老桥,建成于1908年,钢桁梁为鱼腹式,很有特色。在建此钢桥前,这里原有木桥一座,最早建于1880年,因旁有垃圾码头,俗称“垃圾桥”、“老垃圾桥”。

“新垃圾桥”则比“老垃圾桥”更出名,是今天的*路桥,老上海也称其为“泥城桥”,我们在一篇《消失的地名》中有过详细的介绍。

“乌镇路桥”

北通乌镇路,南跨南苏州路后,直达东西向的新闸路。最早的乌镇路桥是木桥,建于1929年。1985年,才正式改木桥为钢筋混凝土桥。现在的乌镇路桥是在1998年到1999年间重建的,改成了钢筋混凝土桥面。

“新闸路浮桥”

苏州河上最早的“桥”,其实都是浮桥。1735年雍正年间,苏州河上就有桥了,这座浮桥的位置就在今天的新闸路桥。后来是因为行人车马往来不便,苏州河上才开始没有其他的桥,转而依靠摆渡来过河。

(清末,和新闸相对应的老闸桥)

1916年,新闸路桥被改建成,木桩基的钢桁梁桥,形似浙江路桥,但远不如其坚固。1999年,新闸路桥拆除后,在2000年底,改建为钢梁桥。刚建成时不能通机动车,2009年对桥改造后,现已能通车,但是,又不能和新闸路直接相连,所以,叫“新闸桥”或许更合适。

“共和新路桥”

共和新路桥,1995年建成通车,一头接着上海的“大动脉”南北高架路,是苏州河上最宽的桥。苏州河上的桥,在桥身中段都有绿底白字方块形的桥名牌,唯独此桥无此标识,所以也有人称其为“成都路桥”,因为直接接通当年的“成都路高架”。

“长寿路桥”

长寿路桥,是上海解放后建造的第一座架设在苏州河上的桥梁。1951年开工,1953年竣工。原有的桥,被毁于日军占领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市人民*工务局几经勘查,投资人民币376万元,建造了贯通东西的永久性桥梁。

现在看看这是个小数目,但在当年,这笔投资占*全年支出的2%。如今八车道的长寿路桥,是上世纪90年末才竣工通车的。

“造币厂桥”

江宁路桥,建于1929年,最早的时候只是一座五孔木桥,因桥北是建于1922年的*造币厂,故称“造币厂桥”。1968年,这座经多次修建的木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南通江宁路,北接光复西路。1996年此桥被定为危桥,于2011年底改建,在2012年12月通车。

“宝成桥”

又名叶家宅路桥,南与长寿路相邻,北与光复西路相连。1931年,由苏州河北岸的崇信纱厂杨杏堤等人捐资建造,为五孔木质行人桥,主要供厂里的工人上下班用。叫“宝成桥”也是因为现在的叶家宅路,当年叫“宝成弄”。1937年“八一三”的时候被炸毁,修复后曾改用“崇东桥”的名字,又因桥址在原谈家渡口,故又名“谈家渡木桥”。

1971年,木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桩基,成为苏州河上唯一的一座双曲拱梁人行桥。后为迎接世博会,把桥名换回了“宝成”二字,同时,也对桥身进行了景观改造。

“最秀气的桥”

“校园桥”、最初又叫“学堂桥”,民国23年建,为圣约翰大学自用人行木桥。1967年木桥因损坏拆除,改设船渡。1980年10月由华东政法学院,在原桥西北200米处重建,改为现名,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双曲拱人行桥,长44米,宽4.3米。


苏州河上的石桥

“最浮夸的桥”

在啥地方?武宁路桥!

大概2009年重建好之后,很多媒体吹捧它是“苏州河上最漂亮的景观桥”,但是,这桥太像巴黎塞纳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了(如果没记错,跨度应差不少),或者欧洲别的大型城市里的景观桥。但是,这里是中国、这里是上海。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家之言,金灿灿也蛮好,和周边的KTV、会所、“侬懂的”浴场气质吻合,就是太阳大的时候,开车过去有点晃眼,呵呵。放一张网友提供的,80年代武宁路桥的老照片,算是回忆一下那个“纯真年代”吧。

“铁路桥”

1915年,辛亥革命后不久的民国*交通部,就着手建设沪杭铁路。为了使火车通过苏州河,就在现在凯旋路桥的位置,建了一座钢结构桥梁。

官方的称呼叫“沪杭铁路二号桥”,俗称“铁路桥”,北跨光复西路,南连万航渡路。1949年桥被炸毁后,在原址建成了现在的“凯旋路桥”,分成平行的两部分,一座通轻轨线,一座行车行人。

