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穆之
刘穆之(360年-417年11月27日),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郡莒县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东晋末年大臣,汉高祖刘邦庶长子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官至尚书左仆射。刘穆之深受刘裕倚仗,更屡次在刘裕领兵在外时留守建康,并且总掌朝廷内外事务。死后追赠侍中、司徒、南昌县侯。南朝宋受禅追封为南康郡公,谥号文宣。
1、人物生平
刘穆之,字道和,小字道民,东莞莒地人,汉齐悼惠王刘肥的后人。世代居住在京口。年青时喜好《书》、《传》,博览而精通群书,济阳江詔很了解他。江詔当时作建武将军、琅王牙内史,他让刘穆之作了府主簿。
起初,刘穆之曾梦见与高祖一起在海上航行,忽然遇上大风,又惊又怕,低头看船下,见有两条白龙,夹船而游。不久到了一座山,山峰耸立,树林茂密,心中很是高兴。待高祖攻克京城,问何无忌:“我急需一名府主簿,你看谁合适呢?”无忌答:“没有比刘道民更合适的人了。”高祖说:“我也知道这个人。”马上派人叫穆之。当时刘穆之听到京城有叫闹声,早晨起来准备去看看,刚到路口,正好碰到了送信人。穆之看着信,久久不发一词,然后回到自己的屋里,换下粗布衣服去见高祖。高祖对他说:“我的事业刚刚开始,正感到艰难,急需一名军吏,您看谁可担当此任?”穆之说:“贵府刚建,军吏实在需要一个有才之士,仓促之际,也许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了。”高祖笑着说:“你能委屈自己,我的大事可以成功了。”于是当场任命穆之为府主簿。
收复了京邑,高祖刚到,各类大的决定,都是仓促间和穆之商定的。高祖把穆之当作心腹,大小事情都向穆之请教。穆之也尽忠尽力,一无隐瞒遗漏。当时晋朝朝纲松弛,禁令无人遵守,权豪贵族,仗势横行,百姓穷困,无地存身。更甚者是司马元显政令腐败,桓玄束缚百姓的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机,加以改正,不到十余天,风气顿改。于是穆之被提升为尚书祠部郎兼府主簿,记室录事参军,并出任堂邑太守。因为平桓玄有功,封为西华县五等子爵。
东晋义熙三年(407),扬州刺史王谧去世,按理高祖接任,但刘毅等人从中作梗,商量着让中领军谢混作扬州刺史,或想让高祖在丹徒州为官,把朝内事托付给尚书仆射孟昶,并派尚书右丞相皮沈以这两种意见征询高祖。皮沈先见刘穆之,向他转述了朝中大臣的意见。穆之起来假装上厕所,秘密对高祖说:“皮沈刚到,他说的意见不能听从。”高祖见到皮沈后,叫他到外面等候,叫来穆之问道:“你说皮沈的话不可听从,这是什么意思呢?”穆之说:“晋朝政权已失,并非一天两天的事,加上发生桓玄篡位之事,天命皇权已不属晋朝。您复兴了晋朝皇室,功高万世。既然立了大功,理应获得大位。您现今的形势,怎么能够处于谦逊退让之地而削弱自己的力量,仅作个驻守边地的将领呢?刘毅、孟昶等人,与您都是从平民而起,共举大义,本来都是想扶助晋主建功立业,以获得富贵的。事情有先有后,所以一时论功行赏,并不是命中永远注定你们有臣主之分。