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科普小知识本站旨在为大家提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普小知识,以及科普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科普文章

董宣

科普小知识2022-03-03 18:32:56
...

董宣,生卒年不详。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初任北海相、江夏太守、洛阳令等职。在职不畏强暴,惩治豪族。任洛阳令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董宣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令奴下车而杀之。公主诉于刘秀,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拒不低头。刘秀令人强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京师豪族贵戚莫不畏之,号为“卧虎”。

1、简介


董宣

东汉初年,出了个远近闻名的“强项令”董宣。他为官正直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仅赢得了汉光武帝刘秀的信任,敢于大胆任用他,而且也受到当时人们的称颂。他的事迹被写进了《后汉书·酷吏列传》,流传至今。

董宣在做洛阳县令时,公主的仆人杀人,犯了法,躲在公主家里不出来,所以抓捕他的人不敢进去。董宣听说公主的车要出来,就拦住了,当面杀了那个犯了死罪的仆人。公主认为董宣在她面前杀她的仆人,是在欺负她。于是向皇帝,也就是自己的哥哥刘秀告状。刘秀很生气,把董宣叫来,要打死他。董宣也生气地说:“皇上您很圣明,复兴了汉朝,但现在却放纵人杀人,这怎么能治理国家呢,我不用你打,我自己先死吧!”说著就用头撞柱子,撞得头流了血。

刘秀知道了事情真相,也就不杀他了,但让他给公主磕头,赔礼道歉。董宣就是不听,刘秀就让人按他的头,董宣双手撑地,挺著脖子。刘秀最后奖励了他,还给他加了个“强项令”的称号。

董宣死后,刘秀派人去他家里,见到董宣家里很贫穷,竟没有钱买棺材埋葬,原来董宣还是个清廉的官吏。刘秀知道了,非常难过。

2、事迹

北海惩恶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国(今河南省杞县南)人。他学识渊博,刚正不阿,精明能干,受到大司徒侯霸的器重。侯霸把他推荐给光武帝。董宣应荐出来做官以后,政绩显著,逐渐升迁为北海(汉代诸侯国,今山东昌乐县西)相,相当于一个郡的太守。

董宣就任北海相以后,他发现郡中武官公孙丹仗着自己是当地的大姓豪族,便为所欲为,横行不法。公孙丹准备破土动工,建造一座新的住宅院,就请来阴阳先生占卜动工之吉凶。阴阳先生胡诌了一通新宅房基不吉利的鬼话,说房子建成后会招来家人横死。公孙丹信以为真,竟指使他的儿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一个无辜的过路人拦截杀死,将尸体理在房基底下做替身,认为这样就可以消灾攘祸、吉祥如意了。人们气愤极了,纷纷向董宣告发,控诉公孙丹父子残害百姓的种种罪行。董宣受理此案后,查明了犯罪事实,很快就把公孙丹父子斩首示众。公孙丹的宗族朋党,聚集了30多号人马,手持兵器,到衙门前聚众闹事,口口声声叱喝着要找董宣算帐。董宣知道公孙丹过去伙同这伙人曾经投靠过王莽,生怕他们勾结海盗闹事,于是把这30多人全部抓捕,关进剧具(今山东省昌乐县西)*。北海郡的老百姓看到董宣真心实意为民除害,奔走相告,并向董宣告发了公孙丹一伙的大量罪行。董宣依法命令书佐(辅助官吏)水丘岑,把这30多个犯人全部斩首,以平民愤。

大义凛然

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临淄县)太守得知董宣处死了公孙丹等30多人,大为恼火,就向光武帝刘秀上奏章弹劾他,同时将水丘岑逮捕查办。董宣等9人后来被押解到京城,听候廷尉发落。

董宣在*中,从早到晚埋头读书,泰然自若,丝毫没有愁眉苦脸的悲怨之气。

董宣等9人被判处死刑。临刑那天,天空乌云密布,京城的人们也充满哀怨,董宣却如往常一样,没有惧色。很多官员钦佩董宣的气节,预备了酒菜佳肴,准备为他送行告别。

董宣见状,却严厉地说:“我一辈子不曾吃过别人的酒席,何况是死已在即的时候哩!”说完,登上刑车就走了。

和他同时绑赴刑场的共有9人。当快要轮到处斩董宣的时候,只见一匹快马从远方飞奔而来。马背上的使者一边高喊“刀下留人”!一边跳下马,当众宣读圣旨,命令把董宣等人暂送回*。