“三号桥”

中山路三号桥,上海人还习惯称它“中山桥”,民国19年在辟筑中山路的同时建造的,当时也只是木结构车行桥。1937年被日军炸毁,后在原地修复;解放战争时,又被*军炸毁,解放后修复。

1960年9月,在中山环路拓宽改建时拆除旧桥,在原桥西侧建成大型永久性桥梁,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双悬臂T型梁,3孔,中孔为主航道,边孔均跨越河道及沿河道路成立交状。1985年整修和加固,成为中山环路上的重要桥梁。

“北新泾桥”

原名“真北路一号桥”,民国21年,在辟筑真北路后建造,为木结构桥。1964年底旧桥拆除,移址另建新桥,改为现名。桥长80.4米,宽10米,其中两侧人行道各宽1.5米,为钢筋混凝土桩基、单悬臂梁,是市区西部,联系吴淞江南北的重要桥梁。

苏州河上31座桥,我们只是把具有代表性的,有点故事的桥,拿出来说了一下。有一点是共通的,不管是否精致,不管是否年代久远,对于上海这座城市而言,没有苏州河,没有苏州河上的这些桥,上海的城市空间就无法拓展,城市化的区域也远没有现在这么大的规模。

5、综合整治


综合开发

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民心工程,凝聚着历届市委、市府领导的心血。1988年8月,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奠基,时任市委书记的*同志亲自为奠基仪式揭幕并欣然题词:“决心把苏州河治理好”。朱鎔基、吴邦国同志在上海工作期间,多次视察合流污水一期建设工地。近年来,市委、市府更是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抓紧苏州河治理工程。市委书记黄菊提出要当好“环境书记”,并对苏州河治理工程作重要指示:“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要以治水为中心、全面规划、远近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各级*要一年连一年、一届连一届落实各项措施”。1996年,市*成立了由市长徐匡迪任组长的苏州河整治领导小组,使苏州河整治走上了循序治理的良性发展轨道。

苏州河治理要体现中国特色、上海特点、时代特征。根据市委市府“水域治黑臭,陆域治脏乱”的要求,本市从1999年起实施包括苏州河支流污水截流工程、河底泥疏浚处置工程等10个子项目在内的一期工程,目前各工程已全面进入建设高潮,两岸环境整治和绿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让水变清,成了治理苏州河的重中之重。综合调水工程通过设施建设、调活水体、改善水质,已基本消除黑臭。去年11月,苏州河上举行了上海开埠以来首次赛艇比赛,青色河水泛起黄白色浪花,母亲河清澈靓丽。

专家说,苏州河实施标本兼治的治水方案取得硕果,最关键的是让河水活起来流起来。市委市府敢于啃硬,在进行大量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总结世界上其他城市“治水”的经验教训,结合上海实际,拿出了一整套标本兼治的治水方案。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紧紧围绕治水核心。治水决战,截污、治污是治本之道,也是一期工程中率先上马的一批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苏州河6支流截污工程,共敷设管道61公里,沉井231座,待工程全部完成,6支流流域方圆200平方公里范围内日产近30万吨污水将从地下预埋的管道中集中送往石洞口污水处理厂,经处理后排放,再也无法肆虐母亲河。正在建设中的石洞口城市污水处理厂为本市规模最大的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计划日处理污水40万吨,排放达到二级标准,避免对长江大水体转移污染,全部工程于2002年竣工。

消除干流黑臭是苏州河治理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而调水又是消除黑臭主要辅助措施。

恢复景观功能和生态功能是苏州河综合整治的最终目标,整治规划十年迈开三大步:2000年基本消除苏州河干流黑臭,2002年苏州河水质进一步改善、长寿路桥以东建成滨河林荫道,2010年实现苏州河与黄浦江、苏州河干流与支流水质的同步改善,恢复水系的生态功能,市区段中有鱼。一期工程中的环卫码头搬迁、水域保洁、河道曝气复氧、底泥疏浚等工程,都是为了恢复河流的景观、生态功能。苏州河两岸已经建成了5公里长的绿化样板段,到2010之前,苏州河部分河段上将通行游船。

从开垃圾船到通游船,苏州河变化是上海变化的缩影,“十五”期间,上海要实现从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型,承载了一个世纪工业化发展的苏州河,在新世纪里,市民又可以安逸地坐拥母亲河的怀抱了,鱼翔浅底,绿树如荫,经济中心城市的新标志性景观正初见雏形。