势均力敌,最后还是要互相火并。扬州是根本所在之地,不可以让位于他人。以前让王谧作扬州刺史,是出于权宜之道,根本不是长久之计。现在若再把扬州交给别人,您一定会受别人抑制。一旦失去权柄,就再也没有办法得到它。而您功高勋重,他人又不能控制领导您,对您怀疑耽心与害怕畏惧相交织,各种不测之事就都会发生。将来会出现的问题,现在不能不考虑到。现在朝中大臣的建议已是这样,只能委婉回答。一定要说扬州刺史非我莫属,如此又难以直言,只有回答说‘国家政治之本,宰辅位置十分重要,国家兴盛衰亡均在于宰辅,应好好考虑和挑选。这件事十分重要,不能空谈,我暂时回朝中,与大家商量’。您一回京,他们一定不敢弃您而授位给别人。”高祖听从了穆之的话,于是作了宰辅。
穆之跟随高祖征伐广固,抵抗卢循,常住在营帐中出谋划策,决定各种事情。刘毅等人害怕刘穆之被高祖重用亲近,常常谈说穆之手中权力太大,高祖反而越发信任倚仗他。穆之在外听到的看到的,事无巨细,均告诉高祖,即使是街谈巷语、笑话等小事,也都告诉高祖一些。高祖常得到民间的各种信息以显示他的敏锐,都是由于穆之的原因。穆之又喜欢宾客,家中坐客常满,安插耳目观察打听,所以朝廷内外各种观点,穆之没有不知道的。即使是亲近的人的行为,穆之也都陈奏给高祖而毫不隐瞒。有的人讥笑他,他却说:“以公的明察秋毫,将来自己也会知道,我受公之恩,理应不加隐讳,这正如张辽之所以告发关羽想叛逃一样的道理。”高祖的行为举止,穆之都加以规范。高祖书法一向不高明,穆之说:“这虽是件小事,但字迹会被四处传开,愿您稍加留意。”高祖既不能达到穆之希望写好字,又十分想改变这种状况。穆之于是说:“你只管挥笔写很大的字,一字一尺大,也不嫌弃,字大可以包容一些东西,有气势也是一种美。”高祖听从了他,一张纸只六七个字就写满了。凡穆之所推举的,高祖不接受,穆之就不甘休。穆之常说:“我虽然比不上荀令君推举好的,但我不推举不好的。”穆之与朱龄石一起处理书信,曾给高祖写回信,从天亮到中午,穆之写了一百函,龄石写了八十函,并且穆之写的都没有废弃。穆之转为中军太尉司马,义熙八年,加封为丹阳尹。
高祖西征讨伐刘毅,派诸葛长民留守府中,总管后方一切,高祖担心长民难以独当此任,把穆之留下帮助长民。加穆之为建威将军,设置佐吏,配给穆之实力。长民果真有背叛高祖之野心,只是犹豫没能发动,于是私下偷偷对穆之说:“外面谣传,都说太尉与我不平等,什么原因才闹成这样?”穆之说:“公逆流远征,而把老母幼子委托于你,如果不信任你,怎么会这样做呢?”长民思想才稍稍稳定。高祖回来后,杀了长民。义熙十年,推举穆之为前将军。供给前军府一年一万匹布,钱三百万。义熙十一年,高祖西征司马休之,中军将军道怜留守,但事无大小,都由穆之决定。提升穆之为尚书右仆射,仍如昔日一样兼任前将军和丹阳尹。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把儿子留下作中军将军,管理太尉留守府内,调穆之为左仆射,率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前将军、丹阳尹仍兼任。可带仪仗护卫队五十人,出入朝廷殿堂,并迁居到东城。