接着,汉光武帝又派特使来询问他处死那么多人的原因,董宣便将公孙丹等人的罪恶详细陈述了一遍,并提出要求说:“水丘岑是执行我的命令处斩犯人的,如果是做错了,罪过也不在他;要杀就把我杀了吧,千万不要杀他。”

特使把询问的情况如实地向光武帝作了禀报。光武帝认为董宣秉公执法,被诛杀者系咎由自取,罪有应得。因此,对董宣的忠心为国的品格应该表扬,而不是治罪。于是光武帝下诏书赦免董宣,并改派他出任宣怀县县令;命令青州太守不要再追究水丘岑之罪。后来,水丘岑的官职一直升迁到司隶校尉。

扬威京城

当时,京都洛阳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聚居在城内的皇亲国戚、豪门贵族骄横跋扈,横行街市,就连他们的奴仆也仗势欺人。朝廷接连换了几任洛阳县令,都没有能控制住局面。后来,决定任命年已69岁的董宣做洛阳县令。

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有个家奴,杀人后在公主府里躲藏不出。董宣作为地方官,无权进入府中搜捕,只好派人监视湖阳公主的住宅,在公主府门口日夜守候。

这天,湖阳公主坐车外出,杀人的家奴也随车而行。董宣闻讯赶来,挥剑拦住了公主的车马。湖阳公主看他如此无礼,厉声质问:“你是什么人?敢拦我的车驾?”董宣不卑不亢说:“我是洛阳令董宣,请公主交出杀人犯!”

那个恶奴见势不妙,就赶紧爬进公主的车子里,躲在公主的身后。湖阳公主根本没把董宣放在眼里,仰起脸来,满不在乎地说:“你有几个脑袋,敢拦我的车马抓人?”

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眼前这位小小的洛阳县令竟然怒气冲天,双目圆睁,猛地从腰中拔出利剑朝地下一划,厉声责问她身为皇亲,为什么不守国法?湖阳公主一下子被这凛然的气势镇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接着,董宣又义正词严地说:“王子犯了法,也得与老百姓一样治罪,何况是你的一个家奴呢?我身为洛阳令,就要为洛阳的众百姓作主,决不允许任何罪犯逍遥法外!”然后,董宣果然下令,命人拉出凶犯,就地正法。

众衙役一拥而上,把那个杀害无辜的凶犯从公主车上强行拖了下来,不容分说就把他的头砍了下来。

湖阳公主哪见过这等阵式,吓得大惊失色,气得脸色发紫,顿时浑身打颤。身为公主,在京城的大街上,竟然被一个小小的县令如此羞辱,实在令湖阳公主忍无可忍。她怒气冲冲地直奔皇宫,向刘秀哭诉告状,要求杀掉董宣。

中兴天子

光武帝刘秀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他在9岁时就失去了父亲,自幼兄妹相依为命。湖阳公主是家中的长女,对刘秀照顾最多,刘秀对她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今河南省兰考县东北),父亲刘钦是济阳县令。在他3岁时,王莽阴谋篡位,社会变得动荡不安。在他9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刘秀兄妹6人衣食无着,只好回到祖籍南阳舂陵,由他的叔父刘良扶养。

刘秀跟随叔父在舂陵生活了10余年,操持家业,辛勤耕种。20岁时,他曾游学京师,但因家境困难,不得不辍学回到南阳,继续过耕田读书的平民生活。后来,刘秀因为宾客中有人当强盗受到株连,*逃亡贩米,带领七、八千人起兵*,最后攻入长安,杀掉王莽,建立东汉王朝。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不仅英勇善战,而且善于治国。他在位期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光武中兴”。

然而,刘秀对他的姐姐湖阳公主却十分迁就纵容,凡事尽量顺湖阳公主的意,甚至曾帮助她追求有妇之夫。

湖阳公主的丈夫去世后,湖阳公主看上了才貌双全的大臣宋弘。刘秀想为姐姐撮合,就专门召见宋弘,劝他休弃原配妻子。但是,宋弘却说“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表示愿与原配之妻白头偕老。宋弘告退后,刘秀对躲在屏风后偷听的湖阳公主苦笑说:“这件事办不成了!”