6、主要支流


苏州河

●木渎港

木渎港位于普陀区西部。又称牧渎港、牧童港。北起西虬江、往南穿越金沙江路、云岭东路,到新泾口对岸稍东处入苏州河。长约2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约1.4米,可通行15吨级船舶。

●东茭泾

东茭泾位于宝山、闸北两区境内。北起蕰藻浜,经康家宅,南入走马塘接彭越浦。又称东高泾。民国《宝山县志》卷二云:“东茭泾南起大场走马塘,北经 浦转东折北,出蕰藻浜。”长约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可通行20吨级船舶。

●西虬江

西虬江位于嘉定区、普陀区境内,沪宁铁路南侧。起自封浜,往东经江桥,越新槎浦,过栅桥至真北路进入市区,汇木渎港折而东,经长风二村入桃浦。古虬江原系吴淞江下游,由于河曲发育,流水不畅,北宋后曾多次兴工治理,另开新河,残剩旧河道称旧江,“旧”、“虬”谐音,故又名虬江;一说因河道绵延屈曲如虬得名。1949年以后,历经1954年、1972年、1980年数次大规模疏浚,截弯取直,多处填河建房筑路,仅留西、中、东三段河道,其中桃浦以西河段(西段),1981年更名为西虬江,以区别于虬江东段。河道淤浅,自新槎浦以东至木渎港河段列为八级航道,河面宽13.26米,底宽4~8米,河底高程1米,水深0.88米,最高水位2.83米,可通航10吨级船只,主要用于运输、排涝。河水污染严重。

●走马塘

走马塘位于嘉定、虹口、宝山区境内。西起封浜,往东北流经南翔、大场镇,至江湾镇淞沪铁路接小吉浦。长约20.8公里,底宽6米,河底高程0米。原走马塘至江湾镇以东分南北两支;南支经虬江至沈家行市入黄浦江,北支接袁长河、钱家浜入黄浦江。现小吉浦以东至复旦大学西北角一段已填没。相传南宋时抗金名将韩世忠曾驻军江湾、大场,走马往来于此,故名。又说因走马塘为吴越王钱镠所凿,故曾称钱溪、钱家浜。可通航10~15吨级船舶。除市区河段水质受到污染以外,其余河段均有灌溉之利,受益农田约1100公顷。

●桃浦

桃浦位于宝山区、普陀区境内。北起宝山区境蕰藻浜,往南经大场穿越走马塘,经杨家桥、真如镇,至曹杨新村入西虬江。曾名桃溪或桃树浦,昔时两岸多种桃树,故名。长约11公里。水质受化工废水严重污染,常年黑臭。

●真如港

真如港位于普陀区东北部。一般将苏州河下游北岸的梨园浜和潭子湾合称真如港。西起真如镇接桃浦,往东经曹杨路、徐家桥、石泉新村、光新路,至上海油脂二厂入苏州河。长约5公里。河道弯曲,已日益淤浅,通行5~10吨级小船。

●彭越浦

彭越浦位于闸北、普陀两区境。元代曾在浦旁今彭浦自然镇建彭王庙,祀奉西汉刘邦灭楚大将彭越,以镇潮神,故名彭越浦或彭公浦,简称彭浦。北起走马塘,南经彭浦自然镇,至潭子湾入苏州河。长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0~1.5米,通行10~20吨级小船。

●新泾港

新泾港位于闵行区中部。古名新泾浦,明、清和民国时称新泾。因与今嘉定区东北新泾河名相同,故改名新泾港。原从颛桥镇附近的六磊塘东北流,越春申塘、淀浦河、蒲汇塘,经过程家桥,北抵北新泾镇入苏州河。上游在清末已淤塞成陆,现仅残留从淀浦河到苏州河的11公里河道,枯水期水深0.8~1.3米,能通航10~20吨级船舶,受益农田约2000公顷。在古代,每逢苏州河大水时,江水可南入新泾港,经六磊塘等进黄浦江入海。

●新槎浦

新槎浦位于嘉定、普陀、宝山3区交界处。1977年将孙基港、中槎浦、杨泾、蒲华塘等河道疏浚串联成一条河后,合称为新槎浦。河道南起苏州河北岸,北流穿越西虬江、中槎浦、走马塘,流入蕰藻浜,经江桥、桃浦、祁连等镇。长约9.8公里。河底高程-1米,可通行100吨级驳船。

7、交通

公交:乘934、940路公交车白渡桥站下。

上一篇:二道河

下一篇:阿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