刘穆之在内总理朝政,在外管理军旅事务,解决问题有条不紊,任何事情都不被耽误。常常宾客盈门,求办名类事项,朝事军事里里外外来询问禀告的人满阶满室。刘穆之眼睛看公文,手写回信;耳听别人的汇报,口中同时回答,同时处理数事不妨碍,每一件都处理得很妥当。又与不少很熟悉的客人在一起畅谈说笑长达一日或数时辰,并不觉得困倦疲累。只要有空闲时间,穆之就写写画画,翻阅文章,校定典籍。他性格豪放,吃饭一定要很大的地方,常常做十人吃的饭。穆之喜欢宾客,从未一个人单独吃饭,每到吃饭之时,都会有十多位客人,营帐中按常规安排伙食,以此为正常之事。他曾对高祖说:“穆之的家中本来贫贱,生活必需品都很缺乏。自从我跟随您以来,虽然常常想节约省俭,但每天所需的,仍稍微多了一些,除此之外,我没有一丝一毫对不起您的地方。”
义熙十三年,穆之病转沉重,皇上降诏让正直黄门郎探问穆之病情。十一月穆之去世,享年五十八岁。
高祖此时在长安,听到此消息大吃一惊,悲痛异常,哀伤惋叹数日。高祖本想暂驻关中,经营赵、魏。穆之已去世,京都缺人,于是赶回彭城,让司马徐羡之代为留守管理。而朝廷中以前由穆之处理的事,一起汇报到北方高祖驻地,由高祖定夺。穆之以前率领的前军府文武官兵二万人,三千人分配给徐羡之的建威府,其余的全都拨给儿子的中军府。追赠穆之为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高祖又表奏天子:“臣听说推举贤德表扬善流,是王教放在首位的,纪念提拔有功劳者,意义很大,因此管理功劳簿的,有什么样的功劳一定要记下来,人是否贤德,在他去世后反而更显示出来。已去世的尚书左仆射、前将军大臣刘穆之,起自贫穷百姓,辅佐政务以来,内出谋划策,外处理各种朝政杂务,无论军国大事,都是尽心尽力。等他入殿之后,管理京畿,为使王化一新,千思百虑,率军队远征,穆之居中作出决定,他的功劳朝野尽知。正当他为国做出远大规划想使国家兴隆之时,竟不幸去世,人们都十分哀痛。皇上已降恩褒扬记述穆之的功劳,并追封三种头衔,既哀且荣,皇上的恩宠隆厚。臣心中寻思,从义熙开创,艰难灾患不尽,外患很多,内难相接,那段日子终于过去了,现在才得到一些安宁。这不是臣一个人能完成的,实在是依靠了穆之匡扶辅助。功劳看不见听不到,做的事情朝中并不知道的,多不可数。我之所以尽力十几年,才能有所成就,外出征伐,内辅朝政,幸而没有辜负皇上使命,如果没有穆之帮助,就不会把事情办得这么好。穆之为人谦逊,一直坚守这种品德。常常谈到要封赏他,他就慨然谢绝,因此他功勋卓著,却未受到封赏,回忆往事令人伤怀。我认为应该给他加赠正司,追封领地,赠予丰厚的礼物,使好人能永得好处,忠正之人不会在死后被人们所忘记。因此,我把所想献出,让朝中上下皆知。”于是皇上再赠侍中、司徒之衔,封为南昌县侯,食邑一千五百户。
高祖受禅称帝之后,回想起昔日助他的功臣,下诏书说:“已故侍中、司徒、南昌侯刘穆之,深谋远虑,为王业打下基础,功劳卓著,诚实勤劳,现在国运更新,国家安定发达,感事怀人,深感凄凉哀痛。可以加封他为南康郡公,食邑三千户。已故左将军、青州刺史王镇恶,在荆、郢大捷中,拼命尽力克敌,北伐功劳可比方叔。想起他的功绩,心中一直不能忘怀,可以加封为龙阳县侯,增加享用一千五百户。”加穆之谥号为“文宣公”。宋太祖元嘉九年(432),穆之在高祖庙享受香火。元嘉二十五年四月,文帝车驾来到江宁,经过穆之墓时,发布诏书说:“故侍中、司徒、南康文宣公穆之,全心全意辅佐高祖,帮助建成我朝大业,谋划深远,功劳卓著,功劳直可铭刻鼎彝,记于典策,以教化后人。最近出游,特来观看他的坟墓。思想起来,真让人深深哀叹。可设置一个祭墓的地方,以表示我们对他永远的怀念。”
