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赐
刘赐(?-前122年),汉朝宗室,西汉庐江王、衡山王。其父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帝刘邦的第七子,他是第三子,哥哥是刘安,开始封为阳周侯。前164年,他被汉文帝封为庐江王。前153年,七国之乱后,他被改封衡山王。前122年,与刘安约定谋反,因为太子刘爽和同母妹刘无采、同母弟刘孝、后母王后徐来有矛盾,将事情告发,刘赐自杀,衡山国撤销。
1、生平
刘赐
淮南厉王刘长是汉高祖的小儿子,汉文帝同父异母的兄弟。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谋反,被汉高祖剿灭,*平息后,刘长即位淮南王,接管英布的王国。但刘长骄横无度,被控参与谋反,获罪被捕,在押往流放地蜀郡的途中绝食身亡。汉文帝八年(前172年),皇上怜悯淮南王,叹息他的儿子受到诛连,给予补救,于是封其长子刘安为阜陵侯,次子刘勃为安阳侯,三子刘赐为阳周侯,四子刘良为东城侯。
到了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皇上又动侧隐之心,哀怜淮南厉王因废弃王法图谋不轨,自惹祸患失国早死,同时,认为他的儿子没有必要代父受过,失去荣华富贵,便将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国,衡山国,庐江国,改封淮南厉王刘长的三个儿子:阜陵侯刘安为淮南王,安阳侯刘勃为衡山王,阳周侯刘赐为庐江王,东城侯刘良已死,无后代,不受封。
吴楚七国举兵反叛时,吴王使者也来到庐江,鼓动庐江王刘赐参与*,刘赐虽然没有参与*,但他屡次派遣使臣与邻近的越国结交联络。吴楚*平定后,朝廷认为刘赐虽然大节未亏,但他首鼠两端,在吴楚七国反叛中有与越国结交之嫌,决定给予薄惩,将他由庐江王改任衡山王,迁居衡山王都邾城,统管长江以北地区,成为新的衡山王,仍以邾城为王都。
衡山王刘赐在邾城为非作歹,横行霸道,多次侵夺他人田产,毁坏他人坟墓辟为田地。有关官员请求追究衡山王的罪责,武帝不同意,只收回他原先可以自行委任本国官吏的权力,改为由天子任命。衡山王因此心怀愤恨,四处访求谙熟兵法和会观测星象以占卜吉凶的人。这些人日夜鼓动衡山王密谋反叛。
后因谋反,皆满门抄斩。衡山国也被废为衡山郡。
2、相关事件
孝文八年,追尊淮南王刘长谥为厉王,怜淮南王,王有子四人,年皆七八岁,乃封子安为阜陵侯,子勃为安阳侯,子赐为阳周侯,子良为东城侯。
在汉武帝期间是衡山王,是汉武帝的叔叔。他的父亲刘长,兄弟刘安在他之前都谋反失败了,他也想谋反,可惜他们父子三人都是志大才疏,谋反未开始就失败了。
在刘赐当衡山王期间,他手下的一个谒者(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想到皇帝身边做事,被刘赐发现后,刘赐很恼怒,在史记中司马迁用“恚”表示刘赐当时的心情,恚的意思是忌恨。
刘赐的家庭也很悲惨,家里人都不合,哥哥告弟弟乱伦,父亲告儿子不孝。最后被汉武帝抓住把柄,把他们一家全杀了。
3、家庭
衡山王刘赐的后宫有王后乘舒、姬妾徐来、妃嫔厥姬。其中,王后乘舒生了三个孩子,长男刘爽立为太子,二儿刘孝,三女刘无采。又有姬妾徐来生儿女四人,妃嫔厥姬生儿女二人。
4、评价
衡山王刘赐及其子刘孝为什么附和淮南王刘安谋反,司马迁和班固异口同声地认为是因为“剸怀邪辟之计,谋为畔逆”,“亦其俗薄,臣下渐靡使然”,“夫荆楚剽轻,好作乱”。但仔细分析,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汉朝人重复仇,他们对其父亲淮南厉王刘长之死无法释怀,所以,无论汉文帝、景帝如何厚待、笼络他们,都无法改变他们的复仇心态,最终还是走上“谋反”的不归路。
按《史记》体例,写诸侯王生平当立“世家”,但司马迁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将淮南王和衡山王降为列传,乃是对刘长、刘安、刘赐父子的叛逆之罪表示贬抑。他秉笔直书淮南王刘安串通衡山王刘赐密谋反叛事实,对两人*行径进行了谴责。
上一篇:刘次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