刘秀想湖阳公主开心,给她很多赏赐。主人得势,奴才们也随之耀武扬威,官吏谁都不敢管束。如今,一个小小县令竟敢冲撞、冒犯公主,岂不是虎口拔牙、自寻死路?

死不低头

湖阳公主来到皇宫,又是哭,又是闹,非让刘秀杀了董宣替她出这口恶气不可。光武帝听了姐姐的哭诉,不禁勃然大怒,立即派人去捉拿董宣,准备用乱棍打死。

董宣见到刘秀,面无惧色,坦然说道:“陛下圣明,才使汉室中兴。可是现在您却纵容公主的家奴滥杀无辜,残害百姓,如此何以治天下?要我死容易,用不着别人动手,就让我自己死吧!”说着以头撞柱,顿时血流满面。

刘秀是英明之主,能够虚心纳谏,纠正自己的过失。他素知董宣正直,又见他如此刚烈,不禁心生敬意。但顾及姐姐的面子,他让董宣给湖阳公主叩头谢罪,以了结此事。

没想到,董宣异常固执,竟断然回绝,

光武帝无奈,只好使个眼色,示意身边的太监拉董宣到公主面前磕头谢罪。两个太监使劲按住董宣的头,想逼他下跪。董宣却用双手撑地,拼命挺起脖子,死活不肯低头。

刘秀无奈,只好摆摆手,让人把他放了。

湖阳公主很不高兴,埋怨刘秀说:“从前你做平民百姓的时候,家里也窝藏过罪犯,连官府都不敢上门捉拿。现在当上了皇帝,却怎么连一个小小的县令也治服不了呢?”

刘秀笑笑说:“正是因为我现在当了皇帝,所以才应该严格执法,不能再象做平民百姓时那样干了。”

经过这场风波,刘秀不但没有责备董宣,而且还称赞他是“强项令”,赏给他30万钱,奖励他执法严明。董宣把这笔赏钱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官吏和衙役,自己分文不留。

名传天下

董宣任洛阳令5年,依法严厉打击那些骄横霸道的不法之徒,就是贵族豪门、皇亲国戚,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董宣不畏权贵,敢作敢为,“强项令”的威名迅速传遍全国,豪强贵族没有不怕他的。“强项令”,意思就是脖子刚硬、不肯低头的县令,后来成为不畏强暴的代称。当时,京城流传着这样有一句民谣:“桴鼓不鸣董少平。”桴鼓是官衙前让百姓鸣冤的鼓,少平是董宣的字。意思是说,董宣做洛阳令,没有人敢违法胡来,也就没有人击鼓鸣冤了。

董宣74岁那年死在任上。他死之后,刘秀专门派人前去吊唁,看到董宣家时除了一辆破车和几石大麦,别的什么都没有,穷得棺材都买不起,竟以破被覆尸。刘秀得知后非常难过,特赐他银印禄级,下令按照大夫之礼厚葬。

3、人物评价

董宣并非豪门望族,也非元老重臣,仅仅是相当于后世的七品小官。当时豪门贵族*很大,胡作非为,地方官都不敢管。董宣认为,朝廷制定王法,不能只管老百姓,就是豪门贵族、皇亲国戚犯法,也同样要严加制裁。他凭着一身正气,不计个人安危打击不法之徒,严格执法,有力地约束了豪强贵族,使京城为之震动,深得百姓的赞誉。

据说,董宣到洛阳做县令时,是抬着口棺材赴任的。他出身寒门,耕读传家,体察百姓疾苦,愿意替百姓讲话。但是他当然明白,得罪权贵随时有可能性命不保,所心在赴任洛阳时,他才让人抬了口棺材,表明不异一死的决心。

董宣的故事被世代演绎,成为民间戏剧中广为流传、人人喜爱的经典剧目。在董宣的家乡杞县圉镇,人们曾建有祭祀他的祠堂,世代供奉香火,以表达敬仰、怀念之情。

上一篇:司马儁

下一篇: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