2、后代
穆之有三个儿子,长子虑之继承了他的爵位,官至员外散骑常侍才去世,虑之的儿子刘邕继承爵位。从前郡县作为大臣的封地的,内史、相对受封者称臣,离任就不这么称呼了。到世祖孝建年间,才改革这一制度,改为下官向受封者致敬。河东王歆之曾做过南康郡的相,可一向轻视瞧不起刘邕。后来歆之与邕一起参加豫元会,坐在一起,刘邕生性酷好喝酒,他对歆之说:“你曾做过我的臣下,现在不能敬我一杯酒吗?”于是歆之学孙浩唱歌回答他:“昔日作你臣下,今日与你平等,既不敬你酒,也不为你祝福。”刘邕有一食疮痂的怪癖,认为这种味道可与鱼媲美。曾拜访孟灵休,灵休患有痔疮,疮痂落在床上,邕取来吃掉,灵休大惊失色,刘邕回答说:“癖性喜食,”灵休疮痂没落掉的,都揭下给刘邕吃。刘邕走后,灵休给何勖写信说:“刘邕吃了我身上的疮痂,使得全身流血。”南康国有吏二百多人,不管有罪没罪,常互相鞭打,使身上结疮痂,以供刘邕吃。刘邕死后,他的儿子刘肜继承爵位。宋世祖大明四年(460),因刘肜用刀砍杀妻子,剥夺了封地,让刘肜的弟弟得了领地。
穆之的第二个儿子刘式之,字延敬,精通《易经》而喜好贤士,历任相国中兵参军、太子中舍人、黄门侍郎、宁朔将军、宣城太守、淮南太守。在任之时贪污受贿严重,扬州刺史王弘派从事去查处,从事招来官吏百姓,想弄清这件事情。刘式之召见从事,对他说:“从我这里回去告诉王弘,刘式之对国家也有些功劳,就是偷数百万钱又算什么,更何况我还没有偷呢!你从官吏百姓及账目文书中得不到什么。”从事回去告诉了王弘,王弘说:“刘式之的辩白如此的粗莽!”也因此没有再查下去。刘式之此后又作了太子右率、左卫将军、吴郡太守。死后,追赠为征虏将军,因为出征关、洛有功劳,封为德阳县五等侯,谥号为“恭侯”。式之的长子刘詔,在世祖初年,作了黄门侍郎。刘詔的弟弟刘衍,大明末年,作为黄门郎,出都做豫章内史。晋安王子勋自立伪朝廷,让刘衍做中护军,事败后被杀。
刘衍的弟弟刘王禹,字茂琳,年少有才气,被太祖知道了。始兴王浚为王南徐州,让刘王禹补做别驾从事史的官,被浚知遇。刘王禹生性争强好胜,不希望别人比自己强。当时浚征北府行参军吴郡的顾迈为人轻狂而有才能,与浚交往甚深,许多秘密事情都要顾迈参与讨论。刘王禹于是放下架子委屈求全巴结顾迈,表示对顾迈情深义重,除了家中妇女的事情外,其他的无话不谈。顾迈看到刘王禹对自己很是忠诚,于是对他万分信赖。浚所谈的一些机密事情,顾迈全都告诉了刘王禹。刘王禹与顾迈一起到了射堂之下,刘王禹忽然转头看望左右,索要单衣帽,顾迈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刘王禹说:“浚公像对待家中人一样待你,与你相处言谈没有隐瞒(连机密大事都告诉了你),可是你却把这些机密对外人泄密。我是浚公的下属,怎么能不把这些告诉浚公呢?”因而把顾迈所言都讲了出来,浚大怒,禀告太祖把顾迈调到了广州。顾迈在广州,正值萧简作乱,顾迈为他卖命,最后与萧简都死了。
