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仁寿
韦仁寿,隋朝官员,雍州万年(今西安临潼)人,历任蜀郡司法书佐,拜仁寿巂州都督府长史、时南宁州内附。史载其断狱为官最讲“平恕”。“平”即公平公正,“恕”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恕罪或宽恕,而是有原则、讲法治的“仁恕之道”,即一方面制胜私欲、遵从自然和人文规律,用德去引导,以礼去整顿民风;一方面以法治世,用禁令去引导百姓。
中文名:韦仁寿
朝代:隋朝
官职:仁寿巂州都督府长史
籍贯:雍州万年(今西安临潼)
1、史籍记载
《旧唐书》:
韦仁寿,雍州万年人也,大业末,为蜀郡司法书佐,断狱平恕,其得罪者皆曰:“韦君所断,死而无恨。”高祖入关,遣使定巴蜀,使者承制,拜仁寿雟州都督府长史。时南宁州内附,朝廷每遣使安抚,类皆受贿,边人患之,或有叛者。高祖以仁寿素有能名,令检校南宁州都督,寄听政于越雟,使每岁一至其地以慰抚之。仁寿将兵五百人至西洱河,承制置八州十七县,授其豪帅为牧宰,法令清肃,人怀欢悦。及将归,蛮夷父老各挥泪相送。
2、人物典故
隋炀帝大业末年的一个秋日,蜀郡(成都)司法衙门在牛市口处决死刑犯。按惯例,官府请来僧人念经超度,以体现“临终关怀”。民间通常把这种“超度”叫做“法事”。
正当和尚们高诵佛经之时,有位死刑犯说:能否叫他们别念了?我们自己想拜佛。此言一出,其他死刑犯也大声附和。监斩官喝道:吵什么?你们拜佛干吗?犯人们异口同声说:我们要为韦大人祈福,求佛祖保佑他!监斩官不解:你们的案子都是韦大人主审宣判,干吗还要这般对他好?犯人们再次异口同声:正因为是韦大人断的案子,我们才死而无恨。
于是,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监斩官避开正堂,死刑犯们合掌磕头为法官祈福。
唐高祖李渊入关,以羁縻术定巴蜀,当地百姓屡有不服者,无端争讼、抗税、甚或围殴官吏事,时常发生,尤以川西南诸州最是闹得厉害。李靖与李孝恭等将领派兵镇压,亦无济于事。无奈之下,他们想到了一个人,前蜀郡司法书佐韦仁寿,众罪犯口中的韦大人,正是此君。基于“勉察郡国守相群牧,非其人者毋令久贼民”的原则,遂拜韦仁寿为巂州都督府长史,初唐巂州都督府,治所在西昌,管辖十六个川西南羁縻州。
史载其断狱为官最讲“平恕”。双管齐下,而不是凭强力去压制。官员如此“平恕”,百姓又何必去做贼?用今天的话来说,百姓人人自觉遵守道德与法律,即为成熟有序的自律社会。这就是为什么死刑犯对韦仁寿感恩、十六个川西南羁縻州百姓对其心服口服的原因所在。
古人云:“夫忠良之吏,国家所以为理也”,“治天下者以人为本,欲令百姓安乐,惟在刺史县令”。可见地方官的好与坏,是不是为群众着想,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意义重大。韦仁寿治理南宁的故事,也颇能说明问题。
隋末唐初,对巴蜀、广西及云贵等地,羁縻政策是不二选择:一边是大军压境,一边是百般安抚,承认当地土著贵族,封以王侯,以期纳入朝廷管理。
但羁縻政策的成效,往往取决于地方官的操守。譬如韦仁寿赴任南宁之前,“朝廷每遣使安抚,类皆受贿,边人患之,或有叛者。”官员非但不能“以政裕民”,反而大肆盘剥百姓,羁縻政策还如何有效?
韦仁寿治南宁,用的依然是“平恕”之策,弱“羁”重“縻”,安抚为上,以不扰民为第一准则。他的官职是检校南宁州都督,辖八州十七县,方圆千里之地,而他只带500个士兵。另外,他连一个安稳的办公场地也没有,寄居在越巂(西昌),每年仅巡视各地一次。他难道无权让百姓帮他筑城?非也,他是不想扰民。然而就是这样,八州十七县还是被他治理得“法令清肃,人怀欢悦”。
有一次巡视完毕要返回寄居地,酋长们舍不得他走,说:天子派遣您担任南宁州的都督,您为什么忙着离去?韦仁寿说:南宁州目前并无城池,我不走不行啊。诸多酋长们乐了:这还不容易!我们大家伙儿帮您修筑城池。于是,大家一起动手,只用了十天时间,一座后世闻名的石城便竣工了,还为韦仁寿建造了官署与住处。如今这座石城的遗址,就在曲靖老城以北二十里。
推荐阅读