刘王禹升官为从事中郎,并作淮南太守。元嘉二十九年,刘王禹做了宁远将军、益州刺史。元凶杀主自立,让他做青州刺史。刘王禹得知这个消息,立刻起义派遣军队,同时运送物资到荆州。世祖继位后,召刘王禹为御史中丞。回到江陵,正值南郡王义宣想叛逆,刘王禹陈说不能这样干,话语十分恳切,于是义宣让他做丞相左司马,一起到梁山,刘王禹还乘了义宣蜀中的船,还有义宣从前的部属暗暗在梁山洲外投奔了官军。刘王禹做了司徒左长史,第二年,又升为御史中丞。刘王禹高傲,做宪司十分得意,弹劾王僧达说:“靠祖上立功做了大官,人品居于下流。”朝中大臣没有不怕他的笔锋的。后又转做右卫将军。刘王禹想做侍中,没做成,对他亲信的人说:“人做官不出为将必入为相,不入为相必出为将,怎么能长久居于户限之上。”因此要求到益州为刺史。世祖明白他的心意,同意了他的要求。孝建三年(456),做辅国将军、益州刺史,到任后,十分不得意。至江陵,写信给颜竣说:“朱修之三世叛兵,一旦占据荆州,青油帐下,像谢宣明面见的样子,让斋师用长刀指着我下席,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只不过耽心像匈奴轻视汉朝一样。”这一年,因犯夺人妻为妾的罪,罢免了官职。大明元年(457),又提拔为东阳太守。第二年,调为吴兴太守。侍中何偃记录说:“经常想做武将”,刘王禹大怒说:“我平时什么时候想做武将了?”于是与何偃绝交。等他做了吏部尚书,心中越发气愤愤的。刘王禹的族叔刘秀之作丹阳尹,刘王禹又写信给亲朋故旧说:“我家黑脸阿秀,现在刘安众那里,朝廷中不多贤士。”那一年他背上长疮,何偃背上也长疮。刘王禹病十分沉重,听说何偃死去了,高兴得大叫大跳,于是他也死了,谥号为“刚子”。刘王禹儿子刘卷,官为南徐州别驾。刘卷的弟弟刘藏,为官尚书左丞。
穆之最小的儿子刘贞之,做官为中书黄门侍郎、太子右卫率、宁朔将军、江夏内史,为官时去世。他的儿子刘裒,作始兴相,因贪污在东冶坐牢。
穆之的女儿嫁给济阳蔡..,年老时穷困,世祖让蔡..的儿子平南参军蔡孙做了始安太守。
3、政治见地
刘穆之是何无忌推荐给刘裕的,这个人在政治上很有见地,刘裕的许多重大政策措施,都是他议定的。刘裕到了京师以后,刘穆之传称:“高祖始至,诸大处分,皆仓卒立定,并穆之所建也。”“时晋纲宽弛,威禁不行,盛族豪右,负势陵纵,小民穷蹙,自立无所。重以司马元显政令违舛,桓玄科条繁密。穆之斟酌时宜,随方矫正,不盈旬日,风俗顿改。”
在当时刘裕带兵出征刘毅时,让诸葛长民留守京城,就怀疑诸葛长民或有疑心,所以留刘穆之以辅之,给刘穆之配备实力,有一个互相制衡的作用。而刘穆之这个人既是刘裕的谋士,又是他的耳目,史称:
“穆之外所闻见,莫不大小必白,虽复闾里言谑,途陌细事,皆一二以闻。高祖每得民间委密消息以示聪明,皆由穆之也。又爱好宾游,坐客恒满,布耳目以为视听,故朝野同异,穆之莫不必知。虽复亲昵短长,皆陈奏无隐。人或讥之,穆之曰:‘以公之明,将来会自闻达。我蒙公恩,义无隐讳,此张辽所以告关羽欲叛也。’”
从刘穆之一生行事看,虽然聪明能干,毕竟是靠告小状得到刘裕的宠信,一旦形势变化,利用的价值不高了,被主人抛弃也是很自然的事。
4、历史评价
陆游:“萧相守关成汉业,穆之一死宋班师。赫连拓跋非难取,天意从来未易知。”
5、家庭
妻子
江氏,江嗣的女儿。
子女
刘虑之,长子,嗣爵,官至员外散骑常侍
刘式之,次子,官至左卫将军、吴郡太守
刘贞之,幼子,官至宁朔将军、江夏内史
刘氏,刘穆之女,嫁蔡祐
孙子
刘邕,刘虑之子,嗣爵,嗜饮酒及吃疮痂
刘顗,刘式之子,黄门侍郎
刘衍,刘式之子,豫章内史,邓琬奉刘子勋为帝时获任命为中护军,后被诛杀
刘瑀,刘式之子,官至辅国将军、益州刺史
刘裒,刘贞之子,始兴相。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